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)

1. 風寒營衛之辨

風為陽邪而上行,衛為陽氣而主外,以陽從陽,其氣必浮,故曰「陽浮者熱自發」。陽得風而反強,陰無邪而反弱,以弱從強,其氣必餒,故曰「陰弱者汗自出」。

白話文:

風屬於陽邪,會向上走;衛氣屬於陽氣,負責保護身體外在。陽氣受到風邪的影響,會變得更加活躍。陽氣浮在體表,身體就會發熱,所以說「陽浮的人,自然會發熱」。

陽氣受到風邪的影響,會變得更加強壯;陰氣沒有受到邪氣的影響,反而會變弱。陰氣從屬於陽氣,陽氣強大,陰氣就會受到抑制,所以說「陰氣虛弱的人,自然會出汗」。

傷寒發熱者,陽氣被鬱而不伸也;中風發熱者,陽氣被引而外浮也。郁者必發之,浮者不徒解散而已。此桂枝所以兼陰陽、通合散為劑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時感到發熱,是陽氣被阻滯而無法升發所引起的;中風時感到發熱,是陽氣被引發而外浮所引起的。陽氣被阻滯時,一定要發散它;陽氣外浮時,不僅要發散,還要同時收斂固攝。所以桂枝湯兼顧了陰陽,既能發散又能收斂,因此才製成此方劑。

仲景衛強營弱之說,不過發明所以發熱、汗出之故。後人不察、遂有風並於衛,衛實而營虛;寒中於營,營實而衛虛之辨。不知邪氣之來,自皮毛而至肌肉,無論中風、傷寒,未有不及於衛者,甚者乃並傷於營耳!郭白雲所謂涉衛中營者是也。衛病而營和,則汗自出;營與衛俱病,則無汗矣。

白話文:

仲景提出的強陽抑陰理論,只是說明發熱、出汗的原因。後人沒有仔細思考,就提出了風挾風邪、衛氣充盈而營氣虛弱;寒邪侵襲營氣、營氣充盈而衛氣虛弱的說法。他們不知道邪氣由皮毛侵入身體,達到肌肉層,無論是風邪還是寒邪,必定先侵入衛氣,嚴重時才會同時損傷營氣。正如郭白雲所說的,邪氣是由衛氣入侵營氣的。衛氣出現疾病而營氣正常,則會自然出汗;衛氣與營氣都出現疾病,就沒有汗液了。

無汗必發其汗,麻黃所以去表實而發邪氣也;有汗不可更發汗,桂枝湯所以助表氣而逐邪氣也。學者但分病證之有汗、無汗,以嚴麻黃、桂枝之用,不必執營衛之孰虛孰實,以證傷寒、中風之殊。且無汗為表實,何云衛虛?麻黃之去實,寧獨遺衛?能不膠於俗說者,斯為豪傑之士。

白話文:

沒有出汗症狀時,一定會促使人出汗,麻黃湯就是用來祛除肌表的實邪和發散邪氣的。有出汗症狀時,不能再促使人出汗,桂枝湯就是用來扶助肌表之氣來驅逐邪氣的。學習中醫的人只要根據病證有汗、無汗來嚴格分辨使用麻黃湯和桂枝湯就可以了,不必拘泥於營衛氣血虛實之論,來說明傷寒和中風的差別。而且無汗症狀是表實,怎麼能說營氣虛?麻黃湯祛除實邪,豈能只除去衛氣?能不糾纏於世俗之說的人,纔是真正的中醫高手。

營衛本是和諧,衛受邪而反強,榮無邪而覺弱,邪正不同,強弱異等,雖欲和諧,不可得矣,故曰營氣和者外不諧。

白話文:

營衛之氣本來是協調和諧的。衛氣受到邪氣侵襲後,就會變得強盛異常;營氣沒有收到邪氣侵襲,反而顯得虛弱。邪正之氣的性質不同,強弱狀態也不同,儘管想要恢復和諧,卻無法如願。因此,營氣和諧的時候,衛氣就會失調。

傷寒分立三綱:桂枝主風傷衛,麻黃主寒傷營,大青龍主風寒兩傷營衛。其說始於叔微許氏,而成於中行方氏、嘉言喻氏。以愚觀之,桂枝主風傷衛則是,麻黃主寒傷營則非。蓋有衛病而營不病者,未有營病而衛不病者也。至於大青龍證,其立方之旨,因煩躁而獨加石膏。王文祿所謂風寒並重,而閉熱於經,故加石膏於發散藥中者是也。

若不過風寒併發,則麻黃、桂枝已足勝其任矣,何必更須石膏哉?

