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)

1. 卷中

2. 風寒營衛之辨

風為陽邪而上行,衛為陽氣而主外,以陽從陽,其氣必浮,故曰「陽浮者熱自發」。陽得風而反強,陰無邪而反弱,以弱從強,其氣必餒,故曰「陰弱者汗自出」。

傷寒發熱者,陽氣被鬱而不伸也;中風發熱者,陽氣被引而外浮也。郁者必發之,浮者不徒解散而已。此桂枝湯所以兼陰陽、通合散為劑也。

仲景衛強營弱之說,不過發明所以發熱、汗出之故。後人不察、遂有風並於衛,衛實而營虛;寒中於營,營實而衛虛之辨。不知邪氣之來,自皮毛而至肌肉,無論中風、傷寒,未有不及於衛者,甚者乃並傷於營耳!郭白雲所謂涉衛中營者是也。衛病而營和,則汗自出;營與衛俱病,則無汗矣。

無汗必發其汗,麻黃湯所以去表實而發邪氣也;有汗不可更發汗,桂枝湯所以助表氣而逐邪氣也。學者但分病證之有汗、無汗,以嚴麻黃、桂枝之用,不必執營衛之孰虛孰實,以證傷寒、中風之殊。且無汗為表實,何云衛虛?麻黃之去實,寧獨遺衛?能不膠於俗說者,斯為豪傑之士。

營衛本是和諧,衛受邪而反強,榮無邪而覺弱,邪正不同,強弱異等,雖欲和諧,不可得矣,故曰營氣和者外不諧。

傷寒分立三綱:桂枝主風傷衛,麻黃主寒傷營,大青龍主風寒兩傷營衛。其說始於叔微許氏,而成於中行方氏、嘉言喻氏。以愚觀之,桂枝主風傷衛則是,麻黃主寒傷營則非。蓋有衛病而營不病者,未有營病而衛不病者也。至於大青龍證,其立方之旨,因煩躁而獨加石膏。王文祿所謂風寒並重,而閉熱於經,故加石膏於發散藥中者是也。

若不過風寒併發,則麻黃、桂枝已足勝其任矣,何必更須石膏哉?

寒邪閉皮毛而鬱陽氣,是以發熱而汗不出。麻黃、杏仁開肺氣、發腠理。若桂枝、甘草,為辛甘發散之用也。風邪不能外閉陽氣,而反內擾陰氣,是以其汗自出。用芍藥者,所以救其營也。書謂風邪傷衛,營未受病,與芍藥以安營者,尚隔一層。

白話文:

風寒營衛之辨

風是陽邪,向上走;衛氣是陽氣,主管體表。陽邪從陽氣入侵,氣機必然浮動,所以說「陽浮者熱自發」。陽氣遇到風邪反而更強盛,陰氣沒有邪氣反而虛弱,虛弱的陰氣依附強盛的陽氣,氣機必然衰弱,所以說「陰弱者汗自出」。

傷寒發熱,是陽氣被鬱結而不能舒展;中風發熱,是陽氣被引誘到體表而浮動。鬱結的邪氣必然要發散出來,浮動的邪氣則不只是要消散而已。這就是桂枝湯能兼顧陰陽、疏通調和、散寒解表的原因。

張仲景關於衛氣強盛、營氣虛弱的說法,只是闡明發熱、出汗的原因。後人沒有仔細理解,便有了風邪侵犯衛氣,導致衛氣實而營氣虛;寒邪侵犯營氣,導致營氣實而衛氣虛的區分。他們不知道邪氣從皮膚毛髮侵入肌肉,無論是中風還是傷寒,都沒有不侵犯衛氣的,嚴重者才會同時傷害到營氣!郭景雲所說的邪氣侵犯衛氣和營氣就是這個意思。衛氣生病而營氣正常,就會出汗;營氣和衛氣都生病,就不會出汗了。

不出汗就必須讓它出汗,麻黃湯的作用就是疏通表邪,使邪氣發散;出汗了就不能再催汗,桂枝湯的作用是扶助體表之氣,驅逐邪氣。學習者只要區分病症是否有汗,嚴格掌握麻黃湯和桂枝湯的應用,不必執著於營氣和衛氣哪個虛哪個實,來區分傷寒和中風的不同。而且不出汗說明表邪實證,怎麼能說是衛氣虛呢?麻黃湯去除表邪,怎麼能說獨獨遺漏了衛氣呢?能不被俗說所束縛的人,才是真正的醫學高手。

營氣和衛氣本應協調,衛氣受邪反而強盛,營氣沒有邪氣反而虛弱,邪正之氣不同,強弱不同,即使想協調,也不可能,所以說營氣平和者,體表則不協調。

傷寒分為三類:桂枝湯主治風邪傷及衛氣,麻黃湯主治寒邪傷及營氣,大青龍湯主治風寒同時傷及營衛。這種說法始於叔微許氏,完善於中行方氏、嘉言喻氏。依我看,桂枝湯主治風邪傷及衛氣是正確的,麻黃湯主治寒邪傷及營氣則是不對的。因為有衛氣生病而營氣不生病的情況,卻沒有營氣生病而衛氣不生病的情況。至於大青龍湯的證候,其組方用意,是因為煩躁而單獨加入石膏。王文祿所說的風寒並重,熱邪閉阻於經脈,所以在大劑量的發散藥中加入石膏,就是這個意思。

如果只是風寒一起發病,麻黃湯和桂枝湯就足以應付了,為什麼還要加石膏呢?

