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六 (2)
卷六 (2)
1. 發熱
吐血家脈靜身涼,不藥可愈。以陰雖虧而陽猶不亢,陰與陽尚得其和,故易愈也。或身有微熱,皮毛似汗,此為陽來求陰,水來就血,亦可自愈。所謂發熱者,與身有微熱不同。
失血家陽氣鬱於血分之中,則身熱鬱冒,但頭汗出。身熱者,火閉於內,而不得達於外故也。但頭汗出者,火性炎上,外有所束,則火不能四達,故愈炎上,而頭汗也。治法宜解其鬱,使遍身微汗,則氣達於外,而陽不乘陰,熱止血亦治矣。此如盛暑遏熱,得汗而解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又有瘀血發熱者。瘀血在肌肉,則翕翕發熱,證象白虎,口渴心煩,肢體刺痛,宜當歸補血湯,合甲己化土湯,加桃仁紅花柴胡防風知母石膏。血府逐瘀湯亦治之。瘀血在肌腠,則寒熱往來,以肌腠為半表半裡,內陰外陽,互相勝復也。宜小柴胡湯,加當歸白芍丹皮桃仁荊芥紅花治之。
桃奴散,加黃芩柴胡亦治之。瘀血在腑,則血室主之。證見日晡潮熱,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。以沖為血海,其脈麗於陽明,故有陽明燥熱之證。桃仁承氣湯治之。小柴胡湯,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。瘀血在臟,則肝主之。以肝司血故也。證見骨蒸癆熱,手足心燒,眼目青黑,
毛髮摧折,世以為難治之證,而不知熱血在肝臟使然。宜柴胡清骨散,加桃仁琥珀乾漆丹皮治之。
以上所論,皆屬血家發熱之實證也。又有發熱之虛證,分血虛水虛兩類。另條如下。
血虛者,發熱汗出,以血不配氣,則氣盛而外泄也。或夜則發熱,以夜主血分故也。或寅卯時即發熱,以寅卯屬少陽,肝血既虛,則少陽之相火,當寅卯旺時而發熱。地骨皮散,加柴胡青蒿胡黃連雲茯苓甘草治之。又或胞中之火,因血不足,上合陽明燥氣,日晡潮熱者,犀角地黃湯治之。
水虛者,水為氣之所化,水津不足,則氣熱,皮毛枯燥,口咽生瘡,遺精淋秘,午後發熱。大補陰丸,以補水濟火。或清燥救肺湯,從肺胃以生水津。水足以濡血,則陽氣不亢,燥熱自除。五蒸湯亦統治之。
復有陰虛於內,陽浮於外,而發熱者。須大補其陰,而復納其陽。故產後發熱,用四物湯,加黑姜。失血發熱,亦可用之。火重者,再加芩連。若腎陰不足,真陽外浮,發熱喘促者,是為陰不戀陽,陽不入陰。宜從陰引陽,用二加龍骨湯,加五味子麥門冬阿膠。或三才湯,加鹽炒肉桂少許。
桑葉雲苓白芍冬蟲夏草山茱萸牛膝五味子知母沉香龜板。此外又有食積發熱者,手足心腹熱,胸滿噦呃,大便不調,日晡及夜發煩。宜枳殼厚朴大黃。消去之,則不壅熱矣。勿謂虛人無實證也。
白話文:
發熱
吐血的人如果脈象平靜、身體涼爽,不需用藥也能痊癒,這是因為陰液雖然虧損,但陽氣沒有過於亢盛,陰陽之間還能保持協調,所以容易痊癒。如果身體只是稍微發熱,皮膚表面好像有汗,這是陽氣想要尋求陰液,水分想要補充血液,這種情況也會自行痊癒。這裡說的發熱,和身體稍微發熱是不同的。
失血的人,陽氣鬱結在血液中,就會導致身體發熱、頭暈目眩,但只有頭部出汗。身體發熱是因為火熱之氣被悶在體內,無法向外發散;只有頭部出汗是因為火的特性是向上升騰,受到外在的束縛,火熱之氣就無法向四面發散,所以更加向上升騰,導致頭部出汗。治療方法應該疏解鬱結,讓全身微微出汗,使陽氣能夠到達體表,陽氣就不會過於強盛而傷害陰液,這樣熱就會消退,血症也能得到治療。這就像盛夏天氣悶熱,出汗後就會感到涼爽一樣。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瘀血導致發熱。