白話文:

傷寒症分為三種主要類型:

  • 桂枝:主治風邪侵犯衛氣,導致衛氣不足。
  • 麻黃:主治寒邪侵犯營血,導致營血凝滯。
  • 大青龍:主治風寒同時侵犯營衛氣血。

這個理論最早由許叔微提出,後由中行氏和喻嘉言完善。

我認為其中「桂枝主治風傷衛」的說法是正確的,但「麻黃主治寒傷營」的說法並不正確。因為衛氣可以單獨受病,但營血不會單獨受病。

至於大青龍方的創立,其目的是在煩躁症狀下加入石膏。王文祿認為,當風寒並重,熱邪閉阻於經絡時,應在發散藥中加入石膏,這個說法是正確的。

寒邪閉皮毛而鬱陽氣,是以發熱而汗不出。麻黃、杏仁開肺氣、發腠理。若桂枝、甘草,為辛甘發散之用也。風邪不能外閉陽氣,而反內擾陰氣,是以其汗自出。用芍藥者,所以救其營也。書謂風邪傷衛,營未受病,與芍藥以安營者,尚隔一層。

白話文:

寒邪阻滯在皮膚表面,讓陽氣鬱結,所以發燒卻不出汗。麻黃、杏仁能夠宣發肺氣、疏通毛孔。至於桂枝、甘草,則是用來發散辛甘之氣。風邪無法從外阻閉陽氣,反而向內擾亂陰氣,所以會自發出汗。使用芍藥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營氣。醫書上說風邪會損傷衛氣,營氣還沒受到影響,使用芍藥來安撫營氣,這中間還隔著一層。

2. 寒邪六經俱受不必定自太陽

傷寒傳經次第,先太陽,次陽明,次少陽,次太陰,次少陰,次厥陰,此其常也。然而風寒之邪,亦有徑中陽明者。仲景云:陽明中風,口苦,咽乾,腹滿,微喘,發熱,惡寒,脈浮而緊。又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是也。不獨陽明、少陽為然,即三陰亦有之。

白話文:

傷寒傳經的順序,通常是先太陽,再陽明,再少陽,再太陰,再少陰,再厥陰。但如果受風寒之邪侵襲,也有可能直接影響陽明經。仲景說:陽明中風,會出現口苦、咽喉乾燥、腹部脹滿、輕微喘息、發熱、惡寒,脈象浮而緊。少陽中風,會出現兩耳失聰、眼睛發紅、胸中飽脹煩悶等症狀。不僅陽明、少陽會受影響,三陰也有可能被侵襲。

云少陰病始得之,反發熱、脈沉者,少陰初受寒邪之症也。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陰澀而長者,太陰初受風邪之症也。厥陰中風,脈微浮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,此厥陰初受風邪之脈也。此三者,又與三陰直中不同。直中者,病在臟,此則病在經也。是以六經皆能自受風寒,何必盡從太陽傳入;即從太陽傳入,亦不必循經遞進。

海藏言之最詳,茲不重述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少陰經病一開始發病,又出現發熱、脈搏沉細的症狀,這是少陰經最初受到寒邪侵襲所致。

如果太陰經受風邪侵襲,四肢會出現痠痛,陽氣微弱,陰氣凝澀而停留的時間較長,這是太陰經最初受到風邪所致。

如果厥陰經受風邪侵襲,脈象微弱而浮起,表示快要痊癒,如果不浮起,表示還沒有痊癒。這是厥陰經最初受到風邪侵襲的脈象。

這三種情況,又與三陰經直接受到侵襲的情況不同。直接受到侵襲的,病在臟腑,而這三種情況是病在經絡上。因此,六經都可以直接受到風寒的侵襲,不一定都要從太陽經傳入;即使從太陽經傳入,也不一定會循著經絡次第傳遞。

傷寒傳足不傳手者,寒邪中人,先著皮膚,而足太陽膀胱之脈,在最外一層,故先入之;稍深則去皮膚而入肌肉,肌肉為足陽陰之分,故次入之;又稍深則在軀殼之內,臟腑之外?而足少陽之脈,正當半表半裡之間,故又次入之。迨去表而之裡,離陽而入陰,則三陰者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,故邪氣入之,先太陰,次少陰,次厥陰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從足部傳入而不傳入手的,是因為寒邪入侵人體,首先接觸皮膚;足太陽膀胱經脈位於皮膚的最外層,所以寒邪首先進入膀胱經脈;稍深入後離開皮膚進入肌肉,肌肉是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腎經的分界線,所以寒邪接著進入胃經;再稍深入後就在軀殼中,臟腑外?足少陽膽經正處於表裡之間,所以寒邪又接著進入膽經。當寒邪離開表皮進入裡部,離開陽氣進入陰氣,三條陰經中,太陰脾經為起始,厥陰肝經為關閉,少陰腎經為樞紐,所以寒邪進入陰經後,首先進入脾經,接著進入腎經,最後進入肝經。

