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記》~ 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 (1)
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 (1)
1. 附靜香樓醫案三十一條
羅氏論虛勞之證,都因邪伏、血鬱而得,不獨陰虧一端也。至晚寒熱時減時增,其為陽陷入陰可知。滋腎生肝,最為合法,略加損益,不必更張可也。
白話文:
羅氏認為虛勞的病因,是由於邪氣潛伏,血液鬱積所致,不只是陰氣虧損這一方面造成的。到了晚上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說明陽氣陷入了陰氣之中。滋補腎陰,生發肝血,是最符合病情的治療方法,稍微調整一下用藥即可,不必大幅改動。
熟地,白芍,丹皮,茯苓,懷藥,柴胡,鱉甲,炙草
白話文:
- 熟地:滋補肝腎,養血益精。
- 白芍:柔肝止痛,養血調經。
- 丹皮:清熱涼血,止血。
- 茯苓:利水消腫,健脾安神。
- 懷藥:補氣助陽,補脾益腎。
- 柴胡:疏肝解鬱,清熱退燒。
- 鱉甲:滋陰涼血,養肝安神。
- 炙草:補中益氣,健脾和胃。
真陽氣弱,不榮於筋則陰縮,不固於里則精出,不衛於表則汗泄,三者每相因而見。其病在三陰之樞,非後世方法可治。古方八味丸,專服、久服,當有驗也。
眩暈,嘔惡,胸滿,小便短而數,口中乾。水虧於下,風動於上,飲積於中,病非一端。
白話文:
當人體陽氣虛弱時,筋脈就會失去滋養而收縮。陽氣無法固守於體內,精液就會外泄。陽氣無法衛護身體表層,汗液就會異常流出。這三種情況通常同時出現。這種疾病屬於三陰經脈樞紐的失調,不是後世流傳的方法可以治癒的。使用古代的中藥方「八味丸」,長期服用,應該會有效果。
羚羊角,鉤藤,半夏,小生地,天麻,竹茹,廣皮,茯苓
白話文:
- 羚羊角:羚羊的角。
- 鉤藤:一種藤本植物,其根入藥。
- 半夏: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,其塊莖入藥。
- 小生地:一種薯蕷科植物,其塊莖入藥。
- 天麻:一種蘭科植物,其塊莖入藥。
- 竹茹:竹子的分泌物,可用於藥用。
- 廣皮:廣陳皮,一種柑橘類果實的果皮,入藥後有理氣健脾的作用。
- 茯苓:一種多孔菌類,其菌核入藥。
肝陽化風,逆行脾胃之分,液聚成痰,流走肝膽之絡,左體麻痹、心膈痞悶所由來也。而風、火性皆上行,故上有火升、氣逆、鼻衄等症,此得之飢飽勞郁,積久而成,非一朝一夕之故矣。治法清肝之火,健脾之氣,亦非旦夕可圖也。
白話文:
肝陽化為風邪,逆行於脾胃之間,津液聚結成痰,在肝膽經絡中流動,因此導致左半身麻痺、心膈痞悶。而風邪、火熱之性都會向上升行,所以會出現上焦有火熱上逆、氣息逆亂、鼻出血等症狀。這些問題都是長期勞累、飲食不節、情緒抑鬱等因素逐漸積累而成的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成的。治療方法是疏清肝火,健運脾氣,這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見效的。
羚羊角,橘紅,白朮,枳實,天麻,半夏,茯苓,甘草,麥冬
肺陰不足,肺熱有餘,咳則涕出,肌體惡風,是熱從竅泄,而氣不外護也。他臟雖有病,宜先治肺。
白話文:
羚羊角、橘紅、白朮、枳實、天麻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麥冬
