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7)

1. 氣泄

心脈不及,則令人煩心,上見咳唾,下為氣泄。氣泄者,氣隨便失。脾腸之病,即氣利也,乃火不足,而土受病也。

白話文:

心臟經脈功能不足,就會讓人煩躁不安,上表現為咳嗽、吐痰,下則會出現氣泄。所謂氣泄,就是氣機隨意散失。脾胃腸道的疾病,也是氣機失常的表現,這是因為腎中之火不足,導致脾土受損所致。

2.

瘧脈緩大虛,調以甘藥。凡諸瘧而脈不見,刺十指間出血,血出必已。故初病脈不出者,多是氣血壅遏所致,無用張皇,遽投溫補,亦致敗事。

白話文:

瘧疾的脈象緩慢有力且虛弱,應當用甘甜的藥物調理。所有瘧疾患者,如果脈象摸不到,就在十指間放血,放血後病症就會好轉。因此,初期瘧疾患者如果脈象摸不到,大多是因為氣血阻塞不通所導致,不必驚慌失措,急於使用溫補的藥物,以免適得其反。

3. 氣痹精少皆能生寒

人身非衣寒也,中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是人多痹氣也。又腎者水也,而生於骨,腎不生則髓不能滿,故寒甚至骨也。是故氣痹、精少,皆能生寒,不必謂其定責陽虛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感覺寒冷,並不是因為穿衣不夠保暖,也不是因為體內真的有寒氣入侵,那麼體內寒從何來呢?這是因為體內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氣滯血瘀所致。此外,腎臟如同水,滋養骨骼,腎氣不足,則骨髓不能充盈,寒邪就會深入骨髓。因此,氣血痹阻、精氣不足,都會導致身體感覺寒冷,不一定要歸咎於陽氣虛弱。

4. 刺久病

刺久病者,深內而久留之,間日而復取之,必先調其左右,去其血脈。愚謂此刺道也,可通藥之用矣。以其病久入深,故必深內;以其陰氣難得,故必久留。間日者,休其氣也。調其左右,去其血脈者,調其未病之處,使血脈流通也。以丸藥攻其病,以甘藥養其正,且進且止,毋速其效,以平為期,藥之道盡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久病的針灸,要將針刺得深且停留較久,隔一天再取針。 事先必須調整針刺部位周圍的氣血,使之通暢。這就是針灸的要訣,可以輔助藥物治療。因為久病病邪深入,所以針刺必須深入;由於陰氣不易恢復,所以必須久留針。隔天再取針,是為了讓身體氣血得到休息。調整周圍氣血,是調和尚未受病影響的部位,使氣血流通。用藥物攻克病邪,用溫和的藥物滋養正氣,進退有度,不要求速效,以平和為目標,這就是藥物治療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