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吐血
補金生水,於補肺之法頗得。平時代茶,可用生脈散、黃耆糯米湯,加阿膠、麥冬,尤能充補肺臟。凡此皆滋補肺陰,為失血必有之證治也。而陳修園謂:血雖陰類,運以陽和;心肺之陽一宣,如日月一出,爝火無光,諸般邪熱俱除,血自不擾,而循經矣。故又有溫補肺陽之法。
用保元湯,甘溫除大熱,使肺陽布濩,陰翳自消。設有痰飲咳嗽者,加五味、杏仁;或用六君湯,加炮姜、五味。內經云: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。」上二方,為形寒者立補肺之法。凡陽虛生外寒,及濁陰乾上焦者,用以扶肺之陽,洵屬良劑。然失血之人,多是陰虛;若執甘溫除大熱之說,妄投此等藥料,鮮不致誤。故年來從修園法者,能醫雜證,而不能醫虛癆,以其偏於補陽故也。
第以理論之,原有氣不攝血之義。故什百之中,亦有一二宜補陽者,因並列其方,使人參觀,以盡其變。心為君火,主生血。血虛火旺:虛煩不眠、怔忡健忘、淋遺秘結、神氣不安,用天王補心丹,啟腎之水,上交心火;火不上炎,則心得所養。心經水火不相濟者,以此補水寧心。若不關水虛,但由本臟之血虛火旺者,則但用養血清心之藥而已。硃砂安神丸,瀉心火,補心血,並安心神。凡怔忡昏煩不寐之證,皆可治之。若心陽不收:汗出驚悸;以及心火不下交於腎,而為夢遺溺赤等證者,隨用上二方,再加龍骨、牡蠣、棗仁、蓮心、浮麥等,以斂戢之。此為心經血虛火旺之大法。
其有心經火虛,不能生血,瘦削悸怯,六脈細弱,宜用人參養榮湯,補脾胃以補心。內經云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是為血。」是湯補心化血,以奉周身,名養榮者,專主以陽生陰,和暢榮血。凡氣血兩虛,變見諸證,皆可服也。然女人血崩,及產後亡血過多,均以溫補為主,因其血下瀉,屬於脫證故也。至於吐血,乃血脈奮興,上干陽分,是為逆證,宜溫補者最少。然亦有陽不統陰,暴脫大吐,陰亡而陽亦隨亡者,溫補又為要法。甚矣!醫者辨證不可不詳,而用藥不可執一也。
故近日從丹溪者,專用苦寒;從修園者,專用溫藥,皆是一弊。脾主統血,運行上下,充周四體;且是後天,五臟皆受氣於脾。故凡補劑,無不以脾為主。思慮傷脾,不能攝血;健忘、怔忡、驚悸、盜汗、嗜臥、少食、大便不調等證,歸脾湯統治之。脾虛發熱,加丹皮、炒梔;兼肺氣燥者,加麥冬、五味;脹滿而水穀不健運者,加陳皮、煨姜;或加阿膠以滋血,或加柴胡、貝母以解鬱,或加魚膠以固血。獨於熟地不可加入,以礙其統攝運行之用。蓋此乃以陽生陰,以氣統血之總方,不似四物、六味,以陰益陰也。且脾與肝腎,滋陰之法,亦各不同。若脾陰虛:脈數身熱、咽痛聲啞。慎柔五書,用養真湯,煎去頭煎,止服二三煎,取無味之功以補脾,為得滋養脾陰之秘法。楊西山專主甲己化土湯,亦頗簡當。而人參、花粉,尤滋生津液之要藥。世但知砂半姜蔻,為扶脾進食之要藥,不知脾陽不足,不能熏化水穀者,砂半姜蔻。
白話文:
吐血
滋養肺陰:
滋補肺金以生養腎水,這種方法很能掌握補肺的要訣。 平時可以喝生脈散、黃耆糯米湯,加阿膠、麥冬,更能補養肺臟。 這些都是滋養肺陰的藥方,是針對失血症狀的必要治療方法。
溫補肺陽:
陳修園認為,血雖然屬於陰,但需要陽氣來運行。 如果心肺的陽氣能夠宣通,就像太陽出來一樣,所有邪熱都會被驅除,血自然不會亂跑,而能按照經絡運行。 因此,也有溫補肺陽的方法。
