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血證論》~ 卷七 (12)
卷七 (12)
1. 卷七
肺痿咳痰。取參草膠苑。以滋補肺陰。又用知母以清其火。五味以斂其氣。桔梗貝母茯苓。以利其痰。火氣痰三者俱順。則肺愈受其益。此較保和湯。救肺湯。又在不清不濁之間。用方者隨宜擇取。
礞石滾痰丸
礞石(三錢),黃芩(三錢),大黃(三錢),沉香(三錢)
痰者。水之所結也。肺胃火盛。煎灼其水。則凝而為瘀。與飲同主於水。而飲則動於寒。故清而不稠。痰則熬以火。故黏而難下。王隱君制此方。用黃芩清肺中無形之火。用大黃瀉胃中實積之火。此治痰先清火。所以治其原也。然痰本水濕所成。故佐以礞石之悍燥以除水。痰之所留。
氣即阻而不利。故用沉香以速降之。二黃得礞石沉香。則能迅掃直攻老痰巢穴。濁垢之處。而不少留。此滾痰之所由名也。為末。水丸。薑湯下。仰臥。忌飲食半日。若喉間黏壅。乃病藥相拒。少頃藥力到自愈。方雖猛峻。然頑痰變見諸怪證。非此不治。
旋覆代赭石湯
人參(三錢),甘草(二錢),半夏(三錢),生薑(三錢),大棗(五枚),赭石(三錢煅),旋覆花(三錢炙)
此方治噦呃。人皆知之。而不知呃有數端。胃絕而呃不與焉。一火呃。宜用承氣湯。一寒呃。宜理中湯。加丁香柿蒂。一瘀血滯呃。宜大柴胡。加桃仁丹皮。此方乃治痰飲作呃之劑。與諸呃有異。不得見呃即用此湯也。方取參草大棗以補中。而用生薑旋覆以去痰飲。用半夏赭石以鎮逆氣。
中氣旺。則痰飲自消。痰飲清。則氣順。氣順則呃止。治病者。貴求其本。斯方有效。不為古人所瞞。兼火者。可加麥冬枯芩。兼寒者。可加丁香柿蒂。痰多者。加茯苓。蓋既得其真面。然後可議加減。
溫膽湯
半夏(三錢),雲苓(三錢),陳皮(二錢),甘草(錢半),竹茹(三錢),枳殼(錢半)
二陳湯為安胃祛痰之劑。竹茹以清膈上之火。加枳殼以利膈上之氣。總求痰氣順利。而膽自寧。溫之實清之也。用治痰氣嘔逆為宜。
真武湯
白朮(三錢),茯苓(三錢),白芍(三錢),生薑(三錢),附子(炮三錢)
水飲者。腎之所主也。腎陽化水。則水下行而不泛上。故用附子入腎補陽。以為鎮管水氣之主。制水者土也。用苓朮以防之。白芍苦降。從其類以瀉之。生薑辛散。循其末而宣之。合之宣瀉防制。水有所宰。而自不動矣。故取此方真武水神以名湯。
苓桂朮甘湯
茯苓(五錢),桂枝(三錢),白朮(五錢),甘草(三錢炙)
甘草白朮。填中宮以塞水。茯苓以利之。桂枝以化之。水不停而飲自除。治水氣陵心大效。蓋桂枝補心火。使下交於腎。茯苓利腎水。使不上陵心。其實茯苓是脾藥。土能治水。則水不剋火也。桂枝是肝藥。化水者肝。為腎之子。實則瀉其子。而肝又主疏泄。故有化水氣之功。
白話文:
[卷七]
肺痿咳嗽有痰
治療肺痿咳嗽且有痰的狀況,可以選用人參、甘草、阿膠、紫苑等藥材,來滋養肺部的陰液。同時搭配知母來清除肺部的虛火,用五味子來收斂肺氣。再用桔梗、貝母、茯苓等藥材來幫助排出痰液。當肺部的火氣、痰液都能順暢運行時,肺臟自然能得到更好的調養。這個方法比保和湯、救肺湯等方劑,更偏向於在不清不濁之間達到平衡。醫生可以根據病患的狀況來選擇使用。
礞石滾痰丸
這個方劑的組成是礞石(三錢)、黃芩(三錢)、大黃(三錢)、沉香(三錢)。
痰是由於體內的水液凝結而成。當肺和胃的火氣過盛時,會煎熬灼燒體內的水液,使其凝結成黏稠的痰。痰和飲都屬於水液的範疇,但飲的性質偏寒,所以清澈而不濃稠;而痰則經過火的熬煮,所以黏稠難以排出。王隱君創制這個方劑,用黃芩來清除肺部無形的火氣,用大黃來瀉胃中實積的火氣,這就是治療痰液要先清除火氣的原則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。然而,痰的本質還是由水濕形成,所以佐以礞石這種燥烈的藥材來去除水濕。當痰液停留在體內時,會阻礙氣的運行,使氣機不暢,所以用沉香來加速氣的下降。大黃和黃芩配合礞石和沉香,就能快速且直接地掃蕩清除陳舊的痰垢,不讓它殘留。這就是這個方劑被稱為「滾痰丸」的原因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做成藥丸,用薑湯送服,服藥後要仰臥,並且禁食半天。如果服藥後喉嚨出現黏膩堵塞的感覺,那是藥和病邪在對抗,過一會兒等藥力發揮作用後,自然就會好轉。雖然這個方劑藥性猛烈,但對於頑固的痰液導致的各種怪病,不用這個方劑就無法治癒。
