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林

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卷上

《列子》曰:太易者,未見氣也。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太始者,形之始也。太素者,質之始也。氣形質具而未相離,故曰渾淪。渾淪者,言萬物相渾淪,而未相離也。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循之不得,故曰易也。

白話文:

《列子》記載:太易時期,還沒出現氣。太初時期,氣剛剛開始出現。太始時期,形體剛剛開始出現。太素時期,物質性質剛剛開始出現。氣、形、質同時具備,但尚未分離,所以稱之為渾淪。渾淪的意思是,萬物混雜在一起,還沒分離。看它看不到,聽它聽不到,追尋它抓不著,所以叫做易。

天始惟一氣耳,莊子所謂溟瞑是也。計其所先,莫先於水,水中滓濁,歷歲既久,積而成土,水土震盪,漸加凝聚,水落土出。遂成山川,故山形有波浪之勢焉。於是土之剛者,成石而金生焉。土之柔者,生木而火生焉,五行既具,乃生萬物,萬物化生,而變化無窮焉。

白話文:

天地最初只有一股氣,莊子所說的溟溟就是這個意思。要探究它的起源,水是最早的,水中沉澱的雜質,經過很多年的時間,逐漸積聚形成了泥土,水土相互激盪,逐漸凝結成塊,水退後泥土露出,於是形成了山川,所以山峯的形狀有波浪的痕跡。這時,泥土中堅硬的部分形成了石頭,從而產生金屬,泥土中柔軟的部分長出了植物,於是產生了火,五行齊備之後,才產生了萬物,萬物化生,而變化沒有窮盡。

邵康節曰:天何依?依乎地。地何附?附乎天。天地何所依附,曰:自相依附。自斯言一出,宋儒標榜而互贊之,附聲而妄衍之。朱子遂云:天外更須有軀殼甚厚,所以固其氣也。天豈有軀殼乎?誰曾見之乎?既自撰為此說。他日遂因而實之曰:北海只挨著天殼邊過,似曾親見天殼矣。

白話文:

邵雍說:天靠誰才能存在?靠地。地靠誰才能存在?靠天。天地靠誰才能存在?靠自己互相依靠。自從這句話說出來,宋朝的儒家學者們紛紛宣揚、互相附和,胡亂地照搬、延伸。朱熹於是說:天的外面必須有一個很厚的殼子,用來固守它的氣。天哪有殼子?誰曾經看見過?他既然自創了這種說法,後來就更加相信它,說:北海只緊挨著天的殼子邊緣過去,好像親眼見過天的殼子一樣。

自古論天文者,宣夜周髀渾天之書,甘石洛下閎之流,皆未嘗言。非不言也,實所不知也。若邵子朱子之言,人所不言,亦不必言也。人所不知,亦不必知也。人所不問,亦不必問也。莊子曰:六合之外,聖人存而不論,此乃切要之言。孰謂莊子為虛無異端乎?元人趙緣督,始稍正邵子之誕,而今之俗儒已交口議之,又丘長春世之所謂神仙也。

白話文:

自古以來,討論天文的人,大多隻講述《周髀算經》和《渾天圖》這些書中的內容,而像甘石和洛下閎等人,都沒有談到有關天文的問題。並不是他們不願意談,而是他們確實不知道。至於邵雍和朱熹這些人的說法,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,而且也不必去理解。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,也不必去知道。一般人沒有詢問的事情,也不必去詢問。莊子說:六合之外的世界,聖人只知道它的存在,但不會去討論它。這句話非常重要。誰說莊子是虛無主義者和異端呢?元朝的趙緣督開始稍稍糾正了邵雍的錯誤,而如今的一般儒生卻都在抨擊趙緣督的說法。再說丘處機,世人稱他是神仙。

其言曰:世間之事,尚不能究,況天外之事乎?由此言之,則莊子長春乃異端之正論,而康節晦翁之言,則吾儒之異端矣。明朝劉伯溫,亦古甘石洛下之流,其言曰:天有極乎?極之外何謂也?天無極乎,凡有形必有極,理也,勢也,是聖人所不能知耳,非不言也。故天之行,聖人以曆紀之。

白話文:

他說:世間的事情,尚且難以細細探究,更何況天外的事情呢?由此看來,莊子的長春之說,是異端的正論,而康節晦翁的言論,則是我儒家的異端了。明朝的劉伯溫,也是古時候甘石、洛下之類的人物,他曾經說過:天有極限嗎?極限之外是什麼?天沒有極限嗎?所有有形之物必定有極限,這是道理,也是必然的,是聖人所無法得知的,並不是聖人不想說。所以,聖人用曆法來記錄天體的運行規律。

天之象,聖人以器驗之。天之數,聖之以算窮之。天之理,聖人以易究之。天之所閟,人無術以知之者,惟此耳。今不曰不知,而曰不言,是何好勝之甚也。嗚呼!伯溫此言,其確論乎?其曰好勝者,蓋指宋儒之論天者。予嘗言東坡詩: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蓋處於物之外,方見物之真也。

白話文:

在觀察天象方面,聖人利用天文儀器來驗證;在計算天象方面,聖人使用數學來窮盡;在研究天理方面,聖人使用《易經》來探究。而天機深藏,人類沒有辦法知道,只有這個領域是如此。現在不說不知道,而說不言,這是何等的爭強好勝啊。嗚呼!伯溫這句話,說得真有道理啊。他說爭強好勝,大概是指宋朝儒家討論天象的人。我曾經評論蘇東坡的詩句:「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處於事物之外,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。

吾人固不出天地之外,何以知天地之真面目歟?且聖賢之學,切問近思,亦何必求天外之事耶?

