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嘔血
吐血者,其血撞口而出,血出無聲;嘔血者,血出有聲,重則其聲如蛙,輕則呃逆,氣不暢遂而已。同是血出口中,治與吐血無異;但吐無聲,而嘔有聲,證既小異,而治法若不加詳,安能絲絲入彀?以輕重論,則吐輕而嘔重;吐則其氣尚順,嘔則其氣更逆也。以臟腑論,吐血其病在於胃;嘔血其病在於肝。何以言之?蓋肝木之氣,主於疏泄脾土;而少陽春生之氣,又寄在胃中,以升清降濁,為榮衛之轉樞。故《傷寒論》少陽為病,有乾嘔、嘔吐不止之病,是少陽轉樞不利,清氣遏而不升,濁氣逆而不降也。《金匱》嘔涎沫、頭痛、胸滿者,吳茱萸湯主之,取吳萸降肝之濁氣。肝氣降而嘔自止。是肝木失其疏泄之常,橫肆侮土,故成嘔逆。主用吳茱萸,降肝之濁氣;肝氣不逆,則嘔止矣。由此觀之,可知凡嘔皆屬肝膽,而血又肝之所司。今見嘔血之證,斷以調肝為主。諸家皆言嘔血出於肝,而未詳其理;吾故旁引《金匱》、《傷寒》,以證明之。但《金匱》、《傷寒》之嘔,乃雜病之嘔,屬於氣分者也;而失血之嘔,則專主血分,治法自有不同耳。
先乾嘔,然後嘔血,嘔血後仍發乾嘔者,皆少陽之逆氣也。用大柴胡湯加蒲黃、丹皮、桃仁、當歸治之。嘔血既止,再服小柴胡湯,以調和榮衛,轉樞表裡;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嘔噦自止,血自安靜而不上潮矣。然肝膽相連,膽病未有不及肝者;丹梔逍遙散可並治之。但嘔不吐,屬少陽;嘔吐兼有,屬肝經。肝氣善怒,其火最橫。觀《傷寒論》,肝氣侮肺,名曰縱,刺期門;肝氣侮脾,名曰橫,刺期門。皆取刺法以瀉之;則知肝氣怒逆,而為嘔逆,尤宜攘除肝火,不可縱敵為患。今本仲景刺法之意,變用湯藥,宜當歸蘆薈丸,加丹皮、蒲黃。凡發怒嘔血,以及肝氣橫逆,其證惡聞人聲,欲死不欲生,欲按劍殺人,及驚狂罵詈,不認親疏,皆肝經無情之火,非此大劑不能殲除。若此時因循,延至日久,病氣未衰,正氣先衰,虛中挾實,不攻不愈,欲攻不堪;是猶宋用賈似道,養奸為患,至國促而始去之,晚矣!若審其病稍輕者:但須涼肝血、調胃氣,則嘔血自止。犀角地黃湯加柴胡、枳殼。服後血止,再服逍遙散加阿膠、牡蠣、香附以收功。
有平時嘔酸、嘔苦,以及失血之後常嘔酸苦者。嘔酸是濕熱;試觀夏月熱湯過夜,則變為酸味,便知嘔酸是濕熱。嘔苦是相火,膽寄相火,膽汁苦,故相火之味,能變胃津使苦。宜借用左金丸,再加血分藥,以治血分為宜。蓋此二藥,辛苦降泄,治血藥中以為引導尤效。
嘔血止後,如肝膽火旺、血虛煩躁、頰赤口渴、胸脅刺痛、發熱盜汗、魂夢不安,此乃相火內熾,欲作骨蒸勞瘵,宜柴胡清骨散以治之。如兼咳嗽、喉間作癢,乃肝肺之氣不相調協,宜用四逆散、香蘇引,再加杏仁、枳殼、枯芩、知母、當歸、白芍治之。如咽喉中常若有氣哽塞,善噦氣打呃者:
白話文:
嘔血
吐血是指血直接從口中噴出,沒有聲音;嘔血則是血出來時有聲音,嚴重時像青蛙叫,輕微時則會打嗝,這是因為氣不順暢造成的。雖然都是從口中出血,但治療方式和吐血沒有太大差異。只是吐血沒有聲音,而嘔血有聲音,這兩種情況略有不同,如果治療方法不詳細,就無法達到好的效果。從輕重來看,吐血比較輕微,嘔血比較嚴重。吐血時氣還算順暢,嘔血時氣則更加逆亂。從臟腑來看,吐血的病因在胃,嘔血的病因在肝。
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肝的木氣主要負責疏泄脾土,少陽的春生之氣又寄存在胃中,負責升清降濁,是營養和防禦系統運作的關鍵。因此,《傷寒論》中提到少陽生病會出現乾嘔、嘔吐不止的情況,這是少陽的樞紐功能不利,清氣無法上升,濁氣無法下降。而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的嘔吐涎沫、頭痛、胸悶,則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,這是因為吳茱萸可以降肝的濁氣,使肝氣下降,嘔吐自然停止。這表示肝的疏泄功能失常,橫向侵犯脾土,才會造成嘔吐。所以主要使用吳茱萸來降肝的濁氣,肝氣不逆,嘔吐就會停止。由此可知,所有嘔吐都與肝膽有關,而血又由肝所掌管。因此,看到嘔血的情況,應以調肝為主。雖然大家普遍認為嘔血是由肝所引起,但沒有詳細說明原因,所以我才引用《金匱要略》和《傷寒論》來加以證明。不過,《金匱要略》和《傷寒論》中的嘔吐是屬於雜病的嘔吐,屬於氣分問題,而失血引起的嘔吐則主要屬於血分,治療方法自然有所不同。
