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下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7)

1. 柯氏《傷寒論翼》辨

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,處大腸、小腸交接之間,即闌門也。闌門者,泌別水穀之處,氣通命門。人之水穀入胃,以次傳入小腸,斯時雖已熟腐,而清濁猶未分也;至於闌門,而得命門之火,薰蒸分布,於是水液滲入膀胱,糟粕下入大腸。入大腸者,以漸而下;入膀胱者,滿而後瀉。

柯氏乃謂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,能入而不能出,必待太陽氣化,而溺始出。非也。果爾,則胞中之水,其滲已多,而猶未溺之時,更於何處可蓄耶?且《內經》所謂氣化則能出者,亦非太陽之氣化,乃肺經之氣化也。肺經之氣化,則膀胱之氣亦化,滿而後出,虛而復受;不然,雖滿不能出也。

是以膀胱雖主津液,而非命門之火蒸之,則不能入;非肺金之氣化,則不能出。不入,則溏瀉之病生;不出,則癃閉之病作矣。

白話文:

膀胱只有一個出口,沒有入口,位於大腸和小腸交接的地方,也就是闌門。闌門是區分水谷精華的地方,與命門相通。人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胃和小腸的消化,雖然已經腐熟,但清濁還沒完全分開;到了闌門,受到命門之火的溫煦作用,水分就滲入膀胱,糟粕則進入大腸。進入大腸的,慢慢往下排出;進入膀胱的,等到充滿了才排出。

柯氏認為膀胱有入口而沒有出口,水能進去卻不能出來,必須等到太陽經氣化,小便才能排出。這是錯誤的。如果真是這樣,膀胱中的水分已經很多了,還沒排出時,多餘的水分還能儲存在哪裡呢?而且《內經》中說的「氣化則能出」,指的也不是太陽經的氣化,而是肺經的氣化。肺經的氣化,帶動膀胱之氣的運化,膀胱才會在充滿後排出,排空後又能再次儲存;否則,即使膀胱充滿了,也排不出小便。

所以,雖然膀胱主管體液,但如果沒有命門之火的溫煦,水分就無法進入膀胱;沒有肺金之氣的運化,水分就無法排出。水分進不去,就會導致腹瀉;水分出不去,就會引起小便不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