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吐血
發寒發熱,似瘧非瘧,骨蒸盜汗,咳逆交作。用小柴胡湯,加當歸、桃仁、丹皮、白芍主之。寒甚者,再加艾穗、細辛。熱甚者,再加花粉、粉葛、青蒿、知母。咳有痰火,加瓜霜、杏仁、寸冬、五味、雲苓、知母。水飲上衝,加葶藶子,益小柴胡。原是從中上疏達肝氣之藥,使肝氣不郁,則暢行肌腠,而榮衛調和。
今加去瘀之品,則偏於去瘀。凡瘀血阻滯榮衛者,用之立驗。總而論之:血瘀於臟腑之間者,久則變為乾血,化為癆蟲;血瘀於軀殼之間者,或病偏枯,或化癰膿;血瘀於肌腠之間者,則變骨蒸,毛髮焦折,肢體瘦削。一切不治之證,總由不善去瘀之故。凡治血者,必先以去瘀為要。另詳瘀血門。
三、寧血。吐既止,瘀既消,或數日間,或數十日間,其血復潮動而吐者,乃血不安其經常故也。必用寧之之法,使血得安乃愈。其法於止吐消瘀中,已寓厥治。然前藥多猛峻以取效,乃削平寇盜之術,尚非撫綏之政。故特將寧血旨意,重加發明,以盡其用。
有外感風寒,以致吐血。止後榮衛未和,必有身痛寒熱等證。香蘇飲,加柴胡、黃芩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阿膠治之。有胃經遺熱,氣燥血傷,而血不得安者。其證:口渴、噦氣、惡聞人聲、多躁怒、聞木音則驚、臥寐煩而不安。犀角地黃湯主之。重則合白虎湯,大清大涼,以清胃熱。輕則止用甘露飲,以生胃津,而血自愈。
有因肺經燥氣,氣不清和,失其津潤之制節,而見喘逆咳嗽等證,以致其血牽動。清燥救肺湯主之。火甚,加犀角;血虛,加生地;痰多,加尖貝。潤燥寧血,為肺痿等證之良方。葛可久《十藥神書》,專醫虛損失血。用保和湯亦佳。潤肺利氣,平燥解鬱。前方清純,此方活動,隨宜取用,血自安靜而不動矣。
有因肝經風火,鼓動煽熾,而血不能靜者,則見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、耳鳴、脅痛、逆氣、躁怒決裂、骨蒸妄夢。以逍遙散平劑和之。審系肝經風氣鼓動,而血不寧者,再加桑寄生、殭蠶、玉竹、棗仁、牡蠣、青蒿。此從仲景白頭翁湯得來。仲景治產後血痢,取白頭翁平木息風。蓋肝為藏血之臟,風氣散而不藏,則必平之使安,而從血乃得安也。又或肝火偏勝,橫決而不可遏,致令血不能藏者,則宜加阿膠、山梔、膽草、胡黃連、蔞仁、牛膝、青皮、牡蠣。當歸蘆薈丸,尤破瀉肝火之重劑,但不如逍遙散加減之穩。
又有沖氣上逆。其證:頸赤、頭暈、火逆上氣、咽喉不利、乳下動脈辟辟彈指、頸上動脈現出皮膚。衝脈原不上頭項。咽乾者,以沖為血海屬肝,因肝脈而達於咽也。頸脈動面赤色者,以衝脈麗於陽明,沖氣逆,則陽明之氣隨逆故也。《內經》謂沖為氣街,又謂沖為血海。氣逆血升,此血證之一大關鍵也。故仲景治血以治沖為要。麥門冬湯主之。陳修園謂去粳米,加白蜜,尤能滋補其陰。予謂治衝脈獨取陽明。仲景既引其端,後人亦即當擴而充之。審其衝陽太旺者,知母、枳殼、白芍、煅石膏,均可加入,以清折之。梔子、黃芩、木通、蔞仁、牛膝,利陽明之水者,尤可加入,以分消之。此衝脈之氣。
白話文:
吐血
病人發冷發熱,症狀像瘧疾又不是瘧疾,同時伴隨骨蒸盜汗,咳嗽和氣逆交替發作,可以用小柴胡湯,加上當歸、桃仁、丹皮、白芍來治療。如果寒冷症狀嚴重,可以再加艾穗和細辛;如果發熱症狀嚴重,可以再加花粉、粉葛、青蒿和知母。如果咳嗽有痰火,可以加瓜霜、杏仁、寸冬、五味子、茯苓和知母。如果水飲向上衝逆,可以加葶藶子。小柴胡湯本來是疏通肝氣、使肝氣不鬱結的藥,讓肝氣暢通,可以使身體的氣血運行順暢,進而調和身體的營衛之氣。現在加入活血化瘀的藥,藥效會偏重於活血化瘀。凡是瘀血阻礙營衛之氣運行的,使用這些藥很快就能見效。