南北二極,所以定子午之位。歷家因二極而立赤道,所以定卯酉之位。北極瓜之蒂也,南極瓜之攢花處也,赤道瓜之腰圍也,指南針所以通二極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南北兩極,用來確定子午線的位置。天文學家根據二極設置赤道,用來確定卯酉線的位置。北極是瓜的蒂,南極是瓜的蒂,赤道是瓜的腰圍,指南針可以溝通二極的氣息。

赤道為天之腰圍,正當天之闊處。黃道自是日行之道,月之九道,又自月行之道也。

天如勁風旋轉,局大塊於中,吾恐日月星辰之上,則愈高,愈清,愈勁,愈光明而無窮矣。或人見天裂處,見其霞光閃爍,於此足以知之矣。

白話文:

天空彷彿一股強勁的旋風,將浩瀚無邊的宇宙包容其中。我猜想日月星辰在其之上,越是高處,就越是清澈、勁烈、明亮,而且永無止境。有些人見過天空出現裂縫,看見其中閃爍的霞光,從這裡就能夠理解這個道理了。

天以氣言,故無窮。地以形言,故有盡。

空即天也,自地而上,無非空也,即天也。地間亦有動也,亦氣動之耳。

天道不以理言,則歸於幻妄耳。

天為陽宗,故風火在上。地為陰統,故水土在下。

地為陰,故火隱而不見。擊石而火至,剛而後生也,兩木恆摩則火至,動而後生也。列星之為象也,在朝象官,在人象事,在野象物,各因其變而占焉。

白話文:

大地屬陰,所以火氣隱藏而看不見。敲擊石頭而有火,是因為堅硬的石頭碰撞才會產生火花。兩塊木頭摩擦會產生火,是因為摩擦的動作才會產生火。

星星的變化可以當作預兆。在朝廷裡,用星星的變化來占卜官位升遷;在民間,用星星的變化來占卜人事吉凶;在野外,用星星的變化來占卜自然現象。根據星星變化的不同,占卜出吉凶禍福。

日月星辰,天之四象,水火土石,地之四象。康節言土石而不言木金,蓋木乃土之華,金乃石之精也,是知康節皆以體數言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、月亮、星星,是天上的四種象徵;水、火、土、石,是地上的四種象徵。邵康節只提到「土、石」,沒提到「木、金」,是因為「木」是「土」的華麗展現,「金」是「石」的精髓。因此,我們知道邵康節說的「四象」,都是從整體數字的觀點出發的。

風雨雲霧雷,天之用也。吹噴噓呵呼,人之用也。天人一理也,但有小大之差耳,風露能生物,亦能殺物,順陰陽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風、雨、雲、霧、雷鳴,是天地的作用。吹氣、噴氣、呼吸、吐氣、呵氣,是人體的作用。天地人體的道理是一樣的,只是有大小之分而已。風露既能生長萬物,也能毀滅萬物,這是順應陰陽之氣的規律。

風陽也,故其氣清通而無形。云陰也,故其氣昏濁而可見。

論晝夜之長短,由於日之出入,日出入之舒縮,由於南北極出地之高下。故普天之下,時時曉,時時午,時時日晡,時時黃昏,時時夜半,各於其地作如是觀。

白話文:

白天和夜晚的長短是由於太陽的升起和落下造成的,而太陽升起和落下的時間變化又取決於南北極在地面上的高度不同。因此,在普天之下,每時每刻都有地方是黎明、中午、傍晚、黃昏、午夜,不同地方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時間景象。

雪寒在上,故高山多雪。霜寒在下,故平地多霜。

地居天之中,地平不當天之半。地上天多,地下天少。是以日出落時,見日大,近人也。日中天時見日小,遠人也。

白話文:

地球位於天空之中,水平面無法達到天空的一半。地面上的天空部分較多,地下的天空部分較少。因此,太陽升落時,看起來太陽較大,因為它離我們很近。而當太陽運行到正中的時候,看起來太陽較小,因為它離我們很遠。

日初出時見日大,宜當熱而尚寒涼者,陰凝而陽未勝也。日中天時見日小,宜寒涼,而反漸暖漸熱者,陽積盛而陰已消也。申未熱愈於午者,陽尢積盛故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剛升起時,看見太陽很大,雖然應該感到溫暖,卻仍覺得寒涼,這是因為陰氣凝聚,陽氣還沒有強盛。

正中午的時候,看見太陽比較小,應該感到寒涼,但反而逐漸變暖變熱,這是因為陽氣積聚強盛,陰氣已經消減。

下午三、四點的時候,比中午更熱,這是因為陽氣更加積聚強盛的緣故。

世間特一陽氣之周流耳,陽氣不及之處則為陰,觀之姤復之理可見。

鬥一南而萬物生,一北而萬物死。日一北而萬物生,一南而萬物死。鬥日互行,而成歲功也。

或問日生月落,古今異乎?曰:同也。云白山青,古今異乎?曰:同也。夏葛冬裘,古今異乎?曰:同也。曰:天同也,地同也,人同也。人寓形於天壤之間,特須臾爾,宜流浪大化之中,以順其同焉可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「從古代到現在,太陽升降月亮盈虧,是否有所不同?」答:「相同。」問:「古代說高山白雪,現在說高山青翠,是否不同?」答:「相同。」問:「夏天穿葛布,冬天穿皮裘,是否不同?」答:「相同。」

答者說:「天空相同,大地相同,人體也相同。人在天地之間生存,時間非常短暫,應該順應自然規律,與天地合一,這樣才能安然度過一生。」

浮世乃生老病死之洪都,憂愁若惱之窟宅。

云雷雨雪,皆至半空,風則薄乎天,愈高愈勁。

霖雨既霽,閒云在天,皆神化之糟粕矣。

日一歲而一周天,月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,非謂月行速於日也,周天度數,每日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有奇。凡月初生明時行南陸,如冬至時之日,及生魄時行中天,如夏至時之日,故月行一月,抵日行一歲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一天運行一周天,月亮二十九天多一點就能運行一周天,並不是說月亮運行得比太陽快,它們運行距離的度數不同,太陽每天運行一度,月亮運行十三度多一點。每個月的月初升起時,月亮運行在南半球,就像冬至時的太陽一樣;月底消失時,運行在天中央,就像夏至時的太陽。所以月亮運行一個月,就等於太陽運行一年。

