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4)

1. 通一子雜論辨

景岳五福飲,於八物湯中去茯苓、川芎之通,芍藥之攝,僅參、朮、歸、地、草五味,則呆鈍不靈矣。而云五臟俱補,既無嚮導,又失統御,未足法也。

土具沖和之德,而為生物之本。沖和者,不燥、不濕、不冷、不熱,乃能化生萬物。是以濕土宜燥,燥土宜潤,使歸於平也。熟地之補脾,蓋補脾之陰耳!若濕勝者,非所宜也。要知熟地入腎,則補腎陰;入脾,則補脾陰。景岳乃謂地黃是太陽、陽明之藥,則泥而不通矣。

一陰、二陰等煎,蓋即天一、地二諸數而明其方,故五陰煎為補脾陰之劑,方中不宜更雜白朮、扁豆、蓮肉。蓋白朮燥脾濕,扁豆、蓮肉益脾氣,而不能長脾陰也。二陰煎即導赤散加麥冬、棗仁、元參、黃連清潤之品,殊覺有力。

白話文:

通一子雜論辨

張景岳的五福飲,從八物湯中去掉了茯苓、川芎的通利作用和芍藥的收斂作用,只留下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生地、白芍五味藥,這樣就顯得呆板遲鈍,效果不佳了。而且說它能補五臟,既沒有引導藥物發揮功效的藥物,又沒有統攝藥性的藥物,不足以作為治療的典範。

泥土具有調和的特性,是萬物生長的根本。調和,就是不燥不濕、不冷不熱,才能化生萬物。所以,濕土需要燥,燥土需要潤,使其達到平衡的狀態。熟地黃補脾,實際上是補脾的陰氣。如果體內濕氣過盛,就不適合使用熟地黃。要知道,熟地黃入腎補腎陰,入脾補脾陰。張景岳認為地黃是太陽、陽明經的藥物,這種說法是泥沙俱下,不通達事理的。

一陰煎、二陰煎等方劑,是根據天一、地二等數理來制定方劑的。所以五陰煎是補脾陰的方劑,方中不應該再加入白朮、扁豆、蓮子等藥物。因為白朮燥濕,扁豆、蓮子益氣,但它們都不能滋養脾陰。二陰煎是在導赤散的基礎上,加入麥冬、棗仁、元參、黃連等清潤的藥物,效果特別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