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續記 (1)

回本書目錄

續記 (1)

1. 寸口分診臟腑定位

脾與胃合,肝與膽合,腎與膀胱合,皆足經也。其臟腑皆相依附,則其診候亦應同在一部。如左關候肝、膽,右關候脾、胃,左尺候腎與膀胱是已。肺與大腸合,心與小腸合,心包絡與三焦合,皆手經也。其臟腑不相依附,則其診候亦不必同在一部。按《內經》云: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。

白話文:

脾臟和胃相合,肝臟和膽囊相合,腎臟和膀胱相合,這些都是足部的經絡系統。它們的臟腑相互依附,所以診斷時應該同時檢查同一部分。例如,左關部位可以診斷肝膽,右關部位可以診斷脾胃,左尺部位可以診斷腎和膀胱。

肺臟和大腸相合,心臟和小腸相合,心包絡和三焦相合,這些都是手部的經絡系統。它們的臟腑沒有相互依附,所以診斷時不必同時檢查同一部分。

根據《內經》的記載:尺部在外側可以診斷腎臟,尺部在內側可以診斷腹腔。

又云: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;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。是以大腸當候於右尺之裡,小腸當候於左尺之裡,三焦分立上、中、下三部。如此,則左心、小腸,右肺、大腸之謬,可不辨而自著矣。

白話文:

古文中提到:前面的脈象反映前面的臟腑,後面的脈象反映後面的臟腑。上部脈象問題反映胸喉部臟腑問題。因此,大腸應檢查右手寸脈裡面,小腸應檢查左手寸脈裡面,三焦分佈於上、中、下三部。這樣,左邊的心和小腸,右邊的肺和大腸的關係,就很清楚了。

2. 古方權量

古方湯液分兩,大者每劑二十餘兩,小有十餘兩,用水六七升或一斗,煮取二三升或五六升,並分三服,一日服盡,為劑似乎太重,後世學者,未敢遵式。按陳無擇《三因方》云:漢銅錢質如周錢,文曰半兩,則漢方當用半兩錢二枚為一兩。且以朮附湯方校,若用漢兩計,一百八十銖,得開元錢二十二個半重,若分三服,則是今之七錢半重一服。此說最有根據。

白話文:

古代湯劑分為兩種,大的每劑約二十多兩,小的約十多兩,用水六七升或一斗,熬取二三升或五六升,分為三服,一天喝完,這劑量似乎過重,後世的學者不敢照著做。

根據陳無擇《三因方》記載:漢代的銅錢質地和周代的銅錢相同,上面寫著「半兩」,所以漢代的方劑應該是用兩枚半兩錢為一兩。如果以朮附湯方為例,如果用漢代的兩來計算,一百八十銖,換算成開元錢約二十二個半的重量,如果分為三服,則每服約為今天的七錢半重。這種說法最具根據。

《千金》以古三兩為今一兩,古三升為今一升。仍病其多,不如陳說為是。

3. 火齊湯

倉公治病,恆用火齊湯,而其方不傳。劉宗厚云即古方黃連解毒湯是。未知何據?按倉公用治齊郎中令之湧疝中熱,不得前溲;齊王太后之風癉熱客脬,難於大小便,溺赤。則亦清寒徹熱之劑也夫!

白話文:

倉公治療疾病,經常使用「火齊湯」,但他的藥方並沒有流傳下來。劉宗厚認為「火齊湯」就是古方「黃連解毒湯」。不知道劉宗厚有什麼根據?

根據記載,倉公用「火齊湯」治療齊郎中的湧疝中熱,導致尿液不通;齊王太后得風熱之邪,積於膀胱,導致大小便困難,尿色發紅。由此可見,「火齊湯」也是一種清熱利尿的藥方。

4. 蟯瘕

蟯瘕為病,腹大,上黃,膚粗,循之慼慼然。上黃,面黃也。蓋即今人蟲蠱之病,腹大、面黃而肌膚粗澀者也。

5. 蔥豉湯

《肘後》云:傷寒有數種,庸人卒不能分別,今取一藥兼療者,用蔥白一虎口,豉一升,水煮頓服,汗出即愈。按《本草》淡豉,治傷寒時,疾熱病發汗。元素云:蔥莖白,通上下陽氣。合而用之,故能通治數種傷寒。然其方亦有數變:一加葛根三兩;一加升麻三兩;若不汗,更加麻黃三兩,助之散也。

白話文:

《肘後備急方》中說:傷寒有很多種類,一般人不容易區分,現在提供一種能同時治療所有種類的藥方:

  • 蔥白一小把
  • 淡豉(發酵大豆)一升
  • 水煮沸後一次服下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

根據《本草》,淡豉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、出汗。蔥白具有疏通上下面部陽氣的作用。將這兩種藥材合用,就能治療各種傷寒。

但是,這個藥方還有幾種變化:

  • 加入葛根三兩;
  • 加入升麻三兩;
  • 如果不出汗,再加入麻黃三兩,幫助發散。

一加米三合,益氣以出汗也。一加童便三升,汗出於陽而生於陰,火多者宜之也。深師又加烏梅十四枚,葛根半斤,兼治煩滿也。《聖濟總錄》加人參、萎蕤、羚羊角,治勞風項強急痛,四肢煩熱。《千金》加梔子黃連黃柏大黃各半兩;一加生地、石膏各八兩,生葛四兩,為表裡證治之別。以意斟酌,投之輒驗,誠良方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米一升,加水三合,能益氣發汗。
  • 米一升,加童便三升,發汗出於陽氣,而生於陰液,火氣旺盛的人適合使用。
  • 深師還加入烏梅十四枚,葛根半斤,同時治療煩熱、滿脹。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中加入人參、萎蕤、羚羊角,治療勞風、項強、急痛、四肢煩熱。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中加入梔子、黃連、黃柏、大黃,各半兩;
  • 或者加入生地、石膏,各八兩,生葛四兩,以區別表證和裡證。
  • 根據實際情況斟酌使用,使用後往往見效,確實是良方。

