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林

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)

1. 卷下

子華子曰:夫混茫之中,是名太初,實生三氣。上氣曰始,中氣曰元,三氣曰玄。玄資於元,元資於始,始資於初。太真剖割,通二而為一,離之而為兩,各有精專,是名陰陽。兩端而三之,數登於九而究矣。是以棲三陰之正氣於風輪,其專精之名曰太玄。棲三陽之正氣於水樞,其專精之名曰太一。

白話文:

子華子說: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,存在著名為太初的原始狀態,它產生了三種氣。最上面的氣稱為「始」,中間的氣稱為「元」,最下面的氣稱為「玄」。「玄」氣依靠「元」氣,「元」氣依靠「始」氣,「始」氣則依靠太初。太初分化,將兩氣合為一氣,將一氣分為兩氣,每種氣都有其獨特的特性,這就是陰陽。再將陰陽兩氣分為三,數字累加到九就結束了。因此,將三陰之氣中的正氣安置在風輪中,其特殊精華的部分稱為「太玄」。將三陽之氣中的正氣安置在水樞中,其特殊精華的部分稱為「太一」。

太一,正陽也。太玄,正陰也。陽之正氣其色赤,陰之正氣其色黑。水、陽也,而其伏為陰。風、陰也,而其發為陽。上赤下黑,左青右白,黃潛中宮,而五運流轉,故有輪樞之象焉。水涵太一之中精,故能潤澤百物而行乎地中。風涵太玄之中精,故能動化百物而行乎天上。

白話文:

太一代表正陽,太玄代表正陰。陽的正氣呈現紅色,陰的正氣呈現黑色。水屬陽,但潛藏時表現為陰。風屬陰,但發動時表現為陽。上方紅色,下方黑色,左邊青色,右邊白色,黃色隱藏在中央。五運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交替運行,因此形成了一個輪迴循環的景象。水蘊含著太一的精華,所以能夠滋潤萬物並在地中運行。風蘊含著太玄的精華,所以能夠推動並變化萬物,在天空運行。

上赤之象,其宮成離。下黑之象,其宮成坎。夫兩端之所以平者,以中存乎其間故也。中名未立,兩端之不形,是以坎離斡乎中氣,中天地而立,生育萬物,新新而不窮。陽之氣為火,火勝,故冬至之日燥。陰之氣為水,水勝,故夏至之日濕。火則上炎,水則下注,鳥飛而上,魚動而下,物類相動,焱本相應,孰究其所以來,誰使其所以然。因其然也然,不然也不然,然乎然,不然乎不然,吾亦不知其所以然也。

白話文:

上赤色代表離宮。下黑色代表坎宮。兩極之所以能保持平衡,是因為中間存在著平衡之力。這個中間點還沒有具體的名稱,兩極還沒有具體的形態,所以坎離兩宮作用於中間的氣,使天地得以形成,進而生養萬物,生生不息。陽氣屬火,火勢旺盛,所以冬至這天乾燥。陰氣屬水,水勢旺盛,所以夏至這天潮濕。火氣向上燃燒,水氣向下流動,鳥向上飛翔,魚向下遊動,萬物相生相剋,自然而然地相互影響。追究其本源,探尋其原因,究竟是什麼讓它如此,又是誰讓它如此,我也不知道為什麼。因為它就是這樣,所以它就是這樣;如果不是這樣,它就不會這樣。它是這樣還是不是這樣,我也不清楚它的道理。

夫是之謂萬化原,上決而成天,下決而成地,既已決矣,命之曰中。決必有所合也,命之曰和,中和玄同,萬物所生,夫是之謂三三六六。

白話文:

這是萬物形成的根源,向上發展變成天,向下發展變成地。既已經分開,就稱為「中」。分開一定會有一些結合的地方,就稱為「和」。「中和」這兩個概念是玄妙而同等的,萬物都是由此而生的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三三六六」。

子華子曰:天地之大數,莫過乎五,莫中乎五。五居中宮,以制萬品,謂之實也。沖氣之守也,中之所以起也,中之所以止也,龜筮之所以靈也,神響之所以豐融也,通乎此。則條達而無礙者矣,是以二與四,抱九而上躋也;六與八,蹈一而下沉也,戴九而履一,據三而持七。五居中宮,數之所由生,一縱一橫,數之所由成。

故曰天地之大數,莫大乎五,莫中乎五,通乎此,則條達而無礙者矣。

白話文:

子華子說:天地間最大的規律,莫過於「五」;最中和的,也是「五」。「五」位於中央,用來規範萬物,稱為「實」。「沖氣」守護著「五」,「五」是中央生發的基礎,也是中央止息的根源。「龜筮」之所以靈驗,「神響」之所以豐盛,都是因為通曉了這個道理。通曉了這個道理,則通暢無阻礙。因此,二與四,擁抱九而上行;六與八,踩踏一而下降。戴著九,踩著一,立於三,握住七。五位於中央,是數字產生的根源,一縱一橫,是數字形成的基礎。

子華子曰:醫者,理也;理者,意也,藥者,淪也;淪者,養也。腑臟之伏也,血氣之留也,空窾之塞也,關鬲之礙也,意其所未然也,意其所將然也。察於四然者,而謹訓於理,夫是之謂醫。以其所有餘也,而養其所乏也;以其所益多也,而養其所損也,反其所養,則益者彌損矣;反其所養,則有餘者彌乏矣。察於二尺者,而加疏淪焉,夫是之謂藥。

故曰:醫者,理也;理者,意也;藥者,淪也;淪者,養也。

白話文:

子華子說:醫術是講道理的;道理,就是根據病情發生的原因進行推測;用藥,就是滋養;滋養,就是治療。臟腑的衰弱、血氣的停滯、虛空的阻塞、關節的阻滯,這些病症的發生,都是因為醫生沒有預測到它的發展變化。醫生能察覺到四種症狀,並謹慎地根據道理施治,這就是醫療。用病人生體中過剩的氣血去滋養不足的部分;用病人生體中比較強的機能去滋養虛弱的部分。如果調動的方法相反,那麼強的部分就會變得更加虛弱;如果調動的方法相反,那麼過剩的部分就會變得更加不足。醫生能察覺到人體變化,並且用藥物進行疏通和滋養,這就是用藥。

(程叔本號子華子,晉人,程伯符之後樸之十六代祖也。孔子遇諸郯歡日天下之賢士也。詳子華子二卷並家乘子書無叔字。)

白話文:

程叔本字子華,是晉代人,是程伯符的第十六代祖先。孔子在郯城遇見他,感嘆他是天下賢士。詳細記載子華子的二卷家譜和子書中,都沒有「叔」字。

老子之言:大抵以無為無名為本,至於絕聖棄智。然所云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,乃似於用機械而有心者,微言淵奧,固莫探其旨也。

白話文:

老子強調無為無名纔是根本,甚至主張消除聖智。然而,他提出的「反向而行」理念,比如要讓事物收斂,先要使它張揚;要讓它衰弱,先要讓它強盛;要讓它消亡,先要讓它興盛;要奪取,先要給予,似乎有違無為原則,採用機械手段,讓人覺得費解。

太上老君十三虛無。

虛、無、清、靜、微、寡、柔、弱、卑、損、時、和、嗇。

一曰遺形忘體,恬然若無,謂之虛。

二曰損心棄意,廢偽去欲,謂之無。

三曰專精積神,不與物雜,謂之清。

四曰反神服氣,安而不動,謂之靜。

五曰深居閒處,功名不顯,謂之微。

六曰去妻離子,獨與道遊,謂之寡。

七曰呼吸中和,滑澤細微,謂之柔。

八曰緩形縱體,以奉百事,謂之弱。

九曰憎惡尊榮,安貧樂辱,謂之卑。

十曰遁盈逃滿,衣食粗疏,謂之損。

十一曰靜作隨陽,應變卻邪,謂之時。

十二曰不飢不渴,不寒不暑,不喜不怒,不哀不樂,不疾不遲,謂之和。

十三曰愛視愛聽,愛言愛慮,堅固不費,精神內守,謂之嗇。

白話文:

太上老君認為,修行之道,要達到十三種虛無的境界:虛、無、清、靜、微、寡、柔、弱、卑、損、時、和、嗇。

第一種是遺忘形體,心無所依,如同虛空,稱為「虛」。

第二種是捨棄私心雜念,去除欲望,稱為「無」。

第三種是專心致志,心神專一,不與外界事物相混淆,稱為「清」。

第四種是返觀自身,呼吸調勻,心神安寧,不為外物所動,稱為「靜」。

第五種是隱居僻靜之處,不追求名利,稱為「微」。

第六種是遠離妻室兒女,獨自與道相伴,稱為「寡」。

第七種是呼吸自然,動作柔順,細微自然,稱為「柔」。

第八種是放鬆身心,以應付各種事物,稱為「弱」。

第九種是厭惡尊貴榮華,安於貧困,樂於受辱,稱為「卑」。

第十種是避免貪得無厭,衣食簡單,稱為「損」。

第十一種是隨順自然,應變萬物,避開邪惡,稱為「時」。

第十二種是沒有飢渴、寒暑、喜怒哀樂、疾速之感,心境平和,稱為「和」。

第十三種是愛惜視聽、言語、思慮,堅守正道,心神內守,稱為「嗇」。

道家有交梨火棗者,蓋梨乃春花秋熟,外蒼內白,有金木交互之義,故曰交梨。棗味甘而色赤,為陽,有陽土生物之義,故曰火棗。

白話文:

道家有一種東西叫「交梨火棗」,因為梨子在春天開花,秋天成熟,外皮青綠,果肉潔白,代表著金、木元素交替,所以稱為「交梨」。棗子味道甘甜,顏色紅潤,屬陽性,象徵著陽土滋養萬物,因此稱為「火棗」。

為道者如披乾草避火,愛欲人如執烈炬迎風。

不守庚申,都忘甲子。剪三尸內蠹,享六甲行廚。

名在丹臺玉室,名在瓊簡赤書。

云笈瓊函,神經怪牒。

仙丘絳露,見《山海經》;崑崙朱露,見《拾遺記》。

仙家三寶,有碧瓊杯,紅蕤枕,紫玉函。

仙家上藥,有玄霜,絳雪。

佩五嶽圖,服三尸酒(石榴也。)

不知上得不得,且怪懸之又懸。

佛有三不能,仙有三不過。

白話文:

追求道的人就像披著乾草躲避火災,沉迷情欲的人則像是手持烈焰迎風而行。

不守庚申,就忘記了甲子,也就是說,不注意日常養生,就會失去長壽的機會。去除體內的內在病害,享受美好的生活。

名字被記錄在神仙名冊和仙書上。

這些都是記載著神仙傳說和奇異事物的書籍。

仙山上的瓊漿玉露,記載在《山海經》中;崑崙山的仙露,則記載在《拾遺記》中。

神仙的寶物,包括碧瓊杯、紅蕤枕和紫玉函。

神仙服用的靈藥,包括玄霜和絳雪。

佩帶五嶽圖,服用三尸酒(石榴)。

不知道這些是否能達到仙道,只能感到疑惑不解。

佛家有三大不能,仙家有三不過。

色香臭味,天之所生也。耳目鼻口,人之所具也。目知色,耳知聲,鼻知臭,口知味,此四者,天人之相交也。使無耳目,則聲色又烏用生之哉,則造化或幾乎熄矣,此天地之所以善藏其用也。至於心,則又所以具此理而應此事者也,宰制四者於中,而各聽命焉,此其所以官天地,役萬物者也,故並於兩間而為三。