阿膠,杏仁,貝母,北參,兜鈴,茯苓,炙草,糯米
干嗆無痰,是肝氣衝肺,非肺本病。仍宜治肝,兼滋肝氣可也。
白話文:
阿膠:驢皮熬製的膠狀物
杏仁:杏樹種子的核仁
貝母:百合科植物的乾燥根莖
北參:東北的人參,藥效較長白參溫和
兜鈴:馬兜鈴科植物的乾燥根莖
茯苓:木耳科真菌的塊狀菌核
炙草:甘草經過烘烤後的根或莖
糯米:一種黏性較高的稻米
川連,白芍,烏梅,甘草,當歸,牡蠣,茯苓
白話文:
地黃、白芍、烏梅、甘草、當歸、牡蠣、茯苓
絡脈空隙,氣必遊行作痛。最慮春末夏初,地中陽氣上升,血從氣溢。趁此綢繆,當填精益髓。蓋陰虛咳嗽,是他臟累及於肺,若治以清涼,不但病不能去,而胃傷食減,立成虛損,難為力矣。
白話文:
當經絡空洞疏鬆時,氣血必定會流竄而造成疼痛。讓人最擔憂的是在春末夏初,地中的陽氣上升,血液會隨著氣血而湧上。此時應該趁早預防,要補充精氣和益補骨髓。因為陰氣虛弱而引起的咳嗽,是由於其他器官牽連到肺部所致。如果使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不僅不能解除疾病,還會損傷胃氣,減少食慾,很快就會造成身體虛弱,難以恢復。
海參,熟地,金櫻膏,麋角膠,湘蓮肉,北味,萸肉,懷藥,茯神,芡實
即將二膏搗丸。
白話文:
- 海參
- 熟地黃
- 金櫻膏
- 鹿角膠
- 蓮子
- 當歸
- 山茱萸肉
- 山藥
- 茯苓
- 芡實
陰不足而陽有餘,肝善逆而肺多郁。脈數,氣喘,咳逆見血,脅痛。治宜滋降,更宜靜養。不爾,恐其血逆不已也。
小生地,荊炭,白芍,童便,鬱金,小薊,藕汁
白話文:
陰氣不足,陽氣過盛,肝臟容易逆氣上行,肺部有鬱結。脈搏快速,呼吸困難,嘔血或乾咳,脅肋疼痛。治療上應滋陰降陽,並注重靜養。否則,擔心血逆之症無法緩解。
離經之血未淨而鬱於內,寒熱之邪交煽而亂其氣,是以腹滿,嘔泄,寒熱,口燥。治當平其亂氣,導其積血。元氣雖虛,未可驟補也。
白話文:
體內有未清除乾淨的殘餘經血,再加上寒熱邪氣相互影響,擾亂了身體氣機,導致腹部脹滿、嘔吐腹瀉、寒熱交替、口乾舌燥。治療時應平衡氣機,疏導積血。儘管元氣虛弱,但也不能急於補充。
丹皮,楂炭,澤蘭,赤芍,鬱金,丹參,牛膝,小薊
白話文:
丹皮:一種中藥,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。
楂炭:山楂核的炭化物,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。
澤蘭:一種水生植物,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。
赤芍:一種芍藥的根,具有涼血活血的作用。
鬱金:一種薑科植物的根莖,具有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的作用。
丹參:一種紫草科植物的根,具有活血化瘀、清熱涼血的作用。
牛膝:一種薔薇科植物的根,具有強筋壯骨、活血利尿的作用。
小薊:一種菊科植物的莖葉,具有行氣止血、清熱利濕的作用。
凡有瘀血之人,其陰已傷,其氣必逆。茲以血紫黑無多,而胸中滿悶,瘀猶未淨也;而舌絳無苔,則陰之虧也;嘔吐不已,則氣之逆也。且頭重、足冷,有下虛上脫之虛;惡寒、譫語,為陽弱氣餒之徵。此症補之不投,攻之不可,殊屬棘手!
白話文:
有瘀血的人,陰血已受損傷,氣機必定逆亂。現在看血色暗紫發黑,量不多,但胸中鬱悶難受,說明瘀血還沒有完全清除;舌頭發紅沒有舌苔,表示陰液虧損;不停嘔吐,說明氣機逆亂。另外,頭重腳冷,是上虛下脫之象;怕冷、神志不清,是陽氣虛弱氣血不足的徵兆。這種情況,補藥用不上,攻伐之藥也使不得,真是棘手!
