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下 (6)
卷下 (6)
1. 柯氏《傷寒論翼》辨
柯氏云:仲景之書,撰同《素問》。《皮部論》云:陽主外,陰主內。故仲景以三陽主外,三陰主內。又曰: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出,以滲於內。故仲景又以陽明主內。少陰亦有反發熱者,故仲景於表劑中用附子,是因其滲也。又曰:少陰之陰,名曰樞儒,其入於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;其出者,從陰內注於骨。
故仲景制麻黃附子湯,治發熱,脈沉,無里症者,是從陽部注經之意也;製附子湯,治身體骨節痛,手足寒,背惡寒,脈沉者,是從陰內注於骨之義也。按《內經》所謂陽主外,陰主內者,是言陽明之陽,以陽明為陽之闔,故出則從陽而主外,入則從陰而主內也。所謂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外,以滲於內者,是言少陽之陽,以少陽為樞為機之地,故在陽者其用反從陰而主內,在陰者其用反從陽而主出,以滲於內。滲於內,如便液之屬,蓋從內出外之意也。
少陰亦樞機之地,故其入者反從陽而注於經,其出者反從陰內注於骨也。此《皮部論》之義,柯氏似此援引,未盡的確。
柯氏援地理兵法,喻病邪之淺深,方藥之大小,可謂深切著明。而於兵法又多精義,非好為誇大者可比。張千秋口陳烏桓兵事,瞭如指掌,非達識經事,不能如此。
柯氏因陰陽十脈,而立對待正看六法,曲盡其變,幾無遁形矣。
太陽膀胱之經,起於足小趾,循股上行,至頭,為三陽之表。而寒邪傷人,多自表入,故太陽得先受邪,有頭項強痛、背疼等症。而柯氏云:心為太陽,故得外統一身之氣血,內行臟腑之經隧;若膀胱位列下焦,為州都之官,所藏津液,必待上焦之氣化而後出,何能外司營衛,為諸陽主氣哉?又曰:傷寒最多心病,以心當太陽之位也。心為君主,寒為陰邪,君火不足,寒氣得以傷之,所以名為大病。
按少陰心經,起於手小指,循臂上行,入缺盆,注心中。今傷寒初病,不聞有是經所生症者,而邪入心經,變不復見頭項強痛等症。夫心以為太陽之位,則不應無太陽之症,以心為一身之主,不得易膀胱之位;況仲景所謂太陽者,只就經脈而言,自表邪傳經入里,熱結膀胱,乃始及於腑。
柯氏但知其位卑在下,不得為都會之地,而不思其經絡所過,實為一身之表邪!徇尊卑之名,忘經野之實,亦何取焉?且傷寒雖曰大病,未必便是死症。若寒邪犯心,水來剋火之說,自是寒邪直入心臟之病,而非大概傷寒在表之病矣。
必如其說,則傷寒之病,十無一生,雖救療之不及,而何有延至十數日之久哉?且以心當太陽之位,則太陽隨經入里之邪,將直犯君主,而何以仍歸膀胱,為小便不利,為結血不行?炫新說而變舊章,智者之過也,道其不明矣夫!
