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上 (4)
卷上 (4)
1. 王注之誤
《素問》曰: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;味過於辛,經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注云:苦性堅燥,又養脾胃,故脾氣不濡,胃氣強厚;辛性潤澤,散養於筋,故令筋緩脈潤,精神長久。按經云: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;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是以五臟資生於味,而味過反傷五臟。
此所謂「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」者,由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而胃亦不能輸其精氣於脾也;胃不輸,脾不行,則津液獨滯於胃,而胃乃厚。「厚」猶滯也,寧強厚之足言哉?「沮」,消沮也。「弛」,懈弛也。由辛散太過,而血氣消沮,筋脈懈弛,精氣衰及其半也,豈潤澤長久之謂哉?以過為正,以傷為益,誤矣!誤矣!
切脈動靜,而視精明。精明者,兩目之精光也。注云:明堂左右近目之穴,非是。下文云:精明者,所以視萬物、別黑白,審短長。然則非目中之精明而何?
肺脈軟而散者,當病灌汗,至今不復散發也。「灌汗」者,汗出淋漓,如以水灌之。謂肺氣衰弱,故散而不收也。至秋肺金司令之時,其氣自收,其汗自斂,而不復散發也。非寒水灌洗,皮密無汗之謂也。
胃脈沉鼓澀,胃外鼓大,心脈小堅急,皆鬲、偏枯,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。不喑、舌轉可治,三十日起;其從者喑,三歲死。王注云:「從」謂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也。然則經文何必更出「其從者」三字?按《玉版論要》云:男左為逆,右為從;女子右為逆,左為從。
本文蓋謂男子發左,女子發右,於法為逆,然不喑、舌轉,則受邪輕,故證雖逆,而猶可治;若男子發右,女子發左,於法為從,然喑則受邪重,證雖從,必三歲乃起也,設逆而邪重者,必死不治。從而邪微者,奚待三歲而後起哉?
西北之氣,散而寒之;東南之氣,收而溫之。蓋西北寒束於外,而陽聚於內,故宜散而寒;東南陽泄於外,而陰伏於內,故宜收而溫。非食冷、食熱之謂也。
白話文:
王注之誤
《素問》說:「味道過於苦,脾的機能就會受損,胃氣反而強盛;味道過於辛辣,經脈就會鬆弛無力,精神就會衰弱。」註釋說:苦味性寒乾燥,但又能滋養脾胃,所以脾的機能受損,胃氣反而強盛;辛辣味性溫潤滑,能舒展筋脈,所以筋脈舒緩潤澤,精神持久。經文中說:陰氣的產生,根本來自於五味;五臟的陰氣受損,也由於五味。所以五臟的生長依靠五味,但五味過度反而會損傷五臟。
所謂「脾的機能受損,胃氣反而強盛」,是因為脾不能輸送津液給胃,而胃也不能把精氣輸送到脾;胃不輸送,脾就不能運作,於是津液就會滯留在胃中,胃氣就顯得強盛。「強盛」實際上是指津液滯留的意思,難道強盛就足以說明一切嗎?「沮」是消沉的意思,「弛」是鬆弛的意思。因為辛辣之味過於散發,導致氣血消沉,筋脈鬆弛,精氣衰弱了一半,怎麼能說是潤澤持久呢?把過度當作正常,把損傷當作益處,真是錯了!錯了!
診脈時觀察脈象的動靜,以及精神是否明亮。精神明亮是指眼睛的光彩。註釋說:明堂左右靠近眼睛的穴位,並非如此。下文中說:精神明亮,是用來看萬物、分辨黑白,審察長短。那麼,難道不是指眼睛中的神采嗎?
肺脈虛弱鬆散,應該患有汗出不止的病症,至今汗液仍然不停地流出。「汗出不止」是指汗液像用水灌溉一樣淋漓不斷。這是因為肺氣虛弱,所以汗液散發而不收斂。到了秋季肺金當令的時候,肺氣自然收斂,汗液自然減少,就不再不停地流汗了。這並不是指因為寒水洗滌,皮膚緊閉而沒有汗的意思。
胃脈沉而鼓脹粗澀,胃部外觀腫大,心脈細小而急促,都是由於膈肌、脾臟枯竭所致,男子發病在左,女子發病在右。如果不啞、舌頭能轉動,是可以治癒的,三十天就能痊癒;如果伴隨啞症,則三年內會死亡。王氏註釋說:「伴隨」指的是男子發病在左,女子發病在右。那麼經文中為什麼還要另外加上「如果伴隨」三個字呢?根據《玉版論要》的記載:男子左邊為逆,右邊為順;女子右邊為逆,左邊為順。
本文的意思是,男子發病在左,女子發病在右,這在法則上是逆的,但是不啞、舌頭能轉動,則受邪較輕,所以雖然症狀是逆的,但仍然可以治癒;如果男子發病在右,女子發病在左,在法則上是順的,但是啞了,則受邪較重,雖然症狀是順的,卻要三年才能痊癒,如果逆證而邪氣重的,一定會死亡而無法治癒。順證而邪氣輕微的,怎麼會等到三年之後才能痊癒呢?
西北方向的氣候,是散發寒冷的;東南方向的氣候,是收斂溫暖的。因為西北寒冷收縮於外,陽氣聚集於內,所以適合散發寒冷;東南陽氣外泄,陰氣潛伏於內,所以適合收斂溫暖。這並不是指食用冷食或熱食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