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宗海

《血證論》~ 卷七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4)

1. 卷七

生地涼血。當歸和血。白芍降血。阿膠秉阿水潛行地中之性。能潛伏血脈。此最易見者也。妙在黃耆運氣攝血。則血不外泄。赤苓滲水利氣。則引血下行。但黃耆一味。氣虛者得之。則鼓動充滿。而血得所統矣。設氣實者得之。以水濟水。以塗附塗。益氣橫決。愈逼血妄行矣。此用方者。所以貴有加減。

生地黃散

生地(五錢),川芎(錢半),黃芩(三錢),側柏葉(三錢),桔梗(二錢),梔子(二錢),蒲黃(三錢),阿膠(二錢),白茅根(三錢),丹皮(三錢),白芍(三錢),甘草(錢半),童便(一杯),萊菔汁(一杯)

此方以治肝為主。以肝主血故也。而亦兼用心肺之藥者。以心主火。治火必先治心。肺主氣。降氣必先清肺。為涼血止血之通劑。方義雖淺而易效。

地骨皮散

生地黃(三錢),當歸(三錢),川芎(一錢),白芍(三錢),牡丹皮(三錢),地骨皮(三錢)

柯韻伯曰。陰虛者陽湊之。故熱。仲景言陰弱則發熱。陽氣陷入陰中。必發熱。然當分三陰而治之。陽邪陷入太陰脾部。當補中益氣湯。以升舉之。清陽復位。而火自熄也。若陷入少陰腎部。當六味地黃丸。以對待之。壯水之主。而火自平也。陷入厥陰肝部。當地骨皮飲以涼補之。

血有所藏。而火自安也。四物湯。為肝家滋陰調血之劑。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腎。補其母也。加牡丹皮。清神中之火以涼心。瀉其子也。二皮涼而不潤。但清肝火。不傷脾胃。與四物加知柏之苦寒者不同。故逍遙散。治肝火之鬱於本臟者也。木鬱達之。順其性也。地骨皮飲。

治陽邪之陷於肝臟者也。客者除之。勿縱寇以遺患也。二者皆肝家得力之劑。

歸脾湯

白朮(三錢),黃耆(三錢),茯神(三錢),人參(三錢),遠志(一錢),木香(一錢),棗仁(二錢),龍眼(三枚去殼),當歸(四錢),炙草(二錢)

回龍湯

每自己小便。每去頭尾接。用一碗乘熱服。化血清火。自還神化。為血證妙藥。與秋石不同。萬勿服秋石。

白話文:

生地黃有涼血的功效。當歸能調和血液。白芍可以降低血壓。阿膠具有阿水潛藏在地下的特性,能夠潛伏在血脈之中,這個道理最容易理解。巧妙之處在於黃耆能運送氣並攝住血液,使血液不會外洩;赤茯苓能滲利水分,調暢氣機,引導血液向下運行。但單用黃耆一味藥,如果給氣虛的人服用,就能夠鼓動氣機使其充沛,而使血液得到控制。如果給氣實的人服用,就像用水來幫助水,用泥土來增加泥土,只會使氣更強盛而橫衝直撞,反而會逼使血液胡亂運行。所以用藥方的人,最重要是要懂得加減藥物。

生地黃散

生地黃(五錢),川芎(錢半),黃芩(三錢),側柏葉(三錢),桔梗(二錢),梔子(二錢),蒲黃(三錢),阿膠(二錢),白茅根(三錢),丹皮(三錢),白芍(三錢),甘草(錢半),童便(一杯),萊菔汁(一杯)

這個藥方主要治療肝臟的疾病,因為肝主血。也兼用治療心和肺的藥,因為心主火,要治療火,必須先治療心;肺主氣,要降低氣,必須先清肺。這是涼血止血的通用藥方。藥理雖然淺顯,但效果很好。

地骨皮散

生地黃(三錢),當歸(三錢),川芎(一錢),白芍(三錢),牡丹皮(三錢),地骨皮(三錢)

柯韻伯說:陰虛的人陽氣會來湊合,所以會發熱。張仲景說陰氣虛弱就會發熱,陽氣陷入陰中,必然會發熱。然而,應當分三陰來治療。陽邪陷入太陰脾部,應當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舉陽氣,使清陽恢復位置,火自然就熄滅了。如果陷入少陰腎部,應當用六味地黃丸來對治,強壯腎水,火自然就平息了。如果陷入厥陰肝部,應當用用「地骨皮飲」來涼血補陰。

只要血有安藏之處,火自然就會平靜。四物湯是治療肝臟的滋陰調血的方劑,加上地骨皮可以清除腎中之火,來安養腎臟,補益其母。加上牡丹皮可以清除心中之火,來涼血,瀉其子。地骨皮和牡丹皮性質寒涼但不滋潤,只清肝火,不會傷害脾胃,和四物湯加上知母、黃柏等苦寒藥物不同。所以逍遙散是治療肝火鬱結在本臟的藥方,就像木頭鬱結了就要疏通它,順應其本性。而「地骨皮飲」是治療陽邪陷入肝臟的藥方,外來的病邪要清除它,不要放縱敵人而留下禍患。這兩個方子都是治療肝臟疾病的有效方劑。

歸脾湯

白朮(三錢),黃耆(三錢),茯神(三錢),人參(三錢),遠志(一錢),木香(一錢),棗仁(二錢),龍眼(三枚去殼),當歸(四錢),炙甘草(二錢)

回龍湯

每次用自己小便,去掉頭尾,取中間的一碗趁熱服下。有化解血瘀、清除火氣的功效,能使身體恢復正常,是治療血症的妙藥。與秋石不同,千萬不要服用秋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