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宣明人參白朮散方論

宣明人參白朮散,治遍身燥濕相搏,玄府緻密,遂致忪悸,發渴,飲食減少,不為肌膚。方以人參、甘草,甘以益虛也;生地黃潤以滋燥;石膏、黃芩、滑石,寒以除熱也;白朮、茯苓,燥以除濕也。而意特在濕熱,故白朮、滑石、石膏數獨多焉。其用參、地、甘草者,熱積則真氣消,濕聚則堅燥生也。

白話文:

宣明人參白朮散,是用來治療全身燥濕交加,脾胃氣機鬱塞,導致心神不寧、口渴、食慾不振、營養不良的疾病。

方中用人參、甘草,甘味補虛;生地黃滋潤以除燥;石膏、黃芩、滑石,寒涼清熱;白朮、茯苓,乾燥化濕。重點針對濕熱,所以白朮、滑石、石膏用量較多。

使用人參、生地、甘草,是因為熱盛會消耗真氣,濕盛會產生堅燥。

尤妙在薄荷、藿香以行表氣,縮砂仁以行裡氣,表裡氣通,而後溫可行,熱可去,此畫龍點睛法也。白朮湯方論,與此略同,學者宜究心焉。

白話文:

最妙之處在於薄荷和香霍能疏通外在的氣,縮砂仁則能調理內在的氣。外在和內在的氣通達之後,溫熱才能運行,熱氣才能被去除,這就是畫龍點睛的妙法。白術湯的方論和這個道理大致相同,學醫之人應該深入研究。

2. 柴胡梅連散羅氏秦艽鱉甲散方論

風勞骨蒸,久而咳嗽吐血,脈來弦數者,柴胡梅連散主之。蓋邪氣既久積於表裡之間而不退,非可一汗而去者,故用柴胡之辛散,必兼烏梅之酸收;而久積之風內蘊骨髓者,已變風之體而為熱,則宜用胡黃連之苦寒以清之。然兵無嚮導則不達賊境,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。新病且然,況伏邪乎?故膽以合膽,髓以合骨,薤白之通陽,童便之通怕,而表裡肌骨之邪,庶盡出歟!

白話文:

風邪侵骨導致骨髓發炎,久了會咳嗽吐血,脈象弦而數。這時,可以使用柴胡梅連散來治療。

因為邪氣在身體內外停留很久,無法消退。柴胡的辛散作用可以驅邪,烏梅的酸收作用可以斂邪。病邪累積久了,會深入骨髓,化熱。此時,可以用胡黃連的苦寒性來清除熱邪。

但是,藥物需要引導才能到達病竈。新發生的疾病尚且如此,更何況是潛伏已久的邪氣?所以,用膽汁引導膽經,用骨髓引導骨經。薤白通陽,童便通水,這樣才能讓表裡筋骨的邪氣全部排出。

羅氏秦艽鱉甲散,與柴胡梅連同意,亦治風勞骨蒸肌熱之症。然減前胡之泄氣,而加當歸之和血,去黃連之苦寒,而用青蒿之辛涼,氣味為較和矣。久病之人,未必不宜緩法也。

白話文:

3. 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方合論

陽虛者,氣多陷而不舉,故補中益氣多用參、耆、朮、草,甘溫益氣,而以升、柴辛平助以上升;陰虛者,氣每上而不下,故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、萸肉、山藥,味厚體重者,補陰益精,而以茯苓、澤瀉之甘淡助之下降。氣陷者多滯,陳皮之辛所以和滯氣;氣浮者多熱,牡丹之寒所以清浮熱。

白話文:

陽氣虛弱的人,氣息容易往下沉陷,無法上升,所以補氣的中藥常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等溫熱甘甜的藥材,並輔以升麻、柴胡等辛平的藥材幫助氣息上升。

陰氣虛弱的人,氣息容易向上浮,無法向下降,所以六味地黃丸常用熟地黃、山茱萸肉、山藥等味道厚重、體重大的藥材補陰益精,並輔以茯苓、澤瀉等甘淡的藥材幫助氣息下降。

氣息下陷的人容易氣滯,陳皮辛味可以疏通氣滯。氣息上浮的人容易發熱,牡丹花寒性可以清熱降火。

然六味之有苓、澤,猶補中之有升、柴也;補中之有陳皮,猶六味之有丹皮也。其參、耆、歸、朮、甘草,猶地黃、茱萸、山藥也。法雖不同而理可通也。

白話文:

儘管六味地黃丸裡有茯苓、澤瀉,就像補中益氣湯裡有升麻、柴胡一樣;補中益氣湯裡有陳皮,就像六味地黃丸裡有丹皮一樣。其中的黨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甘草,就像地黃、茱萸、山藥一樣。雖然方劑組成不同,但它們的原理是可以相通的。

