《血證論》~ 卷二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3)

1. 咳血

肺主氣。咳者,氣病也。故咳血屬之於肺。肺之氣,外合於皮毛,而開竅於鼻。外證鼻塞,皮毛固閉,則其氣反而內壅,嗆出喉間,發為咳嗽。此外因之咳也。肺之氣下輸膀胱,轉運大腸,通調津液,而主制節。制節下行,則氣順而息安;若制節不行,則氣逆而咳。此內因之咳也。

夫外因之咳,不過其竅閉塞,肺氣不得達於膚表,於是內奔喉間而為咳;其於肺之本體,固未常受傷也。至於內因之咳,則由於制節不行之故。蓋肺為金體,其質輕清;肺中常有陰液,沖養其體。故肺葉下垂,如天道下際;其氣澤之下降,亦如雨露之下滋。因之膀胱通,大便調。

五臟六腑之氣,皆得潤利而不壅遏,肺氣通調之益也。設肺中陰液不足,被火克刑,則為肺痿。肺葉焦舉不能下垂,由是陰液不能垂之下注,肺中之氣,乃上逆而為咳。此內因之咳,難治之證也。以上二者,乃肺之本病,自致咳嗽者也。又有為他臟所幹,而亦咳嗽者,則以肺為華蓋。

諸臟皆居其下。故他臟痰飲、火氣,皆能上熏沖射,使肺逆咳。故《內經·咳嗽論》詳別臟腑,而總言之曰:「聚於胃,關於肺。」病雖由於他臟,而皆關於肺,此肺之所以主咳嗽也。人必先知咳嗽之原,而後可治咳血之病。蓋咳嗽固不皆失血,而失血則未有不咳嗽者。或外感失血,病由皮毛,

內合於肺,自應咳嗽;或由胃中積熱,火盛乘金,氣上而咳;或由肝之怒火上逆而咳。此失血之實證,必致咳嗽者也。或由陰虛火旺,肺失清肅之令,痿燥作咳;或挾脾經憂鬱、心經虛火,以致咳嗽;或腎經陰虛,陽氣不附,上越而咳。此失血之虛證,不免咳嗽者也。又有痰咳,

界在半虛半實之間;又有氣咳,屬在虛多實少之證。或先咳而後失血;或先失血而後咳;或暫咳即愈;或久咳不止,種種不一。必細推究之,而於失血虛勞,庶得調治之法。

一、實咳:外感風寒,先見頭痛、惡寒、發熱等證。仲景云:「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吐血者,用麻黃湯。」李東垣師其意,用麻黃人參芍藥湯。可見咳嗽吐紅之證,多有因外感者。古法用麻黃,乃劫病之劑,且是氣分之藥,於血分尚少調治。須知咳固氣病,然使不犯血分,又何緣而失血也哉?

故必以兼顧血分為宜。《醫宗金鑑》用蘇子降氣湯,予則用小柴胡湯,加紫蘇、荊芥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杏仁,於氣分血分兩兼治之,最得和表清裡之法。火重秘結者,加酒軍;惡寒無汗者,加麻黃;胸脅腰背刺痛脹滿者,為有瘀血,再加桃仁、紅花。蓋小柴胡為通利三焦、治肺調肝、和榮衛之良方。

加減得宜,左宜右有。凡血家兼有表證者,以此方為主,極為妥當。普明子止嗽散亦可用,但藥力薄,不堪治重病;如咳嗽輕帶血少者,又須用此輕劑以調之,斯為中病,而不致太過。止血者,再加蒲黃、藕節;清火者,再加枯芩、寸冬;降痰加尖貝、茯苓;降氣加杏仁、枳殼;補血加當歸、生地。

白話文:

咳血

咳嗽是氣的疾病,咳血屬於肺的病症。肺氣外通皮毛,內開竅於鼻。外在症狀如鼻塞、皮膚閉塞,則肺氣反而鬱積於內,衝擊喉嚨,引起咳嗽。這是咳嗽的外部原因。

肺氣向下通膀胱、大腸,調節體液,並主導著氣機的下降。氣機下降順暢,則呼吸平穩;若氣機下降受阻,則氣逆而咳嗽,這是咳嗽的內部原因。

外因引起的咳嗽,只是氣竅阻塞,肺氣無法到達皮膚表面,於是氣逆衝擊喉嚨而咳嗽,肺本身並未受損。內因引起的咳嗽,則是由於氣機下降受阻。肺屬金,其質輕清,肺中常有津液滋養,使肺葉下垂,如同天體下垂一樣,肺氣下降滋潤,如同雨露滋養萬物,因此膀胱通暢,大便正常。

五臟六腑之氣都能得到潤澤而不阻塞,這是肺氣通調的益處。如果肺中津液不足,受火克制,就會導致肺痿,肺葉乾燥無法下垂,津液無法下降,肺氣上逆而咳嗽。這是內因性咳嗽,難以治療的症狀。以上兩種情況是肺臟本身的疾病,導致咳嗽。此外,還有其他臟腑疾病引起的咳嗽,因為肺像華蓋一樣,其他臟腑都在其下,所以其他臟腑的痰飲、火熱之邪都能上衝肺臟,引起咳嗽。《內經》中關於咳嗽的論述,詳細區分了臟腑,總的來說,都聚集在胃,影響到肺。雖然疾病源於其他臟腑,但都與肺相關,這就是肺主咳嗽的原因。

必須先了解咳嗽的病因,才能治療咳血。咳嗽並不一定伴隨出血,但出血則必然伴隨咳嗽。可能是外感導致出血,病邪從皮毛入侵,內合於肺,就會引起咳嗽;可能是胃中積熱,火盛克金,氣上逆而咳嗽;可能是肝火上逆而咳嗽。這些是出血的實證,必然導致咳嗽。可能是陰虛火旺,肺失清肅而乾燥咳嗽;可能是脾經鬱結、心經虛火導致咳嗽;可能是腎經陰虛,陽氣不固上逆而咳嗽。這些是出血的虛證,必然伴隨咳嗽。還有痰咳,介於虛實之間;還有氣咳,屬虛多實少。

有的先咳嗽後出血,有的先出血後咳嗽,有的暫時咳嗽即愈,有的久咳不止,情況各異,必須仔細分析,才能針對出血性虛勞制定治療方案。

實證咳嗽,外感風寒,先有頭痛、惡寒發熱等症狀。《傷寒論》中提到咳嗽喘息有聲,嚴重者會吐血,可用麻黃湯。李東垣也沿用此意,用麻黃人參白芍湯。可見咳嗽吐血,多因外感。古方用麻黃,是攻邪之劑,屬於治氣的藥物,對血分調理較少。要知道咳嗽雖是氣病,但如果不傷及血分,又怎麼會出血呢?

所以必須兼顧血分。醫宗金鑑用蘇子降氣湯,我則用小柴胡湯,加紫蘇、荊芥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杏仁,既治氣分,又治血分,最符合和解表里之法。火熱便秘者,加酒軍;惡寒無汗者,加麻黃;胸脅腰背刺痛脹滿者,是有瘀血,再加桃仁、紅花。小柴胡湯能通利三焦,調肺理肝,是和解營衛的良方。

加減用藥,隨證調整。凡是出血兼有表證者,以此方為主,最為合適。普明子止嗽散也可以使用,但藥力較弱,不足以治療重症。如果咳嗽輕微,帶少量血,應該用此輕劑調理,這樣才能針對病症,不致過度。止血再加蒲黃、藕節;清火再加黃芩、知母;降痰加貝母、茯苓;降氣加杏仁、枳殼;補血加當歸、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