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二 (12)
卷二 (12)
1. 唾血
脾主消磨水穀,化生津液。津液騰溢,水陰四布,口中清和,湛然如露。是以終日不飲,而口不渴;亦終日閉口,而唾不生。唯脾之津液,不能清和散布,於是凝聚而為唾。是唾者,脾不攝津之故也。知脾不攝津而唾津,則知脾不攝血而唾血矣。唾津其常耳,而唾血則又甚焉。
蓋津乃氣分之陰液,其源即在胃中。凝而為唾,其來既近,其傷不多。至於唾血,則出於陰分。《內經》云:「脾為陰中至陰。」蓋五臟俱屬陰經,而脾獨名太陰,以其能統主五臟,而為陰之守也。其氣上輸心肺,下達肝腎,外灌溉四旁,充溢肌肉。所謂「居中央,暢四方」者如是,血即隨之。
運行不息。所謂脾統血者,亦即如是。世醫不識統血之義,幾指脾為貯血之器,豈不愚哉!脾能統血,則血自循經,而不妄動。今其血走泄胃中,為唾而出,是脾之陰分受病,而失其統血之常也。審系脾經火重,唇口乾燥,大便秘結,脈滑實者,宜用瀉心湯,加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花粉、寸冬、枳殼、蒲黃、甘草。
若是脾經陰虛,脈細數,津液枯,血不寧者,麥冬養榮湯,加蒲黃、阿膠;甲己化土湯,加生地、花粉、人參、寸冬、藕節、側柏葉、萊薺汁、枳殼。皆滋利脾陰之要藥。如或七情鬱滯,脾經憂慮,傷其血而致唾血者,以脾主思慮,故每因思慮而傷脾陰,睡臥不寧,怔忡勞倦,飲食不健,宜用歸脾湯。
以補心脾,再加阿膠、柴胡、炒梔、棕灰、血餘,以解鬱火,清血分。此治脾兼治心,心脾為思慮所傷者,應手而效。又凡脾經憂抑,則肝木之氣遏於脾土之中,不能上達,故清陽不升,郁為內熱。不須清熱,但解其鬱,郁升而火不遏矣。逍遙散主之。脾土陰而用陽,脾經陰虛火鬱者。
上法略備。又有脾之陽氣不旺,無以統運陰血,心戰脈弱,四肢清冷,飲食不健,自汗身熱者,用歸脾湯,補脾之陽以生血。人參養榮湯、正元丹,皆治之。
亦有清晨唾血。每早初醒,血液滿口,唾出即淨,明晨又唾,乃臥後血不歸經,溢出口中。實證則由肝不藏血,必有頭痛、口渴、便閉之證,用當歸蘆薈丸治之;虛證則由脾不統血,必有怔忡、虛煩、不眠等症,用歸脾湯,加丹皮、山梔、棕灰、五味治之。此證與腎虛齒衄相似,宜參看之。
高士宗曰:「偶然唾血,一哈便出者,不藥可愈。」謂其血近胃,如先血後便為近血一般,故不藥可愈。吾謂亦宜少用清味之藥,可服甲己化土湯,加銀花、竹茹、萊薺汁。丹溪又謂唾血皆屬於腎,是混唾咯為一證,而以腎血之來,其路最深,其證最重,用保命生地散治之。吾謂先唾痰水,唾久然後唾血者,此血來路遠,其證深,可用丹溪法治之。然亦有丹溪法所不能治者,即吾所定諸方,亦有不能盡治。別參吐咳諸門,自有治法,勿謂予論之不備也。
白話文:
脾臟主要負責消化食物,並將其轉化為津液。這些津液會向上蒸騰,像水一樣散佈到全身,使口腔保持濕潤清爽,就像露水一樣。因此,正常情況下,人可以整天不喝水也不會口渴,而且整天閉著嘴也不會產生口水。然而,當脾臟的津液無法正常輸布,反而凝聚在一起時,就會形成口水。所以說,口水是脾臟無法固攝津液所造成的。如果了解脾臟無法固攝津液而產生口水,就可以推知脾臟無法固攝血液就會產生咳血。吐口水是正常的,而吐血則更嚴重。