如果瘀血在肌肉中,就會感到身體發熱,症狀類似白虎湯證,會口渴、心煩、肢體刺痛,應該用當歸補血湯,配合甲己化土湯,再加入桃仁、紅花、柴胡、防風、知母、石膏來治療。血府逐瘀湯也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如果瘀血在肌膚紋理之間,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,因為肌膚紋理介於身體內部和外部之間,內屬陰而外屬陽,陰陽互相交替勝負。應該用小柴胡湯,加入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桃仁、荊芥、紅花來治療。桃奴散加入黃芩、柴胡也可以治療。如果瘀血在腑(臟腑的總稱)中,則屬於血室的問題,症狀是午後發熱像潮水一樣,白天意識清楚,到了晚上就開始說胡話,這是因為衝脈是血海,其脈絡與陽明經相連,所以會出現陽明燥熱的症狀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。小柴胡湯加入桃仁、丹皮、白芍也可以治療。如果瘀血在臟(五臟)中,則與肝臟有關,因為肝臟負責儲藏血液。症狀是骨蒸勞熱、手腳心發熱、眼睛發青發黑、頭髮枯槁脫落,世人認為這是難以治療的疾病,卻不知道這是由於熱血停留在肝臟造成的。應該用柴胡清骨散,加入桃仁、琥珀、乾漆、丹皮來治療。
以上所說的,都是屬於血症導致發熱的實證。還有發熱的虛證,分為血虛和水虛兩種類型,將在下面另外說明。
血虛導致發熱,會伴隨出汗,這是因為血液無法與陽氣相配,導致陽氣過盛而向外發散。也有可能在夜間發熱,因為夜晚屬於血分的時間。或者在寅卯時(早上三點到七點)發熱,因為寅卯時屬於少陽,肝血不足,少陽的相火在寅卯時旺盛而導致發熱,可以用地骨皮散,加入柴胡、青蒿、胡黃連、雲茯苓、甘草來治療。還有一種情況,是因為胞宮(子宮)的火熱,由於血液不足,向上與陽明的燥熱之氣相合,導致午後發熱像潮水一樣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。
水虛導致發熱,是因為水液是陽氣所化生的,水液不足,就會導致陽氣過熱,皮膚乾燥,口咽生瘡,出現遺精、小便淋漓不暢,午後發熱,可以用大補陰丸來滋陰降火。或者用清燥救肺湯,從肺和胃來生津液,水液充足就能滋潤血液,陽氣就不會過於亢盛,燥熱自然會消除。五蒸湯也可以治療這些情況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陰液不足在內,陽氣浮越在外而導致發熱,必須大量補充陰液,使陽氣重新歸於陰液之中。所以產後發熱,可以用四物湯,加入黑姜來治療;失血導致發熱,也可以用此方。如果火熱嚴重,可以再加入黃芩、黃連。如果腎陰不足,真陽向外浮越,導致發熱、氣喘,這是陰液無法固攝陽氣,陽氣無法歸於陰液的表現,應該從陰來引導陽氣,可以用二加龍骨湯,加入五味子、麥門冬、阿膠來治療。或者用三才湯,加入少許鹽炒的肉桂。也可以使用桑葉、雲苓、白芍、冬蟲夏草、山茱萸、牛膝、五味子、知母、沉香、龜板等藥材。此外還有因為食物積滯而導致發熱的情況,症狀是手腳心腹部發熱,胸悶、打嗝,大便不通暢,在午後和夜間感到煩躁,應該用枳殼、厚朴、大黃等藥來消除積滯,熱就不會被壅塞。不要認為虛弱的人就沒有實證。
2. 厥冷
雜病四肢厥冷,為脾腎陽虛,不能達於四末,四逆湯主之。若失血之人,而亦間有發厥者,則多是熱邪內陷,伏匿在裡,外見假寒,身如冷水,目昏神暗,脈伏不見;或冷一陣,反而發熱;或厥數日,反發熱數日;其厥多熱少者,是陽極似陰,熱之至也;厥少熱深者,是伏熱猶得發泄,熱尚淺也。此即傷寒論厥陰篇,所謂「熱深厥亦深,熱微厥亦微」是矣。蓋厥陰肝經,內寄膽火,病則火伏陰中,而為厥;火出陽分則反熱。發熱固是火甚,發厥則火伏於內,而更盛矣。先宜治其伏火,使火得發,轉厥為熱,次乃更清其熱,斯可愈耳。若誤認為雜病發厥,而用熱藥,是促其命也。
