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吐血
寒熱盜汗,少食嗜臥,無不治之。又有肝經血脈大損,虛悸脈代者,法宜大生其血。宜仲景炙甘草湯:大補中焦,受氣取汁,並借桂枝入心,化赤為血,使歸於肝,以充百脈,為補血第一方。世醫補血,而不得血之化源,雖用歸地千石無益。果參透此旨,則歸脾湯之用遠志棗仁,是入心理血之源也。逍遙散之用丹梔,是入心清血之源也。從此一隅三反,自有許多妙用。腎為水臟;上濟君火,則水火既濟;上交肺金,則水天一氣。水升火降,不相射而相濟,安有不戢自焚之患?設水陰之氣虛,而火熱之氣亢,喘咳蒸灼,痰血癆瘵均作矣。凡人後天之病,久則及於先天,寇深矣,若之何?凡治虛者,不可以不早也。地黃湯主之:補腎之陰,而兼退熱利水。退熱則陰益生;利水則陰益暢。蓋膀胱化氣,有形之水氣下泄,則無形之水陰,如露上騰而四布矣。以濟君火,則加枸杞、元參;以輸肺金,則加生脈散。火甚者,再加黃柏、知母。如小便清和,無痰氣者,只須專意滋腎,左歸飲多服為佳。回龍湯滋陰降火;同氣相求,視無情草木尤勝。如陰虛火旺,足痿筋焦、骨蒸頭暈,用丹溪大補陰丸,滋陰潛陽,以苦寒培生氣,較地黃湯更優。以上補腎陰法。又有宜補腎陽者。腎為水臟,而內含陽氣,是為命火。此火上泛,則為雷龍之火;下斂則為元陽之氣。引雷龍之火以歸根,則無上熱下寒、頭暈腰痛、腫喘癃閉之證。用腎氣丸,從陰化陽,補火濟水以治之。再加牛膝、車前,或黃柏、知母,更能利水折火。如不須化水,但須補陽者,則用黃耆天魂湯,是從仲景附子湯套出。雖不及附子湯力量之厚,較附子湯藥尤純和。血家忌剛燥;間有宜補元陽者,亦以此等為佳。夫腎中之陽,達於肝,則木溫而血和;達於脾,則土敦而谷化。筋骨強健、手足不清冷、衛氣固、不惡寒,皆腎陽足故也。然腎水賴陽以化,而腎陽又賴水封之;此理不可偏廢,補腎者所宜細求。以上所論補法。輕重進退,各有法度,非如張景岳輩,多集補藥而已也。總而論之,血證屬虛癆門,固宜滋補。第恐瘀邪未清,驟用補法,則實以留邪為患,而正氣反不受益。歷見乾血癆瘵等證,皆系醫人橫用滋補,以致舊血不去、新血不生。不知舊血客於經絡臟腑之間,如木之有蛀,不急去之,非木死,其蛀不止也。故仲景治乾血,用大黃䗪蟲丸。夫既成虛癆之證,而內有乾血,猶須峻藥去之,則其虛未成者,更不可留邪為患。故實證斷不可用補虛之方;而虛證則不廢實證諸方,恐其留邪為患也。或虛中實證,則攻補兼用;或十補一攻,在醫者之善治焉。以上所論,吐血始終治法略備;惟於兼證變證不及詳言,另立門類,縷分條析,查證治者,可以鉤考而得之。
白話文:
吐血:
病人出現忽冷忽熱、盜汗、食慾不振、只想躺著休息等症狀,這種情況幾乎沒有治不好的。還有一種情況是肝經的血脈嚴重受損,導致心悸、脈搏不規律,這時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大量補充血液。可以用張仲景的炙甘草湯,它能大補中焦,讓身體能吸收食物的精華來產生血液,同時藉助桂枝的力量進入心臟,把精微物質轉化成血液,再輸送到肝臟,滋養全身的經脈,是補血的最佳藥方。現在的醫生補血,卻不懂得血液生成的來源,即使使用大量的當歸、熟地也沒有效果。如果能參透這個道理,就會知道歸脾湯中使用的遠志、酸棗仁,是能夠進入心臟、產生血液的源頭;逍遙散中使用的牡丹皮、梔子,是能夠進入心臟、清除血液中熱的源頭。