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六 (3)
卷六 (3)
1. 寒熱
發熱惡寒。多是外感傷其榮衛。傷榮則寒。傷衛則熱。平人治法。須用麻桂發散。失血皆陰血大虧。不可再汗。以耗其氣分之水液。只可用小柴胡湯。加荊芥防風紫蘇杏仁薄荷前胡葛根等。以和散之。免犯仲景血家忌汗之戒也。若不關外感。系本身榮衛不和。發為寒熱。似瘧非瘧者。
不可作瘧治之。只用小柴胡。或逍遙散。和其榮衛而愈。又有瘀血作寒熱者。其身必有刺痛之處。血府逐瘀湯治之。此與雜病寒熱有異。醫者須知。
白話文:
發燒又怕冷,多半是外感侵襲到身體的營衛之氣。傷到營氣就會怕冷,傷到衛氣就會發熱。對於一般人,治療方法需要用麻黃桂枝等藥物來發散邪氣。但如果是失血過多的人,通常是體內陰血大虧,不可以再用發汗的方式來耗損氣分中的津液,只能用小柴胡湯,再加入荊芥、防風、紫蘇、杏仁、薄荷、前胡、葛根等藥物來調和發散,避免觸犯張仲景所說的失血病人不宜發汗的禁忌。如果不是外感,而是自身營衛之氣不調和,導致發冷發熱,像瘧疾卻又不是瘧疾的情況,不可以當作瘧疾來治療,只需要用小柴胡湯,或是逍遙散來調和營衛之氣就可以痊癒。另外,也有因為瘀血而導致發冷發熱的情況,這種病人身上一定會有刺痛的地方,可以用血府逐瘀湯來治療。這和一般雜病的寒熱情況不同,醫生必須要了解。
2. 出汗
汗者,氣分之水也。血虛則氣熱,故蒸發其水,而出為汗。但頭汗出,身不得汗者,乃陽氣內郁,冒於下而為汗,以小柴胡湯,解其鬱,則通身得汗而愈。蒸蒸汗出者,乃血虛氣盛,沸溢為汗,宜用白虎湯,加當歸、蒲黃、蟬蛻治之。手足濈濈汗出者,以胃中或有瘀血食積,四肢為中州之應,火熱中結,故應手足汗出也,宜玉燭散,加枳殼、厚朴以攻之,結去而汗自止矣。睡中盜汗者,睡則氣歸血分,血不足則氣無所歸,故氣泄而汗出,宜當歸六黃湯治之,或地骨皮散,加棗仁、知母、茯苓、五味子、黃耆、黃柏。
以上所論,皆失血家陰血內虛,陽氣遏發之病。亦有陰陽兩虛,自汗、盜汗者,宜歸脾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或當歸六黃湯加附子。
又有大汗亡陽者,在雜病亡陽,則單屬陽虛;失血家大汗亡陽,則兼是陰虛,陽無所附,非大劑參附湯,不能回陽,繼用獨參湯養之而愈。
此論血家出汗,與雜證出汗有別,參看汗血發熱門更詳。
白話文:
汗是體內氣化後的水液。當血液不足時,氣會產生熱,因此將水分蒸發而出,形成汗。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,這是因為陽氣鬱結在體內,向上冒出而形成頭汗。可以用小柴胡湯來疏解鬱結,這樣就能全身出汗而痊癒。
如果全身持續不斷地出汗,這是因為血液虛弱而氣過於旺盛,熱氣沸騰而溢出形成汗。應該使用白虎湯,再加入當歸、蒲黃和蟬蛻來治療。
如果手腳大量出汗,是因為胃裡可能有瘀血或食物積滯,四肢是身體中部的反應,當火熱在體內積聚時,就會反應在手腳出汗。可以用玉燭散,再加入枳殼和厚朴來攻散積滯,當積滯消除後,汗就會自然停止。
如果睡覺時盜汗,是因為睡覺時氣回到血液中,如果血液不足,氣就沒有地方歸宿,因此氣會外洩而形成汗。可以用當歸六黃湯來治療,或者用地骨皮散,再加入棗仁、知母、茯苓、五味子、黃耆和黃柏來治療。
以上所說的這些情況,都是由於失血導致體內陰血不足,陽氣被抑制而產生的病症。也有陰陽兩虛,出現自汗或盜汗的情況,可以用歸脾湯,再加入麥冬和五味子,或用當歸六黃湯,再加入附子來治療。
還有因為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虛脫的情況。在其他疾病中,陽氣虛脫單純屬於陽虛,但在失血的病人中,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虛脫,同時也屬於陰虛,陽氣失去了依附的地方。這種情況需要用大劑量的參附湯來恢復陽氣,之後再用獨參湯來滋養身體才能痊癒。
