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中 (1)
卷中 (1)
1. 厥熱
傷寒先厥者,寒邪乍中,陽氣暴折也;後熱者,陽氣漸復,陰邪將卻也。五日厥,熱亦五日者,陰勝陽復之常也。厥深者,熱亦深;厥微者,熱亦微。謂有勝則有復,勝之甚者,其復亦甚。非以外厥之微甚,卜裡熱之淺深也。
傷寒前厥而後熱者,其病多吉,陽復而陰剝也;前熱而後厥者,其病多凶,陰進而陽退也。
厥四日,熱反三日,即顯陽微之機,不待復厥,至五日而知其病之進也;熱四日,厥反三日即顯陰負之兆,不待復熱,至五日而知其病之必愈也。
白話文:
傷寒初期出現厥逆(四肢厥冷)的,是因為寒邪突然入侵,陽氣驟然受損;後期出現發熱的,是因為陽氣逐漸恢復,陰邪開始消退。如果厥逆持續五天,發熱也持續五天,這是陰盛而陽氣恢復的正常情況。厥逆的程度深,發熱的程度也深;厥逆的程度輕,發熱的程度也輕。這是因為有所勝,就有所復,邪氣勝的厲害,恢復也就厲害。並非單純根據厥逆的輕重來判斷發熱的深淺。
傷寒先出現厥逆後發熱的,病情大多預後良好,這是陽氣恢復,陰邪被驅除的表現;先發熱後出現厥逆的,病情大多凶險,這是陰邪入侵,陽氣衰退的表現。
如果厥逆持續四天,發熱只持續三天,就顯示出陽氣微弱的徵兆,不用等到再次出現厥逆,到第五天就能知道病情在惡化;如果發熱持續四天,厥逆只持續三天,就顯示出陰邪衰退的徵兆,不用等到再次發熱,到第五天就能知道病情一定會好轉。
2. 三陰下症
太陰,有桂枝加大黃湯下之一症;少陰,有大承氣急下三症;厥陰,有小承氣下之一症。夫邪入三陰,病已深矣,其幸而不死者,其邪仍從陽而出耳!張季明所謂太陰脾經,溫燥不行,亦當溫利自陽明出,如桂枝加大黃是也;少陰腎經,雖用附子,復使麻黃,厥陰肝經用桂枝,則知少陰亦自太陽出,厥陰亦自少陽出;及其太陽、少陽鬱閉不行,則當自陽明出。故三陰皆有下症也。
白話文:
三陰下症
太陰證候,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;少陰證候,有大承氣湯等急下之法,共三種治療方案;厥陰證候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邪氣入侵三陰,病情已經很嚴重了,如果能倖免於死,是因為邪氣仍然能從陽經排出。張仲景所說的太陰脾經溫燥不通,也應該溫和利導,讓邪氣從陽明經排出,就像桂枝加大黃湯一樣;少陰腎經,雖然要用附子,還要配合麻黃;厥陰肝經要用桂枝,這都說明少陰經的邪氣也從太陽經排出,厥陰經的邪氣也從少陽經排出;如果太陽經、少陽經鬱閉不通,則應該從陽明經排出。因此,三陰經都有瀉下治療的證候。
3. 桂枝湯
風之為氣,能動陽氣而泄津液,所以發熱、汗自出,與傷寒之發熱、無汗不同。此用桂枝外發邪氣,即以芍藥內安津液;炙甘草合桂枝之辛,足以攘外,合芍藥之酸,足以安內;生薑、大棗甘辛相合,亦助正氣去邪之用。蓋以肌解而邪不去,故不用麻黃髮表,而以桂枝助陽以為表;以其汗出而營自和,故不用石膏之清裡,而用芍藥斂陰以為里。此桂枝湯之所以大異於麻黃、大青龍也。
白話文:
風寒邪氣會使陽氣活動,導致津液流失,所以表現為發熱、自汗,這與傷寒發熱、無汗不同。此方用桂枝發散體表外邪,再用芍藥滋陰斂液以安內;炙甘草與桂枝的辛味一起,能祛除外邪,與芍藥的酸味一起,能安定內裡;生薑、大棗的甘辛之味,也能幫助正氣祛邪。因為是肌表疏鬆但邪氣未解,所以不用麻黃發散,而用桂枝溫陽以固表;因為患者已經自汗,營氣已趨於平和,所以不用石膏清熱瀉火,而用芍藥收斂陰液以護裡。這就是桂枝湯與麻黃湯、大青龍湯最大的不同之處。
4. 麻黃湯
寒邪傷人陽氣,鬱而成熱,皮膚閉而成實,麻黃輕以去實,辛以發陽氣,溫以散寒氣。杏仁佐麻黃通肺氣,使腠理開泄,王好古謂其為治衛實之藥者是也。然泄而不收、升而不降,桂枝、甘草雖以佐之,實監製之耳!東垣云:麻黃湯是陽經衛藥也,開腠理使陽氣申泄,此藥為衛實也。
白話文:
麻黃湯
寒邪侵犯人體陽氣,鬱積而化為熱邪,皮膚閉塞而呈現實證。麻黃性輕能宣通鬱閉,辛味能發散陽氣,溫性能驅散寒邪。杏仁配合麻黃,能通暢肺氣,使肌膚毛孔開泄,王好古認為這是治療衛氣鬱滯的藥物。但是,麻黃單用容易造成泄而不收、升而不降的副作用,雖然加入桂枝和甘草來輔助,實際上只是起到監控和制約的作用。李東垣說:麻黃湯是治療陽經衛氣的藥物,能疏通肌膚毛孔,使陽氣得以宣泄,這是針對衛氣鬱滯的治療方法。
5. 大小青龍湯
大青龍治風寒外壅,而閉熱於經者;小青龍治風寒外壅,而伏飲於內者。夫熱鬱於經,而不用石膏,汗為熱隔,寧有能發之者乎?飲伏於內,而不用薑、夏,邪與飲摶,寧有能散之者乎?其芍藥、五味,不特靖逆氣而安肺氣,抑且制麻、桂、薑、辛之勢,使不相鶩而相就,以成內外協濟之功也。
白話文:
大小青龍湯
大青龍湯治療的是風寒邪氣阻塞體表,導致熱邪鬱積在經絡裡的情況;小青龍湯治療的是風寒邪氣阻塞體表,導致寒飲停滯在體內的情況。如果熱邪鬱積在經絡中,卻不用石膏瀉熱,單靠發汗,熱邪被阻隔在外,怎麼能發散出去呢?如果寒飲停滯在體內,卻不用生薑、乾薑溫散,邪氣和寒飲糾纏在一起,怎麼能把它們散開呢?方中芍藥、五味子,不僅能調和逆氣、安撫肺氣,還能制約麻黃、桂枝、生薑等辛溫藥物的峻猛之性,使它們不互相爭奪,而協同作用,從而達到內外協調治療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