白話文:

色彩、香味、氣味是天地間自然形成的。耳朵、眼睛、鼻子、嘴巴是人體中本來就具備的器官。眼睛能辨識色彩,耳朵能分辨聲音,鼻子能辨別氣味,嘴巴能品嘗味道,這四種感官是天人之間相互聯繫的途徑。如果沒有耳朵和眼睛,那麼聲音和色彩的存在也就沒有意義了,這樣一來,天地的創造之功也就幾乎停止了。這就是天地善於保存其功用的原因。而心,則是具備這些道理並能對這些事情作出反應的器官。它在體內統治著四種感官,並讓它們都聽從安排。因此,心能統御天地,役使萬物,所以它與天地並列,成為天地間的三才之一。

夫咸者,生於火也。火然薪木,既已成灰,用水淋灌,即成灰滷。燥干之極,遇水即咸此其驗也。地中得火,既多燥干,燥干遇水,即成鹹味,咸者之性,尤多下墜。試觀五味,辛甘酸苦,皆寄草木,獨鹹味寄於海水,足徵四味浮輕,咸性沉重矣。今蜀道鹽井,先鑿得泉,悉是淡水,以桶隅之,更鑿數丈,乃得滷焉。

白話文:

鹹味是由火產生的。火燃燒木材後,變成了灰燼。用水澆灌後,灰燼變成滷水。這表明,極度乾燥的東西遇水就變鹹。地下的火產生了大量的乾燥物質,這些乾燥物質遇水後變成鹹味。鹹味的性質特別容易下沉。觀察五味,辛甘酸苦這些味道都依附在草木上,只有鹹味依附在海水中。這足以證明其他四味都是浮輕的,而鹹味則是沉重的。現在四川產鹽的鹽井,一開始鑿出的泉水都是淡水。用桶舀出淡水後,再鑿深幾丈,才能得到滷水。

又鹽池雨多,水味必淡。作為斗門,泄其淡水,下乃滷焉。咸重淡輕,亦其證也。海於地中,為最卑下,諸咸就之,積咸既多,淡入亦化,非獨水也。海中山島,或悉是咸,故咸重歸海,海水為鹽也。試觀人汗,俱作鹹味,亦由火故,理可類觀。溺處生硝,硝為火藥,亦一端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,鹽池的雨水很多,水的味道必定很淡。用斗笠當作門,讓淡水漏掉,下面就變成鹹水了。鹹的比重的確比淡的重,這也可以證明這一點。海水在地下,處於最低的位置,各種鹹水都流向它,鹹的積累得越來越多,淡水流進去也會變成鹹水,不只是水而已。海中有些島嶼,整座島都是鹹的,因此鹹的會回到海中,海水中才會有鹽。觀察人的汗液,都有鹹味,這也是因為火的作用,道理是可以類似的。溺尿處會有硝石,硝石是火藥,也是一種證明。

或曰:咸既因火,火因於日,日遍大地,大地之下,悉有鹽乎?曰:豈不然乎?蜀道鹽井,三晉鹽池。西國有海,名曰地中,實不通海,亦是鹹水。西戎北狄,多有鹽澤,彼以咸故,悉名為海。足徵大地之下,無不有鹽矣!或曰:大地之下既皆鹽,緣何鹽井以深,鹽池鹽澤以淺?曰:咸生於火,火淺咸淺,火深咸深也。又感能固物,使之不腐,卻能斂物,使之不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鹹味是因為火,火是由於太陽,太陽照射遍及大地,那麼大地之下,到處都會有鹽嗎?我回答:難道不是這樣嗎?四川蜀道有鹽井,山西三晉地區有鹽池。西方有片海,名叫地中海,實際上它並不通向大海,也是鹹水。西方的少數民族地區,有很多鹽澤,他們因為鹹的緣故,都稱它們為海。這足以證明大地之下,到處都有鹽!又有人說:大地之下既然都有鹽,為什麼鹽井很深,而鹽池和鹽澤卻很淺?我回答:鹹味是由於火產生的,火淺則鹹淺,火深則鹹深。另外,鹹味能固化物體,讓它不腐爛,又能收斂物體,讓它不生長。

火在地中,藉溫暖多所變化,倘居地上,任其焚燒,有何不滅。若火與咸俱令在地,動植之物,悉皆泯矣。故日生熱,因熱生火,旋用水土壅閼,恆使在下,助生萬物,有時有處,間一發見,即歸本所。因火生咸,亦令性重,歸藏於海,為人作味,不令侵出地上,以為物害也。

白話文:

火在地底,因為溫度上升而產生各種變化,如果火出現在地面上,任由它燃燒,怎麼可能不滅?如果火和鹽同時存在於地面,那麼動植物都會被它們毀滅。因此,太陽生熱,由熱生火,再用水分和泥土掩埋限制它,讓火永遠在地底,幫助萬物生長。有時在特定地點,火才會偶爾顯露出來,但很快就會回到它的本源。因為火生鹽,鹽的性質也比較重,所以鹽會儲存在海洋中,被人們用作調味料,不會侵害地面,造成危害。

且海益於人,不止作味,鹹水生物,美於淡水,故海中之魚,旨於江河之魚。鹹水厚重,載物則強,故入江河而沉者,或入海而浮也。試以江河之舟,載物入海,載物不減,驗其水痕,頓淺尺許,此理何故?蓋緣燥熱之情,本自堅勁,加有鹹味,比之凡水,稠而密理,故載物獨強也。

白話文:

海洋對人類很有好處,不只是它的味道,海水中的生物也比淡水中的美味。所以海水中的魚比江河中的魚更鮮美。海水濃稠厚重,載重力強,因此進入江河會下沉的東西,進入海水卻會浮起。如果用江河中的船隻載貨物進入大海,貨物重量不減少,但測量吃水深度卻淺了一尺多,這是什麼道理呢?因為燥熱的性質本來堅硬有力,再加上鹹味,比普通的水更濃稠密實,所以載重量特別強。

又海水夜光,江河不光,江河之水滅火,海水入火,如益膏油,反加熾盛,則咸為火情彰彰著矣。(海鹽)

月中有形質微黑者,人以為山河之影,非也,其質有常,如玉之有瑕也。(蟾影)

白話文:

又海水在夜晚會發光,但江河的水不會。江河的水可以滅火,而海水如果倒入火中,就像是加油一樣,反而讓火勢更加旺盛,這就表明瞭海水含有的鹽分具有助燃的性質。

月亮中有些微暗的部分,人們以為那是山河的影子,其實不然,這些部分是固定的形狀,就像玉石中的瑕疵一樣。

魚生於水,人生於塵。人俯視知為水,魚不知也,魚仰視知為塵,人不知也。立於百仞之上,清虛之間而觀之,塵水一也。大凡塵埃之中,皆氣所沖也,人一息不食氣則不生,魚一息不食水則死。人入水,魚抗塵,死不移時,違其所生之故也。水族入陸而不死者,魚鱉鱣鮰之類,是彼其吭間有闢塵之穴焉。

白話文:

魚在水中誕生,人在地上誕生。人往下看,知道是水,魚卻不知道;魚往上看,知道是塵土,人卻不知道。如果站在高高的山頂上,從空靈的空間往下看,塵土和水是一樣的。普天之下,塵土都是氣體推動的。人如果不呼吸,就無法生存;魚如果不喝水,就會死亡。人進入水中,魚進入塵土,不久就會死亡,這是因為違反了它們生存環境的緣故。那些水生動物上岸後不死,比如魚、鱉、鱣、鮰,這些動物的喉嚨中都有可以排斥塵土的孔穴。

陸族入水而不死者,烏鬼鮫人之類是,彼其吻下有逆水之竅也。人當不語之時,食氣從鼻入,而亦從鼻出。魚當倦遊之候,食水從腮入,而亦從腮出,及其食物也,口即為政,而鼻腮呼吸未嘗間斷也。魚育於水,必借透塵中之氣而後生,水一息不通塵,謂之水死,而魚隨之。

白話文:

陸地上的動物掉入水中不會死亡,比如海龜、鯊魚等,因為它們的嘴下有一個可以逆流的通道。人在不說話的時候,會從鼻子吸入氣體,再從鼻子呼出。魚在遊動疲勞時,會從腮部吸入水,再從腮部呼出。當魚進食時,嘴巴會負責進食,但鼻子和腮部的呼吸卻不會間斷。

魚類生活在水中,必須藉助水中溶解的空氣才能存活。如果水中完全沒有空氣,就會變成死水,而魚也會隨之死亡。

試函水一匱,四隙弭之。經數刻之久,而起視其魚,魚死矣。人育於氣,必旁通運旋之氣而後不死,氣一息不四通,謂之氣死,而大命盡焉。試兀坐十笏閣中,周匝封糊,歷三飯之久而視其人,人死矣。是故三日絕粗糲之糧,淹然延命,十刻違正浩之養,溘爾捐軀。然則生人生長於氣,猶魚之於水也,通乎此。

而子房辟穀之思,未甚怪誕矣。(水塵觀)

白話文:

試著把一條魚放入一個沒有縫隙的箱子裡。經過幾小時後,查看這條魚,它已經死了。人依靠氣而生,必須要有周圍流通的氣才能存活。如果氣無法流通,就會導致「氣死」,生命也就結束了。

試著讓一個人坐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,經過三餐的時間後查看,這個人也會死。因此,三天不進食粗糧可以延續生命,十刻不呼吸新鮮空氣會讓人迅速死亡。

由此可見,人對氣的依賴就像魚對水的依賴一樣。

天地間非形即氣,非氣即形。雜於形與氣之間者,水火是也,由氣而化形,形復返於氣,百姓日習而不知也。氣聚而不復化形者,日月是也。形成而不復化氣者,土石是也。氣從數萬里而墜,經歷埃坷,奇候融結而為形者,星隕為石是也。氣從數百仞而墜,化為形而不能固者,兩雹是也。

白話文:

宇宙中除了具體的形體,就是無形的氣息,沒有氣息的地方就會有形體。介於形體和氣息之間的東西,就是水和火,它們是由氣息轉化而來的,而形體又重新回到氣息中,但人們每天接觸這些變化卻沒有察覺。氣息聚集起來不再轉化為形體的,就是日月。已經形成形體不再轉化為氣息的,就是土石。氣息從數萬裏高空墜落,經歷波折,奇異的徵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形體,就是流星隕石。氣息從數百丈高空墜落,化為形體但不能凝固的,就是冰雹。

初由氣化形,人見之,卒由形化氣,人不見者,草木與生人禽獸蟲魚之類是也。氣從地下催騰,一粒種性,小者為蓬,大者為蔽牛干霄之材,此一粒原本幾何?其餘則皆氣所化也,當其蓊然於深山,蔚然于田野,人得而見之。即至斧斤伐之,製為宮室器用,與充飲食炊爨,人得而見之。

白話文:

天地初生,是由氣轉化而成形,人可以看到這個過程。最終,形體又重新化為氣,這是人們看不到的,就像草木、人類、禽獸、蟲魚之類的生物。

氣從地底向上湧升,催生出一粒種子。種子很小,可以長成蓬草,種子很大,可以長成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。這些究竟是原本就有的,還是由氣轉化而來的呢?當這些植物鬱鬱蔥蔥地生長在深山之中,或是繁茂地生長在田野裡時,人們可以看到它們。可是等它們被斧頭砍伐,製成房屋、器具、食物或燃料時,人們還是可以看到它們。

