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2)

1. 戰慄

邪氣入,正氣抑,則病;正氣復,邪氣退,則汗出而愈矣。然邪猶未強而未即服,正猶微而未即勝,此所以戰也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入侵時,正氣就會被壓抑,導致疾病。當正氣恢復,邪氣就會消退,這時就會出汗而病癒。然而,如果邪氣還不強而沒有馬上發作,正氣還微弱而沒有馬上取勝,這就是「戰爭」的階段。

邪氣外與正爭,則為戰;內與正爭,則為慄。慄者,心內鼓慄。經曰: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若戰,則但肢體戰搖而已。戰者,正氣勝,則有得汗而解者;慄者,內氣虛,不能御邪,遂成厥脫也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從外部入侵人體時,如果與正氣發生衝突,就會產生戰爭;如果從內部與正氣衝突,就會產生恐懼。這裡的恐懼是指內心的戰慄。中醫經典記載:「陰氣遇到邪氣,必定會產生內心的恐懼。」如果出現戰爭,那麼只是肢體的顫抖罷了。戰爭的結果,正氣如果獲勝,就能夠通過出汗來解除邪氣;而恐懼的結果,則是內氣虛弱,不能抵抗邪氣,最終導致氣血虛脫。

2. 熱入血室

熱入血室三條,其旨不同。第一條,是血舍空而熱乃入者,空則熱不得聚,而遊其部,故胸脅滿。第二條,是熱邪與血俱結於血室者,血結亦能作寒熱,柴胡亦能去血結,不獨和解之謂矣。第三條,是熱邪入而結,經尚行者,經行則熱亦行而不得留,故必自愈,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病在血而不在氣,在下而不在上也。若誅伐無過,變證隨出,烏能自愈耶?

白話文:

熱氣進入血室有三種情況,其性質不同。

第一種情況,是因為血室空虛,熱氣纔有機會進入。血室空虛,熱氣無法聚集,只好遊走全身,所以會出現胸脅部位滿悶的感覺。

第二種情況,是熱邪和血氣一起積結在血室。血結也能產生寒熱,柴胡不僅能和解,還能祛除血結。

第三種情況,是熱邪進入後積結成塊,但經絡仍然暢通。經絡暢通,熱氣也能隨之流動而不至於停留,所以會自然痊癒。這種情況不會影響胃氣或上中二焦,病症集中在血中,不在氣中,在下焦,不在上焦。

如果治療過度,就會出現各種變證,哪能自愈呢?

3. 圊血

下利,寸脈反浮數者,陽之盛也;尺中自澀者,陰之虛也。以陽加陰,必圊膿血。

少陰熱在膀胱而便血者,臟邪還腑,血去熱出,當愈;強發少陰汗而動血者,熱邪內迫,血去陰竭,多死。

4. 吐利煩躁四逆

少陰病吐利,煩躁,四逆者死,為陰極而陽絕也;少陰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,為陰盛而陽爭也。病症則同,而辨之於爭與絕之間,蓋亦微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、腹瀉,煩躁不安,四肢冰涼,說明陰氣極盛而陽氣衰竭,這時患者很可能死亡。如果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、腹瀉,四肢冰涼,煩躁不安,想要死掉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,這說明陰氣過剩而陽氣在抗爭。雖然症狀相同,但在辨別的時候,是「抗爭」還是「衰竭」,其中的區別十分微小。

5. 亡陽無陽

亡陽,陽不守也;無陽,陽之弱也。陽亡者,藩籬已徹,故汗出不止;陽弱者,施化無權,故不能作汗。

6. 絕陽

陽為津液之源,津液為陽之根。汗出過多,胃氣生熱,津液竭矣。陽氣雖存,根本則離,故曰絕陽。

7.

