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便血
大腸者。傳導之官。化物出焉。謂大腸下脾胃之化物。為中宮作傳導之官。故呼為地道。乃宮中之出路也。其經與肺相表裡。肺為清金。大腸即為燥金。在五行本屬一家。故診脈者。可於肺部診大腸焉。大腸之所以能傳送者。全賴於氣。氣者。肺之所主。不獨大腸賴肺氣之傳送。
白話文:
大腸的功能是傳導食物殘渣。
大腸處理脾胃消化後的食物殘渣,作為中樞的傳導器官,因此稱為「地道」,是人體的中樞通道。
大腸的經絡與肺臟相表裡。肺臟屬清金,大腸就屬燥金。在五行中,它們屬於同類。所以,通過診脈可以從肺部診斷大腸。
大腸之所以能傳導食物殘渣,完全依賴於氣。而氣是由肺臟掌管。不只是大腸,其他器官也依賴肺氣的傳送。
即小便亦賴肺氣以化行。此乃肺金制節之能事。而大腸之氣化金道又與之合。故治病者多治肺也。大腸位居下部。又系腎之所司。內經云。腎開竅於二陰。又曰。腎為胃關。故必腎陰充足。則大腸腴潤。厥陰肝脈。又繞後陰。腸與胞室。又並域而居。故肝經與腸亦相干涉。是以大腸之病。
白話文:
小便的運作也仰賴肺氣的運化。這是肺金調節功能的體現。而大腸化氣為金的途徑也與肺氣的運化相配合。因此,治療疾病時往往需要調理肺氣。大腸位於身體的下部,也是腎臟所管理的部位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腎竅通於兩個陰器。」又說:「腎是胃的關口。」所以,必須腎陰充足,大腸才會濡潤。肝屬厥陰,其經脈環繞後陰。大腸和胞室(子宮)又處於同一個區域。所以,肝經和大腸也相互影響。因此,大腸的疾病也與肝臟有關。
有由中氣虛陷。濕熱下注者。有由肺經遺熱。傳於大腸者。有由腎經陰虛。不能潤腸者。有由肝經血熱。滲漏入腸者。乃大腸與各臟相連之義也。但病所由來。則自各臟而生。至病已在腸。則不能復還各臟。必先治腸以去其標。後治各臟以清其源。故病愈而永不發矣。
一先血後便為近血。謂其血即聚於大腸。去肛門近。故曰近血。此有兩等證治。一為臟毒下血。一為腸風下血。
白話文:
有的是因為脾胃氣虛下陷,濕熱下注造成的。 有的是因為肺經遺留餘熱,傳遞到大腸造成的。 有的是因為腎經陰虛,不能滋潤大腸造成的。 有的是因為肝經血熱,滲漏進入大腸造成的。 這是因為大腸與各個臟腑相互連接的緣故。 但是疾病的來源,是由於各個臟腑而產生的。 而症狀表現在大腸,就不能再返回各個臟腑了。 必須先治療大腸以消除表徵,然後再治療各個臟腑以消除根源。 所以疾病治癒後,就永遠不會再發作了。
首先排血然後排便的情況被稱為近血,意指血液聚集在大腸靠近肛門的部分,因此得名近血。對此有兩種不同的症狀和治療方法:一種是由於內臟毒素引起的排血,另一種是由於腸道內的風引起的排血。
臟毒者。肛門腫硬。疼痛流血。與痔漏相似。仲景用赤豆當歸散主之。取赤豆芽以疏郁。取當歸以和血。赤豆性能利濕。發芽赤色。則入血分。以為排解之用。當歸潤滑養血。以滋大腸。則不秘結。仲景略示其端。以為治臟毒者。必須利濕熱。和血脈也。非謂此二藥外。別無治臟毒之法。
白話文:
臟毒
症狀:肛門腫脹變硬,疼痛出血,與痔瘡和漏管類似。
治療
仲景使用赤豆當歸散來治療。
- 赤豆芽有疏通鬱滯的作用。
- 當歸具有和血的作用。