及其得火而燃,積為灰燼,衡以曏者之輕重,七十無一焉,量以多寡,五十無一焉。即枯枝榴莖,落葉凋芒,殞墜漬腐,而為塗泥者,失其生茂之形,不啻什之九,人猶見以為草木之形。至灰燼與塗泥而止矣,不復化矣。而不知灰燼枯敗之歸土,與隨流而入壑也。會母無於黃泉,朝元精於冱穴,經年之後,潛化為氣,而未嘗為土與泥,此人所不見也。

白話文:

當植物被火焰點燃,化為灰燼,用先前重量衡量,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不到;用數量計量,也只剩原來的二十分之一不到。即便是枯萎的枝葉,凋零的花草,掉落腐爛而變成泥土,也失去了它們原本繁茂的樣貌,幾乎喪失了十分之九以上的原形。然而,人們仍然將它們視為植物的形態。直到它們變成灰燼和泥土後,纔不再變化。

然而,人們並不知道,灰燼和枯敗的植物最終會歸於塵土,並隨水流進入溝壑。人死去後,靈魂寄居在陰間,精氣停留在寒冷的地方。經過多年,靈魂會逐漸消散為氣體,卻不會變成泥土。這是世人所看不到的。

若灰燼塗泥,究竟積為土,生人豈復有卑處之域,滄海不盡為桑田乎?人身食草木之實,與禽獸之肉,不居然形耶,強飯之人,有日啖豚肩與鬥粟,而臟腑燥結,甚至三日而通。量其所入而度所出,百無一焉。形之化氣,只在晝夜之間,雖由人身火候,足以攢簇五行,而原其始初,則緣所食之物,皆氣所化,故復返於氣耳,或曰皆氣所化。胡為不俱化,而猶存一分滓穢耶,此非形耶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將灰燼塗抹在泥土上,最終也會積成泥土。那麼,人體豈不是也可以從卑微的環境中誕生?滄海難道不會變成桑田嗎?人身食草木之實和禽獸之肉,難道不會轉化成形體嗎?貪食之人,有的人一天可以吃掉一隻豬肩和一鬥小米,卻導致臟腑乾燥結滯,甚至三天都不能排便。如果衡量一下他們的攝入量和排泄量,十之八九是不相符的。肉體的轉化為氣體,只會在晝夜之間。雖然憑藉人體的火候,足以凝聚五行之氣,但追根溯源,還是因為所食之物,都是由氣所化,因此又還原為氣體。有人說都是由氣所化。那為何不全部轉化為氣,而仍殘留一分滓穢呢?這難道不是形體嗎?

曰:糞田而後,滓穢安在,其旨與灰燼之潛化,又何以異乎?人身從空來,亦從空化。佛經以皮毛骨肉歸土,精血涕汗歸水,其亦見膚之義。開數百年古墓而視之,石槨而外,有剩土余骸否?覆載之間,草木之朽燼,與血肉毛骨之委遺,積月而成寸,積歲而成尺積世而得尋,積運會而不知紀極,非其還返於虛無也。頊之顓丘陵,入土千仞,高辛之城郭,高出泰山之表矣。

白話文:

糞田之後,那些污穢不潔的東西去哪了呢?它的道理和灰燼隱藏消失的過程有什麼不同嗎?人身自虛空而來,也會歸於虛空。佛經中提到,皮膚、毛髮、骨肉歸於泥土,精血、涕淚歸於水,這也證實了人身化為虛無的道理。打開埋藏了幾百年的古墓來看,除了石棺之外,還能剩下什麼泥土和骨骸嗎?天地之間,草木的腐朽化作塵土,和血肉毛骨的遺骸,隨著時間的流逝,積累成寸、尺、尋,經過漫長的歲月,其數量無法計量。這不就是它們重歸於虛無的過程嗎?顓頊帝的墳丘,埋入地下千仞深;高辛帝的城邑,高過泰山。

是故草木之由萌而修暢,人與禽獸蟲魚之自稚而壯強,其長也,無呼吸之候不長,此即離朱之善察,巧曆之窮推,不能名狀其分數,而況於凡民乎?故其消化而還虛,亦若是而已(形氣化)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草木從發芽到枝葉茂盛,人和禽獸蟲魚從幼小到強壯,它們的生長過程中,沒有呼吸停歇的時刻,這些變化奇微,即使是視力極佳的離朱,或是善於推算的巧曆,也無法準確描述其增長的過程,更何況是普通人呢?所以,它們消化後歸於虛弱,也是遵循著這樣的規律(形氣轉化)。

譚子曰:蛇化為龜,雀化為蛤,彼忽然忘曲屈之狀,而得蹣跚之質,此倏然失飛鳴之態,而得介甲之體。斫削不能加其功,繩尺不能定其象,何化之速也。且夫當空團塊,見塊而不見空,粉塊求空,見空而不見塊,形無妨而人自妨之,物無滯而人自滯之,悲哉!

白話文:

譚子說:蛇變成烏龜,麻雀變成蛤蜊,牠們突然忘記了蜿蜒盤曲的樣子,而獲得了緩慢憨厚的姿態;牠們忽然失去飛鳴的能力,卻獲得了堅硬貝殼的身體。用刀斧雕刻無法改變牠們的形態,用尺繩規矩也無法確定牠們的形狀,這種轉變何其迅速!

再說到天空中的雲朵,看到雲塊而看不到天空的空隙,想找出天空的空隙,卻只看到天空的空隙而看不到雲塊。形體本身並不會阻礙,是人自己阻礙了形體;事物本身並不會停滯,是人自己阻礙了事物。可悲啊!

老楓化為羽人,朽麥化為蝴蝶,自無情而之有情也。賢女化為貞石,山蚯化為百合,自有情而之無情也。是故土木金石,皆有情性精魄,虛無所不至,神無所不通,氣無所不同,形無所不類。孰為彼,孰為我,孰為有識,孰為無識,萬物一物也,萬神一神也,斯道之至矣!

白話文:

枯老的楓樹幻化成有靈魂的仙禽,腐爛的麥子幻化成美麗的彩蝶,從無情變成有情。貞潔的少女幻化成堅貞的石頭,山中的蚯蚓幻化成芬芳的百合,從有情變成無情。所以,土、木、金、石等萬物都擁有情性與精魂,沒有什麼地方它們不能到達,沒有什麼神靈它們不能感應,沒有什麼氣息它們不能感應,沒有什麼形體它們不能幻化。何者為客體,何者為主體,何者有思想,何者無思想?萬物化為一物,萬神化為一神,這纔是道的最高境地啊!

爪須者,我之形。何爪可割而無害?須可截而無痛?蓋榮衛所不至也,則是我本無害,而筋骨為之害,我本無痛,而血肉為之痛。所以知喜怒非我作,哀樂非我動,我為形所昧,形為我所愛。達此理者,可以出生死之外。

白話文:

指甲和鬍鬚,都是我身體的一部分。為什麼能剪指甲而沒有傷害?為什麼能拔鬍鬚而不感到疼痛?因為它們不屬於血液流通和神經分佈的範圍。也就是說,我本身沒有傷害,是筋骨使我感到有傷害;我本身沒有疼痛,是血肉使我感到疼痛。因此,我們可以知道,喜怒不是我所產生的,哀樂也不是我所感動的。我是被身體矇蔽了,我愛惜自己的身體。明白這個道理的人,可以超越生死。

蜩笑子曰:水其寒乎?火其炎乎?石其浮乎?羽其浮乎?然驪山有溫泉,蕭丘有寒火,南海有浮石,牁牂不沉羽,名不可紀,而化不可窮。

白話文:

蜩笑子說:水真的冷嗎?火真的很熱嗎?石頭真的會浮起來嗎?羽毛真的會沉下去嗎?然而驪山有溫泉,蕭丘有寒火,南海有浮石,牁牂江不會讓羽毛沉下去,這樣的事不勝枚舉,而自然界的變化是無窮盡的。

《素問》云:霞擁朝陽,云奔雨府。《楚辭》云:虹蜺紛其朝霞,夕淫淫而淋雨。唐詩云:朝霞晴作雨。俗諺云:朝霞不出市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中說:朝霞環繞著太陽,烏雲奔向雨水聚集的地方。

《楚辭》中說:彩虹和光環在朝霞中飄舞,傍晚時分陰雨綿綿。

唐朝的詩中說:早晨的霞光,晴天會變成雨。

民間俗語說:早上的霞光不出門(因為會下雨)。

舉世皆夢也。夢,夢也;不夢,亦夢也。夢乎夢,不夢乎不夢,是故得失蕉鹿也,物我蝴蝶也,榮枯黃梁也。噫!通晝夜而醒者誰與?

白話文:

整個世界都是一場夢。夢,是夢;不夢,也是夢。是夢還是不夢,所以得失就像蕉鹿一樣虛幻,人我就像蝴蝶一樣變幻莫測,榮耀和衰敗就像黃粱一夢一樣短暫。啊!誰能真正看透晝夜的輪轉,擺脫夢境?

蜀僧湛然,注楞嚴及易,皆有名理,妙於談論,指柳枝云,此物何以易生?蓋柳星在二十八宿中,寄根於天,故栽之輒活。

心宿有男女二形,房宿具雌雄二狀。

斫竹根以辰日,捕魚鰕以亥日,栽種忌焦枯日。

白話文:

蜀地和尚湛然,註解佛經《楞嚴經》和《易經》,都顯示出精深義理,很擅長談論學問。他指著柳樹枝說,這種東西為什麼很容易生長呢?這是因為柳星在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中,寄託著根系在天上,所以種植它就能輕易存活。

易曰:天地盈虛,與時消息,而況於人乎?況於鬼神乎?可見盈虛消息,自有主宰之者,雖天地亦不能違也。然除卻天地,更有何物?此處見解,難以語人,亦不得不以語人也。

白話文:

《易經》說:天地間的事物都有盛衰變化,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動,更何況是人呢?更何況是鬼神呢?可見盛衰變化,自有主宰之者,即使天地也不能違背。那麼,除了天地之外,還有什麼?這個見解,難以向人說明,但也不得不向不通道理的人說明一下。

聖人之所謂知天者,豈有它哉?亦不過識得盈虛消息之理而已。說天者莫辯乎易,易之一書,千言萬語,總不出此四字。但天之盈虛消息,自然者也。聖人之知存亡進退,而不失其正,亦自然者也。世之高賢,亦有懼盛滿而勇退者矣,亦有薄富貴而高蹈者矣,但以出處之間,未免有心,故又多一番魔障也。

心之虛靈知覺,虛是能包萬事萬物之理,靈是能通萬事萬物之理,知是識其理之所當然,覺是悟其理之所以然。

白話文:

聖人所謂瞭解天道,並非有什麼特別的能力,只是懂得盈虧消長的道理而已。談論天道,沒有比《易經》更深入淺出的了,整本書萬言千語,都離不開「盈虛消息」這四個字。不過,天的盈虧消長是自然的規律,聖人懂得進退存亡的時機,而不偏離正道,也是順應自然。世間有才德的人,也會因為害怕盛極必衰而勇於引退,或厭惡富貴而過著隱居的生活,但這些人往往在出仕和退隱之間猶豫不決,所以仍然會有一些心魔障礙。

