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2)

1.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

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亡陽,必驚狂、起臥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。按此所謂陽者,乃心之陽,蓋即神也。火氣通於心,神被迫而不收,與發汗亡陽者不同。發汗者,動其腎,則厥逆、筋惕肉瞤,故當用四逆;被火者,傷其心,則驚狂、起臥不安,故當用龍、牡。其去芍藥,加蜀漆者,蓋欲甘辛急復心陽,而不須酸味更益營氣也。

與發汗後,其人叉手自冒心、心下悸欲得按者,用桂枝甘草湯同。蜀漆即常山苗,味辛,能去胸中邪結氣。此症火氣內逼心包,故須以逐邪而安正耳!

白話文:

傷寒病人脈象浮弱,若醫生用熱藥猛烈治療,導致陽氣受損,病人就會出現驚狂、睡臥不安等症狀,此時應該服用去芍藥加蜀漆、龍骨、牡蠣的桂枝湯來治療。這裡所說的「陽氣」,指的是心臟的陽氣,也就是精神。火熱之邪侵入心臟,精神受迫而不能收斂,這和因發汗而損傷陽氣的情況不同。發汗損陽,會傷及腎臟,導致厥逆、肌肉抽搐,所以要服用四逆湯;而被火熱之邪所傷,則會損傷心臟,出現驚狂、睡臥不安的症狀,因此要用龍骨、牡蠣。方中去掉芍藥,加入蜀漆,目的是要迅速溫補心陽,而不需要酸味藥物來滋養營氣。

如果病人是發汗之後,出現抱臂捂胸、心下悸動、想要按壓的症狀,則應該服用桂枝甘草湯。蜀漆就是常山,味辛,能去除胸中邪氣鬱結。這種情況是火熱之邪逼迫心包,所以必須用辛溫的藥物驅邪,以安撫正氣。

2. 五苓豬苓

五苓、豬苓,並治脈浮,發熱,渴而小便不利之症。然五苓則加桂枝、白朮,而治太陽;豬苓則加滑石、阿膠,而治陽明。蓋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。太陽為表之表,其受邪也,可以熱發,可以辛散;陽明為表之裡,其氣難泄,其熱易蓄,其發散攻取,自與太陽不同。是以五苓散加甘辛溫藥,假陽氣以行水;豬苓湯加甘鹹寒藥,假陰氣以利水也。

白話文:

五苓散與豬苓湯,都用於治療脈搏浮動、發熱、口渴但小便不利的症狀。但五苓散加了桂枝、白朮,用於治療太陽經病;豬苓湯則加了滑石、阿膠,用於治療陽明經病。因為太陽經是開洩的,陽明經是閉合的。太陽經屬表層的表層,受邪氣侵犯時,可以發熱,也可以用辛溫之法疏散;陽明經屬表層的裡層,氣機不易宣洩,熱邪容易積聚,其發散攻取的方法,和太陽經不同。所以五苓散添加辛溫甘的藥物,借助陽氣來利水;豬苓湯添加甘鹹寒的藥物,借助陰氣來利水。

3. 瀉心諸湯

傷寒下後,心下滿而不痛者,為痞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蓋客邪內陷,既不可從汗泄;而痞不實,又不可從下奪。故惟半夏、乾薑之辛,能散其結;芩、連之苦,能泄其滿。熱其所以泄、散者,雖藥之能,而實胃氣之使也。此用人參、甘草者,非以下後中傷,故以益氣而助其能耶!

甘草瀉心、生薑瀉心,雖同為治痞之劑,而生薑瀉心意在胃中不和,故加辛溫以和胃;甘草瀉心意在下利不止與客氣上逆,故不欲人參之增氣,而須甘草之安中也。

大黃黃連瀉心腸,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。成氏云:此虛熱也,與大黃、黃連以導其虛熱。按成氏所謂虛熱者,對燥屎而言也。蓋邪熱入里,與糟粕相結,則為實熱;不與糟粕相結,則為虛熱;非陰虛、陽虛之謂。本方以大黃、黃連為劑,而不用枳、樸等藥者,蓋以泄熱,非以蕩實熱也。

白話文:

瀉心諸湯

傷寒病症經過瀉下治療後,心窩部脹滿卻不疼痛的,稱為痞症,用半夏瀉心湯治療。這是因為外邪入侵內陷,既不能從發汗來治療;而痞症又不是實證,也不能用瀉下法治療。所以只有用半夏、乾薑的辛味,才能散解鬱結;黃芩、黃連的苦味,才能瀉去脹滿。藥物之所以能發揮散結、瀉滿的作用,實際上是依靠胃氣的運作。方中加入人參、甘草,並不是因為瀉下之後傷到了正氣,而是為了益氣以增強藥效。