赤豆的性質是利濕,發芽後呈現紅色,因此能進入血液循環,發揮排解濕熱的作用。當歸潤滑滋養血液,滋潤大腸,防止大便乾結。
仲景只是簡要地說明瞭治療髒毒的基本原則。治療髒毒必須利濕熱,和血脈。這並不表示除了這兩味藥以外,沒有其他治療髒毒的方法。
吾即此藥引而伸之。若大腫大痛。大便不通者。宜解毒湯。取防風枳殼等疏理其氣。即赤豆芽義也。取大黃赤芍等滑利其血。即仲景用當歸之義也。若大便不結。腫痛不甚者。不須重劑。用四物湯。加地榆荊芥槐角丹皮黃芩土茯苓地膚子苡仁檳榔治之。四物湯。即仲景用當歸養血之義。
白話文:
根據以上藥方,做了以下延伸:
如果腫脹疼痛嚴重,大便不通,使用解毒湯。包含防風和枳殼等藥材,疏通氣血,就像綠豆芽的功效。另加大黃和赤芍等藥材,通暢血脈,就像仲景使用當歸的原理。
如果大便通暢,腫痛不嚴重,不需要用重劑。可以使用四物湯,加上地榆、荊芥、槐角、丹皮、黃芩、土茯苓、地膚子、苡仁和檳榔等藥材。四物湯就是仲景使用當歸補血的原理。
所加諸藥。即仲景用赤豆芽。以疏利濕熱。而解血鬱也。仲景但用養血疏郁。今恐濕熱難解。故兼用清藥。欲止血者。兼服石灰散。亦可。
白話文:
所加入的藥物,即仲景使用的赤豆芽,它的作用是疏通利濕熱,並化解血瘀。仲景只用它來養血和疏鬱。現在擔心濕熱難以化解,所以同時使用了清熱的藥物。如果想要止血,也可以同時服用石灰散。
臟毒久不愈者。必治肝胃。血者肝所司。腸者胃之關。胃若不輸。濕熱於腸。從何而結為臟毒哉。肝之血分如無風火。則亦不迫結肛門矣。治胃宜清胃散。加銀花土茯苓防己黃柏苡仁車前子。升清降濁。使陽明之濕熱。不再下注。則臟毒自愈。治肝者宜龍膽瀉肝湯。逍遙散。
白話文:
臟毒已久難以痊癒的人,一定要從治療肝臟和胃部著手。血液由肝臟管理,大腸是胃部的出入口。如果胃部運化不良,導致濕熱在腸內積聚,豈能不會凝結成臟毒?肝血分佈正常,沒有風火之邪,那麼也不會瘀結於肛門。
治療胃部宜用清胃散,並加入銀花、土茯苓、防己、黃柏、苡仁、車前子等藥物,以升清降濁,讓陽明經的濕熱不再下注,就能自行痊癒臟毒。治療肝臟宜用龍膽瀉肝湯或逍遙散。
又有肺經遺熱。傳於大腸。而久不愈者。必見寸脈浮數洪澀。口渴溺黃。咳逆等病。方用人參清肺湯。取烏梅粟殼酸澀之品。以收斂肺氣。而余藥安肺。肺自不遺熱與腸矣。若去此二味。而用薄荷桔梗以代之。則又義取解散。在人變化耳。
白話文:
此外,如果肺經有餘熱傳到到大腸,且久治不癒的情況,通常會出現寸脈浮數洪澀、口渴、小便黃、咳嗽氣逆等症狀。這時使用人參清肺湯治療,方中使用烏梅、粟殼等酸澀之品收斂肺氣,其他藥材則能安撫肺部,讓肺部不再將餘熱傳給大腸。如果將烏梅和粟殼這兩味藥移除,改用薄荷和桔梗代替,則治療目的轉為疏散,具體用藥方式會因人而異。
腸風者。肛門不腫痛。而但下血耳。臟毒下血多濁。腸風下血多清。仲景書無腸風之名。然傷寒論云。太陽病。以火攻之。不得汗。其人必躁。到經不解。必圊血。太陽病下之。脈浮滑者。必下血。兩條皆謂太陽。外邪內陷而下血。又云陽明病。下血譫語者。為熱入血室。厥陰篇云。
白話文:
腸風:肛門沒有腫痛,只有出血的症狀。臟毒引起的出血較為渾濁,而腸風引起的出血較為清澈。
在《仲景書》中沒有「腸風」的記載,但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:
- 太陽病:使用發汗法治療後,若汗不出,患者會躁動不安。病情如果拖延,會發生便血。
- 太陽病:脈象浮滑,必會便血。
這兩條記載都說明瞭太陽病的外邪內陷會導致便血。
此外,對於陽明病,記載中提到:便血並神志不清,是熱邪進入血脈造成的。
厥陰篇中也提到:
若厥而嘔。胸脅煩滿者。其後必便血。此即今所謂腸風下血之義。夫腸居下部。風從何而襲之哉。所以有風者。外則太陽風邪。傳入陽明。協熱而下血。內則厥陰肝木。虛熱生風。風氣煽動而血下。風為陽邪。久則變火。治火即是治風。凡治腸風下血。總以清火養血為主。火清血寧。
白話文:
如果嘔吐並感到胸脅鬱悶難受的人,之後一定會便血。這就是現在所說的腸風下血的意思。腸子位於下腹部,風從哪裡侵襲它呢?之所以會有風,外因是太陽經的風熱邪氣,傳入陽明經,助長熱邪而下血。內因是厥陰肝木,虛熱生風,風氣煽動而下血。風是陽邪,時間久了就會化火。治療火邪就是治療風邪。凡是治療腸風下血,總是以清火養血為主。火清血寧。
而風自熄矣。壽世保元。用槐角丸統治之。而未明言其義。吾謂此方。荊防。治太陽陽明傳入之風。烏梅川芎。治肝木內動之風。余藥寧血清火。以成厥功。宜其得效。然而外風協熱。宜得仲景葛根黃連黃芩湯之意。使內陷之邪。上升外達。不致下迫。斯止矣。治病之法。高者抑之。
白話文:
接著風熱自然會消散。根據《壽世保元》,使用槐角丸就能治療,但文中並沒有說明理由。我認為這個方劑中的荊防主要治療從太陽經陽明經傳來的風邪。烏梅、川芎主要治療肝木內動引起的風邪。其他藥材則用於調和氣血,清熱解毒,才能達到最終的治療效果。所以這個方劑應該有效。然而,如果外風夾雜熱邪,則需要參照仲景的葛根黃連黃芩湯,讓內陷的邪氣上升外達,避免下陷。治療疾病的方法是,對亢盛的邪氣予以抑制。
下者舉之。吐衄所以必降氣。下血所以必升舉也。升舉。非第補中益氣之謂。開提疏發。皆是升舉。葛根黃連黃芩湯。加荊芥當歸柴胡白芍槐花地榆桔梗治之。若肝經風熱內煽。而下血者。必見脅腹脹滿。口苦多怒。或兼寒熱。宜瀉青丸治之。逍遙散。小柴胡。均可加減出入。
白話文:
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吐血的原因在於必須降氣。用攻下的方法治療便血,是因為必須升舉。升舉,並不單單是補益中氣的意思。疏通發散,都屬於升舉的範疇。用葛根、黃連、黃芩湯,加上荊芥、當歸、柴胡、白芍、槐花、地榆、桔梗來治療。如果肝經風熱內擾而導致便血,一定會出現脅腹脹滿、口苦易怒,或者兼有寒熱的症狀。適合用瀉青丸治療。逍遙散、小柴胡都可以加減使用。
謹按。肝風所以能下血者何也。肝主血。血室又居大腸膀胱之間。故熱入血室。有小便下血之證。內有積血。有大便黑色之證。蓋肝血上干。從濁道則吐。從清道則衄。肝血下滲。從清道則尿血。從濁道則下血。肝為風木之臟。而主藏血。風動血不得藏。而有腸風下血之症。
白話文:
依據古籍記載,肝風會引起出血的原因是什麼呢?肝臟掌管血液,而血液庫房又位於大腸和膀胱之間。因此,熱氣進入血液庫房,就會出現小便帶血的症狀。內部積聚血液,大便就會呈黑色。因為肝血上升,通過汙濁的通路就會嘔吐;通過清淨的通路就會流鼻血。肝血滲出,通過清淨的通路就會尿血;通過汙濁的通路就會便血。肝臟是風木類型的臟腑,同時又負責儲藏血液。風動時,血液無法儲藏,因此就會出現腸風導致便血的症狀。
