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讀書記》~ 卷中 (3)
卷中 (3)
1. 戰慄
邪氣入,正氣抑,則病;正氣復,邪氣退,則汗出而愈矣。然邪猶未強而未即服,正猶微而未即勝,此所以戰也。
邪氣外與正爭,則為戰;內與正爭,則為慄。慄者,心內鼓慄。經曰: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若戰,則但肢體戰搖而已。戰者,正氣勝,則有得汗而解者;慄者,內氣虛,不能御邪,遂成厥脫也。
白話文:
戰慄
邪氣入侵,正氣受抑制,就會生病;正氣恢復,邪氣退去,就會出汗而痊癒。但是,邪氣尚未完全被制服,正氣也還很微弱,尚未完全取得勝利,所以會出現戰慄的症狀。
邪氣在體外與正氣爭鬥,就表現為戰慄;邪氣在體內與正氣爭鬥,就表現為內慄。內慄是指內心感到恐懼不安。經書上說:陰氣受邪氣侵犯,必然會感到內慄。如果表現為戰慄,則只是肢體顫抖而已。戰慄的情況下,如果正氣佔據上風,就會出汗而症狀減輕;而內慄的情況下,體內正氣虛弱,無法抵禦邪氣,最終可能導致昏厥脫症。
2. 熱入血室
熱入血室三條,其旨不同。第一條,是血舍空而熱乃入者,空則熱不得聚,而遊其部,故胸脅滿。第二條,是熱邪與血俱結於血室者,血結亦能作寒熱,柴胡亦能去血結,不獨和解之謂矣。第三條,是熱邪入而結,經尚行者,經行則熱亦行而不得留,故必自愈,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病在血而不在氣,在下而不在上也。若誅伐無過,變證隨出,烏能自愈耶?
白話文:
熱入血室有三種情況,其病理機制不同。第一種,血液不足,血室空虛,熱邪入侵後無法停聚,於是遊走於胸脅部位,導致胸脅部滿悶。第二種,熱邪與血液一起凝結在血室,血液凝結也能引起寒熱交替,柴胡可以治療血瘀,不只是具有解表和解的作用。第三種,熱邪入侵並凝結,但經絡氣血仍然通行,經絡運行則熱邪也隨之運行而無法滯留,因此能自行痊癒。這類情況,熱邪停留在血液而不侵犯氣機,停留在下焦而不侵犯上焦。但若治療過度,則會出現各種併發症,又怎能自行痊癒呢?
3. 圊血
下利,寸脈反浮數者,陽之盛也;尺中自澀者,陰之虛也。以陽加陰,必圊膿血。
少陰熱在膀胱而便血者,臟邪還腑,血去熱出,當愈;強發少陰汗而動血者,熱邪內迫,血去陰竭,多死。
白話文:
大便出血:
下痢,寸脈浮數,這是陽氣盛的表現;尺脈澀滯,這是陰氣虛的表現。陽盛傷陰,必然導致膿血便。
少陰經的熱邪在膀胱,因而便血,這是臟腑邪氣歸於腸腑,隨著血排出體外,病情將會好轉;如果強行發汗,導致出血,這是熱邪內逼,陰氣耗竭,多半會危及生命。
4. 吐利煩躁四逆
少陰病吐利,煩躁,四逆者死,為陰極而陽絕也;少陰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,為陰盛而陽爭也。病症則同,而辨之於爭與絕之間,蓋亦微矣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症出現嘔吐、腹瀉,伴隨煩躁不安,四肢冰冷(四逆)的,將會死亡,這是陰氣極盛,陽氣完全衰竭的表現。如果少陰病症出現嘔吐、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想要死的症狀,就要用吳茱萸湯治療,這是陰盛而陽氣掙扎的表現。兩種病症的症狀相同,但要區分陰陽是衰竭還是掙扎,這其中的差別非常細微。
5. 亡陽無陽
亡陽,陽不守也;無陽,陽之弱也。陽亡者,藩籬已徹,故汗出不止;陽弱者,施化無權,故不能作汗。
白話文:
亡陽是指陽氣完全失去,無法守護身體;無陽是指陽氣衰弱。陽氣完全消失的人,就像城牆被毀壞了一樣,所以汗出不止;陽氣衰弱的人,則陽氣不足以發揮作用,所以不會出汗。
6. 絕陽
陽為津液之源,津液為陽之根。汗出過多,胃氣生熱,津液竭矣。陽氣雖存,根本則離,故曰絕陽。
白話文:
陽氣是津液的來源,而津液又是陽氣的根本。汗出過多,胃火旺盛,津液就會耗盡。雖然陽氣還存在,但根本已經離散了,所以叫做絕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