佛氏以性為自底,不涉於天,不知於何處求天,以山河大地為幻妄。有時破壞,不知於何處求地,以四大為假合,本來非有,不知於何處求人。

白話文:

佛家認為人的本性就是一切的根基,與「天」無關。他們不知道從哪裡去找天,並且認為山河大地都是虛幻。他們有時會破壞事物,不知道從哪裡去找地。他們認為四大的結合是虛假的,本來不存在,不知道從哪裡去找人。

佛氏之徒,曰無生者,是畏死之論也。老氏之徒曰不死者,是貪生之說也。死生天地之常理,畏不可以苟免,貪者不可以苟得也。

白話文:

佛家弟子說沒有死亡,這是害怕死亡的說法。道家弟子說不會死亡,這是貪戀生命的說法。死亡是天地間的恆常道理,害怕它也無法倖免,貪戀它也無法強求。

梅花道人畫骷髏一軸,其上題云:漏泄陽春,爹孃搬販。至今未休,吐百種鄉談。千般扭扮,一生人我。幾許機謀,有限光陰。無窮活計,汲汲忙忙作馬牛,何時了?覺來枕上試聽更籌。古今多少風流,想蠅利蝸名誰到頭。看昨日他非,今朝我是。三回拜相,兩度封侯。採菊籬邊,種瓜圃內,都只到邙山一土丘,惺惺漢,皮囊扯破。便是骷髏。

白話文:

梅花道人畫了一幅骷髏圖,上面題寫著:「青年時光一晃而過,父母親早早離世。時至今日,依舊操勞奔波,說盡天下各種方言。千方百計地偽裝自己,卻總是自欺欺人。無數的謀略,只有有限的時間。無盡的勞碌,卻像牛馬一樣忙碌奔波,何時才能了結?醒來後枕在枕頭上,只聽見更鼓聲報時。古往今來,多少風流人物,追逐蠅頭微利、蝸牛般名聲的人,有誰能善終?看看別人不是,今天卻是我。三度拜相,兩次封侯。採菊籬笆邊,種瓜園子裡,最後都只會變成邙山上一座孤墳。聰明的人啊,皮囊破裂之時,就變成了骷髏。」

目視,太陽也,非日火不能自照,此離明外光也。乃木火之交,肝心之用,神魂之所以受役者也。耳聽,少陰也,非風氣不能自通,此坎暗內景也,乃金木之交,肺腎之用,精魄之所以受役者也。此兩端者,是皆體實而用虛,外感而內應也。

白話文:

眼睛看東西,是像太陽一樣發光照亮,因為只有太陽火才能自己發光,這是離卦的光明在外。這是肝火和心火的交接之處,是肝和心臟的作用,也是神魂受它控制的原因。

耳朵聽聲音,是像月亮一樣明亮,因為只有風氣才能自己流通,這是坎卦的黑暗在內。這是肺金和腎水的交接之處,是肺和腎臟的作用,也是精魄受它控制的原因。

這兩端(眼和耳)都是實體而作用是虛靈的,外在感應而內部有所反應的。

鼻息,少陽也,非內氣之出則不能接外氣之入,此雷風相搏也,金木之交,腦髓之用,氣脈之所以受役者也,乃生死之門乎。口食,太陰也,非己之液,不能滋外物之味,此山澤通氣也,水火之交,脾胃之用,肉血之所以受役者也,乃興敗之基乎。此兩端者,是皆體虛而用實,內感而外應也。

白話文:

鼻息屬於少陽,如果沒有內氣排出,就不能吸入外氣,這是雷和風互相搏鬥的結果,金木交接,腦髓發揮作用,氣脈因而受到支配,是生死之門。口吃食物屬於太陰,如果沒有自己的津液,就不能滋養外在的味道,這是山澤相通,水火交接,脾胃發揮作用,肌肉血液因而受到支配,是興旺衰敗的基礎。這兩個端點都是身體虛弱而功能實,內部受到感應而外部產生反應。

人之目與舌皆有形,而所視者亦有形。鼻惟容氣,故所嗅者亦惟氣。至於耳則中虛者也,而所聽之聲亦無跡,事物各以類應也夫。

白話文:

人的眼睛和舌頭都有形狀,它們所看到的東西也有形狀。鼻子只能容納氣體,所以它所聞到的東西也只有氣體。至於耳朵,它是中間空虛的,而我們所聽到的聲音也沒有形跡。事物之間是同類相應的。

血,少陰也,金也,故其氣腥。尿、太陰也,水也,故其氣臊。髓、少陽也,木也,故其氣膻。屎、太陽也,火也,故其氣臭。津、隱於舌,通於脾,故其氣香。《聖濟總錄》曰:血氣在人,猶人之津也。髭發,猶津之彡也,津之稿澤,而彡隨之,則髭發本血氣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  • 血屬少陰,與金屬相應,所以它的氣味腥。
  • 尿屬太陰,與水相應,所以它的氣味臊。
  • 髓屬少陽,與木相應,所以它的氣味羶。
  • 便便屬太陽,與火相應,所以它的氣味臭。
  • 津液隱藏在舌頭下,與脾相通,所以它的氣味香。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說:血氣在人體中,就像人的津液一樣。
  • 鬍鬚和頭髮,就像津液中的細絲和枝葉。津液的營養滋潤,就會影響到細絲和枝葉,所以鬍鬚和頭髮的生長來自於血氣,這是顯而易見的。

毛髮鬚眉,修直而中空。天地間細入塵微,莫不由理氣所生,故蚊喙能引血,蝴蝶絡緯蟋蟀以須交,理可見矣。

白話文:

毛髮和眉毛,都是細長而中空的。天地間再細小的東西,莫不是從規律和氣息中產生的。所以蚊子的喙能吸取血液,蝴蝶用觸鬚交尾,蟋蟀用觸鬚交流,其中的道理顯而易見。

童女首經,能回垂絕之陽氣,第一時難得耳。如女子自受胎時,算至十四歲,恰是五千零四八日,歸黃道之數,用法招攝,如法服餌,亦可延齡。最上者,惟於經行時,有真氣先到,溫溫鉛鼎,光透簾幃而莫可遏。人能得之,名為大藥,可以還丹,可以接命,有感召之奇,非情想可得,知音者稀也。

白話文:

初經來潮的少女,能夠回陽救命,急救的時候最難得遇見。如果從女子懷孕開始計算,到十四歲恰好是五千零四十八天,屬於黃道之數,按照方法招引、服食,也可以延年益壽。最為上乘的方法,是在經期開始前,元氣先至,溫熱丹田,光透簾幕而不可阻擋。如果人能得到這種元氣,叫做大藥,可以煉丹,可以救命,有感召的奇效,不是憑空想就能得到,知音者很少。

抱朴子曰:人在氣中,氣在人中。天地萬物,無不須氣以生,無不假呼吸以養,故太上示人以息。夫人未有此身,先有此息,此身未滅,此息先滅。受生之物,在胞胎內,隨母呼吸,受氣而成,此縷與母聯續。漸次漸開。中空如管,通氣往來。前通於臍,後通於腎,上通夾脊泥丸,至山根而生雙竅,由雙竅下至準頭,而成鼻之兩孔,是以名曰鼻祖。

白話文:

抱朴子說:人存在於氣之中,氣存在於人之中。天地間的萬物,沒有不需要氣才能生存的,沒有不借助呼吸來滋養的,所以太上老君才會指示人們修練呼吸。人在誕生之前,就已經有了呼吸,人死之前,呼吸會先停止。那些有生命的存在,在母體中,跟著母親呼吸,吸納氣體而得以形成,這道呼吸與母親相連。逐漸逐漸地展開,中間空洞像管子一樣,讓氣體往返流通。前面通到臍部,後面通到腎部,上面通到背脊的泥丸宮,到了山根而生成兩個孔洞,從兩個孔洞向下到鼻翼,形成鼻子的兩個鼻孔,所以稱為鼻祖。

斯時我之氣通母之氣,母之氣通天地之氣,天地之氣,通太虛之氣,竅竅相通,無有隔閡,及乎氣數滿足,裂胞而出,剪斷臍帶,㘞地一聲,一點元陽,落於立命之處。自此後天用事,雖有呼吸往來,不得與元始祖氣相通。人生自幼至老,未有一息駐於其中。三界凡夫,塵生塵滅,萬死萬生,只為尋不著來時舊路耳。

白話文:

那時我的氣息與母親的氣息相通,母親的氣息與天地之氣相通,天地之氣與太虛之氣相通,各個孔竅都相通,沒有阻礙。等到氣息成熟,便破腹而出,剪斷臍帶,落地一聲啼哭,一點元氣降落於立命之處。從此以後天之氣息主宰著我們,雖然有呼吸出入,卻不得與原始的祖氣相通。人生從幼年到老年,沒有片刻停留於其中。三界凡人,塵埃生滅,生生死死,只因為找不到來時的老路罷了。

太上立法,教人修煉而長生者,其能奪天地之正氣。人之所以奪天地之正氣者,由其有兩孔之呼吸也。所呼者,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;所吸者,天地之正氣從外而入。人若根源牢固,呼吸之間,亦可奪天地之正氣,而壽綿長。人若根源不固,精竭氣弱,所吸天地之正氣,隨呼而出,身中元氣,不為己之所有,反為天地所奪。

白話文:

在古代,太上皇制定了修行長生不老的方法,就是讓修行者吸收天地間的正氣。人之所以能吸收天地正氣,是因為人有呼吸,吸氣時天地正氣從外界進入體內,呼氣時體內的元氣排出體外。如果人的根基穩固,在呼吸之間就能吸收天地正氣,從而延年益壽。如果人的根基不穩固,精氣虧損,所吸收的天地正氣會隨著呼氣排出體外,體內的元氣也會被天地奪走,反而成為了天地的養分。

何也?蓋為呼吸不得其門而入耳,一切常人呼吸,皆從咽喉下至鬲膜而回,一吸則丹田氣與鼻氣相承,一呼則鼻氣出而丹田氣降,是以不能與祖氣相通,如魚飲水,而口進腮出,即莊子所謂眾人之息以喉者是也。若至人呼吸,貫明堂而上夾脊,流入命門,得與祖氣相連,如磁吸鐵,而同類相親,即莊子所謂真人之息以踵是也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會這樣呢?這是因為呼吸沒有進入正確的通道。一般人呼吸時,氣息都是從咽喉進入,再到橫膈膜後返回。吸氣時,丹田之氣與鼻息相連,呼氣時,鼻息排出,丹田之氣下降。所以,無法與祖氣(原初之氣)相通。就像魚喝水一樣,水從嘴裡進,從腮裡出,就像莊子所說的「眾人之息以喉」這種呼吸方式。而修道者呼吸時,氣息會貫通明堂(頭頂的百會穴),向上經過夾脊穴,流入命門(腎臟後方的穴位),與祖氣相連。就像磁鐵吸鐵一樣,同類相親,這就如莊子所說的「真人之息以踵」這種呼吸方式。

踵者,其息深深之義,既得深深,則我命在我,而不為大冶陶鑄矣!今人往往謂一吸至丹田,則腹中上下氣滿,一呼則腹中之氣盡出矣。果能盡出乎?此皆不究根源,不達生身之理耳。

