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吐血

有寒熱者,加柴胡、生薑;或加乾薑、艾葉,以反佐之。隨證加減,而總不失其瀉心之本意,則深得聖師之旨,而功效亦大。蓋氣之原在腎,水虛則氣熱;火之原在心,血虛則火盛。火熱相搏則氣實,氣實則逼血妄行。此時補腎水以平氣,迂闊之談也;補心血以配火,不及之治也。

故惟有瀉火一法,除暴安良,去其邪以存其正。方名瀉心,實則瀉胃。胃氣下泄,則心火有所消導;而胃中之熱氣,亦不上壅。斯氣順而血不逆矣。且大黃一味,能推陳致新,以損陽和陰,非徒下胃中之氣也。即外而經脈、肌膚、軀殼,凡屬氣逆於血分之中,致血有不和處,大黃之性,

亦無不達。蓋其藥氣最盛,故能克而制之,使氣之逆者,不敢不順;既速下降之勢,又無遺留之邪。今人多不敢用,惜哉!然亦有病之輕者,割雞焉用牛刀?葛可久十灰散,亦可得效。義取紅見黑即止之意,其妙全在大黃降氣即以降血。吐血之證,屬實證者十居六七,以上二方,

投之立效。然亦有屬虛、屬寒者,在吐血家,十中一二,為之醫者不可不知也。虛證去血太多,其證喘促昏憒,神氣不續,六脈細微、虛浮、散數。此如刀傷出血,血盡而氣亦盡,危脫之證也。獨參湯救護其氣,使氣不脫,則血不奔矣。寒證者,陽不攝陰,陰血因而走溢。其證必見手足清冷,

便溏、遺溺;脈細微、遲澀;面色慘白,唇口淡和;或內寒外熱,必實見有虛寒假熱之真情。甘草乾薑湯主之,以陽和運陰血,虛熱退而陰血自守矣。然血系陰汁,剛燥之劑,乃其所忌。然亦有陽不攝陰者,亦當用姜、附也。上寒下熱,芩、連、姜、附同用亦有焉。以上數法,用之得宜,

無不立愈。其有被庸醫治壞,而血不止者,延日已久,證多雜見,但用以上諸方,未能盡止血之法。審系瘀血不行,而血不止者,血府逐瘀湯主之。火重者,加黃芩、黃連;痰多者,加雲苓、瓜霜;咳逆,加杏仁、五味、寸冬;盜汗、身熱,加青蒿、冬桑葉、黃柏、牡蠣;喘者,加杏仁、蘇子。

身痛、胸腹滿、大便閉,為瘀結,加大黃。如欲求詳,參看痰、瘀、癆、熱等門,乃盡其治。又有審病之因,而分別以止其血者,治法尤不厭詳。因於酒及煎炒厚味之物者,其證脈數、滑,口乾燥,胸中煩熱,大小便不利,宜用白虎湯,加茵陳、炒梔、大黃、藕節治之。因於外感者,先見頭痛、惡寒、發熱,

脈浮而緊者,為寒犯血分,外束閉而內逆壅,是以吐血。麻黃人參芍藥湯治之。若脈浮而數者,為傷風,風為陽邪,宜小柴胡湯,加荊芥、防風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蒲黃、知母、石膏、杏仁治之。若因瘟疫,外證頗似傷寒,而內有伏熱攻發,口舌苔白,惡熱、羞明,小便短赤,大便濁垢,心中躁煩,

脈見滑數,宜升降散,加桃仁、丹皮、花粉、生地、蔞仁、石膏、杏仁、甘草治之。犀角地黃湯亦治之。若因於暑,則發熱、心煩。暑者,濕熱二氣合化之名也。以清熱利濕為主,升降清化湯,加防己、木通、蔞仁治之。病輕者去大黃。因於怒氣逆上,血沸而吐者,宜丹梔逍遙散,加青皮、牡蠣、蒲黃、膽草治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可以加入柴胡和生薑,或者加入乾薑和艾葉來反向輔助治療。根據不同的病情增減藥物,但總的來說都不能偏離「瀉心火」這個基本原則,這樣才能真正領悟醫聖的旨意,療效也會更好。

氣的根本在腎,如果腎水不足,就會產生虛熱。火的根本在心,如果心血不足,就會導致火氣過旺。火熱之氣相互搏擊,就會導致氣血運行過快,此時如果補腎水來平息氣,那是迂腐的說法;如果補心血來調和火,那又顯得不夠到位。