6. 枳實梔子豉湯

仲景治大病瘥後,勞復者,枳實梔子豉湯主之。廣劑加蔥白粟米、雄鼠糞。範汪加桂枝大黃麻黃;又方去梔、豉,加甘草、桂心、大黃、芒硝。《千金》加石膏、鼠糞。崔氏單加鼠糞一味。《古今錄驗》加麻黃、大黃;一加鼠糞、大黃;一去梔、豉,加鼠糞;一加鼠糞、麻黃;一去梔子,加甘草、大黃、芒硝。許仁則又加蔥白、生薑、乾葛、麥冬、生地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治療重病痊癒後,因過度勞累而復發的患者,使用枳實梔子豉湯為主方。

  • 廣劑:在原方基礎上加入蔥白、粟米、雄鼠糞。
  • 範汪:加入桂枝、大黃、麻黃。
  • 另一種方劑:去除梔子、豉,加入甘草、桂心、大黃、芒硝。
  • 《千金方》:加入石膏、鼠糞。
  • 崔氏:單獨加入鼠糞。
  • 《古今錄驗》:加入麻黃、大黃;一種加入鼠糞、大黃;一種去除梔子、豉,加入鼠糞;一種加入鼠糞、麻黃;一種去除梔子,加入甘草、大黃、芒硝。
  • 許仁則:又加入蔥白、生薑、乾葛、麥冬、生地。

或主表,或主裡,或兼主表裡,或兼養,或兼滋,或表裡與滋養兼施,凡十餘變,而梔豉之法盡矣。

7. 鹹寒

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《內經》之旨也。仲景療傷寒,加芒硝於苦寒藥中。文仲又加芒硝於甘寒藥中,其方以生麥冬一升,生地黃一升,知母二兩,生薑二兩半,芒硝二兩半,水煮,分五服,取利為度。由是,而鹹寒之用乃廣矣。

白話文:

當體內有熱毒時,採用鹹涼的藥物治療。這也是《黃帝內經》的原則。仲景治療傷寒時,在苦寒藥中加入芒硝。文仲又將芒硝加入甘寒藥中,他的方子是:生麥冬一升,生地黃一升,知母二兩,生薑二兩半,芒硝二兩半,加水煮沸,分成五次服用,以通利為止。由此可見,鹹寒藥物的應用已經很廣泛。

8. 酸苦湧泄

河南治天行熱,解毒多用苦酒、豬膽、生艾汁、苦參、青葙、葶藶之屬。《外臺》單用苦參一兩,酒煮,並服,取吐如烊膠便愈。張文仲療傷寒、溫病等,三日以上,胸中滿,用苦酒半升,豬膽一枚,和服,取吐。蓋即《內經》酸苦湧泄之義。然今人之用此者罕矣。

白話文:

在河南地區,針對流行性感冒的治療中,常用苦酒、豬膽、生艾汁、苦參、青葙、葶藶等解毒藥物。《外臺祕要》中單獨使用一兩苦參,加入酒中煮沸,服用後催吐,吐出像熔化的膠水一樣的物質便可痊癒。張文仲在治療傷寒、溫病等疾病時,如果病情超過三天,胸中感到滿悶,會使用半升苦酒和一個豬膽混合服用,同樣催吐。這其實符合了《內經》中記載的「酸苦湧泄」的治療原則。不過,現在很少有人使用這種方法了。

9. 五疰鬼氣

五疰鬼氣之病,或助正氣以闢之,如蘇合香丸之屬是也;或假鬼氣以引之,如死人枕、天靈蓋之屬是也。徐嗣伯、劉大用恆用此法,而嗣伯云:鬼氣伏而不起,故令人沉滯,得死人枕,促之魂氣飛越,不得攸附體,故屍疰可瘥。劉氏治婦人因人入廟,為邪鬼所憑,致精采蕩越,與死人枕煎湯飲之,大瀉數行而愈。

白話文:

當受到五疰鬼氣的侵襲時,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來治療。

第一種是幫助正氣驅逐鬼氣,例如使用蘇合香丸之類的藥物。

第二種是利用鬼氣將其引出來,例如使用死人枕頭或天靈蓋之類的物品。徐嗣伯和劉大用經常使用這種方法,而徐嗣伯認為:鬼氣潛伏而不發作,因此會使人神志不清,而死人枕頭可以刺激魂魄飛揚,鬼氣無處附著,因此可以治療屍疰。劉大用也使用死人枕來治療婦女因進入廟宇而被邪鬼附身,導致精神恍惚,服用死人枕煎製的湯藥後,大量的腹瀉後痊癒。

則是死人之枕引鬼氣,或從上越,或從下出,隨其攸利,與草木氣味升降浮沉,各具一體性者不同。今人亦罕有聞用之者矣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死者枕頭能引來鬼魂的方法,有時候鬼魂會從上方穿過枕頭,有時候會從下方出來,這些方法會根據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,與草木氣味的升降浮沉完全不同。現在很少有人聽說過這種方法。

《千金》療屍疰方:發灰、杏仁,熬令紫色,等分,搗如泥,以豬膏和酒服,如桐子三丸,日三,神良。愚謂此治血枯經絡澀閉成勞者之良方也,亦即百勞䗪蟲之意,而氣味和調,可以無弊,或以桃仁易杏仁,亦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