甘草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,雖然都是治療痞症的方劑,但生薑瀉心湯著眼於胃中不和,所以加入辛溫之品來調和胃氣;甘草瀉心湯著眼於下痢不止以及外邪上逆,所以不需要人參來益氣,而需要甘草來安撫中焦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,治療傷寒病症經過發汗、瀉下治療後,心窩部痞滿,按壓起來柔軟,脈象在關上部位浮起的症狀。成氏(指成無己)說:這是虛熱,用大黃、黃連來引導虛熱外出。成氏所說的虛熱,是指相對乾燥的宿便而言。因為外邪熱邪進入里層,與糟粕結聚,就成為實熱;如果不與糟粕結聚,就成為虛熱;這不是指陰虛、陽虛。這個方子用大黃、黃連做主藥,而不使用枳實、厚朴等藥物,是因為要瀉熱,而不是要攻散實熱。

4. 白通四逆

白通、四逆,俱用薑、附,俱為扶陽抑陰之劑。而白通意在通陽,故用蔥白,凡厥而下利脈微者用之;四逆意在救里,故用甘草,凡厥而清穀不止者用之。若通脈四逆,則進而從陽,以收外散之熱;白通加人尿豬膽汁,則退而就陰,以去格拒之寒也。

白話文:

白通湯與四逆湯,都使用生薑和附子,都是溫陽抑陰的藥方。但白通湯著重於通達陽氣,因此加入蔥白,適用於四肢厥冷、下痢、脈象微弱的症狀;四逆湯著重於救治裡寒,因此加入甘草,適用於四肢厥冷、腹瀉不止的症狀。如果同時出現脈絡不通和裡寒的症狀(類似於四逆湯證),則可加強溫陽治療,以消除外散的寒邪;如果白通湯加入人尿和豬膽汁,則轉向滋陰,以去除寒邪的阻滯。

5. 麻杏甘石湯

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其邪不在經腠,而在肺中,故非桂枝所能發。麻、杏辛甘,入肺散邪氣;肺被邪鬱而生熱,石膏辛寒,入肺除熱氣;甘草甘溫,安中氣,且以助其散邪清熱之用。乃肺臟邪氣發喘之的劑也。

白話文:

麻杏甘石湯適用於出汗又喘息,但沒有明顯發熱的患者。這種情況是因為邪氣不在肌膚經絡,而是在肺部,所以桂枝湯無法發汗解表。麻黃和杏仁辛甘溫熱,能進入肺經,散解邪氣;肺部因邪氣鬱結而產生熱邪,石膏辛寒,能進入肺經清熱;甘草甘溫,能和中氣,並能輔助麻黃、杏仁散邪清熱。因此,麻杏甘石湯是治療肺部邪氣導致喘息的有效藥方。

6. 飲證類傷寒

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云云。按此非傷寒症,乃屬飲家也。《金匱》云;膈間支飲,其人喘滿,心下痞堅,得之數十日,醫吐下之不愈,木防己湯主義。又云:其人振振身瞤動者,必有伏飲。又云: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、目眩是也。成氏以為裡虛氣逆,與此藥和經、益陽、散氣,恐未切當。

病如桂枝症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,此為胸有寒也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寒,謂寒飲,非寒邪也。此亦痰飲類傷寒症。《活人書》云:痰飲之為病,能令人增寒發熱,狀類傷寒,但頭不痛、項不強為異耳!

白話文:

傷寒病如果經過嘔吐或腹瀉之後,仍然覺得心窩部脹滿,氣往上衝到胸口,這就不是傷寒的症狀,而是屬於飲邪(水液代謝異常)造成的疾病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膈肌之間有停滯的飲邪,患者會喘息胸悶,心窩部痞滿堅硬,這種情況持續數十天,即使用嘔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也不見效,應該使用木防己湯。書中又說:如果患者身體微微顫抖、抽動,就一定有潛伏的飲邪。還說:心窩部有痰飲,胸脅部脹滿、頭暈目眩,也是飲邪的症狀。成氏(指成無己)認為這是因為臟腑虛弱、氣逆所致,用木防己湯來調和經絡、補益陽氣、散解氣滯,可能不太合適。

如果病人症狀像桂枝湯主治的傷寒,但頭痛、項強都不存在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往上衝到咽喉,呼吸困難,這是胸中有寒飲的症狀,應該用嘔吐的方法治療,宜用瓜蒂散。這裡說的「寒」,指的是寒飲,不是指寒邪。這也是痰飲類似傷寒的症狀。《活人書》記載:痰飲所引起的疾病,能讓人發冷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,但是頭痛、項強的症狀卻沒有,這是兩者的區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