白話文:

「踵」這個字有「深長」的含義。當我們吸氣深入到丹田時,就會覺得深沉悠長。既然能達到深沉的境界,那麼我們的生命就能由自己掌控,不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。

現在的人常說,當吸氣時,氣息會達到底部丹田,此時腹腔上下會充滿氣體。當呼氣時,腹腔中的氣體會全部排出。但果真能完全排出嗎?這些說法都是沒有深入探究根源,也不瞭解生命生長的原理。

至若數息調息,不過清淨其息道,其於煉己築基,去大丹邈乎遠矣!今再直指先天祖竅,夫人立命之初,此竅先凝,就生兩腎,次生其心,其腎喻藕,其心喻蓮,其梗中通外直,柱地撐天。心腎相去八寸四分,中餘一寸二分,謂之腔子里是也,乃心腎往來之路,水火既濟之鄉。

白話文:

至於數息調息之法,只不過是淨化呼吸管道而已。用這種方法去修煉自己、奠定基礎,離煉成大丹藥相差甚遠!現在直接指出先天的祖竅,每個人在誕生時,這個祖竅先凝結,然後才生出兩個腎臟,接著生成心臟。這個腎臟像藕,心臟像蓮花,蓮藕的中間貫通外直,貫穿天地。心臟和腎臟相距八寸四分,中間剩下一寸二分,這就是腔子裏,它是心臟和腎臟往來溝通的通道,也是水火交融的地方。

此竅開通,則呼吸之氣,漸次通夾脊透混元,而直達於命府,方才子母會合,破鏡重圓,漸漸擴充,則根本完固矣!嗟乎?人生如無根之樹,全憑氣息以為根株,一息不來,命非己有。故欲修長生者,必固其氣,氣固,則身中之元氣,不隨呼而出,天地之正氣,恆隨吸而入,久之胎息定,鄞鄂成,而長生有路矣,有志者毋忽。(兩鼻孔是後天,腔子里是先天。

白話文:

火有陽火、陰火、水中火、土中火、金中火、木中火。

陽火就是天上太陽和月亮的光芒,在寅時生起,在酉時熄滅。

陰火就是燈燭的光芒,在酉時生起,在寅時熄滅,這兩種火互相對應。

水中火就是霹靂火,也就是龍雷的火,沒有形體,但有聲音,不燃燒草木,遇到雨水會越加猛烈,在春季出現,在秋季消失。

龍雷之所以出現,是因為五月初出現陰氣,水底變冷,天上變熱,龍是陽物,所以隨著陽氣上升,到了冬至時陽氣回歸,龍也跟著陽氣下降潛伏。雷聲也停止了。

人體腎中的相火,也和龍雷一樣。

平居不節欲,以致命門火衰,腎中陰盛,龍火無藏身之位,故遊於上而不歸,是以上焦煩熱咳嗽等症。善治者,以溫腎之藥,從其性而引之歸原,使行秋冬陽伏之令,而龍歸大海,此至理也。

白話文:

平時不注意節制飲食,導致人體的保護機制衰退,腎臟陰氣過盛,體內陽氣找不到藏身之處,因此會向上遊走而不歸位,從而出現上焦煩熱、咳嗽等症狀。高明的醫治方法,是使用溫腎的藥物,順着人體的自然規律,引導陽氣歸位,使之遵循秋冬陽氣潛藏的規律,讓體內的陽氣回到它該在的位置,這就是非常有道理的。

如燈燭火,亦陰火也,須以膏油養之,不得雜一滴寒水,得水即滅矣。其爐中之火,乃灰土中無焰之火,得木則煙,見濕即滅,須以灰培,實以濕燼。人身脾土中火,以甘溫養之,其火自退。經曰:甘能除大熱,溫能除大熱,此之謂也!

白話文:

身體內部有如燈燭的火焰,也是一種陰火,需要用膏油來滋養它。不可加入一滴寒水,一旦碰到水就會熄滅。爐子裡面的火,是沒有火焰的灰燼中之火,遇到木材就會冒煙,碰水就會熄滅。必須用灰燼來覆蓋,並用濕灰燼來填充。人體脾土之中的火,用甘溫之物來滋養它,這火就會自然熄滅。古籍中說:「甘可以消除大熱,溫也可以消除大熱。」所指的就是這個道理!

空中之火,附於木中,以有坎水滋養,故火不外見,惟乾柴生火,燎原不可止遏,力窮方止。人身肝火內熾,鬱悶煩躁,須以辛涼之品發達之。經曰:木鬱達之,火鬱發之,使之得遂其炎上之性。若以寒藥下之,則愈郁矣。熱藥投之,則愈熾矣。

白話文:

體內如同柴火燃燒的肝火,受到體內的水分滋養,因此不會外露。但是如果像乾柴遇到火,就會燒得烈焰沖天,無法控制,直到柴火燃盡才會停止。

人體的肝火過旺時,會產生煩躁不安的感覺,必須用辛涼的藥物來宣發它。古籍上說:木氣鬱悶時就要宣發,火氣鬱結時就要發散。讓肝火得以向上發散,順著它的特性。

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壓制,肝火就會更加鬱結。如果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,肝火就會更加旺盛。

金中火者,凡山中有金銀之礦,或五金埋瘞之處,夜必有火光,此金鬱土中而不得越。故有光輝發現於外,人身皮毛空竅中,自覺針刺蚊咬,及巔頂如火炎者,此水乘金虛,而見於皮毛故也。

白話文:

含有金屬元素的地方,凡是山中有金銀礦藏,或埋有金屬器物的地方,到了晚上一定會出現火光,這是因為金屬被壓在土裡而無法發散出來。所以會有光輝從外面顯現出來。如果人體的皮毛和孔竅出現刺痛、蚊蟲叮咬的感覺,或者頭頂有像火炎一樣的感覺,這是因為水乘虛入侵金屬部位,而顯現在皮毛上的緣故。

以水言之,有陽水,有陰水,有火中之水,有土中之水,有金中之水,有木中之水。陽水者,坎水也,氣也。陳希夷《消息論》曰:坎以一陽陷於二陰,水氣潛行地中,為萬物受命根本,蓋潤液也,氣之液也。月令於仲秋云:煞氣浸盛,陽氣日衰,水始涸,是水之涸,地之死也。

白話文:

從水的角度來看,有陽水、陰水、火中的水、土中的水、金中的水和木中的水。陽水就是坎水,它是一種氣態。陳希夷在《消息論》中說:坎水是一個陽氣陷落於兩個陰氣之中,水氣潛伏在地下,成為萬物生長的根本,這是滋潤和液體,氣體中的液體。月令在仲秋說道:肅殺之氣日漸盛行,陽氣逐漸衰退,水開始乾枯,水的乾枯就是大地的死亡。

於仲冬云:水泉動,是月一陽生,是水之動,地之生也,謂之火中之水可也,謂之土中之水可也。陰水者,兌澤也,形也,一陰上徹於二陽之上。以有形之水,普施萬物,下降為資生之利澤。在上即雨露之水,在下即大溪之水也。金中之水,礦中之水銀是也。在人身為骨中之髓,至精至粹,人之寶也。

白話文:

在仲冬時節,泉水流動,那是因為這個月一陽氣開始生長,水開始流動,也是大地生發的開始,可以稱之為「火中的水」,也可以稱之為「土中的水」。陰水,就是兌澤卦的象,水的形態,一陰氣上升到兩個陽氣之上。有形的液態水普灑於萬物,降下滋養萬物。在上面的是雨露之水,在下面的是大河之水。金中的水,是礦石中的水銀。在人體中,是骨髓,至精至純,是人體的寶藏。

木中水者,巽木入於坎水而上出,其水即木中之脂膏。人身足下有湧泉穴,肩上有肩井穴,此暗水潛行之道。凡津液潤布於皮膚之內者,皆井泉水也。夫水有如許之不同,總之歸於大海。天地之水,以海為宗。人身之水,以腎為源。而其所以能晝夜不息者,以其有一元之干氣為太極耳。

經曰:紀於水火,餘氣可推。

白話文:

在樹木中流動的水,其實是巽木五行能量進入坎水五行能量而上升,這種水就是樹木中的油脂。人體腳底有湧泉穴,肩膀上有肩井穴,這些都是暗水潛行的地方。所有滋潤皮膚內的體液,都是來自肩井和湧泉這兩個水穴。水有很多不同的形式,但最終都匯集到大海中。天地間的水源出自大海。人體的水源出自腎臟。而人體的水能夠晝夜流動不息,是因為有一種元氣作為太極來推動。

紫間色,而天垣稱紫微,豈非寓意之精乎?夫紫之為色,赤與黑相合而成也。水火相交,陰陽相感,而後萬物以之而為生。萬物以之而為生,是故為萬物之主宰矣。

白話文:

紫色的中間色調,而天上的宮殿稱為紫微宮,難道不是寓意精妙巧合嗎?紫色這種顏色,是紅色和黑色混合而成。水火交融,陰陽感應,萬物才能由此而生。萬物由此而生,因此紫色成為萬物的統治者。

紫色乃水火陰陽相交,既濟流通之義也,故天垣曰紫宮,又曰紫微者,紫宮微妙之所也。是以天子之居亦曰紫宸,面南拱北之情合矣。

白話文:

紫色代表水火陰陽交融,象徵著繁榮昌盛。因此,天上的宮殿被稱為「紫宮」或「紫微」,因為它是陰陽交匯的微妙之地。同樣地,帝王的住所也被稱為「紫宸」,象徵著帝王面朝南方,面對北方,與陰陽相合的意義。

太陰之行,與日同宮為晦朔,對宮為望,日明晝,月明夜。初一初二,日月同於卯時出卯宮,至酉時日月俱沒於酉位,故月夜行於地下,出地下日稍近,則不能明也。初三初四,卯時月到寅宮,自寅加卯,遞數至申位逢酉,故月生於申。初五初六,卯時月到醜宮,自醜加卯,遞數至未位逢酉,故月生於未。

白話文:

月亮繞行地球時,和太陽同處一方為朔日,相反一方為望日,太陽主宰白天,月亮主宰夜晚。

  • 初一初二:月亮和太陽同時在卯時從卯宮升起,酉時同時沒於酉位,因此月亮在夜晚行於地下,出地面後離太陽越來越近,所以不能發光。
  • 初三初四:卯時月亮到達寅宮,從寅宮開始,依序經過卯宮、辰宮、巳宮、午宮,到達申宮時遇到酉位,因此月亮在申宮升起。
  • 初五初六:卯時月亮到達醜宮,從醜宮開始,依序經過寅宮、卯宮、辰宮、巳宮,到達未宮時遇到酉位,因此月亮在未宮升起。

初七初八初九,卯時月到子宮,自子加卯,遞數至午位逢酉,故月生於午。初十十一,卯時月到亥宮,自亥加卯,遞數至巳位逢酉,故月生於巳。十二十三,卯時月到戌宮,自戌加卯,遞數至辰位逢酉,故月生於辰。十四十五十六,卯時月到酉宮,自酉加卯,遞數至卯位逢酉,故月生於酉。

白話文:

初七、初八、初九,卯時月亮位於子宮,從子宮加上卯,遞增數位到午位遇到酉,所以月亮誕生於午宮。

初十、十一,卯時月亮位於亥宮,從亥宮加上卯,遞增數位到巳位遇到酉,所以月亮誕生於巳宮。

十二、十三,卯時月亮位於戌宮,從戌宮加上卯,遞增數位到辰位遇到酉,所以月亮誕生於辰宮。

十四、十五、十六,卯時月亮位於酉宮,從酉宮加上卯,遞增數位到卯位遇到酉,所以月亮誕生於酉宮。

十七十八,卯時月到申宮,自申加卯,遞數至寅位逢酉,故月死於申。十九二十,卯時月到未宮,自未加卯,遞數至醜位逢酉,故月死於未。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,卯時月到午宮,自午加卯,遞數至子位逢酉,故月死於午。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,卯時月到巳宮,自巳加卯,遞數至亥位逢酉,故月死於巳。

白話文:

十七、十八日:凌晨5時月相到申宮,從申宮加卯宮,遞增計算至寅宮遇到酉宮,因此月相在申宮結束。

十九、二十日:凌晨5時月相到未宮,從未宮加卯宮,遞增計算至醜宮遇到酉宮,因此月相在未宮結束。

二十一、二十二、二十三日:凌晨5時月相到午宮,從午宮加卯宮,遞增計算至子宮遇到酉宮,因此月相在午宮結束。

二十四、二十五、二十六日:凌晨5時月相到巳宮,從巳宮加卯宮,遞增計算至亥宮遇到酉宮,因此月相在巳宮結束。

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,卯時月到辰宮,自辰加卯,遞數至戌位逢酉,故月死於辰。三十日卯時月到卯宮,自與日近,故月全死。與日會而為晦矣,是以初一二卯時出,初三四辰時出,初五六巳時出,初七八九午時出,初十十一未時出,十二三申時出,十四五六酉時出,十七八戌時出,十九二十亥時出,二十一二三子時出,二十四五六丑時出,二十七八九寅時出,三十日亦卯時出也。蓋月出地上則明,卯酉分地平,卯酉上為出地,卯酉下為入地。

日生於東,月生於西,其此之謂歟。

白話文:

二十七、二十八、二十九日卯時,月亮運行到辰宮,從辰宮開始加卯,依次數到與戌位相遇的酉,所以月亮在辰宮消失。三十日卯時,月亮運行到卯宮,靠近太陽,所以月亮完全消失。當月亮與太陽相會時,就變成晦日了。因此,初一和初二卯時月亮出來,初三和初四辰時月亮出來,初五和初六巳時月亮出來,初七和初八午時月亮出來,初九和初十未時月亮出來,初十一和初十二申時月亮出來,初十三到初十五酉時月亮出來,初十六和初十七戌時月亮出來,初十八和初十九亥時月亮出來,初二十到初二十二子時月亮出來,初二十三到初二十五醜時月亮出來,初二十六到初二十八寅時月亮出來,三十日也卯時月亮出來。月亮從地面出來則是明亮的,卯酉分隔地平線,卯酉之上是出地,卯酉之下是入地。

北斗位北而得七,為火之成數。南鬥位南而得六,為水之成數,此乃陰陽精神交感之義也。日生於東,乃有西酉之雞。月生於西,乃有東卯之兔,此陰陽魂魄往來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北斗星位於北方,有七顆星,代表火元素的完整數目。南斗星位於南方,有六顆星,代表水元素的完整數目。這反映了陰陽精神的交感作用。

太陽從東方升起,因此有西方屬酉的雞。月亮從西方升起,因此有東方屬卯的兔子。這說明瞭陰陽魂魄的往來關係。

日之食也,月輪掩之,故遭食處必虧缺。月之食也,暗虛蔽之月本無光,借日光以為明行當日之正對。值暗虛而為食暗虛本氣,故但能蔽其光。遭食之處,光陰而魄露焉。

白話文:

太陽食時,月亮掩蓋了太陽,所以被遮住的地方會缺損。月食時,朦朧的虛影遮住了月亮。月亮本身不發光,而是借用太陽的光來照亮自己,在太陽正對面的時候發光。當朦朧的虛影遮住了月亮,是因為虛影的本質是黯淡的,所以只能遮擋月亮的光亮。被食的地方,陰暗而魂魄顯露出來。

陽經而陰緯,經之體縱,緯之體橫。故天之度為經縱,五星之纏為緯橫。縱為經而靜。故列宿曰經星。橫為緯而動,故五星為緯星也。

白話文:

陽經就像經線,陰經就像緯線。經線是垂直的,緯線是橫向的。因此,天上的經度是垂直的經線,五星的運行是橫向的緯線。垂直的是經線,它們是靜止的,所以排列成羣的星星稱為「經星」。橫向的是緯線,它們是運動的,所以五星稱為「緯星」。

潮之說多矣。蓋潮本屬陰,陰極則動。月亦陰也,與之同類,月行過於子午極處則潮起。初一二日,卯時月在卯,自卯順數,一時一位,當時至午位,故午時潮。初三初四日,卯時月在寅,以寅加卯,順數至未時在午位,故未時潮。初五初六日,卯時月在醜,以醜加卯,順數至申時在午位,故申時潮。

白話文:

潮汐有很多種說法。一般來說,潮汐屬於陰屬性,陰性達到極點就會產生運動。月亮也屬陰性,與潮汐同屬一類,月亮運行到子午兩極時,就會引起潮汐。

初一、初二,卯時月亮在卯位,從卯順時針數,一小時一個位置,當時月亮在午位,所以午時漲潮。

初三、初四,卯時月亮在寅位,寅位加卯位,順時針數到未時在午位,所以未時漲潮。

初五、初六,卯時月亮在醜位,醜位加卯位,順時針數到申時在午位,所以申時漲潮。

初七初八初九日,卯時月存子,以子加卯,順數至酉時在午位,故酉時潮。初十十一日,卯時月在亥,以亥加卯,順數至戌時在午位,故戌時潮。十二十三日,卯時月在戌,以戌加卯,順數至亥時在午位,故亥時潮。十四十五十六日,卯時月在酉,以酉加卯,順數至子時在午位,故子時潮,下半月與此同。

白話文:

初七、初八、初九這三天,卯時月亮在子位,從子位順著地支往後數到酉時,酉時月亮就會在午位,所以酉時漲潮。初十、初十一、初十二這三天,卯時月亮在亥位,從亥位順著地支往後數到戌時,戌時月亮就會在午位,所以戌時漲潮。十三、十四、十五這三天,卯時月亮在戌位,從戌位順著地支往後數到亥時,亥時月亮就會在午位,所以亥時漲潮。十六、十七、十八這三天,卯時月亮在酉位,從酉位順著地支往後數到子時,子時月亮就會在午位,所以子時漲潮。下半個月也遵循這個規律。

凡月臨子午,海水必起。但上半月晝為潮,夜為汐,下半月夜為潮,晝為汐,皆月行於子午之位也。波濤洶湧者,由江勢曲折,沙潭深淺,激之而使然也。

萬物之生也本乎天,故其生質也皆圓,父之道也。惟石之生也或方,方者為地之骨也。

白話文:

每逢月亮行經子午時分,海水必定會漲潮。上半個月,白天是漲潮,晚上是退潮;下半個月,晚上是漲潮,白天是退潮,因為月亮總是行經子午的位置。波濤洶湧,是因為長江的河道彎曲,沙灘的深淺不一,激盪海水而形成的。

陽之數一三五七九,陰之數二四六八十。若陽之數有首而無尾,陰之數有尾而無首,是以陽會於首而不至於足,陰會於足而不至於首也。

人為陽,物為陰。陽數自一而至九無尾,陰數自二而至十有尾,故人無尾,而物皆有尾也。

白話文:

陽數為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。陰數為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。如果陽數有開始沒有結束,陰數有結束而沒有開始,所以陽性會聚集在身體上方而不會到腳,陰性會聚集在身體下方而不會到頭。

人之水溝穴在鼻下口上,一名人中,蓋居人身天地之中也。天氣通於鼻,地氣通於口,天食人以五氣,鼻受之,地食人以五味,口受之,穴居其中,故名之曰人中。(較前說更有理)

白話文:

人中穴位於鼻子下方、嘴巴上方,又稱為「人中」,因為它位於人體「天地」的正中間。天之氣通過鼻子,地之氣通過嘴巴,天空供給人五種氣,由鼻子接收;大地供給人五種味道,由嘴巴接收。人中穴位於中間,所以稱作「人中」(這個說法比之前的更有道理)。

人與畜,凡動物血皆赤者,血為陰屬水,坎為水,中含陽,血色赤,所含者陽也。離中之交,生氣之動也,去體久即黑,熟之亦黑,返本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人和動物中,凡是血呈紅色的,是因為血屬於陰,而陰屬水,坎卦代表水,但裡面含有陽氣,所以血呈現紅色,是因為其中含有陽氣。離卦和坎卦之間的交互作用,說明瞭生氣的流動,血離開身體久了就會變黑,煮熟也會變黑,這都是事物回到本源的道理。

女人產育,哺養以乳,乳之體居經絡氣血始終之間也。蓋自寅時,氣始於手太陰肺經,出於雲門穴,雲門在乳上,陰陽繼續以行,周十二經。至丑時歸於足厥陰肝經,入於期門穴,期門在乳下,出於上,入於下,肺領氣,肝藏血,乳正居於其間也。

白話文:

女性在生產後,用乳汁哺育孩子,而乳腺組織剛好位於經絡氣血運行的起始和終點之間。

從寅時(凌晨3-5點)開始,氣從手太陰肺經起始,流經雲門穴,雲門穴位於乳房上方。陰陽氣血持續運行,經過十二經脈。到了醜時(凌晨1-3點),氣血歸於足厥陰肝經,進入期門穴,期門穴位於乳房下方。氣從上往下運行,肺主管氣,肝臟貯藏血,乳腺組織正好位於這兩條經絡之間。

七損八益之說,始於軒歧,前人辨之亦已明矣,然的指不離乎易數。且九為老陽,六為老陰,乃數之極,極則不生,惟變化爾。八為少陰,七為少陽,少則生育,生育之道,交媾存乎其間,故八交七,七交八。八交七,是以女子之生也,七月而齒。七歲而齔,二七而天癸至,七七而天癸絕。

白話文:

七損八益的說法,是從軒轅黃帝開始的,前人對此也有很明確的辨別。但它還是脫離不開易數的範圍。因為九是老陽,六是老陰,是數的極致;極致了就不會再生長,只會變化。八是少陰,七是少陽;少就會生長,生長的道理,在於交媾其中,所以八交七,七交八。八交七,所以女子出生,七個月就長牙。七歲換牙,十四歲月經來潮,四十九歲月經斷絕。

七交八,是以男子之生也,八月而齒,八歲而齔,二八而天癸至,八八而天癸絕。蓋男子少陽得七數,其根實在於八。女子少陰得八數,其根實在於七也。

白話文:

在人體發育中,男性遵循「七交八」的規律,即:

  • 八個月出生後開始長牙齒。
  • 八歲時恆齒長齊。
  • 十六歲時青春期發育完全。
  • 六十四歲時青春期機能衰退消失。

這是因為男性屬於陽氣較旺的「少陽」體質,所以以奇數「七」為基礎,而「八」則是奇數「七」的延伸。

相對應地,女性遵循「八交七」的規律,即:

  • 七個月出生後開始長牙齒。
  • 八歲時恆齒長齊。
  • 十六歲時青春期發育完全。
  • 六十三歲時青春期機能衰退消失。

這是因為女性屬於陰氣較重的「少陰」體質,所以以偶數「八」為基礎,而「七」則是偶數「八」的延伸。

人之目上睫動,下睫靜,為觀卦之象,有觀見之義。巽風動於上,坤地靜於下。人之口下頦動,上頦靜,為頤卦之象,有頤養之義。震雷動於下,艮山止於上,目居上,上者動,天氣運於上也。口居下,下者動,地氣運於下也。

白話文:

人的眼睛上眼皮動,下眼皮靜止,這是“觀卦”的徵象,有瞻望的意思。巽風在上面運行,坤地在下據守不動。人的嘴巴下嘴脣動,上嘴脣靜止,這是“頤卦”的徵象,有頤養的意思。震雷在下運行,艮山在上止住,眼睛在上,上面動,天氣就在上面運行。嘴巴在下,下面動,地氣就在下面運行。

或問木色本青,而草木皆綠何也?蓋綠青黃之間色,木非土不養,故青依於黃而綠矣。

草木之花,雖曰五色,然獨無黑色。黑為水色,母道也,母但陰育於中,故不現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,樹木的顏色本來是青色,但草和樹木卻都是綠色的,這是為什麼?這是因為綠色介於青色和黃色之間,樹木要生長,必須依靠土壤的滋養,所以青色附著在黃色上,就形成了綠色。

雞鵝鴨家畜不能飛,其他野禽皆能飛。或曰家畜皆卵內即生毛,故不能飛。野禽皆卵外生毛,故能飛。又曰家:畜雌抱伏,而雄不抱伏,得陰炁多,故不能飛。野禽則雌雄皆抱伏,故能飛也。二說皆通。

白話文:

家養的雞、鵝、鴨不能飛翔,而其他野生的飛禽都能飛。有人說,家畜在蛋裡就長出羽毛,因此不能飛。野禽在蛋外才長出羽毛,所以能飛。另有人說,家畜的母雞抱窩孵蛋,而公雞不孵蛋,因此母雞吸收了過多的陰氣,所以不能飛。野禽則雌雄都會抱窩孵蛋,所以都能飛。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。

凡卵皆白在外而黃在內,及抱成形,則黃變居外,白變居內矣,何以知其然?觀夫雞鵝鴨,在殼內生毛者俱黃毛,其飛禽外生毛者,身與吻俱黃可驗。此蓋太極之前陰包陽,太極之後陽包陰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蛋類,一開始外面都是白色的,而裡面是黃色的。等到孵育成形,黃色的部分就變成在外,白色的部分就變成在內。為什麼知道這樣?

看看雞、鵝、鴨,在殼內長毛時,毛都是黃色的。而飛禽類在外生毛時,身體和嘴都是黃色的,可以證明這一點。

這其實就是太極之前陰包陽,太極之後陽包陰的意思。

十二肖屬,子為陰極,幽潛隱晦,以鼠配之,鼠藏跡。午為極,顯易剛健,以馬配之,馬快行。醜為陰,俯而慈愛,以牛配之,牛舐犢。未為陽,仰而秉禮,以羊配之,羊跪乳。寅為三陽,陽勝則暴,以虎配之,虎性暴。申為三陰,陰勝則黠,以猴配之,猴性黠。卯酉為日月二門,二肖皆一竅,兔舐雄毛則孕,感而不交也。

白話文:

十二生肖的屬性:

  • 子:屬陰極,性格幽暗隱祕,配鼠,因為老鼠會藏匿蹤跡。
  • 午:屬陽極,性格明顯易見、剛強有力,配馬,因為馬奔跑迅速。
  • 醜:屬陰,性格俯首慈愛,配牛,因為牛會舐犢情深。
  • 未:屬陽,性格仰首守禮,配羊,因為羊會跪著餵乳。
  • 寅:屬三陽,陽氣過旺則會暴烈,配虎,因為老虎性格暴烈。
  • 申:屬三陰,陰氣過旺則會狡猾,配猴,因為猴子性格狡猾。
  • 卯和酉:屬日月兩門,兔和雞這兩個屬相都有特定的特徵。兔舐雄兔的毛髮就能受孕,說明它能感應而不交配。

雞合踏而無形,交而不感也。辰巳陽起而變化,龍為盛,蛇次之,故龍蛇配辰巳。龍蛇者,變化之物也。戌亥陰斂而持守,狗為盛,豬次之,故狗豬配戌亥。狗豬者,鎮靜之物也。或云皆取不全之物配肖屬者,非也,庶物萬類,豈特十二哉。

白話文:

雞與蛇結合,卻沒有形體,交配也不會有感覺。辰時(早上7-9點)和巳時(早上9-11點)陽氣上升,帶來變化,龍是其中最強盛的,蛇次之,所以龍和蛇配對辰時和巳時。龍和蛇是善於變化的生物。戌時(晚上7-9點)和亥時(晚上9-11點)陰氣收斂,保持穩定,狗是其中最穩重的,豬次之,所以狗和豬配對戌時和亥時。狗和豬是鎮靜穩重的生物。有人說,這些配對都是取用不完整的生物,但這並非如此。天地萬物豈止只有十二種?

畢少董妙於鼎篆,其論水字云:中間一豎,更不須曲,只是畫一坎卦☵三耳。余因思張有妙於小篆,嘗言心字是一個倒火字,豈知心字畫一離卦☲哉?上一點,上一畫也,旁二點中二畫也,一鉤下一畫也。

油絹紙、石灰、麥糠、馬矢糞草,皆能出火。

白話文:

畢少董擅長鼎篆書法,他評論「水」字:中間一豎,不必彎曲,只要畫一個坎卦就可以了(坎卦的形狀為☵,有三個缺口)。我由此聯想到張有在小篆書法上的精妙技藝,他曾經說「心」字是由一個倒置的「火」字演變來的。仔細觀察,「心」字的上方一點是一個小劃,旁邊兩個點是兩個小劃,右邊的彎鉤下面還有一個小劃。

三建雖曰天開於子,地闢於醜,人生於寅。然卻但以冬至為一建,小寒為二建,大寒為三建也,何以知其然也?蓋造曆始於冬至,察天氣也,候花信之風。始於小寒,察地氣也,辨人身之氣。始於大寒,以厥陰為首,察人氣也。豈非三建之氣,只在於立春之前前也歟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天開於子時,地闢於醜時,人生於寅時。但是現在是以冬至為第一個建,小寒為第二個建,大寒為第三個建。怎麼知道是這樣呢?

因為製作曆法的開始是冬至,觀察天氣變化,等待花信風的到來。接著是小寒,觀察地氣,察看人體的氣機變化。最後是大寒,以厥陰為首,觀察人體的氣。難道不是這三個建的氣機,都在立春之前嗎?

風雷在天,有聲而無形,故假干位戌亥肖屬以配之。是以風伯首像犬,雷公首像豕。雨為坎,坎中男也,雨師像士子。電、雷光也,對干配震者巽。巽、長女也,電母像婦人,古之鹵簿四神旗皆繪畫也。

梓潼文昌君從者,曰天聾,曰地啞,蓋帝君不欲聰明之盡用,故假聾啞以寓意,且夫天地豈可聾啞哉?

白話文:

風和雷存在於天地間,它們有聲音但無形體,因此借用戌亥地支方位和肖屬動物來搭配。所以風伯的頭像是一隻狗,雷公的頭像是一頭豬。雨屬坎卦,坎卦卦象是中男,因此雨師的形象是一個文士。電與雷光一樣,雷光與乾卦相對應的是巽卦。巽卦卦象是長女,因此電母的形象是一個女子。古代儀仗隊所執的四神旗都繪有這些形象。

佛老有地府十王之說,蓋即十干之義。其五稱閻羅最尊,位配戊土,居雖故也。其有七七之名者,蓋取十干循流,至七則剋制。且如甲子第一,至第七日遇庚剋制。又如庚子第一,至第七日遇丙剋制,更以十二支論之。一日子,至七日遇午為沖。一日醜,至七日遇未為沖。仿此,以至易卦以七日來復,則初爻至六爻畢,七日又至於初爻,此亦義也。

白話文:

佛教和道教中都有「十殿閻羅」的說法,其實就是「十天干」的意思。其中閻羅王是最尊貴的,他的位階對應於「戊土」,這是因為「居雖」的「居」通「戊」。

「七七」這個名字的由來,是因為十天干互相輪轉,到第七個就會相剋。比如甲子為第一,到了第七天就會遇見庚剋制。再比如庚子為第一,到了第七天就會遇見丙剋制。

如果再結合十二地支來看,一天為子,到了第七天就會遇見午相沖。一天為醜,到了第七天就會遇見未相沖。以此類推。

在《易經》中,一個卦的六個爻,每七天循環一次,從初爻到六爻,再從初爻開始,這也是「七七」之說的來源。

或問酒因毒藥烏頭之類以釀造,故能醉人。客駁之曰:非也!烏頭之類,何嘗醉人乎?蓋酒因米曲相反而成,稻花晝開,麥花夜開,子午相反之義,故酒能醉人。予難之曰:南方作醋,亦多米麥而造,緣何醋不醉乎?況又北方有葡萄酒、梨酒、棗酒、棗酒,南方有蜜酒、樹汁酒、椰漿酒,皆得醉人。豈米麥相反而然耶?或人與客咸自愧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,酒是用有毒的烏頭等藥材釀造的,所以才會讓人醉。但有人反駁說:烏頭這些藥材根本不會讓人醉啊!酒之所以讓人醉,是因為米曲和藥材之間相抵消的作用。稻花在白天開放,麥花在晚上開放,它們的子午時辰相反,因此酒才會讓人醉。

我提出疑問:南方釀醋也用了很多米和麥,為什麼醋不會讓人醉呢?而且北方還有葡萄酒、梨酒、棗酒,南方有蜜酒、樹汁酒、椰漿酒,這些都能讓人醉。難道都是因為米和麥子午時辰相反而造成的嗎?

於是,提問者和反駁者都自覺理虧。

因謂之曰:酒味辛甘,醞釀米麥之精華而成之者也,至精純陽,故能走經絡而入腠理,酒飲入口,未嘗停胃,遍循百脈,是以醉後氣息必粗,瘢痕必赤。能飲者,多至鬥石而不辭,使若停留胃中,胃之量豈能容受如許哉?醋不能醉人,因其味酸屬陰,性收斂止蓄,不惟不能醉人,亦不能多飲。

白話文:

因此說:酒的味道辛辣甘甜,是經過釀造米麥精華而成。它的性質至精純陽,所以能夠沿著經絡進入體內組織。酒一喝入口,便不曾停留在胃中,而是遍佈各個脈絡,因此醉酒後呼吸必定急促,臉色必定發紅。能夠喝酒的人,可以喝到一鬥一石而不推辭,假使停留在胃中,胃的容量怎麼能夠容納如此之多呢?醋不能讓人喝醉,因為它的味道酸澀屬於陰,性質會收斂止蓄,不僅不能讓人喝醉,也不能多喝。

其他諸物之酒,皆不由米麥,然悉系至精純陽之性,不離乎辛甘之味,故可使人醉也,且葡萄梨棗蜜,不醞釀成酒,則不能醉。馬奶未成酒,亦不能醉。惟椰漿及樹汁,獨不須醞釀,是自然之性也。

白話文:

除了米麥釀造的酒之外,其他由各種水果和植物釀造的酒,雖然不是由米麥製成,但都具備極其純正的陽性屬性,不脫離辛辣和甘甜的滋味,因此也能使人醉倒。葡萄、梨、棗子、蜂蜜如果不經過釀造,就無法產生醉人的效果。馬奶在變成酒之前,也不能讓人喝醉。只有椰漿和樹汁,不需要經過釀造,就能讓人醉,這是它們與生俱來的特性。

孔隙風名為賊風何也?曰:平面風如開口之呵,檐下風如開口之吹,呵溫而吹冷,吹已不可不避,況孔隙乎?鐵之為物,方圓平厚,可坐可憑,惟刀錐不可近,薄與尖故也。縫風如刃,隙風如錐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孔隙風又被稱為賊風呢?