寒邪阻塞皮膚毛髮而鬱結陽氣,所以發熱不出汗。麻黃、杏仁可以宣通肺氣、疏通毛孔。而桂枝、甘草,則具有辛溫發散的作用。風邪不能從體表阻礙陽氣,反而擾亂內在的陰氣,所以汗自出。使用芍藥,是為了救護營氣。書中說風邪傷及衛氣,營氣未受病,用芍藥來安撫營氣,這還隔了一層。

3. 寒邪六經俱受不必定自太陽

傷寒傳經次第,先太陽,次陽明,次少陽,次太陰,次少陰,次厥陰,此其常也。然而風寒之邪,亦有徑中陽明者。仲景云:陽明中風,口苦,咽乾,腹滿,微喘,發熱,惡寒,脈浮而緊。又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是也。不獨陽明、少陽為然,即三陰亦有之。

云少陰病始得之,反發熱、脈沉者,少陰初受寒邪之症也。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陰澀而長者,太陰初受風邪之症也。厥陰中風,脈微浮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,此厥陰初受風邪之脈也。此三者,又與三陰直中不同。直中者,病在臟,此則病在經也。是以六經皆能自受風寒,何必盡從太陽傳入;即從太陽傳入,亦不必循經遞進。

海藏言之最詳,茲不重述。

傷寒傳足不傳手者,寒邪中人,先著皮膚,而足太陽膀胱之脈,在最外一層,故先入之;稍深則去皮膚而入肌肉,肌肉為足陽陰之分,故次入之;又稍深則在軀殼之內,臟腑之外?而足少陽之脈,正當半表半裡之間,故又次入之。迨去表而之裡,離陽而入陰,則三陰者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,故邪氣入之,先太陰,次少陰,次厥陰也。

合而言之,陽主表而陰主裡,表為腑而里五臟,故邪氣在表,則足三陽受之,在裡則足三陰受之也。手之三陽,雖亦主表,而太陽小腸、少陽三焦、陽明大腸,並從手至於頭,位偏而脈短,不若足經之自下行上,綱維一身也。手之三陰,雖亦主裡,然太陰肺、少陰心、厥陰胞絡,並處上焦,不若肝、脾、腎之實居陰位也。

是故手三陽經雖陽,而脈絀於表,惟足三陽為獨主陽之表;手三陰臟雖陰,而位不處陰,惟足三陰為獨主陰之裡。傷寒之邪,所以恆在足而不在手歟!發明所謂傷寒止傷西北,而不傷東南,亦穿鑿之語。夫邪氣侵淫,自足及手者有之。如《玉機》所謂足經實,手經虛,故能冤熱。

潔古所謂壬病傳丙、丙病傳丁者是也。然非汗下差誤,或七情勞倦之故,焉有傳及手經者哉?

白話文:

傷寒的傳經順序,通常是先太陽經,然後依次是陽明經、少陽經、太陰經、少陰經、厥陰經。但實際上,風寒邪氣也可能直接侵犯陽明經或少陽經。張仲景記載:陽明經中風,症狀是口苦、咽喉乾燥、腹部脹滿、輕微喘息、發熱、惡寒,脈象浮緊。少陽經中風,症狀則為耳聾、眼睛紅腫、胸部脹滿煩悶。不只是陽明經和少陽經,三陰經也可能直接受邪。

例如,少陰經疾病初期,反而出現發熱、脈象沉弱,這是少陰經初受寒邪的表現。太陰經中風,則四肢酸痛,陽氣虛弱,陰氣凝滯,時間較長,這是太陰經初受風寒的表現。厥陰經中風,脈象輕浮表示病情將要痊癒,脈象不浮則表示尚未痊癒,這是厥陰經初受風寒的脈象表現。這三種情況,與三陰經直接受邪不同,直接受邪是病在臟腑,而這三種情況是病在經絡。因此,六經都可以直接受到風寒的侵犯,並不一定要從太陽經開始傳入;即使從太陽經傳入,也不一定會按照順序依次傳經。

關於這方面的詳細論述,張介賓《景岳全書》中已闡述得很清楚,這裡就不重複了。

傷寒多從足部傳入而不從手部傳入的原因是,寒邪入侵人體時,首先接觸皮膚,而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位於最外層,所以寒邪首先侵犯它;寒邪進一步深入,則進入肌肉,肌肉屬於足陽明經和足少陰經的分佈區域,所以寒邪其次侵犯它們;再深入則到達軀殼內部、臟腑外部,而足少陽經的經脈剛好位於半表半裡之間,所以寒邪再次侵犯它。當寒邪由表及裡,由陽入陰時,三陰經中,太陰經先受邪,其次是少陰經,最後是厥陰經。

總而言之,陽經主表,陰經主裡,表屬於腑,裡屬於臟。所以邪氣在表,則足三陽經受邪;邪氣在裡,則足三陰經受邪。手三陽經雖然也主表,但太陽小腸經、少陽三焦經、陽明大腸經,都從手部延伸到頭部,位置偏上,經脈較短,不如足三陽經從下往上運行,貫穿全身。手三陰經雖然也主裡,但太陰肺經、少陰心經、厥陰肝經,都位於上焦,不如肝、脾、腎經實居陰位。

因此,手三陽經雖然屬陽,但經脈不及足三陽經更表淺;手三陰經雖然屬陰,但位置不及足三陰經更內在。所以傷寒邪氣通常侵犯足部而很少侵犯手部。所謂傷寒只侵犯西北(指身體西北方向,可能指背部)而不侵犯東南(指身體東南方向,可能指腹部)的說法,是穿鑿附會的。邪氣由足部蔓延至手部的確實存在。比如《玉機微義》中提到的,足經實而手經虛,因此容易出現冤熱。

潔古(指潔古先生,或指某種醫書)所說的壬病傳丙、丙病傳丁(指經脈之間的傳變關係)也是如此。但是,如果不是因為汗法、下法失誤,或者七情勞倦等原因,寒邪是很少會傳到手經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