上數方。力足平之。或用濟生烏梅丸亦妙。以烏梅斂肝風。以殭蠶息肝風。風平火息。而血自寧矣。然肝風動血。宜得仲景白頭翁湯之意。以清火消風較有力量。或四物湯合白頭翁湯。兼補其血。治風先治血。血行風自滅。此之謂也。如無白頭翁。則擇柴胡青蒿白薇代之。桑寄生。
白話文:
以上幾種方劑,都能有效平肝息風。也可以使用濟生烏梅丸,它能收斂肝風,殭蠶能平息肝風。風平了火自然就熄滅了,血也自然就能安定了。然而,肝風會擾動血液,所以要採用仲景的白頭翁湯的思路,以清火消風,效果更顯著。或者四物湯合白頭翁湯,同時也能補血。治療風病,先要治療血病。血行通暢,風自然就會消除。這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沒有白頭翁,可以用柴胡、青蒿、白薇代替。桑寄生也可以用。
得風氣而生。代白頭翁更佳。又曰肝經之橫。以肺經不能平木故也。肺與大腸又相表裡。借治肺經。亦隔治之一法。虛者人參清肺湯。實者人參瀉肝湯。
白話文:
本草綱目認為風氣引起的疾病,代白頭翁草藥的療效更好。另外,肝經過度活躍,因為肺經無法調和肝臟木氣所致。肺部和大腸又相互表裡,因此治肺經的同時也能治大腸。體虛者可以使用人參清肺湯,體實者可以使用人參瀉肝湯。
凡腸風臟毒。下血過多。陰分虧損。久不愈者。腎經必虛。宜滋陰臟連丸。啟腎陰以達大腸最妙。六味丸。加蓯蓉槐角皆宜。
白話文:
凡是腸道有風氣和殘餘毒素,下血過多,導致陰氣不足、久治不愈者,腎經必定虛弱。
此時適合使用滋補陰虛的「臟連丸」,開啟腎經陰氣、通達大腸,效果極佳。
六味丸為基本方劑,可搭配加入蓯蓉和槐角,以加強滋補腎陰的功效。
一先便後血為遠血。謂其血在胃中。去肛門遠。故便後始下。因名遠血。即古所謂陰結下血也。黃土湯主之。黃土名湯。明示此症。系中宮不守。血無所攝而下也。佐以附子者。以陽氣下陷。非此不能舉之。使黃芩者。以血虛則生火。故用黃芩以清之。仲景此方。原主溫暖中宮。
白話文:
先有便意後纔出現便血,稱為遠血。因為這類血在胃裡,距離肛門較遠,所以排便後才會流下來,因此稱為遠血。這在古代醫書中稱為「陰結下血」。治療此症適用於黃土湯。
黃土湯是一種有名的湯劑,其中「黃土」二字清楚說明瞭此症狀是由於中焦失守,導致血液不能被很好地攝住而流失。
湯劑中加入附子,是因為陽氣下陷,如果不使用附子,無法升起陽氣。加入黃芩,是因為血虛會生火,所以用黃芩來清熱降火。
仲景使用這個方劑,原本目的是為了溫暖中焦。
所用黃芩。乃以濟附子之性。使不燥烈。免傷陰血。普明子謂此症必脈細無力。唇淡口和。四肢清冷。用理中湯。加歸芍。或歸脾湯。十全大補湯。時醫多用補中益氣湯。以升提之。皆黃土湯之意。凡中土不能攝血者。數方可以隨用。但仲景用溫藥。兼用清藥。知血之所以不寧者。
白話文:
所使用的黃芩,是用來調和附子的特性,避免它過於燥熱,以免傷害陰血。普明子說,這種症狀一定會出現脈細無力、嘴脣淡白、口氣溫和、四肢冰冷等症狀。可以採用理中湯,再加入當歸和芍藥,或歸脾湯、十全大補湯。現代醫生多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陽氣,這些都是黃土湯的思路。凡是中氣不足且無法攝血的,這些方劑都可以隨症使用。不過仲景用藥,溫補藥物與清熱藥物並用,知道血之所以不安定的原因。