人參,茯苓,山漆,吳萸,烏梅,牡蠣,川連,鬱金
少陰為陰之樞,內司啟閉,虛則失其常矣。宜以法壯其樞,或通或塞,皆非其治。
熟地,杞子,菟絲,茯苓,丹皮,萸肉,懷藥,沙苑
白話文:
人參、茯苓、山漆、吳茱萸、烏梅、牡蠣、川連、鬱金。
少陰是陰的樞紐,負責體內開合的功能,如果虛弱了就會失去正常的運作。應該用方法來強化這個樞紐,無論是通還是塞的方法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。
熟地黃、枸杞子、菟絲子、茯苓、牡丹皮、山茱萸、淮藥、沙苑子。
中氣虛寒,得冷即瀉,而又火升、齒衄等症,古人所謂胸中聚集之殘火,腹內積久之沉寒。此當溫補中氣,俾土厚則火自斂。
人參,茯苓,白朮,炙草,乾薑,益智仁
白話文:
中氣虛弱偏寒,遇到寒冷就拉稀,同時伴有上火、牙齦出血等症狀,舊時醫家稱為胸中殘留的餘火,腹中積存已久的不散寒氣。這種情況應該溫暖滋補中氣,讓脾胃強壯,火氣自然就會收斂。
肺實於上、腎虛於下、脾困於中之候也。然而實不可攻,姑治其虛;中不可燥,姑溫其下。且腎為胃關,而火為土母,或有小補,未可知也。
金匱腎氣丸
白話文:
出現肺氣上實、腎氣下虛、脾氣中阻的情況。但是上實不能直接攻伐,先調理腎虛;中阻不能燥烈治療,先溫暖下焦。而且腎是胃的門戶,心火是脾的母親,說不定通過一些小補之法,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汗出偏沮,脈來不柔,時自歇止,肝陽有餘,而胃陰不足,於是稠痰濁火,擾動於中,壅滯於外。目前雖尚安和,然古人治未病不治已病,知者見微知著,自當加意調攝為佳。
白話文:
出汗時偏向身體一側,脈搏搏動不柔和,有時會自己停止跳動,這是因為肝陽旺盛,而胃陰不足。這樣一來,濃稠的痰液和火熱之氣在體內作祟,在外則導致氣血阻塞不通。目前雖然身體還算安穩,但古人提倡治未病,而不是治已病。有智慧的人能從細微處察覺到疾病的徵兆,所以應該加強調理,這樣纔好。
人參,川斛,南棗,半夏,茯苓,炙草,麥冬,丹皮,小麥
表虛易感風邪,裡虛易作瀉,上虛則眩,下虛則夢泄。宜玉屏風散。
黃耆,防風,白朮,茯苓,牡蠣,炙草
臍中時有濕液腥臭,按脈素大,此少陰有濕熱也。六味能除腎間濕熱,宜加減治之。
白話文:
人參、川斛、南棗、半夏、茯苓、炙草、麥冬、丹皮,這些藥材適合用於治療表虛易感風寒、裡虛易腹瀉的人。表虛則容易頭暈,下虛則容易遺精。可以用玉屏風散來調理。
黃耆、防風、白朮、茯苓、牡蠣、炙草這些藥材可以用來治療臍中經常有濕液腥臭、脈象偏大的人。這種情況屬於少陰經有濕熱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來治療。
六味去山藥,加川柏,萆薢,車前,女貞
白話文:
將「六味地黃丸」的藥方中去除山藥,加入川柏、萆薢、車前草、女貞子。
下體失血之餘,陰氣必傷,邪乃乘虛直入陰中,挾身中之虛陽而上逆,頭熱、肢冷、咳嗆、氣衝,至夜尤甚,皆其驗也。此症邪少虛多,下虛上實,不與大概時病同法。此愚一偏之見也,未識高明以為然否?
白話文:
瘧疾發作時,血氣上湧下溢,因爲身體虛弱,外邪反覆侵襲所致。失血過多,瘧疾邪氣仍盛,身體內部的擾亂還沒有平息。誰能保證血不再出來呢?
生地,白芍,茯苓,麥冬,炙草,元參
瘧發而血上下溢,得之中虛,而邪復擾之也。血去既多,瘧邪尚熾,中原之擾猶未已也。誰能必其血之不復來耶?謹按古法中虛血脫之症,從無獨任血藥之理。而瘧病經久,亦必先固中氣。茲擬理中一法,止血在是,止瘧亦在是,惟高明裁之!
仔細研究古法中虛血脫的症狀,從未聽說過只使用補血藥物的道理。而瘧疾久治不愈,也必須先固守身體元氣。
現在擬定一個理中湯的方子,止血和止瘧都包含在內,如何使用請高明之人酌情決定!
人參,於朮,炮姜,炙草
白話文:
仔细研究古法中“虚血脱”的症状,从未听说过只用补血药物的道理。而疟疾久治不愈,也必须先固本培元。
现在拟定一个理中汤的方子,止血和止疟都包含在内,具体使用方法请高明之人酌情决定!