津液屬於氣分中的陰液,它的源頭在胃中。當津液凝聚成口水,因為來源較近,所以傷害不大。但吐血則是因為血液從陰分流出。《內經》說,脾臟是陰中至陰的臟腑。五臟都屬於陰經,而脾臟獨稱為太陰,是因為它能統管五臟,是陰的守衛。脾氣向上輸送到心肺,向下達到肝腎,向外灌溉四肢,充滿肌肉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居中央,暢四方」。血液也跟著脾氣運行不息。所謂脾統血,就是這個道理。現在的醫生不了解統血的真正意義,甚至認為脾臟是儲存血液的器官,實在是太愚昧了。脾臟能夠統攝血液,血液自然會按照經脈運行,不會妄動。如果血液從胃中流出,變成咳血,表示脾臟的陰分生病了,失去了統攝血液的功能。如果仔細觀察,發現是脾經火氣太旺,導致嘴唇乾燥、大便秘結、脈象滑實,就應該使用瀉心湯,並加入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花粉、麥冬、枳殼、蒲黃、甘草等藥材。
如果屬於脾經陰虛,脈象細數、津液枯竭、血不穩定,可以使用麥冬養榮湯,並加入蒲黃、阿膠。或是使用甲己化土湯,加入生地、花粉、人參、麥冬、藕節、側柏葉、蘿蔔汁、枳殼等藥材。這些都是滋養脾陰的重要藥方。如果是由於情緒鬱悶、思慮過度,傷了脾血而導致咳血,因為脾臟主管思慮,所以經常因為思慮而傷脾陰。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睡眠不安、心悸、疲勞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此時應該使用歸脾湯來補益心脾,再加入阿膠、柴胡、炒梔子、棕櫚灰、血餘等藥材,來疏解鬱火、清熱涼血。這是治療脾臟兼顧心臟的方法,對於因為思慮過度而損傷心脾的人來說,效果顯著。此外,如果脾經鬱悶,肝木之氣會被遏制在脾土之中,無法向上升發,導致清陽之氣不升,鬱積成內熱。此時不需要直接清熱,只要疏解鬱悶之氣即可。鬱悶之氣上升,火氣自然就會消散。可以服用逍遙散來治療。脾土屬於陰,但需要陽氣來運作。對於脾經陰虛又火氣鬱積的情況,以上方法都可參考使用。
另外,還有脾臟陽氣不足,無法運化陰血的情況,會出現心跳微弱、脈象虛弱、四肢冰冷、食慾不振、自汗身熱等症狀。此時可以使用歸脾湯來補益脾陽,以產生血液。人參養榮湯、正元丹等藥方也可以治療此類情況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早上起來咳血,每天早上剛醒來時,口腔內充滿血液,吐出後就乾淨了,但隔天早上又會咳血。這是因為睡覺時血液無法歸經,溢出口腔所致。如果屬於實證,通常是由於肝臟無法藏血,會伴隨頭痛、口渴、便秘等症狀,可以使用當歸蘆薈丸治療。如果屬於虛證,則是由於脾臟無法統攝血液,會伴隨心悸、虛煩、失眠等症狀,可以使用歸脾湯,並加入丹皮、山梔子、棕櫚灰、五味子等藥材來治療。這種症狀與腎虛引起的牙齦出血相似,需要仔細鑑別。
高士宗說,偶然咳血,一口就吐出來的,可以不吃藥自行痊癒,因為這種血距離胃較近,就像先見血後排便一樣,屬於近血。我認為,還是應該稍微用一些清熱的藥,可以服用甲己化土湯,並加入銀花、竹茹、蘿蔔汁等藥材。朱丹溪認為咳血都是屬於腎臟的疾病,將咳血和咯血混為一談,認為腎臟的血液來源最深,病情也最嚴重,可以使用保命生地散治療。我認為,如果先咳出痰水,很久之後才開始咳血,這表示血液來源較遠,病情較深,可以使用朱丹溪的方法治療。但也有朱丹溪的方法無法治療的情況,這時可以使用我所制定的其他藥方。當然,我的藥方也並非萬能,如果仍無法治癒,可以參考吐血、咳嗽等其他相關的治療方法。請不要認為我的論述不夠完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