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4)

1. 傷寒雜論

太陽病,初服桂枝湯而反煩者,陽邪痹於陽而不散也,故先刺風池、風府,以通其痹。

陽邪被抑而未服者,仍當從陽因而去之。此桂枝湯去芍藥之意。

病在陽而反下之,邪氣被抑而未復,正氣方虛而不振,是以其脈多促。然當辨其仍在表者,則純以辛甘發之,桂枝去芍藥湯是也;辨其兼入里者,則並以苦寒清之,葛根黃芩黃連湯是也。

余寇未平,復合為亂;餘邪未淨,復集為病。傷寒發汗解,半日許復煩是也。

大下之下之後,復發汗三條,均是汗、下之後。然小便不利者,傷其陰也;振寒脈微細者,陰陽俱傷也;晝日煩躁不得臥者,傷陽而不傷陰也。於此見病變之不同。發汗則動經者,無邪可發,而反動其經氣也。余謂此條為飲症者,未必謬也。

發汗後,水、藥不得入口者,是動其經氣也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之而解;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,逐堅攻瑕之法。

喘而汗出,有陽氣虛脫者,亦有熱氣內迫者。太陽病下之,下利,脈促,喘而汗出,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是也。

利水、逐血,為熱入膀胱兩大法門。利水分清、溫,五苓、豬苓是也;逐血辨微、甚,桃仁承氣、抵當湯丸是也。

青龍湯主散表寒,而兼清裡熱,故麻黃多於石膏;麻杏甘石主清肺熱,而兼散肺邪,故石膏多於麻黃。桂枝湯主散表邪,故桂枝倍芍藥,而益生薑之辛;建中湯主立中氣,故芍藥倍桂枝,而益飴糖之甘。品味相同,而君臣異用,表裡、補泄,因之各異矣。

太陽轉入陽明,其端有二:一者汗出不徹,邪氣不服而傳。曰:太陽初得病,時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一者汗出過多,胃中乾燥而傳。曰:太陽病,若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也。

經邪不能聚,故傳入腑,則聚而不傳。經邪未變,故惡寒;入腑,則變熱而不寒。曰:陽明居中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。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入腑症也。陽明病,法多汗,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,氣內蒸而津不從也。

痞症表未解者,宜先解表,不可便治其痞。若兼下利不止者,則不拘此例,宜合表裡而並治。太陽病外症未除,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是也。

陽明津涸,舌乾口燥者,不足慮也;若並亡其陽,則殆矣。少陰陽虛,汗出而厥者,不足慮也;若並傷其陰,則危矣。是以陽明燥渴,能飲冷者生,不能飲者死;少陰厥逆,舌不幹者生,乾者死。

少陰病八九日,一身手足盡熱者,邪自本而之標,自臟而入腑也,雖便血可治。

白話文:

傷寒雜論

太陽病初期服用桂枝湯後反而煩躁不安的,是因為陽邪停留在陽經,沒有散開,所以要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位,以疏通經絡。

陽邪被抑制但尚未完全消除的,仍應從陽經入手治療。這就是桂枝湯去芍藥的道理。

疾病在陽經卻用下法治療,邪氣被抑制但沒有消除,正氣又虛弱無力,所以脈象多數急促。但需辨別疾病仍在表證的,就單純用辛甘溫通的藥物發散,比如桂枝去芍药汤;如果辨別出兼夾裡證,就要同時用苦寒的藥物清熱,比如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
病邪尚未平定,又互相交錯混雜;餘邪尚未清除,又聚集而致病。傷寒發汗後,大約半日又煩躁不安就是這個道理。

大量下瀉之後,又再次發汗三次,都是汗下之後的後續症狀。但是小便不利,是傷了陰氣;渾身發抖,脈象微弱細小,是陰陽都受損傷;白天煩躁不安,睡不著覺,是傷了陽氣,但陰氣未受損。由此可見病變的不同。發汗則會導致經氣紊亂,沒有邪氣可發,反而擾亂了經氣。我認為這類症狀是飲邪引起的,未必是錯誤的。

發汗後,水和藥物都喝不下去的,是擾亂了經氣。但是陽脈微弱的,先用發汗法治療就會痊癒;但是陰脈微弱的,用下法治療就會痊癒,這就是攻堅破頑的方法。

喘息並汗出,有的屬於陽氣虛脫,有的屬於熱邪內迫。太陽病用下法治療,導致下痢,脈象急促,喘息並汗出,則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。

利水、逐血,是熱邪入膀胱的兩個主要方法。利水要分清溫,五苓散、豬苓湯是也;逐血要辨別輕重,桃仁承氣湯、抵當湯丸是也。

麻黃湯主要散表寒,同時兼顧清裡熱,所以麻黃的用量比石膏多;麻杏甘石湯主要清肺熱,同時兼顧散肺邪,所以石膏的用量比麻黃多。桂枝湯主要散表邪,所以桂枝的用量是芍藥的兩倍,並增加生薑的辛味;建中湯主要溫補中氣,所以芍藥的用量是桂枝的兩倍,並增加飴糖的甘味。藥物組成成分相同,但君臣藥物的運用不同,表裡、補瀉,因此治療方法也不同。

太陽病轉入陽明病,原因有兩個:一是發汗不透,邪氣未解而傳變。也就是說,太陽病初期用發汗法,汗液先排出但未透徹,因此轉變為陽明病。二是發汗過度,胃中乾燥而傳變。也就是說,太陽病如果用發汗、吐、下、利小便等方法,就會損耗津液,胃中乾燥,因此轉變為陽明病。

經絡之邪不能聚集,所以傳入腑臟,則會聚集而不傳變。經絡之邪未發生變化,所以惡寒;入腑則變為發熱而不惡寒。也就是說,陽明經居於中焦,是萬物歸宿的地方,沒有地方再傳變了。開始雖然惡寒,但兩天後自己就停止了,這就是陽明病入腑的症狀。陽明病一般多汗,反而不出汗,身體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,這是氣鬱在裡,津液不能外達。

痞證表證未解的,應該先解表,不能馬上治療痞證。如果同時兼有下痢不止的,則不拘泥於此,應該同時治療表裡證。太陽病外證未除,卻多次用下法治療,於是邪熱交加而下痢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證皆未解的,用桂枝人參湯治療。

陽明病津液枯竭,舌乾口燥的,不需擔心;如果同時又損傷了陽氣,那就危險了。少陰病陽氣虛弱,汗出而厥逆的,不需擔心;如果同時又損傷了陰氣,那就危險了。所以陽明病燥渴,能喝冷水的就活,不能喝水的就死;少陰病厥逆,舌不乾燥的就活,乾燥的就死。

少陰病八九天,全身手足都發熱的,是邪氣從臟腑轉移到四肢末端,雖然便血也可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