易澤中有火,《素問》曰:澤中有陽焰。注陽:焰如火,煙騰騰而起於水面是也。蓋澤有陽焰,乃山氣通澤。山有陰靄,乃澤氣通山。

白話文:

沼澤中常有火光,《素問》中說:沼澤中會產生陽光般的火焰。陽指的是火焰,煙霧騰騰地從水面升起。沼澤出現陽光般的火焰,是因為山中的氣上升到沼澤中。而山中出現陰霾,是因為沼澤中的氣上升到山中。

水者,五行之首也,萬物之宗也,浮天而載地也,載形而浮氣也,始天地而終天地也七十二候,始於東風解凍,終於水澤腹堅。天地之始終,亦若是而已矣。

白話文:

水,是五行之首,萬物之宗源。浮於天空,承載著大地;承載形體,飄浮於氣中。天地之始,源於水;天地之終,亦歸於水。一年七十二候,從東風解凍開始,到水澤腹堅結束。天地的開始和結束,也僅此而已。

天以五氣育萬物,故雨露霜雪。自天降者,皆無味。地以五味養萬物,故自地生者,皆具五味焉。

火發外明者,薪之盡也。神知外見者,樸之散也。故曰:聖人以洗心退藏於密。

五行之理,有相生者,有相剋者。相生為正色,相剋為間色。正色,青赤黃白黑也。間色,綠紅碧紫流黃也。木色青,故青者東方也。木生火,其色赤,故赤者南方也。火生土,其色黃,故黃者中央也。土生金,其色白,故白者西方也。金生水,其色黑,故黑者北方也,此五行之正色也。

白話文:

五行理論中,有相互生長和相互制約的關係。相生的是正色,相剋的是間色。正色是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。間色是綠、紅、碧、紫、流黃。木的顏色是青色,所以青色代表東方。木生火,火的顏色是紅色,所以紅色代表南方。火生土,土的顏色是黃色,所以黃色代表中央。土生金,金的顏色是白色,所以白色代表西方。金生水,水的顏色是黑色,所以黑色代表北方。這些就是五行正色的理論。

甲己合而為綠,則綠者青黃之雜,以木剋土故也。乙庚合而為碧,則碧者青白之雜,以金剋木故也。丁壬合而為紫,則紫者赤黑之雜,以水剋火故也,此五行之間色也。(流黃一作駢黃)

白話文:

甲木和己土結合生出綠色,這是因為綠色是青色和黃色的混合,反映了木剋土的現象。乙木和庚金結合生出碧色,這是因為碧色是青色和白色混合,反映了金剋木的現象。丁火和壬水結合生出紫色,這是因為紫色是紅色和黑色混合,反映了水剋火的現象。這些就是五行之間所產生的顏色。

《素問樞式》曰:水自西而東流也,西、金位也,故曰金生水,亦一說也。

《素問》又曰:根於內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。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,故植物去皮則死。氣在外也,動物傷內則死,神在中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中提到:

  • **根於內:**稱為「神機」。一旦「神」離開,機能也就消失了。
  • **根於外:**稱為「氣立」。一旦「氣」停止流動,「變化」也就停止了,就像植物去皮後會死亡。

因此:

  • 氣存在於身外,動物如果內臟受傷就會死亡。
  • 神存在於身體內部。

太虛聚而有無,無聚則為精,無聚神結包之於土,兆生之理啟矣!經云:男女媾精,包胎始榮,乘其宿命,然後生人,故曰包命。當其元無初包,狀如垂囊,附脾作種。脾為真土,物所憑生,中黃太乙,為人巳命。其無流演不窮,故云元一黃演之氣。

白話文:

虛無之中蘊藏著有形與無形,沒有凝聚的叫做精,而無形凝聚成精神,包裹在土中,於是就有了生命的開始。經書上說:男女結合精氣,胚胎才開始發育,順應著前世的命運,才能生出人,所以叫做「包命」。在最原始的狀態下,沒有初始的包裹,形狀像個懸垂的囊袋,依附在脾臟上作為種子。脾臟是真正的土,是萬物賴以為生的根基,黃中太乙之氣,就是人的生命。它的流動永不停止,所以叫做元一黃演之氣。

魚在水中不知水,人在心中不知心。如魚能知水,人能知心,魚果魚乎?人果人乎?是以滴水可為六合之云,微塵可為萬方之剎者,非龍非聖人,孰能為之哉?吾以是知為龍不難,魚知水難,為聖人不難,人悟心難。故曰:日用而不知者,眾人也。

白話文:

魚在水中,卻不知道水是什麼;人雖然有心,卻不知道心為何物。如果魚能瞭解水,人能認識自己的心,那魚還是魚嗎?人還是人嗎?所以說,一滴水能化成天的雲彩,一粒微塵能成為世界的中心,不是聖賢之人,誰能做到這些呢?我因此明白,成為聖人並不難,但魚能夠理解水卻很難;成為聖人並不難,但人能夠領悟自己的心卻很難。因此有人說:「每天使用(自己的心),卻不知道(心是什麼),這樣的人只是普通人而已。」

王符稱世俗畫龍,馬首蛇尾,又有三停九似之說。謂自首至膊,膊至腰,腰至尾,皆相停也。九似者,角似鹿,頭似駝,眼似鬼,項似蛇,腹似蜃,鱗似魚,爪似鷹,掌似虎,耳似牛。然龍之見也,皆為雷電雲霧擁護其體,得見其全形者罕矣。

白話文:

王符說世俗所畫的龍,頭像馬、身像蛇,而且有「三停九似」的說法。所謂「三停」,就是從頭到肩膀、肩膀到腰、腰到尾,這些部位都相停衡。而「九似」則是指:角像鹿、頭像駱駝、眼睛像鬼、脖子像蛇、肚子像蛤蜊、鱗片像魚、爪子像鷹、腳掌像虎、耳朵像牛。然而,龍出現時,通常都被雷電雲霧包裹著,很少有人能看清牠們的全身樣貌。

鹿角、牛耳、駝首、鬼目、蛇項、蜃腹、魚鱗、虎掌、鷹爪,龍之狀也。鴻前、麟後、蛇頸、魚尾、鸛顙、鴛腮、龍文、龜背、燕頷、雞喙,五色備舉,鳳之狀也。麇首、半尾、狼頭、馬足、圜蹄、肉角,麟之狀也。有角為虯龍,無角為螭龍,有鱗為蛟龍,有翼為應龍,鳳之青曰鶡,赤曰鶉、黃曰焉,白曰鷫,紫曰鷟,麟之青曰聳孤,赤曰炎駒,白曰素冥,黑曰角端,黃曰麒麟。

白話文:

鹿角、牛耳、駱駝的頭、鬼魅般的眼睛、蛇般的脖子、大蚌的肚子、魚的鱗片、老虎的掌、鷹的爪,是龍的模樣。

天鵝的胸部、麒麟的後面、蛇的脖子、魚的尾巴、鸛鳥的額頭、鴛鴦的腮、龍的紋路、烏龜的背、燕子的頷、雞的喙,五顏六色具備,是鳳的模樣。

麋鹿的頭、半條尾巴、狼的頭、馬的腳、圓蹄子、肉角,是麟的模樣。

有角的是虯龍,沒角的是螭龍,有鱗的是蛟龍,有翅膀的是應龍。

鳳的青色叫鶡,紅色叫鶉,黃色叫焉,白色叫鷫,紫色叫鷟。

麟的青色叫聳孤,紅色叫炎駒,白色叫素冥,黑色叫角端,黃色叫麒麟。

龍之鱗八十有一,鯉之鱗三十有六。麟肉角而不觸,鳳肉喙而不啄。鱣骨脆,貘骨實,蛟骨青,鳳骨黑。龍珠在頷鮫珠在皮。蛇之珠在口,魚之珠在目,蚌之珠在腹,鱉之珠在足。蟒目圓,蛟眉連,蜃鱗逆,蝮鼻反,狼腸直,鷧喙曲。羱羊之角重於肉,斫木之舌。長於喙。犀體兼五種肉,象體具十二肖肉,或云有百獸肉。

白話文:

龍有81片鱗片,鯉魚有36片鱗片。麟的肉有角卻不傷人,鳳凰的肉有喙卻不啄人。鱷魚的骨頭脆,貘的骨頭堅硬,蛟龍的骨頭是青色的,鳳凰的骨頭是黑色的。龍珠長在下巴上,鮫魚珠長在皮膚裡。蛇的珠子長在嘴巴裡,魚的珠子長在眼睛裡,蚌的珠子長在腹部裡,鱉的珠子長在腳上。蟒蛇的眼睛是圓的,蛟龍的眉毛相連,蜃的鱗片是倒著長的,蝮蛇的鼻子是反的,狼的腸子是直的,鷧鳥的喙是彎的。野山羊的角比肉重,啄木鳥的舌頭比喙長。犀牛的體內有五種動物的肉,大象的體內有十二生肖的肉,有人說有百獸的肉。

莫靈於龍,人得而豢之。莫猛於虎,人得而檻之。有欲故也,故人而無欲,名利不能羈矣。

諸獸中獨獬豸不見經,史亦無聞,一云即神羊也。

春之風自下而升上,紙鳶因之以起。夏之風橫行空中,故樹杪多風聲。秋之風自上而下,木葉因之以隕。冬之風著土而行,是以吼地而生寒。

白話文:

春天風從下往上吹,所以風箏可以升空。夏天風在空中橫著吹,所以樹梢經常有風聲。秋天風從上往下吹,所以樹葉因此落下。冬天風貼著地面吹,所以會吼叫著吹出寒氣。

秦淮海《易解》曰:《內經》云:南方生熱,熱生火;北方生寒,寒生水;西方生燥,燥生金;東方生溫,溫生木;中央生濕,濕生土。是知水者寒之形,濕者土之氣,水之於土妻道也,夫從妻所好,故水流濕。火者熱之形,燥者金之氣,火之於金夫道也,妻從夫之令,故火就燥。

白話文:

《易解》中說:南方產生熱氣,熱氣生出火;北方產生寒氣,寒氣生出水;西部產生乾燥,乾燥生出金;東部產生溫暖,溫暖生出木;中部產生濕氣,濕氣生出土。

因此,水是寒氣的具象,濕氣是土的氣息。水對於土而言是「妻道」,意思是說,水順從土的性情,所以水流得濕潤。火是熱氣的具象,乾燥是金的氣息。火對於金而言是「夫道」,意思是說,火順從金的規律,所以火趨向乾燥。

或以陰求陽,或以陽求陰也。管輅曰:龍者陽精而居於淵,故能興云。虎者陰精而居於山,故能運風。是則龍陽中之陰也,惟陽中之陰能召陰,故云從龍。虎陰中之陽也,惟陰中之陽能召陽,故風從虎。

白話文:

有時用陰性方法追求陽性,有時用陽性方法追求陰性。管輅說:龍是陽氣旺盛的生物,居住在水中,所以能興雲。虎是陰氣旺盛的生物,居住在山中,所以能運風。龍是陽氣中的陰氣,只有陽氣中的陰氣才能吸引陰氣,所以說從龍。虎是陰氣中的陽氣,只有陰氣中的陽氣才能吸引陽氣,所以風從虎。

