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宗海

《血證論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吐血

平人之血。暢行脈絡。充達肌膚。流通無滯。是謂循經。謂循其經常之道也。一旦不循其常。溢出於腸胃之間。隨氣上逆。於是吐出。蓋人身之氣遊於血中。而出於血外。故上則出為呼吸。下則出為二便。外則出於皮毛而為汗。其氣衝和則氣為血之帥。血隨之而運行。血為氣之守。

氣得之而靜謐。氣結則血凝。氣虛則血脫。氣迫則血走。氣不止而血欲止。不可得矣。方其未吐之先。血失其經常之道。或由背脊走入膈間。由膈溢入胃中。病重者其血之來。辟辟彈指。漉漉有聲。病之輕者。則無聲響。故凡吐血。胸背必痛。是血由背脊而來。氣迫之行。不得其和。

故見背痛之證也。又或由兩脅肋。走油膜。入小腸。重則潮鳴有聲。逆入於胃。以致吐出。故凡失血。復多腰脅疼痛之證。此二者。來路不同。治法亦異。由背上來者。以治肺為主。由脅下來者。以治肝為主。蓋肺為華蓋。位在背與胸膈。血之來路。既由其界分溢出。自當治肺為是。

肝為統血之臟。位在脅下。血從其地而來。則又以治肝為是。然肝肺雖系血之來路。而其吐出。實則胃主之也。凡人吐痰吐食。皆胃之咎。血雖非胃所主。然同是吐證。安得不責之於胃。況血之歸宿。在於血海。沖為血海。其脈麗於陽明。未有沖氣不逆上。而血逆上者也。仲景治血以治沖為要。

衝脈麗於陽明。治陽明即治沖也。陽明之氣。下行為順。今乃逆吐。失其下行之令。急調其胃。使氣順吐止。則血不致奔脫矣。此時血之原委。不暇究治。惟以止血為第一要法。血止之後。其離經而未吐出者。是為瘀血。既與好血不相合。反與好血不相能。或壅而成熱。或變而為癆。

或結瘕。或刺痛。日久變證。未可預料。必亟為消除。以免後來諸患。故以消瘀為第二法。止吐消瘀之後。又恐血再潮動。則須用藥安之。故以寧血為第三法。邪之所輳。其正必虛。去血既多。陰無有不虛者矣。陰者陽之守。陰虛則陽無所附。久且陽隨而亡。故又以補虛為收功之法。

四者乃通治血證之大綱。而綱領之中。又有條目。今並詳於下方云。

一止血。其法獨取陽明。陽明之氣。下行為順。所以逆上者。以其氣實故也。吐血雖屬虛證。然系血虛非氣虛。且初吐時。邪氣最盛。正雖虛而邪則實。試思人身之血。本自潛藏。今乃大反其常。有翻天覆地之象。非實邪與之戰鬥。血何從而吐出哉。故不去其邪。愈傷其正。

虛者益虛。實者愈實矣。況血入胃中。則胃家實。雖不似傷寒證。以胃有燥屎。為胃家實。然其血積在胃。亦實象也。故必亟奪其實。釜底抽薪。然後能降氣止逆。仲景瀉心湯主之。血多者。加童便茅根。喘滿者。加杏仁厚朴。血虛者。加生地當歸。氣隨血脫不歸根者。加人參當歸五味附片。

白話文:

吐血

人的血液正常情況下會順暢地運行在經脈中,滋養肌膚,流動無阻,這就是所謂的「循經」,也就是按照正常的運行規律。一旦血液不循常理,溢出腸胃之間,隨著氣向上逆衝,就會吐血。因為人體的氣運行在血液中,並從血液中出來,向上則成為呼吸,向下則成為大小便,向外則從皮膚毛髮排出成為汗液。氣和順則氣是血的統帥,血隨著氣運行;血是氣的依託,氣充足則血安定。氣結則血凝,氣虛則血脫,氣衝則血奔流,氣不停而想止血是辦不到的。

在吐血之前,血液已經偏離了正常的運行軌跡,或者從背脊進入膈肌之間,再從膈肌溢入胃中。病情嚴重者,吐血時血液噴射出來,發出噗噗的聲響;病情輕微者則無聲響。所以凡是吐血,胸背部都會疼痛,這是因為血液從背脊而來,氣血衝撞,不能調和,所以出現背痛。也可能是從兩脅肋,經過油膜(指腹腔),進入小腸,嚴重時會聽到潮濕的聲音,逆流入胃,導致吐血。所以凡是失血,大多伴隨腰脅疼痛。這兩種情況,血液來源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。從背部來的,以治療肺為主;從脅肋來的,以治療肝為主。因為肺位於背部和胸膈之間,血液的來源既然經過肺部溢出,當然要治療肺;肝是主血的臟器,位於脅下,血液從這個部位來,那麼就要治療肝。

然而,雖然肝肺是血液的來源,但吐血實際上是胃的問題。人吐痰吐食物,都是胃的問題。雖然血不是胃所主導的,但都是吐的症狀,怎麼能不責備於胃呢?況且血液的歸宿在於血海(沖脈),沖脈與陽明經脈相連,沒有沖脈逆衝而血液逆衝的道理。張仲景治療吐血,以治療沖脈為重點。衝脈與陽明經脈相連,治療陽明經就是治療沖脈。陽明經的氣向下運行是正常的,現在卻逆流而上吐出來,失去了向下運行的規律,就要趕快調和胃氣,使氣順利運行,吐血停止,那麼血液就不會奔脫了。此時血液的病因,不必細究,以止血為第一要務。

血止之後,那些已經偏離經脈但尚未吐出的血液,就是瘀血。它和好的血液不相容,甚至互相拮抗,可能淤積而產生熱症,或變成癆病,或形成腫塊,或刺痛,時間久了病情會變化,難以預料,必須迅速清除,以免日後產生各種疾病。所以消瘀是第二種方法。止吐消瘀之後,又怕血液再次衝動,就要用藥物安定它,所以寧血是第三種方法。邪氣聚集的地方,正氣一定虛弱,出血過多,陰氣必然虛弱。陰是陽的依託,陰虛則陽無所依附,時間久了,陽氣也會衰竭。所以,最後要補虛以鞏固療效。

以上四點是治療吐血的大綱,而大綱之中還有具體條目,下面將詳細說明。

一、止血:方法是單獨針對陽明經。陽明經的氣向下運行是正常的,之所以逆流而上,是因為氣實的緣故。吐血雖然屬於虛證,但屬於血虛而非氣虛。而且初次吐血時,邪氣最盛,正氣雖然虛弱,但邪氣卻很盛。想想人體的血液,本來是潛藏的,現在卻完全相反,像翻天覆地一樣,如果不是邪氣與之搏鬥,血液怎麼會吐出來呢?所以如果不祛除邪氣,反而會更傷正氣,虛者益虛,實者益實。況且血液進入胃中,胃就實了,雖然不像傷寒那樣,因胃中有燥屎而導致胃實,但血液積聚在胃中,也是實象。所以必須迅速去除其實,釜底抽薪,然後才能降氣止逆。張仲景的瀉心湯主治此症。血液多者,加童便和茅根;喘滿者,加杏仁和厚朴;血虛者,加生地和當歸;氣隨血脫而不能復歸者,加人參、當歸、五味子、附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