從這裡能舉一反三,自然會有許多巧妙的運用。腎臟屬水,能向上滋養心火,使水火達到平衡;還能向上滋養肺金,使水與天形成一體。水向上升騰,火向下下降,兩者互相協調而不互相衝突,就不會有心火過旺的危險。如果腎水的陰氣虛弱,而心火的陽氣過旺,就會出現喘氣、咳嗽、身體發熱、痰中帶血等虛勞疾病。一般來說,後天產生的疾病,如果拖延太久,也會影響到先天,病就更加嚴重了,該怎麼辦呢?凡是治療虛症的,都不能太遲。可以使用地黃湯,它能補充腎的陰氣,同時退熱、利水。退熱可以促進陰氣的生成,利水可以使陰氣運行更加暢通。因為膀胱負責氣化,有形的尿液向下排出,無形的陰液就會像露水一樣向上蒸騰,滋養全身,用來滋養心火。如果為了滋養心火,可以加入枸杞、元參;為了滋養肺金,可以加入生脈散;如果火氣很旺,可以再加入黃柏、知母。如果小便正常、沒有痰,只需要專注於滋養腎陰,可以多服用左歸飲。回龍湯也能滋養陰氣、降虛火,效果比無情的草木還要好。如果是陰虛火旺,出現腿腳痿軟、筋脈萎縮、骨蒸潮熱、頭暈等症狀,可以使用朱丹溪的大補陰丸,它能滋養陰氣、潛藏陽氣,用苦寒的藥性來培養生氣,效果比地黃湯更好。以上是補充腎陰的方法。
另外,也有需要補充腎陽的情況。腎臟雖然屬水,但裡面也包含陽氣,這就是命火。這種火向上浮動,就會變成雷霆之火;向下收斂,就會變成元陽之氣。把雷霆之火引回到根源,就不會有上熱下寒、頭暈腰痛、水腫、喘氣、小便不通等症狀。可以使用腎氣丸,它能從陰中化生陽氣,補充火氣,滋養水氣,來治療這些疾病。還可以加入牛膝、車前子,或者黃柏、知母,更能利水、降火。如果不需要利水,只需要補充陽氣,可以使用黃耆天魂湯,它是從張仲景的附子湯改編而來。雖然藥力沒有附子湯那麼強勁,但藥性更加純和。血液方面的疾病忌用剛燥的藥,但偶爾有需要補充元陽的時候,也可以使用這些藥。腎中的陽氣,如果能夠到達肝臟,就能使肝木溫和、血液調和;如果能夠到達脾臟,就能使脾土強健、消化正常。這樣筋骨就會強壯、手腳不會冰冷、衛氣固密、不怕寒冷,這些都是腎陽充足的表現。然而,腎水需要陽氣的蒸騰才能氣化,腎陽又需要腎水的滋養才能潛藏,這個道理不可偏廢。補充腎氣的人應該仔細研究。以上所說的各種補法,都有輕重緩急的區別,並不是像張景岳那樣,只是簡單地堆砌補藥。
總的來說,吐血屬於虛勞的範疇,確實應該用滋補的方法治療。但是,如果體內的瘀血沒有清除乾淨,就貿然使用滋補的藥物,反而會讓邪氣留在體內,正氣也得不到益處。很多虛勞、乾血等疾病,都是因為醫生隨意使用滋補藥物,導致舊的瘀血沒有排除,新的血液也無法產生。要知道,舊的瘀血停留在經絡、臟腑之間,就像樹木被蟲蛀一樣,如果不及時清除,蟲蛀不會停止,樹木也會死亡。所以張仲景治療乾血,要用大黃䗪蟲丸。即使已經形成了虛勞的疾病,如果體內還有瘀血,都必須用峻烈的藥物來去除。那麼,那些還沒有形成虛勞的疾病,更不能讓邪氣留在體內。因此,實證絕對不能使用補虛的藥方,而虛證也不能忽略實證的藥方,要防止邪氣留下來。有時會出現虛中夾實的情況,就要攻補兼施,或者以補為主、以攻為輔,這就看醫生如何巧妙地運用了。
以上所論,大致說明了吐血的各種治療方法。只是對於兼證、變證沒有詳細說明,我會另立門類,一一分析。希望研究這些病症的人,能夠從中參考、有所領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