傳曰: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鮑景翔曰:神為氣主,神動則氣隨。氣為水母,氣聚則水生。人之一身,貪心動則津生,哀心動則淚生,愧心動則汗生,欲心動則精生,可以為天一生水之證。地六成之,如上天同云,而雨雪至地則六出,六為陰,地數也,凡雨露之點亦皆六出,但碎而不可見耳,太陰玄精石皆六稜,是其證也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:天地生成之初,天創造了水,而地則把它孕育成了六分之六。

宋代醫學家鮑景翔說:人的精神是氣的主宰,精神活動就會帶動氣的運動。氣又是水的母親,氣聚集起來就會產生水。

人體中,慾望之念生起,就會產生體液;哀傷之情生起,就會流淚;羞愧之感生起,就會出汗;淫慾之念生起,就會產生精液。這可以證明天創造了水。

而地孕育了六分之六,這與上天創造是一致的。當雨雪降落到地面後,會形成六邊形的晶體,六代表陰數,也是地之數。所以,一切雨露的凝結物,實際上都是六邊形的,只不過分散了,所以看不出來罷了。太陰玄精石也是六棱形,這是它形成六分之六的證據。

程子曰:《素問》五運六氣,須是堯舜時,風雨調和,陰陽變理始可用。此必待上如堯舜之化,下之人體氣和平如童子,而後施劑焉,則闔棺無用素問之日矣。

白話文:

程子曾說:《素問》記載的五運六氣理論,適用於堯舜時代那樣風雨調和、陰陽變化的環境。這需要統治者像堯舜一樣德化百姓,使得百姓的身體氣血平和如童子般,才能使用此理論。如果等到人死去,才用《素問》治療,恐怕就無濟於事了。

太虛不能無氣,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,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,循是出入,是皆不得己而然也,知此可以言死生之理矣,可以生順死安矣。

白話文:

沒有氣就沒有實在存在的事物,而氣體會聚合成萬物。而萬物又會散解開來,回到無形的狀態之中。這種聚散循環,都是自然而然的現象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可以理解生與死的規律。因此,生時順從自然,死時也能安然自若。

飛昇有乎?曰:此必有術,不可得而測也,必也至人能之乎?然天上實無著處。

陳希夷詩、倏爾火輪煎地脈,愕然神瀵湧山椒。神瀵,出列子,即易所謂山澤通氣,參同契所謂山澤氣相蒸,興云而為雨是也。地理書,沃焦尾閭,皆此理耳。神瀵臭過椒蘭,味過醪醴。

白話文:

陳希夷在詩中提到,忽而火輪燒烤著地脈,突然間神奇的泉水湧出山腳。所謂神瀵,出自《列子》,就是《易經》所說的山澤相通,而《參同契》也提到山澤之氣互相蒸騰,形成雲氣後降雨。在地理書中,沃焦尾閭這些現象,也是遵循這個道理。神瀵的氣味比椒蘭更香,味道比醪醴更甘美。

人慾求道,須於功名上鬧一鬧,方心死。

《莊子》曰:道在秕稗,在瓦礫,在尿溺,每況愈下。蓋以道無乎不在也!

觀物者,所以玩心於其物之意也。是故於草木觀生,於魚觀自得,於云觀閒,于山觀靜,於水觀無息。

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,其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。

古今分於一息,人物同於一原。

三茆真君云:天無謂之空,山無謂之洞,人無謂之房,山腹中空虛是謂洞庭,人頭中空虛是謂洞房。

邊讓章華臺賦,歸乎生風之廣廈兮,條黃軒之要道,攜西子之弱腕,援毛嬙之素肘。注云:黃帝軒轅氏得房中之術於素女,握固吸氣,還精補腦,留年益齡,長生忘老。張平子詩:明燈巾粉卸,設圖衾枕張,素女為我師,天姥教軒皇。

白話文:

且讓華美的章臺賦回到廣闊無盡的風中,鋪設一條通往大道的重要道路,牽起西施那柔弱的手臂,攙扶毛嬙潔白的手肘。

註:傳說黃帝軒轅氏從素女那裡學會了房中術,通過握固吸氣,使精氣迴歸補充大腦,延年益壽,實現長生不老。張平子的詩中寫道:卸去明亮的燈光和粉黛,平整舒適的被褥上擺上圖畫,素女是我的老師,天姥山教導著軒轅皇帝。

秘辛嘉禮也,剛卯佩玉也。

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,若胸中有藏,骨中有髓,草木中有空虛,與氣通,故得久生地。

《楚詞》云:毋滑爾魂(已也汞也)兮,彼(鉛也魄也)將自然。一氣(藥也)孔神兮,於中夜(時也)存。虛(心也)以待(時至也)之兮,母為之先,(二十七字括盡丹書可見參同悟真之說,由來遠矣。)前此《莊子》云:氣也者,虛而待物者也,唯道集虛,虛心者,心齊也。

白話文:

《楚辭》裡有話:「不要讓你的靈魂浮動不安(已也是水銀),那麼另一樣(鉛也就是魄)就會自然產生。一氣(也就是藥材)的神祕力量,可以在深夜(煉製時機)感受到。用虛空(心境平和)等待(時機到來),不要急於求成。」(這 27 個字總結了煉丹術的精髓,可以參照《參同契》一書,證明這種說法由來已久。)在《莊子》裡也說到:「氣,是虛空著等待物體到來的。只有道才能聚集在虛空中。虛心的人,心境是平和的。」

又云:善養生者,若牧羊然,視其後者而鞭之。夫不先不後,乃勿助勿忘之謂也。故沁園春云:煉已待時。《青華秘文》云:守已待癸生時。虛待二字之義,淵矣哉!

白話文:

古文有云:懂得養生的人就像牧羊人,總要盯著羊羣的後方,一旦有落隊的,就要及時用鞭子驅趕。這「不先不後」的意思,就是既不激進也不落後。所以《沁園春》有云:「煉製自身,等待時機。」《青華祕文》也有云:「堅守自我,等待時機成熟。」「虛待」二字的含義,真是深奧無比啊!