以上論述的是失血病人的出汗情況,與其他疾病的出汗情況有所不同,可以參看《汗血發熱門》的相關內容以獲得更詳細的了解。
3. 發渴
血虛則發渴。有瘀血則發渴。水虛亦發渴。
血虛發渴者。血為陰。氣為陽。血少則氣多。陽亢無陰汁以濡之。故欲飲水也。法宜補血。血足則氣不熱矣。聖愈湯。加天冬花粉治之。或當歸補血湯。加花粉苧麻根玉竹麥冬。
瘀血發渴者。以津液之生。其根出於腎水。水與血。交會轉運。皆在胞中。胞中有瘀血。則氣為血阻。不得上升。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。但去下焦之瘀。則水津上布。而渴自止。小柴胡。加丹皮桃仁治之。血府逐瘀湯亦治之。挾熱蓄血者。桃仁承氣湯治之。夾寒瘀滯者。溫經湯治之。
水虛發渴者。以肺胃之水津不足。是以引水自救。水津雖由水穀所化。而其氣實發源於腎中。腎中天癸之水。至於胞中。循氣衝。隨呼吸。而上於肺部。肺金司之。布達其氣。是以水津四布。口舌胃咽。皆有津液。而不渴也。若腎中之水不足。則不能升達上焦。是以渴欲引水。
宜啟下焦之陰。以滋津液。地黃湯加人參麥冬訶子。或左歸飲加兒茶人參玉竹。三才湯加知母治之。夫水津雖生於腎。而實布於肺。又有腎中之水津本足。而肺金鬱滯。不能散布。以致水結為痰。咽乾口渴。宜小柴胡湯。通上焦之滯。使肺氣通調。則水津四布矣。又曰。津液雖生於腎。
布於肺。而實賴胃中水穀以滋其化源。胃中燥結。則津不生。三一承氣湯治之。胃中蘊熱。則津不生。玉泉散治之。胃經肌熱。則津液被灼。人參白虎湯治之。胃中虛熱。則津不生。麥冬養榮湯治之。
上分三條。皆失血多有之證。與雜病消渴水停不化。津氣不升者不同。參看可也。水停不化。當用五苓真武等湯。
白話文:
[發渴]
身體虛弱、血不足時會感到口渴。體內有瘀血也會感到口渴。身體水分不足也會感到口渴。
血虛口渴,是因為血屬於陰,氣屬於陽。當血不足時,氣就會相對過多,陽氣過盛而沒有陰液來滋潤,所以會想喝水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血,血充足了,氣就不會過熱了。可以用聖愈湯,加上天冬和花粉來治療。或者可以用當歸補血湯,加上花粉、苧麻根、玉竹和麥冬。
瘀血引起的口渴,是因為津液的產生,根源在腎水。水和血,在體內交會轉運,都在胞中進行。胞中有瘀血,氣就會被血阻礙,無法上升。這樣一來,水津就無法隨著氣向上散佈,所以才會口渴。只要去除下焦的瘀血,水津就能向上散佈,口渴自然就會停止。可以用小柴胡湯,加上丹皮和桃仁來治療。也可以用血府逐瘀湯來治療。如果有夾帶熱邪而導致蓄血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夾帶寒邪而導致瘀滯,可以用溫經湯治療。
水分不足引起的口渴,是因為肺和胃的水津不足,所以會想喝水來自我救濟。水津雖然是由水穀所化生,但它的氣實際上是源自腎臟。腎中的天癸之水,到達胞中,循著氣衝,隨著呼吸,上升到肺部。肺金主宰著水津的分布,將水津的氣散佈出去。所以水津才能遍布全身,口舌、胃、咽喉都有津液,就不會感到口渴。如果腎中的水不足,就無法將水津輸送到上焦,因此才會感到口渴,想喝水。
治療方法應該是啟動下焦的陰氣,來滋養津液。可以用地黃湯,加上人參、麥冬和訶子。或者可以用左歸飲,加上兒茶、人參和玉竹。也可以用三才湯,加上知母來治療。雖然水津產生於腎,但實際散佈於肺。有時腎中的水津本來是充足的,但由於肺金鬱滯,無法散佈,導致水液凝結成痰,出現咽乾口渴的情況,這種情況可以用小柴胡湯,來疏通上焦的滯礙,使肺氣調暢,水津就能夠正常散佈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津液雖然產生於腎,散佈於肺,但實際上依賴胃中的水穀來滋養其化生的源頭。如果胃中燥熱結實,津液就無法產生,可以用三一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胃中蘊積熱邪,津液也無法產生,可以用玉泉散來治療。如果胃經肌肉發熱,津液就會被灼傷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。如果胃中虛熱,津液也無法產生,可以用麥冬養榮湯來治療。
