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林

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卷上

天道不以理言,則歸於幻妄耳。

天為陽宗,故風火在上。地為陰統,故水土在下。

地為陰,故火隱而不見。擊石而火至,剛而後生也,兩木恆摩則火至,動而後生也。列星之為象也,在朝象官,在人象事,在野象物,各因其變而占焉。

日月星辰,天之四象,水火土石,地之四象。康節言土石而不言木金,蓋木乃土之華,金乃石之精也,是知康節皆以體數言也。

風雨雲霧雷,天之用也。吹噴噓呵呼,人之用也。天人一理也,但有小大之差耳,風露能生物,亦能殺物,順陰陽之氣也。

風陽也,故其氣清通而無形。云陰也,故其氣昏濁而可見。

論晝夜之長短,由於日之出入,日出入之舒縮,由於南北極出地之高下。故普天之下,時時曉,時時午,時時日晡,時時黃昏,時時夜半,各於其地作如是觀。

雪寒在上,故高山多雪。霜寒在下,故平地多霜。

地居天之中,地平不當天之半。地上天多,地下天少。是以日出落時,見日大,近人也。日中天時見日小,遠人也。

日初出時見日大,宜當熱而尚寒涼者,陰凝而陽未勝也。日中天時見日小,宜寒涼,而反漸暖漸熱者,陽積盛而陰已消也。申未熱愈於午者,陽尢積盛故也。

世間特一陽氣之周流耳,陽氣不及之處則為陰,觀之姤復之理可見。

鬥一南而萬物生,一北而萬物死。日一北而萬物生,一南而萬物死。鬥日互行,而成歲功也。

或問日生月落,古今異乎?曰:同也。云白山青,古今異乎?曰:同也。夏葛冬裘,古今異乎?曰:同也。曰:天同也,地同也,人同也。人寓形於天壤之間,特須臾爾,宜流浪大化之中,以順其同焉可也。

浮世乃生老病死之洪都,憂愁若惱之窟宅。

云雷雨雪,皆至半空,風則薄乎天,愈高愈勁。

霖雨既霽,閒云在天,皆神化之糟粕矣。

日一歲而一周天,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,非謂月行速於日也,周天度數,每日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有奇。凡月初生明時行南陸,如冬至時之日,及生魄時行中天,如夏至時之日,故月行一月,抵日行一歲也。

易澤中有火,《素問》曰:澤中有陽焰。注陽:焰如火,煙騰騰而起於水面是也。蓋澤有陽焰,乃山氣通澤。山有陰靄,乃澤氣通山。

水者,五行之首也,萬物之宗也,浮天而載地也,載形而浮氣也,始天地而終天地也七十二候,始於東風解凍,終於水澤腹堅。天地之始終,亦若是而已矣。

天以五氣育萬物,故雨露霜雪。自天降者,皆無味。地以五味養萬物,故自地生者,皆具五味焉。

火發外明者,薪之盡也。神知外見者,樸之散也。故曰:聖人以洗心退藏於密。

五行之理,有相生者,有相剋者。相生為正色,相剋為間色。正色,青赤黃白黑也。間色,綠紅碧紫流黃也。木色青,故青者東方也。木生火,其色赤,故赤者南方也。火生土,其色黃,故黃者中央也。土生金,其色白,故白者西方也。金生水,其色黑,故黑者北方也,此五行之正色也。

白話文:

天道若不符合道理,就會變成虛幻不實的景象。

天屬陽性,所以風火在上;地屬陰性,所以水土在下。

因為地屬陰,所以火隱藏而不顯現。擊石生火,是剛性物質碰撞後產生的;摩擦生火,是動態作用的結果。星辰的象徵意義,在朝廷代表官員,在人群代表事件,在野外代表事物,各自根據其變化而占卜預測。