其辨法:雜病之厥,吐利不止,脈脫氣微,有寒無熱;伏火之厥,則厥後微露熱形,口不和,便不溏,小便不清,心中疼熱,煩躁不寧,惡明喜暗,渴欲得飲,吐衄隨厥而發,皆現真熱假寒之象。先以清化湯,合升降散,攻其伏熱,或當歸蘆薈丸攻之,次以五蒸湯清之。
厥止熱不退者,再用大補陰丸、地黃湯,以滋陰。發厥之證,又有寒閉於外,而火不得發者,用仲景四逆散,加荊芥、黃連、枯芩;審其陽陷於內,而不出者,白頭翁湯,以清達之;升陽散火湯,以溫發之。二方酌宜而行。
血家發熱,固多是真熱假寒,然亦有真寒者,去血太多,氣隨血泄,以致中氣虛而不旺,元氣損而不足,四肢厥冷,不思飲食,大便溏瀉,此乃虛則生寒之證,法宜溫補,十全大補湯、參附湯、養榮湯,隨宜用之。
白話文:
各種疾病引起的四肢冰冷,大多是因為脾腎陽氣虛弱,無法將溫熱之氣輸送到四肢末端,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。如果失血的人也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,那通常是熱邪侵入體內,潛伏在裡面,外表看起來像寒冷,身體像浸在冷水裡一樣,眼睛昏花、神情黯淡、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。或者冷了一陣子,反而開始發熱;或者冰冷了好幾天,又發熱好幾天。冰冷的時間多,發熱的時間少,表示陽氣極盛卻呈現陰冷的假象,是熱邪已經很嚴重了。如果冰冷的時間少,發熱的時間深,表示潛伏的熱邪還在發散,熱邪還算輕微。這就像《傷寒論》厥陰篇所說的「熱深厥亦深,熱微厥亦微」的道理。厥陰肝經裡面藏有膽火,生病時,火氣潛伏在陰氣之中,就會導致四肢冰冷。火氣發散到陽氣的部分,就會反而發熱。發熱當然是火氣旺盛的表現,而四肢冰冷則表示火氣潛伏在體內,更加強盛。應該先治療潛伏的火氣,讓火氣得以發散,使四肢冰冷轉為發熱,然後再清除熱邪,這樣才能痊癒。如果誤認為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四肢冰冷,而使用溫熱藥物,反而會加速死亡。
辨別的方法是:一般雜病引起的四肢冰冷,會伴隨持續的嘔吐、腹瀉,脈搏微弱、氣息微弱,只有寒冷的症狀而沒有發熱。而潛伏火邪引起的四肢冰冷,則在冰冷之後會稍微出現發熱的跡象,口中不適、大便不稀、小便不清澈、心中感覺疼痛發熱、煩躁不安、喜歡陰暗的地方、口渴想喝水、嘔吐或流鼻血隨著冰冷症狀一起出現,這些都是呈現假寒真熱的現象。應該先用清化湯搭配升降散,來攻散潛伏的熱邪,或者用當歸蘆薈丸來攻散。然後再用五蒸湯來清除熱邪。
如果冰冷的症狀停止了,但發熱的症狀沒有退去,就再用大補陰丸、地黃湯來滋養陰液。還有,四肢冰冷的症狀,也有可能是因為寒氣阻礙在體外,導致火氣無法發散,可以用仲景的四逆散,再加上荊芥、黃連、枯芩來治療。如果發現是陽氣潛伏在體內,無法發散,則可以用白頭翁湯來清熱疏通,用升陽散火湯來溫和地發散陽氣。這兩種方子要根據情況選擇使用。
失血的人發熱,確實大多是呈現真熱假寒的現象,但也有真寒的情況。那是因為失血太多,氣隨著血一起外泄,導致中氣虛弱不旺盛,元氣損傷不足,才會出現四肢冰冷、沒有食慾、大便稀溏的症狀。這屬於虛弱而產生寒冷的證候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、參附湯、養榮湯等,根據情況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