因為它像人呼出的氣,平坦處的風就像人張口哈氣,屋簷下的風就像人張口吹氣,哈出的氣是溫暖的,而吹出的氣是冷的。光吹出的氣就已經讓人難以忍受,更何況是穿過孔隙的風呢?

鐵這種東西,無論是方的、圓的、平的還是厚的,都可以拿來坐或靠,但唯獨怕刀和錐子,因為它們又薄又尖。而縫隙間的風就像刀片,孔隙間的風就像錐子。

丹溪云:醇酒宜涼飲,醇酒謂不濃不淡,氣味之中和者也。涼、謂微涼也。昔司馬公晚年得一侍妾,問其所能,曰能暖酒,即是此意。蓋胃喜寒而惡熱,脾喜溫而惡寒,醇酒涼飲,初得其涼以養胃,次得其溫以養脾。人之喜飲熱酒者,善病胃脘痛,此熱傷瘀血作痛也。喜飲冷酒者,善腹痛,不嗜食而嘔,寒傷脾也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說:適中的酒最好涼著喝。醇酒是指酒精度不濃也不淡,味道適中的酒。涼,是指微微涼爽。過去司馬公晚年得到一位侍妾,問她有什麼特長,侍妾回答說會暖酒,這就是這個意思。

這是因為胃喜歡涼而討厭熱,脾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。適中的酒涼著喝,先讓涼氣滋養胃,然後用溫氣滋養脾。那些喜歡喝熱酒的人,容易患胃脘疼痛,這是因為熱傷瘀血導致疼痛。那些喜歡喝冷酒的人,容易腹痛、不愛吃東西並且嘔吐,這是因為寒氣損傷了脾。

孟望湖,淮安人,耳中聞人聲,悉是祖考談其家事,擾擾不休,邀劉春齋醫治。春齋胗視之曰:暴病謂之火,怪病謂之痰,用滾痰丸下之而痊。

白話文:

淮安人孟望湖,耳朵聽見有人聲,都是他祖先在談論家裡的事,吵雜不已。他請劉春齋醫生醫治。春齋診視後說:「急發的病叫火,奇怪的病叫痰。」便用滾痰丸讓孟望湖服用,後來病就痊癒了。

李克齋公在兵部,正坐堂,忽空中飛一鶴,馴熟不去,對醫人劉春齋云,家曾有鶴飛來,第二小兒舉進士,今又有鶴飛來,大小兒定中進士矣!未幾而鶴折其脛,私心殊不喜,因問有人接其脛骨乎?一人對曰:家藏接骨秘方,想人禽一理,或可接也。急命修制之,方用土鱉新瓦焙乾,半兩錢醋焠七次,自然銅乳香沒藥菜瓜子仁各等分,為細末,每服一分半,酒調灌之,鶴脛如故。但人上體傷,食後服之。

下體傷,空心服之。李公乃以其方傳之劉春齋。

白話文:

李克齋在兵部任職時,正坐在堂上,突然一隻鶴從空中飛來,非常馴服,一直不走。他對醫生劉春齋說,以前家裡飛來一隻鶴,後來小兒子考上了進士。現在又來了,大兒子和小兒子肯定也能考上進士。不久,鶴腿折了,李克齋心裡很不高興。他問有沒有人能接鶴腿骨的?有人說自己家裡藏著接骨祕方,想來人和動物的道理是一樣的,也許可以嘗試。於是,李克齋趕緊讓人制藥,用鱉殼和瓦片烤乾,再用半兩錢醋灼煮七次,再加上沒藥、乳香、冬瓜子仁等分量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分半,用酒調和灌服。鶴的脛骨果然復原了。但是,人體上半身受傷時,要在飯後服用。

晦翁中烏喙毒,頭岑岑汗漸煩憊,遍體皆黑,幾至危殆!深山中又無醫藥,因思漢質帝得水可活之言,汲新水連飲之,大嘔而解。

白話文:

晦翁中毒食用了烏喙草,頭上不斷冒汗,感覺疲憊,全身發黑,幾乎瀕臨死亡!深山之中又沒有藥物,他想起漢質帝聽說喝水就能活命的傳言,於是連續喝了很多新水,接著大吐一場,毒性就解除了。

晦翁有足疾,有道人為行針熨之術,旋覺輕安,公大喜,厚謝之,且贈以詩云:幾載相扶藉瘦筇,一針還覺有奇功,出門放杖兒童笑,不是從前勃窣翁。道人得詩徑去。未數日,足疾大作,甚於未針時,亟令人尋逐道人,莫知所之矣。公歡息曰:某非欲罪之,但欲追索其詩,恐恃此以誤他人耳。

瘧鬼小,不能病巨人,故曰壯士不病瘧。晉人曰:君子不病瘧,蜀人以痎瘧為奴婢瘧,。

白話文:

晦翁有腿疾,有一個道士為他使用針灸的治療方法,治療後很快就感到輕鬆舒服,晦翁非常高興,重謝道士,並贈詩曰:「多年來依靠著瘦弱的柺杖,一針下感覺奇效無窮,出門可以放下柺杖連小孩都笑了,不像以前那個步履蹣跚的老人。」道士得詩後徑自離開。不到幾天,晦翁的腿疾發作得比針灸前更厲害,急忙派人尋找道士,但無處可尋。晦翁長嘆一聲說:「我不是要懲罰他,只是想追回這首詩,恐怕他憑藉這個詩句去誤導別人。」

青箱雜記,蜀有亥市,間日而集,如痎瘧間日而作也,江南惡以痎稱,故止曰亥。荊吳俗,有取寅申巳亥日市,故謂亥市。(亥音皆)

白話文:

《青箱雜記》中記載,蜀地有亥市,每隔一天開一次,就像瘧疾隔天發作一樣。江南人不喜歡用「痎」這個字,所以只稱它為亥。荊吳地區的風俗中,有在寅、申、巳、亥日開市的習慣,因此稱之為亥市。(亥的發音為「皆」)

觀前人治痰,立論頗詳,但混飲於其中,則難於立法施治,予不揣鄙陋,聊為分析之。痰者,病名也,涎之所變也。涎乃脾之液也,脾包胃脘而掩乎太倉之上,其形宛象馬蹄,其涎無可容之地,而即注於胃中,胃即脾之府也,其氣相通。平人無病,其涎但能滋養胃土,澆灌四旁,接順飲食下行而已。

白話文:

前人對於「疰」的論述很詳細,但把多種病症混為一談,導致在立法時難以施治。我不厭其煩,就此加以闡述。「疰」是一種疾病名稱,是「癉」的變體。「癉」是一種液體,它包圍著胃部和掩蓋住儲藏糧食的上部,形狀像馬鞍,容納不了一點東西,直接傾注於胃中,而胃就是「疰」聚集之處,它們的氣息相通。健康的人沒有「疰」,「疰」液只能滋養胃部,灌輸四肢,促進飲食事物的消化就可以了。

如因氣滯不行,或被火燔灼,或被濕熱熏蒸,即便稠濁凝聚,而化為痰矣。既化為痰,不比涎之尚有真氣也,所以飲食入胃,竟沉於下,而吐痰愈多。儼若浮萍木牌之浮於水面耳,衣服厚暖,則表易招寒;滋味過多,則里易招熱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氣血運行不暢,或者被熱毒灼傷,或者被濕熱燻蒸,就會導致體液濃稠黏結成痰。這種痰不同於還有真氣的口水,所以食物進入胃部後會下沉,吐出的痰也越來越多。就像浮萍和木片漂浮在水面上一樣,穿著厚重的衣服會讓身體容易受寒;吃太多美味也會讓身體容易發熱。

醫羸弱之人,令飲以人乳,或飲以鹿血,皆非至當之理何也?小兒吮乳,吮則不泄元氣,是活乳也,所以能肥能胖,易長易大。今乃擠而服之,則元氣已去,惟有死質獨存,但能潤腸充腹,久則戀隔生痰,何益之有?

白話文:

給體虛的人喝人乳或鹿血,這些都不是適當的方法。因為:

  • 嬰兒吸吮乳汁時,不會耗損元氣,因為那是活的乳汁,所以能讓嬰兒長胖長高。
  • 但如果是擠出來的乳汁,元氣已經流失,只剩下物質的成分,只能潤腸充飢。
  • 長期飲用,反而會導致消化不良和生痰,對身體沒有好處。

古人有飲鹿血法,用銀管插入鹿之天突穴中吮之,是與元氣同過,乃活血也,服之大補,鹿亦不死。今則宰而取血飲之,此元氣已去,是死血也,不過充腸破血,服之何益?二者鑑之。

白話文:

古代有飲用鹿血的方法,用銀管插入鹿的天突穴中吸取血液,這血液與元氣同時通過,所以能活血。飲用後大補,鹿也不會死亡。而現在宰殺鹿再取血飲用,這時候鹿的元氣已經消失了,這已經是死血了。這種死血只能充斥腸胃,破壞血液,喝了有什麼用?兩種方法相比之下,高下立見。

冬月雪花不可點入目內,令目病喪明。

患楊梅瘡者,必服土茯苓。若誤飲茶,必耳聾無聞,終身不能治。

孫思邈之論病也,推人於天。益州父老之言醫也,驗身於國。

韭名草鍾乳,瓜名天生白虎湯。

白話文:

冬天雪天,雪水不能滴到眼睛裡,否則會造成眼疾致盲。患楊梅瘡的人一定要服用土茯苓,如果誤喝茶水,就會耳聾失聰,終身無法治愈。孫思邈診病,多推測病因於天命,益州百姓看病,則多根據自身經驗。韭菜又名草鍾乳,西瓜又名天生白虎湯。

李獻吉云:道理一橫一直耳,十字是也,數盡十,理亦盡之矣。王字真草篆隸不變,挺三才而獨立也,變之非王也。

白話文:

李獻吉說:道理只有橫和直兩種,十字就是這個道理,數字數到十就結束,道理也到頭了。不管楷書、草書、篆書、隸書,王字都不會改變,因為它代表三才(天地人)而獨立存在,如果改變了就不是王字。

人慾心動時,一想惡醜凶怪之事而止,一想身世憂患而止,一想女子穢汙皮囊,及其病疾色衰,與其死亡,骸骨骷髏之狀可駭,而欲心可已。

白話文:

立天下之命存乎農,決天下之疑存乎卜,寄天下之死生存乎醫。夫三者天下之大端也,先王之所不敢後也。

地以海為腎,故水咸,人以腎為海,故溺咸。

拘儒不可與譚禪,腐儒不可與論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