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下 (3)
卷下 (3)
1. 通一子雜論辨
脈來動而中止,更來小數,中有還者反動,名曰結陰也;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名曰代陰也。得此脈者,必難治。蓋結脈止而即還,不失至數,但少差池耳!代脈止而不還,越期乃還,有此絕而彼來代之意。此余之所親歷有如是者也。而景岳云:凡見忽大、忽小、乍遲、乍數,更變不常者,均謂之代。似此倫亂舊法,未足多也。
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六字,景岳因滑氏之言,而復傳其蘊。而來、去二義,尤為精切。
曰:風之與寒,本為同氣,但風邪淺而寒邪深,淺屬陽而深屬陰耳!此言最為明瞭。今時皆合併病之名,語詳則理確。
曰:氣虛於中,不能達表,非補其氣,肌能解乎?血虛於裡,不能化液,非補其血,汗能生乎?又有火盛而水涸於經者,譬如干鍋赤裂,潤自何來?但加以水,則鬱蒸沛然,而氣化四達。又曰:或發表,或微解,或溫散,或涼散,或補中托裡,而為不散之散,或補陰助陰,或為云蒸雨化之散。此公於發表一法,獨能得其精奧,故其言之盡而無敝、確而可守如此。
口眼歪斜之病,按仲景云,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,邪氣反緩,正氣即急,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;及前賢針灸膏摩之法,俱云左歪治右,右歪治左。以余所見,凡手廢在左者,則口眼歪於右;廢在右者,則口眼歪於左。大法散邪養血,往往獲愈,若純施補,則留連轉劇。
而景岳乃云以藥治者,左右皆宜從補;以艾治者,當從其急處而灸之。余常謂景岳之學,得於推測者,此類是也。
中風者,風從外入,天地之邪氣也;類中風者,風自內生,肝臟之厥氣也。肝之生氣暴而病速,肝氣即厥,諸氣從之,諸液又從之;諸氣化火,諸液化痰,輻湊上焦,流溢經絡,如風雨之驟至,如潮汐之乍湧,而不可擋也。豈特如景岳所謂氣血虛而已哉?昔賢於此症,或云火,或云痰,或云氣虛。三者誠俱有之,余惜其終屬模糊,而未中肯綮也。
補下治下制以急,大承氣之無甘草,腎氣丸之有苓、澤,蓋謂此也。左歸、右歸二飲,亦仿腎氣之意,乃去澤瀉之咸,而加甘草之甘,既減下趨之勢,更與緩中之權,雖與之歸,其可得乎哉?
補中益氣用耆、術,其意在求陽也,故加升、柴以引之;補陰益氣用地、藥,其意在求陰也,而亦用升、柴,是將之燕而越其指也。或曰陰氣必資陽氣而後升,則是附子、桂心之任,而非升、柴之輕脫所得而與者已。若謂陰虛而邪留者設,則是古方柴胡四物之例,以為補陰散邪則可,以為補陰益氣則不可也。
柴胡等飲六方,分溫、涼、脾、胃、血氣、邪氣六法,頗盡表法之變。但不得以柴胡一味印定眼目,學者善師其意可也。
白話文:
通一子雜論辨
脈搏跳動後停止,接著又出現少量脈搏,中間有回歸的現象,稱為結陰;脈搏跳動後停止,不能自行恢復,然後再次跳動,稱為代陰。出現這種脈象,病情一定難治。因為結脈是停止後立即恢復,脈搏數目雖略有差異,但相差不大;而代脈是停止後不恢復,過了時間才恢復,有此脈消失彼脈代替的含義。我親身經歷過這樣的病例。而張景岳說:凡是脈象忽大忽小、忽快忽慢、變化無常的,都稱為代脈。這種混亂舊法的說法,不足為憑。
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六個字,張景岳根據滑伯仁的說法,又傳播了他的精髓。而「來」、「去」二字的含義,尤為精準。
風邪和寒邪,本質上是同類之氣,只是風邪較淺表,寒邪較深在,淺表屬於陽,深在屬於陰。這句話最為清楚明瞭。現在的人都把病名合併起來,詳細的論述才能使道理確立。
氣虛於內,不能到達體表,如果不補益元氣,肌膚怎能解表?血虛於內,不能化生津液,如果不補益血液,汗液怎能產生?還有火盛而津液枯竭的,就像乾鍋裂開一樣,水分從何而來?只要加入水分,就會蒸騰起來,氣機就能通行四達。又說:或發表,或微微疏解,或溫和散寒,或清涼散熱,或補益中焦托舉下焦,使鬱滯之氣得以疏散;或滋陰補陰,使氣血像雲蒸雨降般地通暢。這位先生對發表方法,獨能領會其精髓,所以他的論述詳盡而無遺漏,精確而可遵循。
口眼歪斜的病,根據張仲景的說法,是絡脈虛弱,邪氣不能排出,或左或右,邪氣緩慢,正氣則急促,正氣牽引邪氣,導致口眼歪斜;前輩們的針灸膏摩方法,都說左側歪斜治右側,右側歪斜治左側。根據我的觀察,凡是左側手廢的,口眼則歪向右側;右側手廢的,口眼則歪向左側。治療原則是散邪養血,往往可以痊癒,如果單純補益,則病情會加重。
而張景岳卻說,用藥物治療,左右都應該從補益入手;用艾灸治療,應該灸在急痛的地方。我常說張景岳的學問,是靠推測得來的,這一類就屬於這種情況。
中風是風邪從外侵入,是天地間的邪氣;類似中風的病,是風邪從內生髮,是肝臟的厥逆之氣。肝氣暴怒則病勢迅速發展,肝氣厥逆,其他氣機也隨之紊亂,津液也隨之紊亂;諸氣化為火,諸液化為痰,聚集在上焦,溢流於經絡,就像風雨驟至,像潮汐驟湧,不可阻擋。豈止是張景岳所說的氣血虛弱而已嗎?古代醫家對此病,有的說是火邪,有的說是痰飲,有的說是氣虛。三者確實都存在,但我惋惜他們最終還是含糊不清,未能抓住關鍵。
下焦虛弱的治療方法,要以急則治之的原則來處理,大承氣湯去甘草,腎氣丸用澤瀉、茯苓,就是這個道理。左歸丸、右歸丸也效仿腎氣丸的用意,只是去掉了澤瀉的鹹味,加入了甘草的甘味,既減少了下瀉的趨勢,又增加了緩和的作用,雖然稱為歸脾、歸腎,但能真正達到目的嗎?
補中益氣湯用黃耆、人參,其目的是為了補陽氣,所以加入升麻、柴胡來引導藥力;補陰益氣湯用生地黃、熟地黃,其目的是為了補陰氣,但也用升麻、柴胡,這就好像用燕子的翅膀,卻想飛越千里一樣。有人說陰氣必須依靠陽氣才能上升,這是附子、桂枝的功效,而不是升麻、柴胡這種輕飄的藥物所能達到的。如果說陰虛而邪氣留滯,這就是古方柴胡四物湯的例子,可以用來補陰散邪,但不能用來補陰益氣。
柴胡等六方飲,分溫、涼、脾、胃、血氣、邪氣六法,相當全面地闡述了發表法的變化。但不能只以柴胡一味來決定辨證,學習者應當善於領會其精神才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