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汗血
汗者。氣分之水。其源出於膀胱。內經云。膀胱者。州都之官。津液藏焉。氣化則能出矣。膀胱之氣。從三焦。行腠理。充肌肉。達於皮毛。以衛外為固。陽氣衛外。百邪不入。故其經稱為太陽也。其有盛暑天氣。亢陽蒸動膀胱水氣。騰布於外。則發為汗。此猶天之有雨。陽布陰和。
白話文:
汗液是人體氣分中的水液,它源於膀胱。古醫書《內經》說:膀胱是水液儲存的地方,氣體轉化後就能夠排出體外。
膀胱之氣從三焦運行到腠理毛孔,充盈肌肉,到達皮毛,以保護人體不受外界侵害。陽氣保衛體外,百邪不能侵入。所以膀胱經也被稱為太陽經。
盛暑天氣時,炎陽會激發膀胱水氣,遍佈體表,就會產生汗液。這就像天空降雨,陽氣蒸騰,陰氣調和一樣。
自然無病。有時外感風寒。皮毛疏泄。發熱汗出者。乃太陽之氣。為邪所病。不能衛外。故汗得泄出。其有心胃肝脾熱濕之病。亦令汗出者。此猶土潤溽暑。亦能蒸作雲雨也。又有亡陽自汗者。則由膀胱腎中之元陽脫泄。故其水陰之氣。隨而奔溢。散渙不收。氣為水之所化。
白話文:
正常健康的人是不會出汗的。偶爾被外在的風寒之氣入侵,皮膚毛孔通暢洩散,就會發熱出汗。這是因為太陽之氣受邪氣侵擾,無法禦衛外邪,所以汗液才能滲透而出。如果是心、胃、肝、脾等臟腑有熱濕之病,也會導致出汗。這就像土壤肥沃,空氣潮濕炎熱,也能蒸發成雲雨。還有一種情況是亡陽自汗,這是因為膀胱和腎臟中的元陽虛脫所致。因此,腎水陰氣就會隨之奔溢,不能收斂,於是氣被水所化,就會出汗。
水即氣也。汗即水也。氣脫外泄。故汗出也。知此。則知汗出氣分。不出血分矣。然汗雖出於氣分。而未嘗不與血分相關。故血分有熱。亦能蒸動氣分之水。而為盜汗。蓋血氣陰陽。原互根互宅。陰分之血盛。則陽分之水陰。自然充達。陽分之水陰。足以布護灌濡。則陰分之血。
白話文:
水就是氣,汗就是水。氣外洩,就會出汗。明白這一點,就知道出汗是由於氣失調,而不是血失調。然而,雖然汗由氣產生,但它與血確實有關。因此,血熱也會蒸發氣中的水,導致盜汗。因為血和氣、陰和陽本來就是相互依存、同住的。陰面的血氣充足,陽面的水陰自然豐滿。陽面的水陰足夠滋潤灌溉,陰面的血就會
愈為和澤。而無陽乘陰之病矣。若陽分之水陰不足。則益傷血之陰。故傷寒汗出過多。則虛煩不寐。以其兼傷血分之陰。心主血分。血分之陰傷。則心氣為之不寧矣。又有傷寒。即當從汗而解。今不得汗。乃從鼻衄而愈。其衄名為紅汗。蓋陽分之邪。宜挾陽分之水。發而外出。
白話文:
如果陽氣和陰氣平衡,就不會有陽氣過盛侵犯陰氣的疾病。但如果陽氣部分的水分不足,就會進一步損傷陰血。因此,傷寒出汗過多,就會出現虛煩不寐的症狀,因為這會同時損傷陰血。心主血,陰血受損,則心氣會不安寧。另外,有些傷寒應通過出汗來緩解。如果不能出汗,就會通過鼻子出血而痊癒。這種鼻出血稱為「紅汗」,因為陽氣部分的病邪應該帶走陽氣部分的水分,從而發散出來。
今既不能外出。乃乘陰分之血。從鼻衄出。名為紅汗。是為陽邪干陰之一驗。故古謂陽乘陰。則吐衄。知陽乘陰而內逆者。發為吐衄。則知陽乘陰而外泄者。發為皮膚血汗矣。血者。心之液也。皮毛者肺之合也。治法。宜清心火。火清則陽不乘陰。兼治肺金。肺調則皮毛不泄。
白話文:
如今不能外出。於是血液隨著陰分循行。從鼻子流出血來。稱之為「紅汗」。這是陽邪侵犯陰分的一種徵兆。因此古人說「陽乘陰」,就會「吐衄」。如果知道陽乘陰並且向內逆行,就會發為吐衄。那麼,知道陽乘陰並且向外發散的,就會發為皮膚血汗了。血液是心液。皮毛是肺所屬。治療方法,應清心火。心火清了,陽氣就不會侵犯陰分。同時治療肺金。肺金調和了,皮毛就不會出現滲血發汗的情況了。
涼血地黃湯。加桑皮地骨皮蟬蛻百合蒲黃治之。血虛火甚者。當歸六黃湯治之。氣虛血少者。當歸補血湯。加桑皮地骨丹皮蟬蛻棕櫚炭黃芩秦皮治之。外用石灰散撲之。仿仲景汗出不止。用溫粉撲法之意也。或用桃花散撲之亦可。
白話文:
涼血地黃湯 加桑皮、地骨皮、蟬蛻、百合、蒲黃來治療。如果是血虛火旺的,就要用當歸六黃湯來治療。
氣虛血少 當歸補血湯,加上桑皮、地骨、丹皮、蟬蛻、棕櫚炭、黃芩、秦皮來治療。外用石灰散敷上。這也是仿照仲景汗出不止,用溫粉撲法的做法。或者也可以用桃花散敷上。
皮毛者。肺之合也。汗出皮毛。故汗血宜治肺金。以斂皮毛。人參清肺湯。加蒲黃最宜。血者。肝之所司也。肝火亢烈。逼血妄行。宜當歸蘆薈丸。從內以攻治之。喻嘉言治女子經血閉。而周身汗出者。謂是陰分之熱。泄出陽分。用此方破經血。即以苦堅止汗。汗血同源。若肝火亢甚。
