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上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4)

1. 氣泄

心脈不及,則令人煩心,上見咳唾,下為氣泄。氣泄者,氣隨便失。脾腸之病,即氣利也,乃火不足,而土受病也。

白話文:

當心脈供血不足時,人會心煩意亂,出現咳嗽和咳痰的症狀,同時還會出現氣虛的現象。氣虛是指氣血運行不暢,容易流失。而脾胃功能失調,通常表現為腹瀉,是由於體內陽氣不足,導致脾土受損而造成的。

2.

瘧脈緩大虛,調以甘藥。凡諸瘧而脈不見,刺十指間出血,血出必已。故初病脈不出者,多是氣血壅遏所致,無用張皇,遽投溫補,亦致敗事。

白話文:

脈象虛弱而寬大,可以溫補藥物調理。所有膿瘍,如果脈象不明顯,可以刺破十指尖,放出血液,出血後膿瘍一定會消退。所以,初期病症沒有脈象,多是因為氣血瘀滯所致,不必驚慌,亂用溫補藥物也會導致病情惡化。

3. 氣痹精少皆能生寒

人身非衣寒也,中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是人多痹氣也。又腎者水也,而生於骨,腎不生則髓不能滿,故寒甚至骨也。是故氣痹、精少,皆能生寒,不必謂其定責陽虛也。

白話文:

人之所以會感到寒冷,並不是因為穿得不夠保暖,也不是因為外界有寒氣。寒氣從哪裡來呢?是因為體內痹氣太多造成的。而且,腎屬水,藏於骨中,如果腎氣不充足,骨髓就不能充盈,所以寒氣就會深入到骨頭裡。因此,氣血不通、精氣不足,都會產生寒氣,不一定要認為這是陽虛造成的。

4. 刺久病

刺久病者,深內而久留之,間日而復取之,必先調其左右,去其血脈。愚謂此刺道也,可通藥之用矣。以其病久入深,故必深內;以其陰氣難得,故必久留。間日者,休其氣也。調其左右,去其血脈者,調其未病之處,使血脈流通也。以丸藥攻其病,以甘藥養其正,且進且止,毋速其效,以平為期,藥之道盡矣。

白話文:

針灸治療慢性疾病,需要刺得深且留針時間長,隔天再重覆針灸。在針灸之前,必須先調理病竈周圍的氣血,讓血脈暢通。

我認為這是針灸的法則,可以用來代替藥物治療。因為慢性疾病病程久,病邪深入,所以必須刺得深;因為陰氣難以調動,所以必須留針時間長。間隔幾天再針灸,是為了讓身體氣血得到休息。調和病竈周圍的氣血,去除堵塞的血脈,這樣才能讓未發病的地方氣血流通。

用丸藥攻邪氣,用甘藥補益正氣,同時進行進步和停止的治療,不要急於見效,以達到平穩狀態為目標,這就是藥物治療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