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上 (6)
卷上 (6)
1. 腸覃石瘕
覃,延也,瘜肉蔓延,與腸相著。瘕,假也,假血成形,積於胞中。血積易去,故曰可導而下;瘜肉漸大,則消之非易,故曰狀如懷子,久者離歲。
白話文:
腸道息肉和血塊:息肉指的是息肉組織蔓延,與腸道黏連在一起。血塊是假的,是積聚在胞宮(這裡指腹部)的瘀血形成的。瘀血比較容易去除,所以可以引導排出;而息肉會慢慢長大,消散就比較困難,所以症狀就像懷孕一樣,時間久了,甚至會持續好幾年。
2. 肺消
心移寒於肺,為肺消;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肺居上焦,而司氣化。肺熱則不肅,不肅則水不下;肺寒則氣不化,不化則水不布。不特所飲之水直趨而下,且並身中所有之津,盡從下趨之勢,有降無升,生氣乃息,故曰:「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」
白話文:
心臟的寒邪入侵肺臟,就會導致肺消;肺消這種病症,病人小便量多於飲水量兩倍,是無法治癒的絕症。肺臟位於上焦,負責氣體的代謝和輸布。肺熱則氣機不能肅降,不能肅降則水液不能向下運行;肺寒則氣機不能化行,不能化行則水液不能布散於全身。不僅喝下去的水直接往下走,而且體內所有的津液,都往下走,只降不升,人體的生機就停止了,所以說:「飲水量是排尿量的二分之一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。」
3. 四維相代
四維,四肢也。相代,相繼為腫也。四肢為諸陽所實之處,相繼為腫者,氣餒而行不齊也,故曰「陽氣乃竭」。
白話文:
四肢腫脹,是因為四肢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腫脹一個接一個地發生,表示陽氣不足,運行不順暢,所以稱為「陽氣將盡」。
4. 四肢不舉
玉機真臟論云:脾脈太過,則令人四肢不舉;其不及,則令人九竅不通。《靈樞》本神篇云:脾氣虛則四肢不用;實則腹脹、涇溲不利。蓋脾虛則營衛涸竭,不能行其氣於四肢,而為之不舉;脾實則營衛遏絕,亦不能行其氣於四肢,而為之不舉。九竅亦然。兩經互言之者,所以窮其變也。
白話文:
四肢不舉是因為脾臟功能失調造成的。脾臟功能過盛,會導致四肢無力抬舉;脾臟功能不足,則會造成九竅不通。脾氣虛弱,則四肢無力;脾氣過盛,則腹部脹滿,排尿困難。這是因為脾虛則氣血不足,無法將氣血運行到四肢,導致四肢無力;脾實則氣血運行受阻,同樣無法將氣血運行到四肢,也導致四肢無力。九竅不通也是同樣的道理。這兩個醫籍的觀點互相印證,說明了這種疾病的各種變化情況。
5. 折髀
胃脈搏堅而長,其色赤,當病折髀。胃土太過,而火復益之,腑陽獨盛,臟陰受傷,則髀痛如折也。
白話文:
胃部的脈搏強勁有力且持續時間長,顏色發紅,這預示著腿部股骨部位將會疼痛,如同骨折一般。這是因為胃經屬土,過於旺盛,而體內火氣又加重了這種情況,導致腑部陽氣獨盛,臟腑陰氣受損,因此出現股骨疼痛,感覺像被折斷一樣。
6. 水液渾濁
水液渾濁,有脾經穀氣不化,濕熱下流;亦有因肺金氣衰,而便液停凝。蓋肺司州都之氣化,中氣不足,則溲便為之變。未可執其「皆屬於熱」之一語而施治也。
白話文:
水液渾濁,可能是脾經運化穀物精氣的功能失調,導致濕熱下注;也可能是由於肺氣虛弱,導致排泄物停滯不暢。因為肺主一身氣機的宣發和降濁,中氣不足,則大小便都會異常。不能一概而論都是因為熱邪而致病,需根據實際情況治療。
7. 厥
巨陽主氣,故先受邪;少陰與其為表裡也,得熱則上從之,從之則厥也。故有風熱小恙,而亦面赤、足冷者。如是則解外之邪,必靖內之氣,設徒與表藥,真陽隨越,故曰表裡刺之,飲之服湯。
白話文:
人體陽氣最盛的地方在於陽明經,所以邪氣最先侵犯它。少陰經與陽明經是表裡關係,如果陽明經受熱,邪氣就會上犯少陰經,導致厥症(四肢厥冷)。所以有些病人雖然只是輕微的風熱感冒,卻出現臉紅、腳冷的症狀。遇到這種情況,必須同時治療外邪和調理內氣。如果只用治療表證的藥物,陽氣就會繼續外泄,所以必須同時針刺表裡經絡,並服用湯藥。
8. 煎厥
煎厥,即熱厥也。火迫於下,氣逆於上,為厥逆而熱煩也。潰潰乎若壞都,汩汩乎不可止者,言其精神散敗,若土之崩,若水之放,而不可復收之、掩之也。
白話文:
煎厥,就是熱厥。內火逼迫下焦,氣逆衝於上焦,導致厥逆並伴隨煩熱。症狀如同土崩瓦解,洪水泛濫,無法遏止,形容精神涣散敗壞,如同土石崩塌,洪水奔流,無法挽回和阻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