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上 (6)
卷上 (6)
1. 卷上
虛化神,神化氣,氣化血,血化形,形化嬰,嬰化童,童化少,少化壯,壯化老,老化死,死復化為虛,虛復化為神,神復化為氣,氣復化為物,化化不間,由環之無窮。夫萬物非欲生,不得不生。萬物非欲死,不得不死。達此理者,虛而乳之,神可以不化,形可以不生。
太上者,虛無之神也。天地者,陰陽之神也。人蟲者,血肉之神也。其同者神,其異者形。是故形不靈而氣靈,語不靈而聲靈,覺不靈而夢靈,生不靈而死靈。水至清而結冰不清,神至明而結形不明,冰泮返清,形散返明。能知真死者,可以遊太上之京。
手陽也,故指長。足陰也,故指短。上陽下陰,人也,猿猴四手皆陽也,故輕捷而在上。豬狗四足皆陰也,故奔突而在下。
《莊子》曰:百昌皆生於土,皆歸於土,此土所以始萬物而終萬物者也。
華佗有五禽戲,道經又有熊經、鳥伸、鳧浴、猿跳、鴟視、虎顧、鷮息、龜縮,謂之八禽。
亥子之交,兩鼻俱通,丹家謂玉洞只開是也,此處不得放過。
神不明謂之魍,精不明謂之魎。
有形無聲,木石也。有聲無形,雷霆也。有形有聲,人物也。無聲無形,鬼神也。
凡視五色皆損目,惟黑色於目無損。
世界內眾,如一器中貯百蚊蚋,啾啾亂鳴,於分寸中鼓發狂內。
常言魚不見水,人不見氣,故人終日在氣中游,未嘗得見。惟於屋漏日光之中,始視塵埃滾滾奔忙。集暗室之內,若有疾風驅之者,此等境界,可以悟道,可以閱世,可以息心,可以參禪。漆園齊物之論,首發此義,亦可謂通天人之故者矣。
或問浩然之氣,答曰:一片花飛減卻春,蓋言浩然是無虧欠時也。
壺隱子曰: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。有味乎其言也,口之出入,禍福存亡,罔不由之。口之所繫於人也亦大矣,然必何如而後可。宣尼有言曰:君子以慎言語,節飲食,其良方也歟哉。
禮春夏教以禮樂,秋冬教以詩書。亦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之法也。蓋春生夏長,乃陽氣發泄之時,教以禮樂者,歌詠以養其性情,舞蹈以養其血脈,亦養陽之道也。秋冬收藏,乃陰氣收斂之時,教以詩書者,猶遊以求之,涵詠以體之,亦養陰之道也。
舉天下之山無不虛也,舉天下之水無不實也。山惟虛而易崩,水惟實而不腐。
金者,石中之津液,水出石中,故曰金生水也。
萬漚起而復破,水之性未嘗亡也。萬燈明而覆滅,火之性未嘗亡也。漚燈,情也。水火,性也。情與性,魂與魄也。
相法出於黃帝,觀《靈樞經》五閱五使五色諸篇,可知此術不始於《左傳》也。
《相塚書》曰,山川而能語,葬師食無所,肺腑而能語,醫師色如土。
相隨心變,變從何始,必從目始。孟子曰:胸中正,則眸子了焉,蓋五臟之精華所聚也。如馳騖之人變為沉靜,其目必去昏而清。暴戾之人變為慈祥,其目必去殺而和。非但是也,其面之清濁慈戾,亦從而變。蓋肉色從氣,血氣從心,無足致疑。非但是也,詞氣動容亦從心變,故凡內相無不變,外相之不可變者,獨骨格耳。
白話文:
[卷上]
人的生命是一個循環:虛無化為神,神化為氣,氣化為血,血化為形體,形體發育成嬰兒,嬰兒長成兒童,兒童長成少年,少年長成壯年,壯年步入老年,老年走向死亡,死亡又回歸虛無,虛無再化為神……如此循環往復,生生不息。萬物不是想要出生才出生,也不是想要死亡才死亡,這是自然規律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能保持身心平和,精神不衰,形體不老。