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者,可灸之。按本論云:脈陽盛則促,則手足厥逆。而脈促者,非陽之虛,乃陽不通也;灸之,所以引陽外通。若厥而脈微者,則必更以四逆溫之。

白話文:

當患有傷寒時,如果脈搏跳動加快,手腳冰冷,可以使用灸法治療。

《傷寒論》中說:脈象陽氣旺盛就會跳動加快,手腳也會冰冷。如果脈搏跳動加快,並不是因爲陽氣虛弱,而是陽氣不通暢造成的。所以使用灸法,可以疏通陽氣。

但是,如果手腳冰冷的同時,脈搏微弱,還需要使用四逆散來溫補。

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。胸中,陽也,陽實氣於四肢。邪結胸中,其陽不布,則手足無氣而厥冷。胸邪最高,高者因而越之,故曰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脈促者,陽結不通,故宜引其陽;脈緊者陽為邪遏,故須吐其邪。二者皆與陽虛厥逆不同。

白話文:

病人手腳冰涼,脈搏時而緊繃,表示邪氣卡在胸部。胸部屬陽,陽氣運行於四肢。邪氣卡在胸部,陽氣無法運行,導致手腳沒有氣血供應而冰涼。胸部的邪氣位置最高,應設法將它引出來,因此我們說應該讓病人催吐,使用瓜蒂散。脈搏短促者,表示陽氣受阻不通,因此需要調動陽氣;脈搏緊繃者,表示陽氣被邪氣壓制,因此需要吐出邪氣。這兩種情況都與陽虛導致的手腳冰冷不同。

脈微而厥者,陽之虛也,宜四逆輩;脈細而厥者,血虛不營於四末也,宜酸甘辛藥溫之、潤之、行之,當歸四逆是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:肢冷。:-::::來、是,::::::::::::::

8. 厥熱

傷寒先厥者,寒邪乍中,陽氣暴折也;後熱者,陽氣漸復,陰邪將卻也。五日厥,熱亦五日者,陰勝陽復之常也。厥深者,熱亦深;厥微者,熱亦微。謂有勝則有復,勝之甚者,其復亦甚。非以外厥之微甚,卜裡熱之淺深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傷寒發作時,先出現肢體厥冷的症狀,是寒邪突然入侵,陽氣突然衰減所致;之後發熱,是陽氣逐漸恢復,陰邪逐漸退卻的表現。如果肢體厥冷發作五天,發熱也持續五天,是因為陰氣勝過陽氣,陽氣恢復的正常表現。肢體厥冷的程度越深,發熱的程度也會越重;肢體厥冷的程度越輕,發熱的程度也會越輕。這是因為有邪氣壓制就會有陽氣恢復,邪氣壓製得越厲害,陽氣恢復得也越明顯。不能根據外在肢體厥冷的程度,來判斷內在發熱的程度。

傷寒前厥而後熱者,其病多吉,陽復而陰剝也;前熱而後厥者,其病多凶,陰進而陽退也。

厥四日,熱反三日,即顯陽微之機,不待復厥,至五日而知其病之進也;熱四日,厥反三日即顯陰負之兆,不待復熱,至五日而知其病之必愈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過程中,如果熱潮出現四天,接著寒厥出現三天,這就表示陽氣稍有顯現,不再出現寒厥,到了第五天就可以看出病情有所好轉。如果寒厥出現四天,接著熱潮出現三天,這就表示陰氣漸漸消退,不再出現熱潮,到了第五天就可以知道病情一定會好轉。

9. 三陰下症

太陰,有桂枝加大黃湯下之一症;少陰,有大承氣急下三症;厥陰,有小承氣下之一症。夫邪入三陰,病已深矣,其幸而不死者,其邪仍從陽而出耳!張季明所謂太陰脾經,溫燥不行,亦當溫利自陽明出,如桂枝大黃是也;少陰腎經,雖用附子,復使麻黃,厥陰肝經用桂枝,則知少陰亦自太陽出,厥陰亦自少陽出;及其太陽、少陽鬱閉不行,則當自陽明出。故三陰皆有下症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有桂枝加大黃湯的通便療法。少陰經有三症:大承氣通便療法。厥陰經有一症:小承氣通便療法。當邪氣深入三陰經,病情已很嚴重。那些僥倖不死的人,其邪氣仍通過陽經排出體外。張仲景所說的太陰脾經溫燥不通,也應通過溫熱、潤利的方式從陽明經排出體外,就像桂枝加大黃湯那樣。少陰腎經雖然使用附子,但還要配合麻黃,厥陰肝經使用桂枝,這說明少陰經的邪氣也從太陽經排出,厥陰經的邪氣也從少陽經排出。當太陽經、少陽經鬱結不通時,就應從陽明經排出。因此,三陰經都有通便的療法。