所以,唯一的方法就是瀉火,除去暴虐的邪氣,才能使正氣恢復。因此,方子名叫「瀉心」,實際上是瀉胃。胃氣向下宣洩,心火才能有所疏導,胃中的熱氣也不會向上壅塞。這樣,氣順了,血自然不會逆行。而且大黃這一味藥,能推陳出新,既能損耗陽氣,又能滋養陰氣,不僅僅是降泄胃中的氣。即使是體外經脈、肌肉、皮膚,凡是氣逆導致血分不調的地方,大黃都能到達。因為它的藥氣最為強盛,所以能夠克制逆氣,使之不敢不順。它既能迅速降低逆氣,又不會留下殘餘的邪氣。現在很多人都不敢用,實在可惜。當然,病情輕微的,也沒必要用這麼猛的藥,就像殺雞不必用牛刀一樣,葛可久的十灰散也能有效,它的道理在於看到血停止流出就停止用藥。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用大黃來降氣,從而達到降血的效果。吐血的病症,屬於實證的占了六七成,以上兩個方子,用上就能見效。

但是,也有屬於虛證和寒證的,在吐血的病人中,大約佔一兩成,醫生不能不知道。虛證是因為失血過多,症狀是呼吸急促、昏迷、精神萎靡、脈象細微虛浮散亂,這就像刀傷出血一樣,血流盡了,氣也耗盡了,是危險的脫證。要用獨參湯來挽救其氣,使氣不脫失,血才不會亂跑。寒證是因為陽氣不能固攝陰血,導致陰血外溢,症狀必然是手腳冰涼、大便稀溏、小便失禁、脈象細微遲澀、面色慘白、嘴唇顏色淡白,或者表現為內寒外熱,實際上是虛寒假熱的真象。應該用甘草乾薑湯來治療,用陽氣來調和陰血,虛熱就會消退,陰血自然會守住自身位置。但是血屬於陰液,剛燥的藥劑是它所忌諱的。當然,也有陽氣不能固攝陰血的情況,也需要用薑附類的藥。還有上寒下熱的情況,需要同時使用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附子等藥。以上這些方法,運用得當,都能立即治好。

如果遇到被庸醫誤治,導致出血不止,時間長了,出現各種複雜的症狀,單用以上這些方法可能無法完全止血。需要判斷是否是瘀血阻滯導致出血不止,可以用血府逐瘀湯來治療。火氣旺盛的,可以加入黃芩、黃連;痰多的,可以加入茯苓和瓜霜;咳嗽氣逆的,可以加入杏仁、五味子和麥冬;盜汗發熱的,可以加入青蒿、冬桑葉、黃柏和牡蠣;喘息的,可以加入杏仁和蘇子;身體疼痛、胸腹脹滿、大便閉結,是因為有瘀血結聚,需要加入大黃。如果想了解更詳細的內容,可以參考痰瘀、勞熱等相關章節,才能把病治好。

此外,還要根據病因來分別止血,治療方法要盡可能詳細。如果是因為飲酒或吃了油膩煎炒的食物導致的,症狀是脈象滑數、口乾舌燥、胸中煩熱、大小便不暢,應該用白虎湯,加入茵陳、炒梔子、大黃、藕節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外感導致的,開始出現頭痛、怕冷發熱、脈象浮緊,這是寒邪侵入血分,導致外在閉塞、內在氣血逆亂,所以才會吐血,可以用麻黃人參芍藥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浮數,這是傷風,風屬於陽邪,可以用小柴胡湯,加入荊芥、防風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蒲黃、知母、石膏和杏仁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瘟疫,外在症狀很像傷寒,但是內在有潛伏的熱邪攻發,會出現舌苔白、怕熱、怕光、小便短赤、大便渾濁、心中煩躁、脈象滑數,應該用升降散,加入桃仁、丹皮、花粉、生地、蔞仁、石膏、杏仁和甘草來治療,犀角地黃湯也能治療。如果是因為暑邪,會出現發熱心煩,暑邪是濕熱兩種邪氣合化而成的,治療應該以清熱利濕為主,可以用升降清化湯,加入防己、木通和蔞仁來治療,病情輕微的可以去掉大黃。如果是因為發怒導致氣逆血沸而吐血的,可以用丹梔逍遙散,加入青皮、牡蠣、蒲黃和膽草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