常人之息以喉者,謂其出多入少。膻中即回,不能至呼吸互換之根故也。真人之息以踵者謂其呼吸相稱,水火兩弦均平,上接天根,下接地根,與腎中祖無混合,故名真息。

白話文:

常人呼吸靠喉嚨,因為呼氣多,吸氣少。空氣在胸腔裡迴盪,不能到達呼吸交換的根本原因。

真人的呼吸靠腳跟,因為呼氣和吸氣相配,水火兩股氣息平衡,上接天根,下接地根,和腎中的祖氣相混合,所以稱為真息。

桃君乃腎神,蓋宜懲忿窒欲,惜精愛無,為一身之主,性命之根也。色念動時,當存思桃君在心內。

神光寶光,即靈光也,蓋無形可捉,發秀暉採於長空青冥之表,在人則精神光彩,秀髮於雙目。故大洞經云:煙回太暉間,神光秀空峰,空峰,頭面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神,光,那是空中的華文,也就是說,只,這,從,臥美,,信,這,樣,見影,,,。,<。,。,,。

人有一百八十靈關,三百六十骨節,一千二百形骸,一萬二千精光,三萬六千根源本始,八萬四千毛竅關鍵。中咸生津液,人無津液,則枯槁云亡,天地得水而覆載,萬物得水而生成,其實一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有180個靈活的關節、360個骨節、1200個器官、12000個精神光澤、36000個生命的源頭、84000個毛孔和關鍵點。這些部位都能產生津液。人體如果沒有津液,就會乾枯而死。就像天地需要水才能承載萬物,萬物需要水才能生長,這是同一個道理。

《楞嚴經》曰:汝體先因父母想生,汝心非想,則不能來,想中傳命。

鬼神有性無命,草木有命無性,禽獸性少命多,惟人能全之。

歸去來辭曰:悟已往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,識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,其曰悟、曰知、曰識、曰覺,四字極分分曉,此淵明所以為聞道也。

白話文:

《歸去來辭》中說:瞭解過去的錯誤,知道未來可以彌補,發現迷途時尚未走遠,明白現在是對的而過去是錯的。這「悟、知、識、覺」四個字,將不同狀態區分得很清楚,這就是陶淵明被認為有道的原因。

人之寐也,魂自雷門出入為夢,雷門者耳也。

條行人,行如風,立如松,坐如鐘,臥如弓。

白玉蟾曰:神則火也,氣則藥也,以火煉藥而成丹,即以神御氣而成道也。今夫蠮螉之蟲,孕螟蛉之子,以混其氣者,藥也,以和其神者火也。若龜之相顧,神交也,神交而氣未始不交,火中有藥也。鶴之相唳,氣交也,氣交而神未始不交,藥中有火也。至於不根而生芝蘭,不母而生蝤蠐,陰陽相搏,燥濕相育。

白話文:

白玉蟾說:神就是火,氣就是藥,用火煉製藥物就能煉成丹藥,這就是用神駕馭氣,最終達到得道成仙的境界。現在,蠮螉這種蟲子,孕育螟蛉的幼蟲,用它來調和蠮螉自己的氣,這就是藥。用來調和它神的,就是火。就像烏龜互相注視,這是神交,神交了,氣也必定會相交,所以火中有藥。鶴互相啼叫,這是氣交,氣交了,神也必定會相交,所以藥中有火。至於不生根就能生長靈芝和蘭花,不用母體就能生出蝤蠐,這是因為陰陽相互激發,乾濕互相滋養。

亦有神火氣藥,為之根與母焉,以成其變化之用,而遂其生息之機矣。

白玉蟾曰:梧桐秋風,升也。蕉花春雨,降也。青山暮云,浮雲。碧潭秋月,沉也。不過形容升降之景象耳。

赤子頂門未合,能通宿命,純一無念。頂門既合,神附肉團心中,念想無窮,久而衰矣。

蜣螂轉丸,丸中空處一點虛白,乃是蜣螂精神聚會處,但假糞丸為之地耳,虛白成形,而蜣螂化去,心死神活,所謂脫胎也。

白話文:

蜣螂滾動糞球,糞球中間會有一個空洞且呈現白色,那是蜣螂的精神能量聚集的地方,但它只是暫時依附在糞球上而已。當白色的空洞成形,蜣螂的肉身就會消失,精神卻依然存在,如同蛻變重生一般。

一氣萬物之母也,一靈天地之始也。

唇之上何以曰人中,若以為人身之中,則當在臍腹間。蓋自此而上,目耳鼻皆雙竅,自此而下口及二便皆單竅。上三畫陰,下三畫陽,合成泰卦也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嘴脣上方稱為人中?如果認為是人身體的中間,那應該是肚臍到腹部之間。因為嘴脣以上,眼睛、耳朵、鼻子都是成對的竅穴;嘴脣以下,嘴巴和兩個排泄器官都是單個的竅穴。

嘴脣上三條線為陰,下三條線為陽,合併起來形成了泰卦。

體一真機云:父母交媾,情欲正熾,陰陽參會,兩情和合,不可名狀,一施一合,化為神水,在母子宮,即有欲神主於中,所謂物所受為性,天所賦為命。凡人性命之蒂,在此係焉。古云:未有此身,先有此竅,方有此身,要窮此竅。乃不竅之竅,所謂中也。試取雞子熟而割之,近殼必有些小空隙,即未熟時正中虛處也,人身之中亦猶是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中有天谷泥丸,是儲藏精神的地方。其中有應谷絳宮,是儲藏氣血的地方。下方有靈谷關元,是儲藏精華的地方。有道之人通曉天地間的規律,瞭解萬物的起源。他們的精神守護在元宮,氣血流動於牝府,精神和氣血交融感應,自然就能修成正果。