總的來說,瘀血積聚在臟腑之間,時間久了會變成乾血,甚至可能變成癆蟲;瘀血積聚在身體軀殼之間,可能會導致半身不遂,或者化膿形成癰瘡;瘀血積聚在肌肉之間,會轉變成骨蒸,導致毛髮枯槁斷裂、肢體消瘦,這些都是難以治癒的疾病,總的來說都是因為沒有好好處理瘀血造成的。所以,治療血病,必須先以活血化瘀為要。關於瘀血的詳細論述,可以參考「瘀血門」。吐血停止後,瘀血消散了,但可能在幾天或幾十天後,血又再次湧動而吐出來,這是因為血沒有安定下來的緣故。必須要使用安定的方法,讓血安定才能痊癒。這種治療方法在之前止吐、消瘀的藥方中已經包含。但是之前的藥方大多藥性猛烈,雖然能快速見效,但也只能算是平息一時的動亂,還不是長久的安撫之道。因此,特別將安定血的意義再次闡述,以發揮其作用。
如果因為外感風寒導致吐血,吐血停止後,身體的營衛之氣還沒有調和,必然會有身體疼痛、發冷發熱等症狀。可以用香蘇飲,加上柴胡、黃芩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阿膠來治療。如果因為胃經有遺留的熱邪,導致氣燥血傷,血無法安定下來,症狀會有口渴、噁心、不喜歡聽到人聲、容易煩躁發怒、聽到木頭聲音會驚恐、躺在床上煩躁不安等。這種情況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,嚴重的話可以合用白虎湯,用大寒大涼的藥來清除胃熱;輕微的話可以用甘露飲來滋潤胃津,血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因為肺經燥熱,氣不清和,失去津液的滋潤和調節,出現喘息、咳嗽等症狀,導致血被牽動而吐出來,可以用清燥救肺湯來治療。如果火氣很旺,可以加犀角;如果血虛,可以加生地;如果痰多,可以加尖貝。潤燥寧血,是治療肺痿等疾病的良方。葛可久的《十藥神書》,專門治療虛損失血,使用保和湯也很好,可以潤肺利氣、平燥解鬱。清燥救肺湯藥性平和純正,保和湯藥性靈活多變,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,這樣血就能安定而不躁動。
如果因為肝經風火鼓動煽熾,導致血無法安靜,會出現口苦、咽乾、頭暈、耳鳴、脅痛、氣逆、容易煩躁暴怒、骨蒸、做噩夢等症狀,可以用逍遙散來調和。如果診斷是肝經風氣鼓動導致血不寧,可以再加桑寄生、殭蠶、玉竹、棗仁、牡蠣、青蒿。這個方子是從張仲景的白頭翁湯演變而來。張仲景用白頭翁治療產後血痢,是取白頭翁來平息肝風,因為肝臟是藏血的器官,風氣散而不藏,必須要平息肝風,讓肝氣安定,血才能安靜下來。如果肝火過於旺盛,橫衝直撞無法抑制,導致血無法收藏,可以用阿膠、山梔、膽草、胡黃連、蔞仁、牛膝、青皮、牡蠣。當歸蘆薈丸是瀉肝火的猛藥,但是不如逍遙散加減更穩妥。
還有因為沖脈氣逆向上衝擊,會出現頸部發紅、頭暈、氣往上衝逆、咽喉不舒服、乳房下的動脈跳動明顯、頸部上的動脈在皮膚表面顯現出來。沖脈本來不往頭項走,咽乾是因為沖脈屬於血海,歸屬於肝,所以通過肝脈到達咽喉。頸脈跳動,臉色發紅是因為沖脈與陽明經相連,沖氣上逆,陽明經的氣也跟著上逆。內經說沖脈是氣的通道,又說是血海。氣逆血升,這是血證中的一個關鍵環節。所以張仲景治療血病,以治療沖脈為重點。可以用麥門冬湯來治療。陳修園認為去掉粳米,加入白蜜,更能滋養陰氣。我認為治療沖脈要重視陽明經。張仲景已經開了頭,後人也應當擴展發揮。如果發現是沖脈的陽氣過旺,可以用知母、枳殼、白芍、煅石膏來清泄;可以用梔子、黃芩、木通、蔞仁、牛膝來疏導陽明經的水,以分消其氣。這就是治療沖脈氣逆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