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上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5)

1. 心欲軟腎欲堅

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;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。蓋心於象為離,腎於象為坎。坎之明在內,以剛健而行之於外,故欲堅;離之明在外,當柔順而養之於中,故欲軟。軟者,必以咸;堅者,必以苦。咸從水化,苦從火化也。夫坎水潤下,愈下則陷矣,故以行為尚。《易》曰:行有尚吉,往有功也。

離火炎上,愈上則焚矣,故以蓄為吉。《易》曰:離利貞亨,畜牝牛吉也。然則所以堅之、軟之者,固欲其水上、火上,而成心腎交通之妙歟!

白話文:

心要柔軟,就要趕快吃鹹的來使它柔軟;腎要堅固,就要趕快吃苦的來使它堅固。這是因為心在五行屬火,屬離卦;腎在五行屬水,屬坎卦。坎卦的光明在內,應該以剛健的態度向外發揮,所以要堅固;離卦的光明在外,應該以柔順的方式在內部調養,所以要柔軟。柔軟的,就一定要用鹹的;堅固的,就一定要用苦的。鹹味來自水的變化,苦味來自火的變化。坎卦屬水,水性潤下,愈往下流就愈容易陷下去,所以要以行動來使其向上。 《易經》說:「行動有功,就有好運。」離卦屬火,火性炎上,愈往上燒就愈容易燒毀,所以要以儲蓄來使其內斂。《易經》說:「離卦利於貞正亨通,養育母牛吉利。」因此,使腎堅固、使心柔軟的方法,根本目的就是要讓水向上,火向下,從而達到心腎相通的神妙境界。

2.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

三陽外感,診在人迎;人迎者,結喉兩旁動脈,故曰三陽在頭。三陰內傷,診在氣口;氣口即寸口也,故曰三陰在手。

白話文:

三陽經絡受外邪侵犯,診斷時應觀察人迎脈;人迎脈位於喉嚨兩側的動脈,所以說三陽在頭。三陰經絡受內傷,診斷時應觀察寸口脈;寸口脈就是手腕上的寸口脈,所以說三陰在手。

3. 脾氣外絕

脈浮大虛者,是脾氣之外絕,去胃外歸陽明也。言脾虛氣下,不為胃行精氣,而與大腸驅糟粕也。人有不能食而數便利者,非脾去胃歸陽明之故歟!

白話文:

脈象浮大而虛弱,這是脾氣外洩的表現,脾的氣機不再溫養胃,而轉移到陽明經(大腸)。意思是脾虛氣陷,無法輸送精氣給胃,反而和大腸一起排出糟粕。有些人吃不下東西,卻經常腹瀉,不就是脾氣離棄胃,轉而歸於陽明經的緣故嗎?

4. 勞風

勞風法在肺下。其為病也,強上冥視,唾出若涕,惡風而振寒。治之奈何?曰:以救俯仰,巨陽引精者三日,中年者五日,不精者七日,咳出青黃涕,其狀如膿,大如彈丸、從口中或鼻中出,不出則傷肺,傷肺則死矣。讀此,可悟傷風不解成癆之故。勞風者,既勞而又受風也。

勞則火起於上,而風又乘之,風火相搏,氣湊於上,故云法在肺下也。肺主氣而司呼吸,風熱在肺,其液必結,其氣必壅,是以俯仰皆不順利,故曰當救俯仰也。救俯仰者,即利肺氣、散邪氣之謂乎?然邪氣之散與否,在平正氣之盛與衰。若陽氣旺而精氣引者,三日,次五日,又次七日,則青黃之涕從咳而出,出則風熱俱去,而肺無恙矣。設不出,則風火留積肺中而肺傷,肺傷則喘咳聲嘶,漸及五臟,而虛勞之病成矣。

今人治勞,日用滋養而不少益者,非以邪氣未出之故歟?而久留之邪,補之固無益,清之亦不解,虛勞病之所以難治也。

再按《脈解篇》云: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,陽氣大上而爭,故強上也。勞風之病,火在上而風乘之,風、火皆陽也;風性善行,火性炎上,非所謂陽氣大上而爭者乎?