日月星辰是天的四象,水火土石是地的四象。康節先生只說土石而不說木金,是因為木是土的精華,金是石的精華,可見康節先生都是用物質的本質來闡述道理。

風雨雲霧雷電是天的作用,吹噴噓呵呼是人的作用。天地人理相同,只是規模大小有差異而已。風露能使生物繁衍,也能使生物死亡,這都遵循著陰陽之氣的運作規律。

風屬陽,所以氣息清通而無形;雲屬陰,所以氣息昏濁而可見。

晝夜長短的變化,是由於太陽的東升西落;而太陽東升西落的位置變化,又由於南北極在地球上高度的不同。所以普天之下,每個地方都有早晨、中午、傍晚、黃昏、深夜,只是時間點不同而已。

雪的寒氣在上,所以高山積雪;霜的寒氣在下,所以平地多霜。

大地位於天空之中,地面的平坦程度不足天半球的一半。地上天多,地下天少。所以太陽初升或將落山時,看起來比較大,因為離人近;太陽位於正午時分,看起來比較小,因為離人遠。

日出時太陽看起來大,此時雖然應該感覺熱,卻仍然感到寒冷,這是因為陰氣凝結,陽氣尚未佔據上風。正午時太陽看起來小,此時應該感到寒冷,卻反而漸漸暖和起來,這是因為陽氣積累旺盛,陰氣已經消散。申時(下午3-5點)未時(下午1-3點)比午時(中午11-1點)更熱,也是因為陽氣積累更旺盛的緣故。

世間萬物不過是陽氣循環流動的結果。陽氣達不到的地方就是陰,觀察陰陽的交替變化就能明白這個道理。

斗宿(二十八宿之一)在南時萬物生長,在北時萬物凋零;太陽在北時萬物生長,在南時萬物凋零。斗宿和太陽交替運行,形成了四季更替。

有人問:日出月落,古今是否相同?答:相同。有人問:山青水白,古今是否相同?答:相同。有人問:夏天穿葛布衣,冬天穿皮裘,古今是否相同?答:相同。總之,天相同,地相同,人相同。人只是寄居在天地的之間,不過短短一瞬,應該順應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。

人間不過是生老病死的大舞台,是憂愁煩惱的囚籠。

雲、雷、雨、雪都只到達半空,風則貼近天際,越高越強勁。

大雨過後,天上漂浮著一些閒雲,這些都是神化的殘留物。

太陽一年繞天一周,月亮二十九天半繞天一周,這並不是說月亮運行速度比太陽快,而是因為周天的度數不同,太陽每天運行一度,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多。每月月初月亮初升時運行在南面,就像冬至時的太陽;每月月半月亮滿盈時運行在中天,就像夏至時的太陽。所以月亮運行一個月,相當於太陽運行一年。

易經中提到澤中有火,《素問》也說澤中有陽焰。注釋中說陽焰如同火焰,是水面上騰騰而起的煙。澤中有陽焰,是因為山氣與澤氣相通;山上有陰靄,是因為澤氣與山氣相通。

水是五行之首,萬物之宗,它浮於天而承載大地,承載形體而浮動氣息,它是天地之始也是天地之終。七十二候,從東風解凍開始,到水澤結冰結束,天地之始終,也是如此。

天以五行之氣孕育萬物,所以有雨露霜雪,從天上降下來的,都是沒有味道的。地以五味滋養萬物,所以從地里生長出來的,都具有五種味道。

火光外露而明亮,是因為柴薪燃盡;神智外顯而明晰,是因為樸實的本性消散。所以說,聖人要洗心滌慮,將自己的心靈深藏起來。

五行之間,有相生相剋的關係。相生屬正色,相剋屬間色。正色是青赤黃白黑;間色是綠紅碧紫、流黃。木屬青,所以青色代表東方;木生火,其色赤,所以赤色代表南方;火生土,其色黃,所以黃色代表中央;土生金,其色白,所以白色代表西方;金生水,其色黑,所以黑色代表北方。這就是五行的正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