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吐血
既有瘀血踞住,則新血不能安行無恙,終必妄走而吐溢矣。故以去瘀為治血要法。用花蕊石散,令瘀血化水而下,且不動五臟真氣,為去瘀妙藥。如無花蕊石,用三七、鬱金、桃仁、牛膝、醋炒大黃,亦有迅掃之功。顧舊血不去,則新血斷然不生;而新血不生,則舊血亦不能自去也。
譬諸君子之道不長,則小人之道亦不消。須知瘀血之去,乃新血日生;瘀血無處可留,迫之不得不去。故或化而走小便,或傳而入大腸。花蕊石,化血從小便去;醋黃散,下血從大便去。但能去瘀血,而不能生新血。不知克敵者存乎將,祛邪者賴乎正。不補血而去瘀,瘀又安能盡去哉?
治法宜用聖愈湯以補血,加桃仁、丹皮、紅花、枳殼、香附、雲苓、甘草;補瀉兼行,瘀既去而正不傷。治瘀之法,大旨如是。然亦有宜用溫藥者。內經曰,血者喜陰而惡寒;寒則澀而不流,溫則消而去之。且有熱伏陰分,涼藥不效,而宜用從治之法,以引陽出陰者。方用仲景柏葉湯,為寒凝血滯之正治。
亦瘀血伏於陰分之從治法也。然三藥純溫,設遇火烈之證,非其所宜;或略加柔藥調之,則合四物湯用。又有合瀉心湯用者,則直以此反佐之也。以上通論治瘀之法;而瘀血著留在身,上下內外,又各有部分不同。分別部居,直探巢穴,治法尤百不失一。審系血瘀上焦,則見胸背、肩膊疼痛、麻木、逆滿等證。
宜用血府逐瘀湯,或人參瀉肺湯,加三七、鬱金、荊芥。使上焦之瘀,一併廓清。血瘀中焦,則腹中脹滿、腰脅著痛。帶脈繞臍一周,下連血室;女子以系胎,男子以束體,乃血之管領也。凡血證,未有帶脈不病者。今瘀血滯於其分,則宜去之以安帶脈。帶脈在中焦脾之部分,即從脾治之。
觀仲景腎著湯,可知治脾即是治帶。帶有瘀血,宜用甲己化土湯,加桃仁、當歸、薑黃主之。腰痛甚者,加鹿角尖。脅腹痛甚者,加蒲黃、靈脂。血瘀下焦,腰以下痛、小腹、季脅等處脹滿。是血瘀肝之部分,或積胞中血海為痛。宜歸芎失笑散主之。大便閉結者,均加大黃。仲景逐瘀大劑,則有抵當湯、桃仁承氣湯數方;皆苦寒大破下,為治瘀能事。
亦有當用溫藥下之者,生化湯及牛膝散主之。本女科治產後惡露,及胞衣不下之方。余謂男女雖異,其血則同;同是下焦瘀血,故借用其方,往往有驗。且下焦原系陰分;上焦之瘀多屬陽熱,每以溫藥為忌。故產婦喜溫而忌寒,以其血在下焦也。知此,則知以溫藥治下焦瘀血,尤為合宜。然亦須審系寒凝乃用溫藥;若血室熱,則仍是桃仁承氣之證。又有瘀血流注,四肢疼痛腫脹者,宜化去瘀血,消利腫脹。小調經湯,加知母、雲苓、桑皮、牛膝治之。又有瘀血客於肌腠,阻滯榮衛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有瘀血盤踞,新的血液就無法順暢運行,最終必然會亂竄而吐出來。所以去除瘀血是治療血證的關鍵方法。可以使用花蕊石散,讓瘀血化為水排出體外,而且不會傷及五臟的真氣,是去除瘀血的妙藥。如果沒有花蕊石,可以用三七、鬱金、桃仁、牛膝,加上醋炒過的大黃,也有快速清除瘀血的功效。要知道,舊的瘀血不去,新的血液就絕對無法產生;而新的血液不生,舊的瘀血也無法自行消除。
這就像君子之道如果不興盛,小人之道也無法消滅一樣。必須明白,瘀血的去除,是為了讓新血得以產生。當新血不斷產生,瘀血就無處可留,不得不被迫排出。所以,瘀血或者化為水從小便排出,或者進入大腸從大便排出。花蕊石可以使瘀血從小便排出,而醋炒大黃則使瘀血從大便排出。但是,這些藥只能去除瘀血,卻不能產生新血。要知道,戰勝敵人要依靠將領,去除邪氣要依靠正氣。如果不補血而去瘀,瘀血又怎能徹底去除呢?
