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下 (8)
卷下 (8)
1. 宣明人參白朮散方論
宣明人參白朮散,治遍身燥濕相搏,玄府緻密,遂致忪悸,發渴,飲食減少,不為肌膚。方以人參、甘草,甘以益虛也;生地黃潤以滋燥;石膏、黃芩、滑石,寒以除熱也;白朮、茯苓,燥以除濕也。而意特在濕熱,故白朮、滑石、石膏數獨多焉。其用參、地、甘草者,熱積則真氣消,濕聚則堅燥生也。
尤妙在薄荷、藿香以行表氣,縮砂仁以行裡氣,表裡氣通,而後溫可行,熱可去,此畫龍點睛法也。白朮湯方論,與此略同,學者宜究心焉。
白話文:
宣明人參白朮散,用於治療全身燥濕之氣相互搏結,導致身體津液運行不暢,出現心悸、口渴、食慾減退、營養不良等症狀。 方劑中,人參、甘草滋補益氣;生地黃滋潤燥邪;石膏、黃芩、滑石清熱瀉火;白朮、茯苓燥濕利水。 此方著重於治療濕熱,因此白朮、滑石、石膏用量較多。 加入人參、生地黃、甘草,是因為濕熱積聚會耗損真氣,導致身體乾燥。
尤其精妙之處在於加入薄荷、藿香疏通表氣,砂仁疏通裡氣,使表裡之氣通暢,才能更好地驅除濕熱。這如同畫龍點睛,至關重要。白朮湯與此方大同小異,學習者應仔細研究。
2. 柴胡梅連散羅氏秦艽鱉甲散方論
風勞骨蒸,久而咳嗽吐血,脈來弦數者,柴胡梅連散主之。蓋邪氣既久積於表裡之間而不退,非可一汗而去者,故用柴胡之辛散,必兼烏梅之酸收;而久積之風內蘊骨髓者,已變風之體而為熱,則宜用胡黃連之苦寒以清之。然兵無嚮導則不達賊境,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。新病且然,況伏邪乎?故膽以合膽,髓以合骨,薤白之通陽,童便之通怕,而表裡肌骨之邪,庶盡出歟!
羅氏秦艽鱉甲散,與柴胡梅連同意,亦治風勞骨蒸肌熱之症。然減前胡之泄氣,而加當歸之和血,去黃連之苦寒,而用青蒿之辛涼,氣味為較和矣。久病之人,未必不宜緩法也。
白話文:
風寒勞累導致骨蒸,長期咳嗽並吐血,脈搏弦數有力的人,適合服用柴胡梅連散。因為邪氣長期積聚在肌膚與臟腑之間而不散,不能單靠發汗來去除,所以用辛散的柴胡,必須配合酸澀收斂的烏梅;而長期積聚的風邪蘊藏在骨髓中,已由風寒轉變為熱症,就應該用苦寒的黃連來清熱。但是,作戰沒有嚮導就無法到達敵人的陣地,藥物沒有引導就無法到達病灶。新病尚且如此,更何況是潛伏的邪氣呢?所以用膽經藥物來疏通膽經,骨髓藥物來治療骨骼,用薤白通陽氣,用童便利小便,這樣表裡肌膚骨骼的邪氣,就能盡數排出!
羅氏秦艽鱉甲散,與柴胡梅連散的功效相似,也治療風寒勞累導致骨蒸肌膚發熱的症狀。但是它減少了前胡的瀉氣作用,而增加了當歸的養血作用,去除了黃連的苦寒,而用了辛涼的青蒿,藥性較為平和。久病的人,不一定不能採用緩和的治療方法。
3. 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方合論
陽虛者,氣多陷而不舉,故補中益氣多用參、耆、朮、草,甘溫益氣,而以升、柴辛平助以上升;陰虛者,氣每上而不下,故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、萸肉、山藥,味厚體重者,補陰益精,而以茯苓、澤瀉之甘淡助之下降。氣陷者多滯,陳皮之辛所以和滯氣;氣浮者多熱,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熱。
然六味之有苓、澤,猶補中之有升、柴也;補中之有陳皮,猶六味之有丹皮也。其參、耆、歸、朮、甘草,猶地黃、茱萸、山藥也。法雖不同而理可通也。
白話文:
陽氣不足的人,氣都往下沉而無法提升,所以補中益氣湯多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蒼朮等藥材,它們甘溫能益氣,再用升麻、柴胡等辛平藥材幫助氣往上提升;陰虛的人,氣經常往上浮而不下降,所以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等藥材,這些藥味厚重,能滋補陰液、益精,再用茯苓、澤瀉等甘淡藥材幫助氣往下沉降。
氣往下沉的人通常氣機滯塞,因此使用陳皮的辛味來疏通滯氣;氣往上浮的人通常伴隨有熱,因此使用牡丹皮的寒性來清泄浮熱。