旋覆代赭石湯
這個方劑的組成是人參(三錢)、甘草(二錢)、半夏(三錢)、生薑(三錢)、大棗(五枚)、煅赭石(三錢)、炙旋覆花(三錢)。
這個方劑是治療呃逆(打嗝)的,大家都知道,但大家不知道呃逆有很多種。如果是由於胃氣衰竭導致的呃逆,這個方劑就不適用。一種是火熱引起的呃逆,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;一種是寒冷引起的呃逆,應該用理中湯,並加入丁香、柿蒂等藥材;一種是瘀血阻滯引起的呃逆,應該用大柴胡湯,並加入桃仁、丹皮等藥材。而這個方劑是治療由於痰飲引起的呃逆,與其他類型的呃逆有所不同,不能看到呃逆就使用這個方劑。這個方劑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來補益脾胃之氣,用生薑、旋覆花來去除痰飲,用半夏、赭石來鎮壓逆氣。
當脾胃之氣強盛時,痰飲自然會消散;當痰飲清除後,氣機自然會順暢;當氣機順暢後,呃逆自然會停止。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找出根本原因,這個方劑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它沒有被古代醫書所蒙蔽。如果患者同時有火熱的症狀,可以加入麥冬、枯芩等藥材;如果同時有寒冷的症狀,可以加入丁香、柿蒂等藥材;如果痰多,可以加入茯苓。只有真正了解病症的本質後,才能考慮如何加減藥物。
溫膽湯
這個方劑的組成是半夏(三錢)、茯苓(三錢)、陳皮(二錢)、甘草(一錢半)、竹茹(三錢)、枳殼(一錢半)。
二陳湯是安胃祛痰的方劑,竹茹用來清除膈上(胸膈)的火氣,加入枳殼可以疏通膈上的氣機。總的來說,就是讓痰和氣都能順利運行,膽自然就會安寧。「溫」的本質是「清」,這個方劑適合治療因痰氣阻滯引起的嘔吐、噁心等症狀。
真武湯
這個方劑的組成是白朮(三錢)、茯苓(三錢)、白芍(三錢)、生薑(三錢)、炮附子(三錢)。
水液的代謝主要由腎來主導,腎陽能將水液氣化,水液就能向下運行而不會氾濫。所以用附子入腎,補益腎陽,作為鎮壓水邪的主力。制約水的關鍵在於脾土,所以用茯苓、白朮來加強脾的運化功能,防止水液停滯。白芍具有苦味的降瀉作用,可以引導水液向下排出。生薑具有辛散的作用,可以宣散體表的水濕。將這些藥材結合在一起,就能達到宣散、降瀉、防禦、控制等多重作用,使水液受到約束而不再氾濫。因此,這個方劑被稱為「真武湯」,真武是水神的意思。
苓桂朮甘湯
這個方劑的組成是茯苓(五錢)、桂枝(三錢)、白朮(五錢)、炙甘草(三錢)。
甘草、白朮能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,防止水液停滯,茯苓能利水,桂枝能化水。水液不再停滯,飲邪自然就會清除。這個方劑治療水氣上逆、侵犯心臟的狀況非常有效。桂枝能補心火,使其向下到達腎,茯苓能利腎水,使其不再向上侵犯心臟。其實茯苓主要作用於脾,脾土能克制水,就能防止水邪侵害心火。桂枝主要作用於肝,肝具有疏泄功能,是腎的兒子,從肝來制水,實際上是瀉其子(腎),同時肝也主導疏通泄散,所以也具有化解水氣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