以上三種口渴的情況,都是因為失血過多而引起的。與其他疾病如消渴、水停不化、津氣無法上升等情況有所不同。可以參考比較。水停不化,應該使用五苓散、真武湯等方劑來治療。
4. 心煩
煩者,心不安也。心為火臟,化生血液,轉賴血液以養其火。故心字篆文,即是倒火。火降則心寧也。失血家亡血過多,心火失其滋養,故多發煩。火太甚者,舌上黑苔,夜不能寐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心中懊憹者,以火不得宣,故鬱而不樂也。宜梔子豉湯,加連翹桔梗大力生地遠志黃連草梢治之。
若火不甚,而血太虛者,心中了戾不得,是為虛煩。歸脾湯加硃砂麥冬炒梔子治之。逍遙散加龍骨棗仁亦治之。仲景酸棗仁湯,尤為治煩要藥。若煩而兼躁,手足妄動,此為虛中夾實,內有燥屎,必見二便不調,發熱口渴,脈數有力等證。在傷寒為承氣證,在失血家,須兼顧其虛,宜玉燭散。或用玉女煎加元明粉。煩躁之極,循衣摸床,小便利者,陰尚未盡,猶可救一二。小便不利,死不治矣。此與陰躁不同。陰躁不煩而但躁,且必現陰寒可據之證,須細辨之。
又有產後血虛,心煩短氣者,雖同是心煩,然產血下行,氣多虛脫,其血之虛,皆由於氣虛。故心煩而必兼短氣。宜歸脾湯,當歸補血湯,養榮湯等,以補氣者生血,而心煩自愈。至吐血家,則其氣上逆,多是氣實血虛,證見心煩,尤血不養心之甚者也。若再補其氣,則氣益甚,而血益虛,心愈不得其安矣。治宜補血清火,硃砂安神丸治之。須參看臥寐怔忡驚悸門。
白話文:
心煩,就是心神不安。心臟屬火,能生成血液,又需依靠血液來滋養它的火性。所以「心」字的篆體就像倒著的火,火降下來,心就能安寧。失血的人,如果失血過多,心火失去滋養,就容易感到心煩。如果火氣太旺,舌頭上會出現黑色的苔,晚上睡不著,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治療。心中煩悶不安,是因為火氣無法宣洩,所以鬱結而不快樂,可以用梔子豉湯,加上連翹、桔梗、大力子、生地、遠志、黃連和甘草梢來治療。
如果火氣不旺盛,而是血太虛弱,心中煩亂不安,這就是虛煩。可以用歸脾湯加上硃砂、麥冬、炒梔子來治療,逍遙散加上龍骨、棗仁也可以治療,張仲景的酸棗仁湯更是治療心煩的重要藥方。如果心煩還兼有躁動,手腳亂動,這是虛中夾雜實邪,體內有燥屎,一定會出現大小便失調、發熱、口渴、脈象快速有力等症狀。在傷寒病中屬於承氣湯證,在失血的人,要兼顧他的虛弱,可以用玉燭散,或是用玉女煎加上元明粉。煩躁到極點,亂摸衣服、亂摸床鋪,但小便順暢的,表示陰氣尚未完全耗盡,還可以救治;如果小便不順暢,就沒辦法救治了。這跟陰躁不同,陰躁雖然躁動卻不心煩,而且一定會出現陰寒的症狀,需要仔細分辨。
另外,產後因為血虛而感到心煩、氣短的,雖然也都是心煩,但是產後血液下行,氣多虛脫,這種血虛多半是因為氣虛造成的,所以心煩一定會兼有氣短。可以用歸脾湯、當歸補血湯、養榮湯等藥方,以補氣來生血,心煩自然就會好轉。至於吐血的人,因為氣逆上衝,多半是氣盛血虛,症狀是心煩,這是因為血虛到非常嚴重,無法滋養心臟。如果再補氣,反而會讓氣更盛、血更虛,心就更加不安寧。治療應該要補血清火,可以用硃砂安神丸來治療,並且要參考失眠、心悸、驚悸等篇章的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