白話文:
柯氏認為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論述與《素問》一致。《素問·皮部論》說陽主外,陰主內,所以仲景將三陽經歸於外,三陰經歸於內。又說,在陽經者主內,在陰經者主外,並滲入內部。因此,仲景也認為陽明經主內。少陰經也有反覆發熱的情況,所以仲景在表證的方劑中使用附子,是因為它具有滲透的作用。少陰經的陰氣,稱為樞儒,它進入經絡,從陽部注入經脈;它排出體外,則從陰部注入骨骼。
所以仲景制定麻黃附子湯治療發熱、脈沉、無裡證的病人,是取其從陽部注入經脈之意;制定附子湯治療身體骨節疼痛、手足冰冷、背部惡寒、脈沉的病人,是取其從陰部注入骨骼之意。《內經》所謂的陽主外、陰主內,是指陽明經的陽氣,以陽明經為陽氣的關口,所以外出則從陽部而主外,入內則從陰部而主內。所謂在陽者主內,在陰者主外,以滲於內,是指少陽經的陽氣,以少陽經為樞紐關鍵之地,所以處於陽經者其作用反而是從陰部而主內,處於陰經者其作用反而是從陽部而主外,以滲入內部。滲入內部,就像大便、小便一樣,是從內部向外部排出的意思。
少陰經也是樞紐關鍵之地,所以它進入經絡是反從陽部注入經脈,排出體外是反從陰部注入骨骼。柯氏對《素問·皮部論》的引用,似乎沒有完全準確。
柯氏運用地理和兵法,比喻病邪的淺深,以及方藥的輕重緩急,可謂深刻透徹。而且他在兵法方面也有許多精妙的見解,不是那些好誇張的人可以相比的。張千秋能口述烏桓的軍事情況,瞭如指掌,如果不是通曉兵法和經歷過戰事的人,不可能做到這樣。
柯氏根據陰陽十脈,建立了對待正看六法的理論,窮盡其變化,幾乎沒有遺漏。
太陽膀胱經,起於足小趾,循腿股上行,至頭部,是三陽經的表層。而寒邪傷人,大多從體表入侵,所以太陽經首先受到邪氣侵襲,出現頭痛、項強痛、背痛等症狀。但柯氏認為,心主太陽,所以心能統攝一身的氣血,內行臟腑的經脈;膀胱位於下焦,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它所貯藏的津液,必須依靠上焦的氣化才能排出,怎麼能在外主司營衛,成為諸陽之主氣呢?又說,傷寒中最多的就是心病,因為心居太陽之位。心為君主之臟,寒邪為陰邪,君火不足,寒邪就能傷害它,所以稱為大病。
按少陰心經,起於手小指,循手臂上行,進入缺盆,注入心中。現在傷寒初期,沒有聽說有此經脈所產生的症狀,而邪氣入心經,則不再出現頭痛、項強痛等症狀。如果心居太陽之位,則不應該沒有太陽經的症狀,以心為主,不能代替膀胱之位;況且仲景所說的太陽,只是就經脈而言,從表邪傳入經絡再入裡,熱結膀胱,才開始影響到腑臟。
柯氏只知道膀胱的部位低下,不是都會之地,卻不考慮其經絡所經過的部位,實際上是全身的表邪!只顧名位的尊卑,忘記經絡的實際情況,這有什麼道理呢?況且傷寒雖然是大病,但不一定是死症。如果寒邪犯心,水克火,這是寒邪直接侵犯心臟的疾病,而不是一般的傷寒表證。
如果按照柯氏的說法,那麼傷寒病人十個沒有一個能活下來,即使治療不及時,也不至於拖延十幾天吧?況且如果以心為太陽之位,那麼太陽經循經入裡的邪氣,將直接侵犯君主之臟,為什麼還會歸於膀胱,出現小便不利,血行不暢等症狀呢?炫耀新說而改變舊章,是聰明人的錯誤,說明他的道理是不通的!
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,位於大腸和小腸交接的地方,也就是闌門。闌門是泌別水穀的地方,氣通命門。人體的水穀進入胃,依次傳入小腸,此時雖然已經熟腐,但清濁還沒有分開;到了闌門,由於命門之火薰蒸,水液滲入膀胱,糟粕下入大腸。進入大腸的,逐漸向下排出;進入膀胱的,滿了以後就排出。
柯氏卻說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,能進去卻不能出來,必須等到太陽經的氣化,小便才能排出。這是錯誤的。如果這樣的話,胞中之水,已經滲入很多,還沒有排出小便的時候,還能儲存在哪裡呢?況且《內經》所說的氣化就能排出,也不是太陽經的氣化,而是肺經的氣化。肺經的氣化,膀胱之氣也能化,滿了就排出,空了就再次接受;否則,即使滿了也不能排出。
所以膀胱雖然主司津液,但不是命門之火蒸騰它,就不能進去;不是肺金之氣化,就不能出來。不能進去,就會產生溏瀉的疾病;不能出來,就會產生癃閉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