10. 桂枝湯

風之為氣,能動陽氣而泄津液,所以發熱、汗自出,與傷寒之發熱、無汗不同。此用桂枝外發邪氣,即以芍藥內安津液;炙甘草合桂枝之辛,足以攘外,合芍藥之酸,足以安內;生薑大棗甘辛相合,亦助正氣去邪之用。蓋以肌解而邪不去,故不用麻黃髮表,而以桂枝助陽以為表;以其汗出而營自和,故不用石膏之清裡,而用芍藥斂陰以為里。此桂枝之所以大異於麻黃、大青龍也。

白話文:

風是一種氣,能激發陽氣並耗散津液,因此發熱、自發汗,與傷寒發熱、無汗不同。這種情況使用桂枝可以發散外表的邪氣,同時使用芍藥來安內斂陰;炙甘草與桂枝的辛味結合,足以驅逐外邪,與芍藥的酸味結合,足以安內斂陰;生薑和大棗甘辛相合,也有助於正氣祛邪。因為肌肉鬆解而邪氣沒有排出,所以不用麻黃來發散,而是用桂枝助陽來驅邪;因為已經出汗,營氣自身調和,所以不用石膏來清裡熱,而是用芍藥斂陰來固裡。這就是桂枝湯與麻黃湯、大青龍湯有很大區別的原因。

11. 麻黃湯

寒邪傷人陽氣,鬱而成熱,皮膚閉而成實,麻黃輕以去實,辛以發陽氣,溫以散寒氣。杏仁佐麻黃通肺氣,使腠理開泄,王好古謂其為治衛實之藥者是也。然泄而不收、升而不降,桂枝甘草雖以佐之,實監製之耳!東垣云:麻黃是陽經衛藥也,開腠理使陽氣申泄,此藥為衛實也。

白話文:

寒邪損傷人體陽氣,鬱結化為熱氣,皮膚封閉形成硬塊,使用麻黃輕瀉去除硬塊,辛味發散陽氣,溫散寒氣。杏仁配伍麻黃疏通肺氣,使皮膚腠理開通,王好古認為這是治療衛氣閉塞的藥。但如果只發散不收斂,只提升不下降,即使添加桂枝、甘草輔助,也只會加重病症!東垣說:麻黃是陽經衛氣藥物,開通皮毛腠理發散陽氣,所以可以治療衛氣閉塞。

12. 大小青龍湯

大青龍治風寒外壅,而閉熱於經者;小青龍治風寒外壅,而伏飲於內者。夫熱鬱於經,而不用石膏,汗為熱隔,寧有能發之者乎?飲伏於內,而不用薑、夏,邪與飲摶,寧有能散之者乎?其芍藥、五味,不特靖逆氣而安肺氣,抑且制麻、桂、薑、辛之勢,使不相鶩而相就,以成內外協濟之功也。

白話文:

大青龍湯治療因風寒外侵而閉塞在經絡中的熱邪。小青龍湯治療因風寒外侵而伏藏在體內的飲邪。熱邪積聚在經絡中如果不使用石膏,熱邪就會阻隔汗液外發,難道還有藥物能夠使其發散出去嗎?飲邪潛伏在體內如果不使用薑、夏兩味藥,邪氣和飲邪會合在一起,難道還有藥物能夠將其驅散嗎?芍藥和五味子不僅能平息逆氣,安定肺氣,還可以制約麻黃、桂枝、薑這些辛熱藥物的藥性,使它們不會互相排斥,而是互相協調,達到內外共同治療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