先出現乾嘔,然後才嘔血,嘔血後仍然出現乾嘔,這些都是少陽氣逆的表現,可以用大柴胡湯加上蒲黃、丹皮、桃仁、當歸來治療。嘔血停止後,再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營養和防禦系統,使表裡通暢,上焦通暢,津液下行,胃氣調和,嘔吐自然停止,血也會安靜下來,不會再向上湧。另外,肝膽相連,膽病通常也會影響到肝,所以丹梔逍遙散也可以一起使用。
單純的嘔而不吐,屬於少陽;嘔吐兼有,則屬於肝經。肝氣易怒,火氣最旺。《傷寒論》中提到肝氣侵犯肺叫做「縱」,要刺期門穴;肝氣侵犯脾叫做「橫」,也要刺期門穴。這都是使用刺法來疏泄肝氣。由此可知,肝氣怒逆才會導致嘔吐,因此更應該清除肝火,不能放任它為害。現在根據仲景刺法的意思,改用湯藥,可以使用當歸蘆薈丸加上丹皮、蒲黃。凡是因為發怒而嘔血,以及肝氣橫逆,出現厭惡聽到人聲、生不如死、想要拿劍殺人、驚慌狂躁、胡言亂語、不認親人的情況,都是肝經的無情之火所致,必須用大劑量的藥物才能清除。如果這個時候不積極治療,拖延到病情加重,病氣沒有衰退,正氣反而先衰弱,就會變成虛實夾雜的狀況,想攻邪卻無法攻,不攻又不會好。這就好像宋朝重用奸臣賈似道,養虎為患,直到國破家亡才罷黜他,就太晚了。如果病情稍微輕微,只需要涼肝血,調胃氣,嘔血就會停止。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加上柴胡、枳殼,服藥後血止,再服用逍遙散加上阿膠、牡蠣、香附來鞏固療效。
有些人平時會嘔酸或嘔苦,或在失血後也常常嘔酸嘔苦。嘔酸是濕熱引起的,就像夏天熱湯過夜會變酸一樣,就知道嘔酸是濕熱導致的;嘔苦是相火引起的,因為膽寄託相火,膽汁是苦的,相火的味道會使胃液變苦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左金丸,再加上血分藥來治療。因為這兩個藥物都具有辛苦降泄的功效,在治療血分的藥物中,可以作為引導藥物,效果特別好。
嘔血停止後,如果出現肝膽火旺、血虛煩躁、臉頰發紅、口渴、胸脅刺痛、發熱盜汗、睡不安穩等情況,這是相火內盛,可能會變成骨蒸勞瘵。可以使用柴胡清骨散來治療。如果同時出現咳嗽、喉嚨癢,這是肝肺之氣不協調,可以使用四逆散、香蘇引,再加上杏仁、枳殼、黃芩、知母、當歸、白芍來治療。如果感覺喉嚨常常有氣阻塞,或是常常打嗝,這是肝和心氣不暢導致的,可以使用香蘇飲,加上柴胡、薄荷、射干、牛蒡子、尖貝、當歸、旋覆花來治療。逍遙散是治療肝經的重要藥方,只要加減得當,都能夠有效。
雖然嘔吐多屬於肝膽問題,但也一定會影響到胃。胃氣上逆的治療方法已經在吐血篇中詳細說明,這裡再補充一下。凡是血證帶有嘔吐的,只要治療血,血止嘔吐自然會停止;凡是嘔吐帶有血的,比如回食病,嘔吐後出現血水,這是胃氣逆亂、血枯竭,屬於難治之證,可以使用大半夏湯、麥門冬湯來治療。玉女煎加上蒲黃、麻仁也有效。四物湯加上甘草、寸冬、枳殼、茯苓、藕汁、蘿蔔汁、生薑、荊竹油,都是清利胃氣、養血止嘔的藥物。
這篇文章只針對嘔血進行討論,但失血的症狀,通常不會單獨出現一個,而是會伴隨其他症狀。為了詳細說明各種情況,不得不分門別類進行討論。至於用藥方面,則需要參考其他症狀來變化。如果只拘泥於一個症狀,就想找出適合的藥方,就好像用膠黏住琴弦來彈奏,是不可能達到效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