药方:人参、于术、炮姜、炙草。
心者藏之臟,心太勞則神散而心虛,心虛則腎氣乘之,故恐,經所謂厥氣上則恐也。是病始因心而及腎,繼因腎而心益困矣。經云:心欲軟,腎欲堅。心軟則善下,故軟之必咸;腎堅則不浮,堅之者必以苦。又云:高者抑之,散者收之。治心腎神志不收者,法必本乎此。以心為血臟,腎為精臟;欲神之守,必養其血,欲志之堅,必益其精。
白話文:
心臟是藏神的地方。如果心臟過於勞累,神就會渙散,心就會虛弱。心虛就會受到腎氣的影響,所以會感到恐懼,就像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說的「厥氣上升就會產生恐懼」。這種疾病一開始是由於心臟虛弱,之後影響到腎臟,而腎臟虛弱又會反過來加重心臟的虛弱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心需要柔軟,腎需要堅固。」心柔軟就會下行順暢,所以讓它柔軟的藥物一定具有鹹味;腎堅固就不會浮動,所以讓它堅固的藥物一定具有苦味。
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還說:「過高的要壓抑它,散亂的要收斂它。」治療心腎神志不收斂的疾病,方法一定是以此為基礎。
因為心臟主血,腎臟主精;想要神守在體內,就必須養血;想要志氣堅定,就必須益精。
則甘潤生陰、質量味厚之品,又足為收神志之地也。
人參,川連,懷藥,天冬,熟地,茯神,五味,牡蠣,萸肉,柏仁,桂心
白話文:
則滋潤生津、質地味厚的藥材,足以安神定志。
人參,黃連,懷牛膝,天冬,熟地黃,茯神,五味子,牡蠣,山茱萸,柏子仁,肉桂心
驟驚恐懼,手足逆冷,少腹氣衝即厥,陽縮,汗出。下元素虧,收攝失,司,宜乎助陽以補納;第消渴、心悸、忽然腹中空洞,此風消肝厥,非桂、附剛劑所宜。
白話文:
突然受到驚嚇後,手腳冰冷,小腹氣往上衝就會昏厥,陽氣內縮,出汗。體內津液不足,收藏身體的能力失調,這時候需要溫補陽氣來補充不足。但是如果出現口渴、心悸、突然肚子空空的,這是因為風邪耗傷肝氣導致昏厥,不適合用桂枝、附子等強烈的藥物。
炒黑杞子,舶茴香,當歸,桂木,紫石英,白龍骨,細辛
白話文:
翻炒後的黑枸杞、茴香、當歸、桂木、紫水晶、白龍骨、細辛
肝陰素虧,風溫擾之,發為痙病,神昏,齘齒,瘛瘲不定。法當滋養肝陰,以榮筋脈;清滌痰熱,以安神明者也。若能應手,尚可無慮。
白話文:
當肝陰不足時,又被風熱所侵擾,會發作抽筋痙攣,神志昏迷,咬緊牙關,發作時長時短。治療方法應當滋養肝陰,以濡潤筋脈;清熱化痰,以安定神明。如果能及時治療,病情還不算嚴重。
羚羊角,茯神,鉤藤,川貝,真阿膠,鮮菖蒲,鮮竹瀝
風熱上甚,頭痛不已,如鳥巢高巔,宜射而去之。
制軍,犀角,川芎,細茶
白話文:
羚羊角、茯神、鉤藤、川貝、真阿膠、鮮菖蒲、鮮竹瀝,這些藥材針對風熱上攻、頭痛劇烈,感覺像頭頂著鳥巢一樣,可以用來治療。
另外,犀角、川芎和細茶,可以一起使用來控制病情。
此腎厥心痛,背脹映及腰中。議用許學士香茸丸。鹿茸,杞子,沙苑,大茴香,麝香
白話文:
此患者腎氣虛弱,導致心痛,背部脹滿,疼痛牽引到腰部。建議使用許學士的香茸丸。
藥方組成:
- 鹿茸
- 枸杞子
- 沙苑子
- 大茴香
- 麝香
欠咳脅痛,不能左側。病在肝,逆在肺,得之情志,難以驟驅。治法不當求肺,而當求肝。
阿膠,白芍,茯苓,丹皮,茜草,炙草,鮑魚湯代水
白話文:
咳嗽伴有脅部疼痛,無法向左側躺。病情出現在肝,逆轉影響到肺,是由於情緒因素引起的,很難迅速治癒。治療時不應該只針對肺,而應該著重於肝。
使用阿膠、白芍、茯苓、丹皮、茜草和炙草,以鮑魚湯代替水來煎藥。
肝臟失調,侵脾則痛,侮肺則乾咳。病從內生,非外感客邪之比,是宜內和臟氣,不當外奪衛氣者也。但脈弱而數,形瘁色槁,上熱下寒,根本已漓,恐難全愈,奈何?
