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續記 (3)

回本書目錄

續記 (3)

1. 目赤腫痛

目赤腫痛,人知降火,而不知活血,所以多不得力,只用四物湯,內地黃用生,芍藥用赤,加酒蒸大黃赤茯苓、薄荷葉,治之甚妙,此戴復庵法。余謂目赤腫痛,人知活血,而不知治痰。脾胃壅滯,積熱生痰,積痰生熱,輾轉相因,氣衝頭目,昏痛不已者,須用半夏石菖蒲黃芩枳實茯苓陳皮,微兼菊花白蒺藜之屬治之。

白話文:

眼睛發紅腫痛,人們都知道要降火,卻忽略了活血,所以治療效果常常不佳。只用四物湯,其中的生地黃用生薑,芍藥用赤芍藥,再加上蒸過的酒、赤茯苓、薄荷葉,治療效果非常好,這是戴復庵的方法。

我認為眼睛發紅腫痛,人們知道活血,卻不知道治療痰。脾胃壅滯,積熱產生痰,積痰又產生熱,這樣互相影響,氣血衝擊頭部眼睛,引起昏痛不止。這時候需要使用半夏、石菖蒲、黃芩、枳實、茯苓、陳皮,再稍微加一些菊花、白蒺藜等藥物來治療。

2. 口糜

王肯堂治許少薇口糜,謂非乾薑不愈,卒如其言。又從子懋鋙,亦患此,勢甚危急,欲飲冷水,與人參白朮、乾薑各二錢,茯苓甘草各一錢,煎成冷飲,日數服,乃已。蓋土溫則火斂,人多不能知。此所以然者,胃虛食少,腎水之氣逆而乘之,則為寒中,脾胃虛衰之火被迫上炎,作為口瘡。其症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或手足逆冷,肚腹作痛是也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治療許少薇的口腔潰瘍,認為非用乾薑不可治癒,結果與他的預言相符。他的兒子懋鋙也患上口腔潰瘍,情況十分危急,想喝冷水。王肯堂給他服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二錢,茯苓、甘草各一錢,煎成冷飲,每天服用幾次,病症就痊癒了。這是因為土溫則火斂,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。

之所以會得口腔潰瘍,是因為胃虛食少,腎水之氣反逆向上,導致寒氣內生,脾胃虛衰之火被迫上炎,形成口腔潰瘍。其症狀包括食慾減退,大便不成形,或手足發涼,腹痛等。

3. 冷勞

虛勞之人,氣血枯耗,生氣不榮,則內生寒冷,張雞峰所謂冷勞者是也。宜建中、復脈、八味腎氣之屬,甘溫辛潤,具生陽化陰之能者治之。亦有邪氣淹滯,經絡瘀郁者,元珠所謂體虛之人,最易感於邪氣,當先和解,微利微下之,次則調之。醫不知而遽行補劑,邪氣不解,往往致死。是故虛勞之治,固不必專以補陰降火為事也。

白話文:

虛弱的人,氣血不足,身體虛弱,就會產生寒氣,張雞峯所說的「冷勞」就是這種情況。需要溫補氣血、強健身體、補腎的藥物,這些藥物具有溫和、滋潤、生陽化陰的功效。

還有些虛弱的人,邪氣阻滯,經絡不通暢。就像元珠所說的,身體虛弱的人,很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。治療時,要先疏通邪氣,用一些通便、利濕的藥物,然後再用調和氣血的藥物。醫生如果不瞭解病情,直接使用補劑,邪氣沒有去除,可能會加重病情。

因此,治療虛弱的病人,不能只著眼於補陰降火,還要考慮疏通邪氣、調理氣血。

4. 熱風

熱風,熱化為風也。患人頭目昏眩痛,口鼻燥,熱氣出,微惡風,時時有熱者是也。是雖辛涼,不能解之。孟詵云:患熱風人,宜食牛乳,謂其氣味甘寒,而性濡潤,能使肌熱除而風自熄。求之草木,蘆根、蔗漿、梨汁之屬,性味相似,亦《內經》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之旨也。

白話文:

熱風,是熱氣化成的風。患者會出現頭暈頭痛、口鼻乾燥、熱氣上湧、稍微怕風、時常發熱的症狀。這種情況雖然需要使用辛涼藥物,但不能完全去除。

孟詵說:患有熱風的人,適合食用牛奶,因為牛奶氣味甘寒,性質滋潤,可以去除身體的熱氣,讓風氣自然平息。在草木中,蘆根、甘蔗汁、梨汁等也有相似的性質,它們也符合《內經》中「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」的原則。

5. 食鹹頭汗出

一人食鹹,頭汗如注,食淡則否。診之心脈獨大而搏指,因問曰:燥欲飲乎?曰:然。每晨起舌必有刺,因悟所以頭汗出者,心火太盛,而水不勝之也。味鹹屬水,而能降火,火與水搏,火盛水微,不能勝之而反外越也。其出於頭者,水本潤下,而火性炎上,水為火激,反從其化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的是,欲外膚,火極點,穴依,行故無,,,,,是,,,。,,。

食淡則否者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,陽與陽從,不相激射,故得遂其滲泄之性而下行也。

6. 雜識

醫悟融會群經,貫穿百家,不為名言高論而義理自著,以視誇大其言而不適於用者,奚啻霄壤!

醫讀平易簡要,可為中人以下說法,要非熟讀群書,通曉方藥者,不能為此。

正本書辨論古方銖量權衡,甚為詳悉,以及唐宋醫局官制醫書本草湯液脈病,並有卓見。亦好古博雅之士歟!

韓氏十四藥定經因時和解之法,極意分晰,而眉目未清,絕無準繩,而多所裁製。逞一己之私意,亂先聖之舊章,不足為後學法也。

白話文:

韓氏的《十四藥定經因時和解之法》竭力區分細化,但條理不清,沒有準則,而且有很多刪改。他任由自己一時的私意,混亂了先賢的舊例,不足以作為後來學習的榜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