4. 歸脾湯方論

歸脾湯兼補心脾,而意專治脾。觀於甘溫補養藥中,而加木香醒脾行氣,可以見矣。龍眼、遠志,雖曰補火,實以培土。蓋欲使心火下通脾土,而脾益治,五臟受氣以其所生也,故曰歸脾。

白話文:

歸脾湯雖然同時補養心脾,但它主要是治療脾。從它加入了補養脾胃、行氣的木香就能看出。龍眼、遠志,雖然說是補火,其實是為了培補脾土。目的是讓心火往下傳遞到脾土,這樣脾的功能得到改善,各臟器都能得到它們所需要的氣血,因此稱之為「歸脾」。

5. 鳳髓丹方論

鳳髓丹為太陰濕熱下注,少陰遺濁者設。黃柏苦能燥濕,寒能除熱,故以為君,濕熱易成壅滯,砂仁之辛香可以利之;脾邪不獨傷腎,亦且自傷,炙甘草之甘溫可以益之。然諸治濕熱藥不用,而獨取黃柏、砂仁者,以其氣味兼通少陰也。

白話文:

鳳髓丹是針對太陰出現濕熱下注、少陰出現留有濁物的情況而設計的。其中:

黃柏性苦,可以除濕;性寒,可以去熱,因此作為了君藥。濕熱容易導致瘀滯,砂仁的辛香味可以消除瘀滯。

脾臟受到邪氣侵襲,不僅會傷及腎臟,還會自傷。炙甘草性甘溫,可以補益脾臟。

雖然有很多治療濕熱的藥物,但鳳髓丹只選用了黃柏和砂仁,因為它們的氣味性質都能通達少陰。

6. 小投杯湯方論

上氣有熱者,麻杏甘石湯;無熱者,小投杯湯,蓋即麻杏甘石而以桂心易石膏。同一通肺下氣,而寒溫易用,法斯備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上呼吸道有熱,使用麻杏甘石湯;如果沒有熱,使用小投杯湯,小投杯湯是將麻杏甘石湯中的石膏換成桂心。同樣是通上呼吸道之氣,因寒熱不同而使用不同藥物,治療方法至此已備全了。

7. 清暑益氣湯清燥湯合論

清暑益氣湯,蓋謂其人元氣本虛,而又傷於暑濕,脾得濕而不行,肺得暑而不肅,以致四肢倦怠,精神短少,懶於動作,胸氣短促,不思飲食,脈浮緩而遲者設。故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歸身,甘溫氣味,以補中益氣;蒼朮、黃柏、澤瀉,以除濕熱;升麻、葛根,以除客熱;而肺喜清肅,得熱則煩,故以麥冬、五味清而收之;脾喜疏通,得濕則壅,故以炒曲、青皮、陳皮溫而行之。

白話文:

清暑益氣湯適用於那些元氣虛弱、又因暑濕而受傷的人。脾臟受濕邪困擾而運行不暢,肺部受暑熱影響而運作失常,導致四肢乏力、精神萎靡、懶得活動、胸悶氣短、食慾不振,脈象浮緩而遲緩。

因此,該湯方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歸身,具有甘溫氣味,以補益中氣;蒼朮、黃柏、澤瀉,用於祛除濕熱;升麻、葛根,用於祛除外來熱邪;肺喜清涼通暢,受熱則生煩躁,故用麥冬、五味子來清涼斂肺;脾喜疏通暢達,受濕則鬱積,故用炒曲、青皮、陳皮溫行氣滯。

此正治脾肺氣虛而受暑濕,若體實脈盛,或雖虛而不甚,及津涸煩渴多火者,則不可混投也。清燥湯亦治長夏濕熱蒸人,氣體困倦,腰足痿軟之症,故比清暑益氣多黃連、茯苓、豬苓、柴胡,無澤瀉、葛根、青皮,則清利之力差多,疏滯之力差少。是名清燥,清以降逆,燥以勝濕也。

白話文:

在脾肺氣虛並遭受暑濕的情況下,如果體格健壯、脈象旺盛,或雖虛弱但不太嚴重,以及津液耗竭、煩渴多火的人,都不能混用這些藥方。清燥湯也能治療長夏濕熱蒸人的天氣下,出現身體疲乏、腰腿軟弱的症狀。因此,與清暑益氣湯相比,清燥湯中添加了黃連、茯苓、豬苓、柴胡,沒有澤瀉、葛根、青皮,所以清利的力量略多,疏通滯塞的力量略少。之所以稱之為「清燥」,是因為它能清熱降逆,行燥勝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