合而言之,陽主表而陰主裡,表為腑而里五臟,故邪氣在表,則足三陽受之,在裡則足三陰受之也。手之三陽,雖亦主表,而太陽小腸、少陽三焦、陽明大腸,並從手至於頭,位偏而脈短,不若足經之自下行上,綱維一身也。手之三陰,雖亦主裡,然太陰肺、少陰心、厥陰胞絡,並處上焦,不若肝、脾、腎之實居陰位也。

白話文:

綜合來說,陽氣主外而陰氣主內,外層是腑而內層是五臟。因此,邪氣在體表,就會影響足三陽經;邪氣在體內,就會影響足三陰經。

手三陽經雖然也主外,但太陽小腸經、少陽三焦經、陽明大腸經都從手臂延伸到頭部,位置較偏且脈絡較短,不如足三陽經從下往上走行,貫通全身。

手三陰經雖然也主內,但太陰肺經、少陰心經、厥陰心包經都位於上焦,不如肝、脾、腎真正處於陰位。

是故手三陽經雖陽,而脈絀於表,惟足三陽為獨主陽之表;手三陰臟雖陰,而位不處陰,惟足三陰為獨主陰之裡。傷寒之邪,所以恆在足而不在手歟!發明所謂傷寒止傷西北,而不傷東南,亦穿鑿之語。夫邪氣侵淫,自足及手者有之。如《玉機》所謂足經實,手經虛,故能冤熱。

潔古所謂壬病傳丙、丙病傳丁者是也。然非汗下差誤,或七情勞倦之故,焉有傳及手經者哉?

白話文:

因此,手三陽經雖然屬陽,但脈搏會出現在表層,只有足三陽經獨主陽之表;手三陰臟腑雖然屬陰,但位置不在陰處,只有足三陰獨主陰裡的。傷寒的邪氣之所以經常在足而在手不在的原因就在於此!那些發明傷寒只傷西北而不傷東南的說法,也是穿鑿附會之語。邪氣侵犯,從足到手的也有。例如《玉機微義》中所說的足經實,手經虛,所以才會冤熱。

3. 陽結陰結

脈浮而數,能食,不大便者,名曰陽結,十七日當劇;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反硬,名曰陰結,十四日當劇。蓋天人之氣,十五日一更,更則結者當解,設不解,其病則劇。云十七日者,陽結能食,故過期;十四日者,陰結不能食,故不及期也。成氏過結再傳之說,失之泥矣。

白話文:

脈象浮動而快速,食慾正常,大便不通,稱為「陽結」,十七天後會加重病情。脈象沉穩而緩慢,不想吃東西,身體沉重,大便反而變硬,稱為「陰結」,十四天後會加重病情。這是因為天地之氣每十五天會變化一次,變化後結症應該解除。如果未解除,病情會加重。說十七天是因為陽結能吃東西,所以會超過期限。說十四天是因為陰結不能吃東西,所以會提前期限。成氏所說「過結再傳之說」的說法,過於拘泥。

4. 縱橫

傷寒,腹滿,譫語,寸口脈浮而緊,此肝乘脾也,名曰縱,刺期門;傷寒,發熱,嗇嗇惡寒,大渴欲飲水,其腹必滿,自汗出,小便利,此肝乘肺也,名曰橫,刺期門。按腹滿、譫語,其脈當實沉,而反浮緊,此非裡實,乃肝邪乘脾,氣窒而實也;發熱,惡寒,病為在表,其證本不當渴,而反大渴,此非內熱,乃肝邪乘肺,氣鬱而燥也。以里無熱,不能消水,故腹滿,而汗出便利,則肺氣已行,故愈。

二者俱瀉肝邪則愈,設不知而攻其實熱,則誤矣。此病機之變,不可不審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,肚子脹滿,胡言亂語,寸口脈浮而緊,這是肝氣侵犯脾胃,稱為「縱」,取「期門」穴放血治療。

傷寒,發燒,微微發冷,非常怕冷,極度口渴想喝水,肚子一定脹滿,自然出汗,小便通暢,這是肝氣侵犯肺部,稱為「橫」,取「期門」穴放血治療。

分析:

肚子脹滿、胡言亂語,其脈搏應當實而沉,而實際卻浮而緊,這不是裡實,而是肝氣邪氣侵犯脾胃,氣滯鬱結所致。

發燒、怕冷,病症在體表,其症狀本不應口渴,而實際卻極度口渴,這不是內熱,而是肝氣邪氣侵犯肺部,氣鬱而燥熱所致。因為身體內沒有熱氣,不能化解水液,所以肚子脹滿,但是出汗、小便通暢,說明肺氣已經暢通,病症因此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