當歸建中湯
白話文:
肝臟功能失調,就會侵害脾臟而導致疼痛,影響肺臟而引起乾咳。這種疾病是從體內產生的,與外界病邪入侵不同,因此應該調整體內臟氣,而不宜耗損體表的衛氣。但是,脈象微弱而急促,身體消瘦面容枯槁,上半身發熱而下半身寒冷,體質已經很虛弱了,恐怕難以完全康復,該怎麼辦呢?
風氣乘虛入於腎絡,腰中痛,引背脅。宜寄生湯,補虛通絡祛風。生地,當歸,黑豆,獨活,懷藥,杜仲,白蒺,炙草,桑寄生肺之絡會於耳中。肺受風火,久而不清,竅與絡俱為之閉,所以鼻塞不聞香臭,耳聾、耳鳴不聞音聲也。茲當清通肺氣。蒼耳,薄荷,桔梗,連翹,辛夷,黃芩,山梔,杏仁,甘草,木通
白話文:
風邪趁身體虛弱時侵入腎絡,就會導致腰部疼痛,蔓延到背部和兩側肋骨。這時可以使用寄生湯,它具有補虛、通絡、祛風的作用。使用的藥材有:生地黃、當歸、黑豆、獨活、懷牛膝、杜仲、白蒺藜、炙甘草、桑寄生。
肺部經絡與耳朵相通。如果肺部受到風火侵襲,時間久了不治療,肺部的竅和經絡就會閉塞,因此會出現鼻塞聞不到氣味,耳聾、耳鳴聽不到聲音。此時應當疏通肺氣。使用的藥材有:蒼耳子、薄荷、桔梗、連翹、辛夷、黃芩、山梔子、杏仁、甘草、木通。
風熱久蓄腦髓,發為鼻淵,五年不愈。此壅疾也,則宜通,不通則不治。
犀角,蒼耳,黃芩,杏仁,川芎,鬱金
寒熱後,邪走手少陰之脈,猝然不語,肩臂牽引不舒。宜以辛通之。
白話文:
風熱長期積聚在腦髓中,引發鼻淵病症,五年都沒有痊癒。這種病是因為堵塞造成的,應該要疏通,如果不疏通就無法治癒。
需要使用犀角、蒼耳、黃芩、杏仁、川芎和鬱金等草藥。
在感受寒熱之後,邪氣侵入手少陰心經,病人突然不能說話,肩部和手臂感到牽引不適。應該用辛味的藥物來通暢經絡。
菖蒲,遠志,甘草,木通,當歸,丹皮,丹參,茯伸脾虛生濕,氣為之滯,血為之不守。此與血熱經多者不同。
白話文:
菖蒲、遠志、甘草、木通、當歸、丹皮、丹蔘能補脾益氣,化濕祛痰。氣虛濕盛,氣血運行不暢。這與血熱經血過多的人不同。
焦術,澤瀉,白芍,陳皮,炙草,茯苓,川芎,牛角䚡灰
白話文:
焦術:炒焦的蒼朮
澤瀉:利尿作用強的草藥
白芍:止痛、鎮靜的草藥
陳皮:乾燥的柑橘皮,有理氣健脾的作用
炙草:甘草,補益氣血
茯苓:利尿、健脾的草藥
川芎:活血化瘀的草藥
牛角䚡灰:牛角燒成的藥灰,有解毒、鎮靜的作用
胎前病子腫,產後四日即大泄,泄已一笑而厥,不省人事,及厥回神清,而右脅前後痛滿,至今三月餘矣。形瘦,脈虛,食少,腹都滿,足漸腫,小便不利。此脾病傳心,心不受邪,即傳之肝,肝受病而更傳之脾也。此五臟相賊,與六腑食氣水血成脹者不同,所發補攻遞進,而絕無一效也。姑擬泄肝和脾法治之。
臺術,木瓜,廣皮,椒目,茯苓,白芍
白話文:
胎兒在母體裡已患上腫脹的疾病,出生後四天就出現嚴重腹瀉,腹瀉後突然昏倒,人事不省。醒來後神志清楚,但右脅前後疼痛脹滿,至今已持續三個月有餘。病人身形消瘦,脈象虛弱,食慾不振,腹部脹滿,雙腳逐漸腫脹,小便不利。這是脾臟的病症傳染到心臟,心臟不接受邪氣,邪氣就傳染到肝臟,肝臟受病又傳染到脾臟。這是五臟互相影響,不同於因六腑吸收食物氣血水液過多而形成的脹病。所開的補益和攻下的藥方,都逐漸加重,但完全沒有效果。姑且試用瀉肝和脾的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