可以使用保元湯,用甘溫的藥材來去除體內的大熱,使肺陽擴散,陰氣自然消散。 如果有痰飲咳嗽,可以加五味子、杏仁;或者使用六君湯,加炮薑、五味子。 《內經》說,形體受寒、飲用冷飲會損傷肺。 上述兩個方子是針對形體受寒而設的補肺方法。 凡是陽虛導致外寒,或是濁陰上擾到上焦的人,都可以用這些方法來扶助肺的陽氣,效果很好。
陰虛與陽虛的辨證:
但是,失血的人大多是陰虛體質,如果執著於「甘溫除大熱」的說法,胡亂服用這些藥物,很容易出錯。 所以,近年來學習陳修園方法的人,雖然能治療雜病,卻不能治療虛勞,因為他們偏重於補陽。
補陽的考量:
然而,從理論上來說,原本就有「氣不攝血」的說法,所以百人之中,也有一兩個人適合補陽。 因此,把這些方子也列出來,供人參考,以瞭解其中的變化。
心經血虛火旺:
心是君主之火,主管血液的生成。 如果血虛導致火旺,就會出現虛煩不眠、心悸健忘、淋漓遺尿、便秘、神情不安等症狀。
可以使用天王補心丹,啟動腎水來滋養心火,使心火不會上炎,心臟就能得到滋養。 如果是心經水火不相濟,可以用這個方子來補水寧心。 如果不是腎水虛,只是心臟本身的血虛火旺,那麼只要使用養血清心的藥物就可以了。 硃砂安神丸可以瀉心火、補心血,同時安定心神。 凡是出現心悸、昏煩、失眠等症狀,都可以用它來治療。
心陽不收與心火下交:
如果心陽無法收斂,導致出汗、驚悸,或者心火無法下交於腎,而出現遺精、小便赤紅等症狀,可以在上述兩個方子的基礎上,再加入龍骨、牡蠣、棗仁、蓮心、浮小麥等藥物來收斂。 這是針對心經血虛火旺的治療大法。
心經火虛:
如果心經火虛,無法生成血液,導致身體消瘦、心悸怯弱、脈象細弱,可以用人參養榮湯來補脾胃以補心。 《內經》說,中焦接收飲食精華,轉化為血液。 這個方子能夠補心化血,以滋養全身,稱為「養榮」,主要作用是以陽生陰,調和榮血。 凡是氣血兩虛,出現各種症狀的人,都可以服用。
溫補的適用情況:
然而,婦女血崩以及產後失血過多,通常以溫補為主,因為她們的血是向下流失的,屬於脫證。 至於吐血,是血脈過於興奮,向上干擾陽氣,屬於逆證,所以最少用溫補的方法。 但是,也有陽氣不能統攝陰血,導致突然大量吐血,陰氣亡失,陽氣也跟著亡失的情況,此時溫補又是很重要的治療方法。 因此,醫生在辨證時不可不詳加考慮,用藥時也不可固執一方。
中醫的偏頗:
所以,近代以來,學習朱丹溪的人,專門使用苦寒藥;學習陳修園的人,專門使用溫藥,這都是一種弊病。
脾與統血:
脾主統血,能夠運行上下,滋養全身。 脾是後天的根本,五臟都要從脾得到滋養。 因此,所有補藥,都必須以脾為重點。 如果思慮過度會損傷脾,導致脾無法統攝血液,就會出現健忘、心悸、驚悸、盜汗、嗜睡、食慾不振、大便不調等症狀,可以使用歸脾湯來治療。
歸脾湯的加減:
脾虛發熱,可以加丹皮、炒梔子;兼有肺燥的,可以加麥冬、五味子;脹滿且水穀不運化的,可以加陳皮、煨姜;或者加阿膠來滋補血液;或者加柴胡、貝母來疏解鬱結;或者加魚膠來固澀血液。 只有熟地不可加入,因為它會妨礙脾的統攝和運行功能。 這個方子是以陽生陰、以氣統血的總方,與四物湯、六味地黃丸等以陰益陰的方子不同。
脾陰虛的滋養:
脾與肝腎,滋陰的方法也各不相同。 如果是脾陰虛,出現脈數、身熱、咽痛、聲音沙啞等症狀,《慎柔五書》使用養真湯,煎藥時只服用二三煎,取其「無味之功」來補脾,這是滋養脾陰的秘訣。 楊西山專門使用甲己化土湯,也很簡便有效。 而人參、花粉,是滋養津液的重要藥物。 世人只知道砂仁、半夏、乾薑、豆蔻等是扶脾進食的要藥,卻不知道脾陽不足,無法蒸化水穀時,這些藥物也難以發揮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