然而,六味地黃丸裡的茯苓、澤瀉,就如同補中益氣湯裡的升麻、柴胡一樣;補中益氣湯裡的陳皮,就如同六味地黃丸裡的牡丹皮一樣。補中益氣湯的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甘草,也如同六味地黃丸的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一樣。雖然兩種方劑的用藥方法不同,但其藥理是相通的。
4. 歸脾湯方論
歸脾湯兼補心脾,而意專治脾。觀於甘溫補養藥中,而加木香醒脾行氣,可以見矣。龍眼、遠志,雖曰補火,實以培土。蓋欲使心火下通脾土,而脾益治,五臟受氣以其所生也,故曰歸脾。
白話文:
歸脾湯方論
歸脾湯同時滋補心脾,但其主要的治療目標是脾臟。從方劑中甘溫補養的藥物,再加入木香醒脾行氣,就可以看出這一點。龍眼肉、遠志,雖然說是補益心火,實際上是為了滋養脾土。目的是讓心火下降溫養脾土,使脾臟功能增強,五臟就能各得其所需要的氣血,所以叫做「歸脾」。
5. 鳳髓丹方論
鳳髓丹為太陰濕熱下注,少陰遺濁者設。黃柏苦能燥濕,寒能除熱,故以為君,濕熱易成壅滯,砂仁之辛香可以利之;脾邪不獨傷腎,亦且自傷,炙甘草之甘溫可以益之。然諸治濕熱藥不用,而獨取黃柏、砂仁者,以其氣味兼通少陰也。
白話文:
鳳髓丹方論
鳳髓丹是用於治療太陰經濕熱下注,少陰經遺精遺濁的藥方。黃柏味苦性寒,能燥濕除熱,因此作為主要藥物;濕熱容易導致阻塞不通,辛香的砂仁可以通利它;脾胃的病邪不僅會損傷腎臟,也會自身受損,溫和甘甜的炙甘草可以滋補脾胃。然而,治療濕熱的藥物很多,此方卻只選用黃柏和砂仁,是因為它們的氣味能夠同時作用於少陰經。
6. 小投杯湯方論
上氣有熱者,麻杏甘石湯;無熱者,小投杯湯,蓋即麻杏甘石而以桂心易石膏。同一通肺下氣,而寒溫易用,法斯備矣。
白話文:
小投杯湯方論
如果上呼吸道感染伴有發熱,則使用麻杏甘石湯;如果沒有發熱,則使用小投杯湯。小投杯湯其實就是麻杏甘石湯,只是將石膏換成桂枝。兩種湯劑都能宣通肺氣、降逆氣,只是根據寒熱症狀不同而選擇使用,治療方法非常周全。
7. 清暑益氣湯清燥湯合論
清暑益氣湯,蓋謂其人元氣本虛,而又傷於暑濕,脾得濕而不行,肺得暑而不肅,以致四肢倦怠,精神短少,懶於動作,胸氣短促,不思飲食,脈浮緩而遲者設。故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歸身,甘溫氣味,以補中益氣;蒼朮、黃柏、澤瀉,以除濕熱;升麻、葛根,以除客熱;而肺喜清肅,得熱則煩,故以麥冬、五味清而收之;脾喜疏通,得濕則壅,故以炒曲、青皮、陳皮溫而行之。
此正治脾肺氣虛而受暑濕,若體實脈盛,或雖虛而不甚,及津涸煩渴多火者,則不可混投也。清燥湯亦治長夏濕熱蒸人,氣體困倦,腰足痿軟之症,故比清暑益氣多黃連、茯苓、豬苓、柴胡,無澤瀉、葛根、青皮,則清利之力差多,疏滯之力差少。是名清燥,清以降逆,燥以勝濕也。
白話文:
清暑益氣湯與清燥湯的比較
清暑益氣湯適用於元氣本就虛弱,又受到暑濕侵害的人。他們的脾臟因濕而運化失常,肺臟因暑而清肅功能受損,因此出現四肢倦怠、精神不振、懶得動彈、胸悶氣短、食慾不振、脈象浮緩遲滯等症狀。因此,方劑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等甘溫藥材來補益中氣;用蒼朮、黃柏、澤瀉去除濕熱;用升麻、葛根去除外感暑熱;因為肺喜清肅,遇到熱則容易煩躁,所以加入麥冬、五味子來滋陰清熱;因為脾喜通暢,遇到濕則容易阻滯,所以加入炒麥芽、青皮、陳皮來溫和地疏通脾胃。
此方主要治療脾肺氣虛又受暑濕侵害的病症。如果患者體質實證、脈象有力,或者雖然虛弱但症狀不重,以及出現津液不足、口渴煩躁、火熱較盛的情況,則不適合使用此方。
清燥湯也用於治療長夏濕熱蒸騰導致氣體困倦、腰腿酸軟無力的症狀,因此與清暑益氣湯相比,清燥湯增加了黃連、茯苓、豬苓、柴胡,而減少了澤瀉、葛根、青皮,因此清熱利濕之力較清暑益氣湯略弱,疏通氣滯之力也較弱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清燥」,「清」是用來瀉火降逆,「燥」是用來祛除濕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