至高無上的存在是虛無之神,天地是陰陽之神,人與蟲類是血肉之神。萬物相同之處在於都有神,不同之處在於形體。所以形體未必靈動,但氣卻靈動;言語未必靈妙,但聲音卻靈妙;清醒時未必靈敏,但夢境卻靈敏;活著未必靈動,但死亡卻靈動。水太清則會結成冰,不再清澈;神明太過於顯現則形體不清晰,冰融化後恢復清澈,形體散去後神明也會顯現。能明白死亡真諦的人,就能遨遊於至高無上的境界。
手屬陽,所以手指長;腳屬陰,所以手指短。人體上部屬陽,下部屬陰。猿猴四肢皆屬陽,所以行動輕捷敏捷;豬狗四肢皆屬陰,所以行動笨拙遲緩。
《莊子》說:所有生物都生於土,都歸於土,所以土是萬物之始,也是萬物之終。
華佗創造了五禽戲,道家經典又記載了熊經、鳥伸、鳧浴、猿跳、鴟視、虎顧、鷮息、龜縮,合稱八禽戲。
亥時與子時交界之際,兩鼻孔都能暢通無阻,道家稱為玉洞開啟,這是重要的時刻,不可錯過。
神不明則稱之為魍,精不明則稱之為魎。
有形無聲的是木石,有聲無形的是雷霆,有形有聲的是人物,無聲無形的是鬼神。
凡是看五種顏色都會損傷眼睛,只有黑色對眼睛沒有傷害。
世間眾生如同一個器皿中裝滿蚊蚋,嗡嗡亂叫,在狹小的空間內瘋狂喧鬧。
常言道,魚兒看不見水,人看不見氣,人終日生活在氣中卻從未見過,只有在屋漏的陽光照射下,才能看到灰塵飛舞,如同疾風驅趕一般。在黑暗的室內,也能看到這種景象。這些境界可以讓人頓悟,可以讓人看透世事,可以讓人平靜身心,可以讓人參禪悟道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首先闡述了這個道理,也可以說是闡明了天地人的道理。
有人問什麼是浩然之氣,回答說:一片花落,春色就減少一分,意思是浩然之氣是無損耗的。
壺隱子說: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。這句話很有道理,禍福生死都與口有關,口對人的影響很大。那麼應該如何做呢?孔子說:君子應謹慎言語,節制飲食,這也是良方啊!
春季和夏季用禮樂教化,秋季和冬季用詩書教化。這是養護陽氣和陰氣的方法。春生夏長是陽氣發洩的季節,用禮樂教化,通過歌舞來培養人的情操,通過舞蹈來調養人的血脈,也是養護陽氣的方法。秋冬收藏是陰氣收斂的季節,用詩書教化,通過研讀來體會,也是養護陰氣的方法。
天下所有的山都空虛,天下所有的水都充盈。山因為空虛而容易崩塌,水因為充盈而不容易腐敗。
金是石頭中的津液,水從石頭中流出,所以說金生水。
無數水泡產生又破滅,水的性質從未改變;無數燈火點亮又熄滅,火的性質從未改變。水泡和燈火是現象,水和火是本質;現象與本質,如同魂魄一樣。
相術起源於黃帝,參閱《靈樞經》中關於五臟、五官、五色的篇章,就知道相術並非起源於《左傳》。
《相塚書》說:山川能說話,葬師吃不飽;五臟六腑能說話,醫生面色蒼白。
相貌隨心而變,變化從何開始?必定從眼睛開始。《孟子》說:胸懷正直,目光就會清澈,這是五臟精華凝聚的結果。如果奔波勞碌的人變得安靜,他的眼睛就會由昏濁變得清澈;如果暴戾的人變得慈祥,他的眼睛就會由凶狠變得柔和。不僅如此,面部的清濁、慈祥與凶狠也會隨之改變。因為面色隨著氣血而變化,氣血隨著心而變化,這是毋庸置疑的。不僅如此,言談舉止也會隨著心而變化,所以內在的相貌都會變化,唯一不變的外在相貌只有骨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