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4)

1. 傷寒雜論

太陽病,初服桂枝而反煩者,陽邪痹於陽而不散也,故先刺風池、風府,以通其痹。

陽邪被抑而未服者,仍當從陽因而去之。此桂枝湯去芍藥之意。

病在陽而反下之,邪氣被抑而未復,正氣方虛而不振,是以其脈多促。然當辨其仍在表者,則純以辛甘發之,桂枝去芍藥湯是也;辨其兼入里者,則並以苦寒清之,葛根黃芩黃連湯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疾病在外陽而誤用瀉下法,邪氣會被壓抑而不得到宣發,正氣虛弱而不能恢復,因此脈搏會變得急促。但應辨別其是否仍然在身體表面,如果是,則應單用辛甘發散之藥,如桂枝去芍藥湯;如果辨別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,則應同時使用苦寒清熱之藥,如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
余寇未平,復合為亂;餘邪未淨,復集為病。傷寒發汗解,半日許復煩是也。

大下之下之後,復發汗三條,均是汗、下之後。然小便不利者,傷其陰也;振寒脈微細者,陰陽俱傷也;晝日煩躁不得臥者,傷陽而不傷陰也。於此見病變之不同。發汗則動經者,無邪可發,而反動其經氣也。余謂此條為飲症者,未必謬也。

白話文:

大力下瀉後再強力發汗三次,都是下瀉和發汗後的症狀。但是小便不通順的人是傷到了陰;身體發抖,脈搏細小的人是陰陽都受傷了;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的人是傷到了陽,但沒傷到陰。從這裡可以看出病變的不同。發汗會動用經氣,如果沒有邪氣可發,反而會擾動經氣。我認為這段話說的是飲症,應該沒錯。

發汗後,水、藥不得入口者,是動其經氣也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之而解;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,逐堅攻瑕之法。

白話文:

服藥發汗後,不要喝水或服藥,因為這會擾動身體的運作氣息。

若脈象顯示陽氣不足,先用發汗法讓身體舒緩。

若脈象顯示陰氣不足,則用瀉下法讓身體通暢,這是一種對付頑固疾病的方法。

喘而汗出,有陽氣虛脫者,亦有熱氣內迫者。太陽病下之,下利,脈促,喘而汗出,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是也。

白話文:

喘氣並流汗,有些人是陽氣虛弱,也有些人是體內的熱氣逼迫所致。太陽病導致的下痢、大便頻繁、脈博急促、喘氣並流汗,可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。

利水、逐血,為熱入膀胱兩大法門。利水分清、溫,五苓、豬苓是也;逐血辨微、甚,桃仁承氣、抵當湯丸是也。

白話文:

利尿和通血是治療膀胱熱症的兩個主要方法。

利尿分為清利和溫利兩種,五苓散和豬苓湯屬於清利;

通血分為微通和甚通兩種,桃仁承氣湯和抵當湯丸屬於甚通。

青龍湯主散表寒,而兼清裡熱,故麻黃多於石膏;麻杏甘石主清肺熱,而兼散肺邪,故石膏多於麻黃。桂枝湯主散表邪,故桂枝倍芍藥,而益生薑之辛;建中湯主立中氣,故芍藥倍桂枝,而益飴糖之甘。品味相同,而君臣異用,表裡、補泄,因之各異矣。

白話文:

๋ 燕

太陽轉入陽明,其端有二:一者汗出不徹,邪氣不服而傳。曰:太陽初得病,時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一者汗出過多,胃中乾燥而傳。曰:太陽病,若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也。

白話文:

當太陽病轉化為陽明病時,會有兩種端倪:

  1. 出汗不痛快,邪氣未服除而蔓延擴散。比如說,太陽病剛發病時,出汗卻不透徹,這時就會轉為陽明病。

  2. 出汗過多,胃裡乾燥而蔓延擴散。比如說,太陽病患者如果大汗淋漓、嘔吐、腹瀉或小便頻繁,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津液流失,胃裡乾燥,從而轉為陽明病。

經邪不能聚,故傳入腑,則聚而不傳。經邪未變,故惡寒;入腑,則變熱而不寒。曰:陽明居中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。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入腑症也。陽明病,法多汗,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,氣內蒸而津不從也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在經絡時無法停留,所以會傳入腑臟,一旦傳入腑臟後就會停留而不再傳播。邪氣在經絡時還未發生變化,因此會有惡寒的症狀;當邪氣進入腑臟後,就會轉化為熱證而不會有惡寒的症狀。
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:「陽明位於身體中間,是萬物的歸宿,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再傳播。」所以陽明熱病初期雖然會有惡寒的症狀,但一般在兩天後就會自行消失,這是陽明熱病傳入腑臟的表現。

得了陽明熱病,通常會發汗,但如果反而沒有出汗,而且感覺好像有蟲子在皮膚下爬行一樣,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,津液無法順利外輸所導致的。

痞症表未解者,宜先解表,不可便治其痞。若兼下利不止者,則不拘此例,宜合表裡而並治。太陽病外症未除,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痞病的表症沒有解除,應該先處理表症,不能直接治療痞病。但如果同時有無法止住的腹瀉,則不拘泥於此原則,應同時治療表裡症狀。太陽病的外部症狀尚未消除,但卻多次下利,這樣會使熱邪與利氣相合而導致腹瀉不止,出現心下痞硬、表裡閉塞的情況,此時應使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。

陽明津涸,舌乾口燥者,不足慮也;若並亡其陽,則殆矣。少陰陽虛,汗出而厥者,不足慮也;若並傷其陰,則危矣。是以陽明燥渴,能飲冷者生,不能飲者死;少陰厥逆,舌不幹者生,乾者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陽明經脈津液枯竭,導致舌頭乾燥、口渴,這不用擔心。然而,如果同時傷害了陽氣,那就危險了。如果少陰經脈陽氣虛弱,出汗且四肢冰冷,這不用擔心。但如果還同時損傷了陰氣,那就危急了。因此,陽明經脈燥熱口渴時,如果能喝冷水,就能生存,不能喝就表示會死亡;少陰經脈厥逆時,舌頭不乾燥就能生存,乾燥就會死亡。

少陰病八九日,一身手足盡熱者,邪自本而之標,自臟而入腑也,雖便血可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