白話文:

勞風病症位於肺部下方。患者會感到頭昏眼花,強行向上看,唾液如同鼻涕般流出,怕風且發冷。如何治療呢?應該先改善呼吸困難的症狀,依靠自身陽氣來驅除病邪。陽氣旺盛精氣充足者需三日,中年人五日,精氣不足者需七日,才能咳出青黃色的濃痰,如彈丸大小,從口或鼻排出。若咳不出,則會傷肺,傷肺則會死亡。由此可知,傷風未治好會導致肺癆的原因。勞風,指的是勞累後又受風寒。

勞累則體內陽氣上浮,而風寒乘虛而入,風火交搏,導致氣血上逆,所以說此病位處肺下。肺主氣司呼吸,風熱侵犯肺部,肺液就會凝聚,氣機就會阻塞,因此呼吸都感到不順暢,所以要先改善呼吸。改善呼吸,就是疏通肺氣、驅散邪氣的意思。然而邪氣能否驅散,取決於正氣的盛衰。如果陽氣旺盛,精氣充足,則三日、五日或七日內,就能咳出青黃色的濃痰,痰排出後,風熱之邪也就消除了,肺部也就沒事了。如果咳不出,風火就會停留在肺部,導致肺部受損,肺受損就會出現喘咳、聲音嘶啞等症狀,逐漸波及五臟六腑,最終形成虛勞病。

現代人治療勞累所致的疾病,往往長期滋補卻不見好轉,是不是因為邪氣未排出呢?久留的邪氣,補益無效,清熱也不見效,這就是虛勞病難治的原因。

此外,《脈解篇》記載:太陽病所謂強行向上牽引背部,是因為陽氣上逆爭奪所致。勞風病,是陽氣上浮,風寒乘虛而入,風火都是陽邪;風性善於流動,火性向上,這不正是陽氣上逆爭奪的表現嗎?

5. 結陽結陰

結陽者,腫四肢;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結陽,陽聚而實也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。陽實,則四肢腫也。結陰,陰氣凝聚,不與陽氣相通也。夫陽所以舉陰氣者也,陰無陽而獨,則不復周流四布,有墜而下出耳!再結、三結,謂二陰、三陰並結不解,結愈甚者,下愈多也。

白話文:

結陽是指四肢腫脹;結陰是指一次便血一升,再次便血兩升,三次便血三升。結陽是因為陽氣聚集而充實。四肢是全身陽氣的根本,陽氣充實,就會導致四肢腫脹。結陰是因為陰氣凝滯,不能與陽氣互相流通。陽氣本是用來提升陰氣的,陰氣沒有陽氣的帶動,就會獨自停滯,無法正常運行,於是向下墜落而排出體外。再次便血、三次便血,是指兩種陰氣、三種陰氣同時凝滯不通,凝滯越嚴重,出血越多。

6. 胃脘癰

人病胃脘癰者,診當候胃脈。其脈當沉細,沉細者氣逆,逆者人迎甚盛,甚盛則熱。人迎者,胃脈也。逆而甚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按人迎在頭,趺陽在足,皆胃脈也。云當候胃脈者,謂趺陽也。趺陽脈不必沉且細,而今沉且細者,氣逆於上,而下乃虛,下虛則沉細也。

人迎甚盛者,氣逆於上則上盛,上盛故人迎甚盛。夫氣聚於上而熱不行,胃脘壅遏,得不蓄積為癰耶?

白話文:

患有胃脘癰的人,要診斷就要觀察胃經的脈象。脈象應該沉細,沉細代表氣逆,氣逆則人迎脈跳動很盛,很盛則代表有熱。人迎脈是胃經的脈象。氣逆而很盛,則熱氣聚集在胃口而不能運行,所以胃脘才會形成癰腫。人迎脈在頭部,趺陽脈在足部,都是胃經的脈象。說要觀察胃經脈象,指的是趺陽脈。趺陽脈不一定非要沉細,但現在脈象沉細,是因為氣逆於上,而下焦虛弱,下焦虛弱所以脈象沉細。

人迎脈跳動很盛,是因為氣逆於上,所以上焦充盛,上焦充盛所以人迎脈跳動很盛。氣體聚集在上焦而熱氣不能運行,胃脘阻塞不通,難道不會積聚成癰腫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