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聖愈湯來補血,再加入桃仁、丹皮、紅花、枳殼、香附、茯苓、甘草等藥,達到補瀉兼行的效果。這樣既能去除瘀血,又不損傷正氣。治療瘀血的大原則就是這樣。但也有應該使用溫藥的情況。《內經》說:「血喜陰而惡寒,寒則血澀而不流,溫則血消而行。」而且,有時候熱邪潛伏在陰分,用涼藥無效,這時就應該使用「從治」的方法,即用溫藥引導陽氣出來。可以用仲景的柏葉湯,這是治療寒凝血滯的正治方法。
也可以作為瘀血潛伏在陰分的「從治」方法。但柏葉湯三味藥都是溫性的,如果遇到火熱很旺盛的證候,就不適合使用。可以稍微加入一些滋潤的藥物來調和,或者配合四物湯一起使用。也有配合瀉心湯一起使用的,這就是用反佐的方法。以上講的是治療瘀血的通用方法。而瘀血停留在身體的不同部位,如上、下、內、外,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。要仔細分辨瘀血的部位,直接探討病灶,這樣治療才能百發百中。如果瘀血在上焦,就會出現胸背、肩膀疼痛、麻木、氣逆等症狀。
應該使用血府逐瘀湯,或者人參瀉肺湯,再加入三七、鬱金、荊芥,使上焦的瘀血一併清除。如果瘀血在中焦,就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腰脅部疼痛的症狀。帶脈環繞肚臍一周,下連血室,對於女子來說是用來繫胎的,對於男子來說是用來束體的,是血的統領。凡是血證,沒有帶脈不生病的。現在瘀血停留在帶脈,就應該去除它,使帶脈安穩。帶脈位於中焦脾的部位,因此要從脾來治療。
從仲景的腎著湯可以知道,治療脾就是治療帶脈。帶脈有瘀血,應該使用甲己化土湯,加入桃仁、當歸、薑黃來治療。腰痛劇烈時,可以加入鹿角尖;脅腹部疼痛劇烈時,可以加入蒲黃、靈脂。如果瘀血在下焦,腰部以下疼痛,小腹、脅肋等處脹滿,這是瘀血在肝的部位,或者積在胞中血海而引起的疼痛。應該使用歸芎失笑散來治療。如果大便閉結,都要加入大黃。仲景治療瘀血的猛藥,有抵當湯、桃仁承氣湯等方劑,都是用苦寒藥大攻下,是治療瘀血的強效藥。也有應該用溫藥來攻下的,可以用生化湯及牛膝散來治療。這些方子原本是婦科用來治療產後惡露不盡和胞衣不下的。我認為男女雖然不同,但血是相同的,同屬於下焦瘀血,所以借用這些方子,往往有效。而且下焦原本就屬於陰分,上焦的瘀血多屬於陽熱,所以通常忌用溫藥;而下焦的瘀血多屬於陰寒凝滯,所以產婦喜歡溫暖而忌寒冷,就是因為血在下焦的緣故。明白了這一點,就知道用溫藥治療下焦瘀血,尤其合適。但也要仔細辨別,確定是寒凝才用溫藥。如果血室有熱,仍然要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。還有瘀血流注到四肢,引起疼痛、腫脹的,應該化解瘀血,消退腫脹。可以用小調經湯,加入知母、茯苓、桑白皮、牛膝來治療。還有瘀血停留在肌膚之間,阻礙了榮衛的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