白話文:
皮膚和毛髮是與肺相應的。出汗時會出於皮膚和毛髮。所以出血時應該治療肺金,以收斂皮膚和毛髮。人參清肺湯加入黃蒲最適合。
血液是肝臟所控制的。肝火旺盛,逼迫血液亂流。應當歸蘆薈丸,從內部治療。
喻嘉言治療女子經血閉塞,但周身出汗的病例。他認為這是陰分之熱泄出陽分所致。使用此方調經活血,再用苦堅之藥止汗。出血和出汗有共同的源頭。如果肝火過於旺盛,
而汗血者。借用此方。尤為合法。胃火亢甚。亦能汗血。以胃主肌肉。熱蒸肌肉。故令汗血。宜竹葉石膏湯。加蒲黃蟬蛻丹皮治之。犀角地黃湯。亦治之。
白話文:
對於出汗伴有血的人來說,借用這個方子尤其適合。胃火過於旺盛,也會導致出汗伴有血,因為胃主肌肉,胃熱蒸發肌肉,所以導致出汗伴有血。此時應當用竹葉石膏湯,再加上蒲黃、蟬蛻、丹皮治療。犀角地黃湯也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
總論曰。汗者。陽分之水。血者。陰分之液。陰與陽原無間隔。血與水本不相離。故汗出過多則傷血。下後亡津液則傷血。熱結膀胱則下血。是水病而不離乎血者也。吐血咳血。必兼痰飲。血虛則口渴而津液不生。失血家往往水腫。瘀血化水。亦發為腫。是血病而不離乎水者也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汗水是陽氣中的水液,而血液是陰氣中的液體。陰陽本不分離,血液和水液本不分離。所以出汗太多會傷血,腹瀉後津液流失會傷血,膀胱熱結會出現血尿。這是水病,但也與血相關。吐血、咳血,必定兼有痰飲。血虛則口渴而津液無法生成。失血後往往會發生水腫。瘀血化為水液,也會發作水腫。這說明血病也離不開水液。
故衄血家不可再發汗。以血病則陰液既虛。不可發汗。再傷氣分之水。以致陽分之液亦虛也。又先水腫再吐血者。不治。以水病不可重傷其血也。觀小柴胡調津液。而即治熱入血室。觀桃仁承氣破血結。而即治小便不利。皆是治水。即以治血。治血即以治水。蓋在下焦。則血海膀胱。
白話文:
因此,患有鼻血的人不能再次發汗。因為患有血液疾病時,陰液已經虛弱。不能發汗,再傷及氣分的水分,導致陽分的水分也虛弱。而且,先患有水腫再吐血的人,不能醫治。因為患有水病的人不能嚴重損傷其血液。觀察小柴胡湯調理津液,同時醫治熱氣侵入血液部位的情況。觀察桃仁承氣湯破血結,同時醫治小便不利的狀況。這些都是通過醫治水來醫治血,通過醫治血來醫治水。因為在下焦,血海是膀胱。
同居一地。在上焦。則肺主水道。心主血脈。在軀殼外。則汗出皮毛。血循經脈。一陰一陽。皆相聯屬。吾於水火血氣論已詳言之。人必深知此理。而後知治血理氣。調陰和陽之法。可以左右逢源。
白話文:
同一個身體中,在上半身,肺臟掌管水道,心臟掌管血脈。而在身體表面,汗水由皮膚排出,血液在經絡中循環。陰陽兩方,都相互聯繫。我在「水火血氣」的論述中已經詳細說明。必須深入瞭解這個道理,才能明白治療血氣、調理陰陽的方法,進而左右逢源,應對各種情況。
2. 血箭
從毛孔中流出一條血來。有似箭之射出。故名血箭。由心肺火盛。逼血從毛孔中出。治宜清心火。以除血出之源。涼血地黃湯。加蒲黃。又宜瀉肺火。以斂皮毛之氣。使毛孔不滲瀉。則血自止。瀉白散。加生地蟬蛻百合五倍子黃芩蒲黃杏仁白芨。心肺兼治。宜用生地黃散。
白話文:
從毛孔中流出一道血跡,就像箭射出來一樣,所以叫做「血箭」。這是因為心肺火氣旺盛,逼迫血液從毛孔中流出。治療時應清心火,以消除出血的根源。可以使用涼血地黃湯,並加入蒲黃。另外,也應瀉肺火,以收斂皮毛之氣,使毛孔不再滲漏,這樣出血就會自動停止。可以使用瀉白散,並加入生地、蟬蛻、百合、五倍子、黃芩、蒲黃、杏仁、白芨。同時治療心肺,可以使用生地黃散。
血出過多。昏憒不省人事者。與吐衄血脫氣散無異。宜獨參湯。加附片蒲黃。當歸補血湯。十全大補湯。皆可擇用。
白話文:
出血過多,昏迷不醒,與嘔血吐血、氣血耗損的情況相似。適合使用獨參湯,並加入附片、蒲黃。當歸補血湯和十全大補湯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。
外治法。水調桃花散。敷血孔。則血止。或用京墨磨醋搽。或用石灰散干糝。花蕊石散糝。均效。
白話文:
外用治療方法:
- 水調桃花散:敷於血孔,可以止血。
- 京墨磨醋塗抹。
- 石灰散或花蕊石研成粉末,敷於傷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