多是有火擾之。凡氣實者。則上干。氣虛者則下陷。今醫但用溫補升提之藥。雖得治氣虛之法。而未得治血擾之法。予即仲景之意。分別言之。若陰虛火旺。壯火食氣。脾陰虛而肺氣燥。失其斂攝之制者。人參清肺湯治之。若肝經怒火。肺經憂鬱。以致血不藏攝者。歸脾湯。
白話文:
大多是體內有火氣作祟。氣壯盛的人,火氣會往上衝;氣虛弱的人,火氣會往下沉。現在的醫生只用溫補升提的藥物,雖然能治療氣虛的問題,卻無法治療血氣翻湧的問題。我根據仲景的想法,分別來說明。
如果陰氣虛弱,火氣旺盛,旺盛的火氣消耗氣血,脾陰虛弱,肺氣乾燥,失去約束制御的能力,可以用人參清肺湯治療。
如果肝經有怒火,肺經有憂鬱,造成血氣不能收藏約束,可以用歸脾湯治療。
加炒梔麥冬阿膠五味。或用丹梔逍遙散。加阿膠桑寄生地榆。此即黃土湯主用黃芩之義也。若系虛損不足。下血過多。脾氣不固。腎氣不強。面色萎黃。手足清厥。六脈微弱虛浮者。宜大補肝脾腎三經。人參養榮湯補脾。膠艾四物湯。加巴戟甘草補肝。斷紅丸補腎。此即黃土湯主用附子之義也。
能從此擴而充之。自有許多變化。豈楮墨間所能盡者。
白話文:
可以添加炒梔子、麥冬、阿膠、五味子。或者使用丹梔逍遙散。再加阿膠、桑寄生、地榆。這就相當於黃土湯中使用黃芩的理論了。
如果是虛弱不足、下血過多、脾氣不固、腎氣不強、面色萎黃、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浮快的,應該大補肝脾腎三經。人參養榮湯補脾,膠艾四物湯加上巴戟、甘草補肝,斷紅丸補腎。這就相當於黃土湯中使用附子的理論了。
從這裡可以進一步發展和豐富。自然會有許多變化。怎麼可能僅僅用紙和墨就能表達完全呢?
予按此證。與婦人崩漏無異。女子崩中屬虛陷。此病亦屬虛陷。女子崩中屬虛寒。而亦兼有虛熱者。男子此症亦屬虛寒。而亦兼有虛熱者。蓋女子之血有經。男子之血亦有經。同是離經之血。下泄而出。故病情相類也。但所出之竅。各有不同。崩漏出前陰。故多治肝以和血室。
白話文:
我認為此症與婦女崩漏很相似。女性崩漏是因為虛弱空洞。此病也是因為虛弱空洞。女性崩漏是因為虛寒,但也有虛熱的情況。男性此症也是因為虛寒,但也有虛熱的情況。因為女性的血是有經期的,男性的血也有經期。這都是離開經脈的血,向下流出。所以病情相似。但是流出的地方各不相同。崩漏從前陰流出,所以多治療肝臟以調和血液。
便血出後陰。故兼治肺腎以固腸氣。腎主下焦。主化氣上升。腎足則氣不下陷。肺與腸相表裡。肺氣斂則腸氣自固。醫者能知此理。而又參用女子崩中之法。可以盡其調治。
又按此證。與吐衄同是血病。然一則其氣上行。一則其氣下行。故虛實治法。略有不同。
白話文:
便血後,大腸陰氣會虛弱。因此,要同時治療肺和腎,以此來固護腸道的氣。腎掌控身體下焦,負責將氣化生並向上輸送。腎氣充足,氣就不會下陷。肺和大腸互為表裡。肺氣收斂,腸道之氣就能自行鞏固。醫者若能明白這個道理,再結合用於女子崩漏的治療方法,就能夠徹底地調治好便血。
再根據這個證據,嘔血和吐血都是血液疾病。但一個是氣體上升造成的,另一個是氣體下降造成的。因此,虛實的治療方法有些許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