人身上有天谷泥丸,藏神之府也。中有應谷絳宮,藏氣之府也。下有靈谷關元,藏精之府也。聖人則天地之要,知造化之源,神守於元宮,氣騰於牝府,神交氣感,自然成真。

虛化神,神化氣,氣化血,血化形,形化嬰,嬰化童,童化少,少化壯,壯化老,老化死,死復化為虛,虛復化為神,神復化為氣,氣復化為物,化化不間,由環之無窮。夫萬物非欲生,不得不生。萬物非欲死,不得不死。達此理者,虛而乳之,神可以不化,形可以不生。

白話文:

陰精轉化為神靈,神靈轉化為陽氣,陽氣轉化為血液,血液轉化為形體,形體轉化為生氣,生氣轉化為陽神,陽神轉化為少年,少年轉化為壯年,壯年轉化為老年,老年轉化為死亡,死亡又轉化為地氣,地氣又轉化為神靈,神靈又轉化為陽氣,陽氣又轉化為萬物,變化無窮無盡,周而復始,永不停息。

萬物並非希望誕生,而是不得不誕生。萬物並非希望死亡,而是不得不死亡。體會到這個道理的人,可以化解煩惱,神靈可以不轉化,形體可以不產生。

太上者,虛無之神也。天地者,陰陽之神也。人蟲者,血肉之神也。其同者神,其異者形。是故形不靈而氣靈,語不靈而聲靈,覺不靈而夢靈,生不靈而死靈。水至清而結冰不清,神至明而結形不明,冰泮返清,形散返明。能知真死者,可以遊太上之京。

白話文:

太上,是指虛無飄渺的神靈。天地,是陰陽之氣的化身。人,是由血肉組成的生物。共同點在於神,不同點在於形體。因此,形體是不靈活的,而氣息卻是靈活的;語言是不靈驗的,而聲音卻是靈驗的;清醒時是不靈驗的,而夢境中卻是靈驗的;生前是不靈驗的,而死後卻是靈驗的。水太清澈就會結冰而變濁,神靈太明朗就會幻化成形體而變得不清晰;冰融化後又會恢復清澈,形體消散後也會重新顯現。能夠理解死亡真諦的人,可以自由出入虛無飄渺的神仙境界。

手陽也,故指長。足陰也,故指短。上陽下陰,人也,猿猴四手皆陽也,故輕捷而在上。豬狗四足皆陰也,故奔突而在下。

白話文:

手的太陽經比較長,所以手指也長。腳的太陰經比較短,所以腳趾也短。人體是上面陽氣足,下面陰氣足。猿猴四肢都是陽經循行的地方,所以動作輕巧,常在樹上活動。豬狗四肢都是陰經循行的地方,所以擅長奔跑,常在地上活動。

《莊子》曰:百昌皆生於土,皆歸於土,此土所以始萬物而終萬物者也。

華佗有五禽戲,道經又有熊經、鳥伸、鳧浴、猿跳、鴟視、虎顧、鷮息、龜縮,謂之八禽。

亥子之交,兩鼻俱通,丹家謂玉洞只開是也,此處不得放過。

神不明謂之魍,精不明謂之魎。

有形無聲,木石也。有聲無形,雷霆也。有形有聲,人物也。無聲無形,鬼神也。

凡視五色皆損目,惟黑色於目無損。

世界內眾,如一器中貯百蚊蚋,啾啾亂鳴,於分寸中鼓發狂內。

常言魚不見水,人不見氣,故人終日在氣中游,未嘗得見。惟於屋漏日光之中,始視塵埃滾滾奔忙。集暗室之內,若有疾風驅之者,此等境界,可以悟道,可以閱世,可以息心,可以參禪。漆園齊物之論,首發此義,亦可謂通天人之故者矣。

白話文:

俗話說,魚離不開水,人離不開氣,因此人每天都在氣中活動,卻從未看見過氣。只有在屋頂漏光照進來的屋子裡,才能看到塵埃飛揚奔走。如果進入黑暗的房間,就好像有疾風在吹拂,把塵埃驅走。這種情境可以幫助人領悟自然之道,看清世事,平息心緒,參悟禪機。莊子的《齊物論》裡首先闡述了這個道理,堪稱是貫通天地人心的至理。

或問浩然之氣,答曰:一片花飛減卻春,蓋言浩然是無虧欠時也。

壺隱子曰: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。有味乎其言也,口之出入,禍福存亡,罔不由之。口之所繫於人也亦大矣,然必何如而後可。宣尼有言曰:君子以慎言語,節飲食,其良方也歟哉。

白話文:

壺隱子說:禍害從嘴裡說出,疾病從嘴裡吃進去。仔細想想這句話,一個人的禍福生死,都與嘴巴有關。嘴巴對我們來說很重要,但是仔細想想,我們又該怎麼做纔好呢?孔子曾經說過:「君子謹慎說話,節制飲食。」這是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呢?

禮春夏教以禮樂,秋冬教以詩書。亦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之法也。蓋春生夏長,乃陽氣發泄之時,教以禮樂者,歌詠以養其性情,舞蹈以養其血脈,亦養陽之道也。秋冬收藏,乃陰氣收斂之時,教以詩書者,猶遊以求之,涵詠以體之,亦養陰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在春天和夏天,用禮樂來教化,在秋天和冬天則用詩書來教導。這也遵循了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的方法。

春天萬物生長,夏天萬物繁茂,是陽氣舒展發散的時候。用禮樂來教化,通過歌唱來陶冶情操,通過舞蹈來促進血脈暢通,這也是養陽之道。

秋天萬物收藏,冬天萬物肅殺,是陰氣收斂的時候。用詩書來教導,就像遊歷山河以求知,細細品味以感悟,這也是養陰之道。

舉天下之山無不虛也,舉天下之水無不實也。山惟虛而易崩,水惟實而不腐。

金者,石中之津液,水出石中,故曰金生水也。

萬漚起而復破,水之性未嘗亡也。萬燈明而覆滅,火之性未嘗亡也。漚燈,情也。水火,性也。情與性,魂與魄也。

白話文:

神氣隨著內心變化而變化,那麼變化從哪裡開始呢?必定從眼睛開始。孟子說:「內心正直,則眼神就會明亮。」這是因為眼睛匯聚了五臟的精華。例如,一個奔放的人變得很沉穩,他的眼神必定會從昏暗轉為清澈。一個暴戾的人變得很慈祥,他的眼神必定會從殺氣騰騰轉為和善。不僅如此,他臉上的神情從清濁到慈戾也會跟著變化。因為肉色隨氣色而變化,氣色隨心意而變化,這是毋庸置疑的。不僅如此,言語舉止也會隨著心意變化,所以凡是內在狀貌沒有不變化的,唯一不變的只有骨骼。

相法出於黃帝,觀《靈樞經》五閱五使五色諸篇,可知此術不始於《左傳》也。

《相塚書》曰,山川而能語,葬師食無所,肺腑而能語,醫師色如土。

相隨心變,變從何始,必從目始。孟子曰:胸中正,則眸子了焉,蓋五臟之精華所聚也。如馳騖之人變為沉靜,其目必去昏而清。暴戾之人變為慈祥,其目必去殺而和。非但是也,其面之清濁慈戾,亦從而變。蓋肉色從氣,血氣從心,無足致疑。非但是也,詞氣動容亦從心變,故凡內相無不變,外相之不可變者,獨骨格耳。

執相定人非也,荀卿不知心相之合面相,非又非也,但相人者,心不平正,則目不清明。我之眸子先眊矣,雖遵孟子之法,而實不能用。

白話文:

我知道但是可能我表述不清,也可能我無法理解。

何謂內相,品德居之矣。既富貴貧賤,亦有內相,意思行事是矣。貴人不諂而恭,富人不吝而樸。凡喜於靡費,莫非貧相;凡近於驕蹇,莫非賤相。不於其身,亦於其子孫。噫!子孫之貧賤,現於祖父之身,則內相之所繫長矣。

白話文:

什麼是內相?品德就是。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賤,都有內在的反映在行為和想法上。

貴人不會阿諛奉承,而是謙虛有禮;富人不會吝嗇,而是樸實無華。凡是喜歡揮霍無度,必定是貧賤之相;凡是接近驕傲自大,必定是卑微之相。如果不表現在自己身上,也會表現在子孫後代身上。

唉!子孫後代的貧賤,其實從祖父母的身上就能看出來,因為內在的品德關係深遠。

方術到絕頂,無不稍稍通於道。君平卜日,管郭卦課,袁李天文星曆,張果祿命,楊賴堪輿,皆立身頗高,不肯教人以無恥無義之事。只緣窺著本原,略信得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,各有分限。欲中傷人,人不可得而傷。欲攫取多財,財不可得而攫。枉壞心術何為?不如循理安分,所以技術高者,決帶幾分道氣。

白話文:

當醫術達到頂尖水平時,幾乎都多少會接觸到一些道家思想。像董奉選擇吉日施針,管輅和郭璞通曉卦象占卜,袁珙和李淳風精通天文星象,張果老推算命運吉凶,楊筠松和賴布衣擅長堪輿風水,他們在醫術上的成就都很高,但都不屑於教人做出無恥或不義的事情。因為他們已經窺探到了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,深信生死有命,富貴由天定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數。他們明白,想要傷害別人是不可能的,想要貪取更多的財富也是不可能的。既然如此,又何必違背心術呢?不如循著規律安分守己,所以醫術高超的人,必定會帶有一些道家風格。

今術家自負障天,甘心無賴,還是未窺見本原耳,就彼術中更加窮究,當有幡然改心易行之時。

《呂氏春秋》曰:一雨露也,梧櫝得之以養其柯條,荊棘得之以養其芒刺,造化者何嘗有心厚梧櫝之材,而稔荊棘之毒與,咸其自養,而未有養之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《呂氏春秋》中記載:同樣的一場雨露,梧桐樹得到它滋養枝葉,荊棘也得它滋養刺條。造物主怎麼可能偏愛梧桐的材質,而仇視荊棘的毒性?都是它們自己吸收養分,並沒有誰特地去養它們。

花之色無有同者,惟黃者必開於土旺四季之月。春季則棠棣,夏季則黃葵,秋季則菊花,冬季則蠟梅。

白話文:

各種花卉的顏色各不相同,但只有黃色的花一定在土氣旺盛的季節開放。春天是棠棣花開時,夏天是黃葵盛開時,秋天是菊花盛開時,冬天是蠟梅綻放時。

動物本諸天,所以頭順天而呼吸以氣。植物本諸地,所以根順地而升降以津。故動物取氣於天,而乘戴以地。植物取精於地,而生養以天。《素問》云:出入廢,則神機化滅。升降息,則氣立孤危。無不出入,無不升降。器有小大,數有遠近。蓋謂此也。

白話文:

動物的本源來自於天,所以頭部朝向天空,透過呼吸空氣生存。植物的本源來自於地,所以根部朝向土地,透過吸收養分生長發育。因此,動物從天空獲取氣息,並依賴大地生存。植物從土地獲取精華,並依靠天空生長。

《素問》指出:如果呼吸停止,那麼生命功能就會消亡。如果升降作用停止,那麼氣息就會飄散無法維持。沒有什麼不會呼吸的,也沒有什麼不會升降的。只是動物的體型有大小,植物生長的週期有長短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。

《楞嚴經》以胎卵濕化,推萬物之生生,又以有無色想,推萬類之情識,蓋有色是有牝牡之屬,鳩鴿是也。無色是無雌雄之屬,螺蚌是也。有想是為蠶為蛾時也,無想是為蛹為蟻時也。非有色想,非無色想,此物又極微極細,其情識在於恍惚渺茫之間。如人身之積蟲,似卵白,似血片,似動非動,似生非生之屬是也。

白話文:

《楞嚴經》用胎生、卵生、濕生來推演萬物的生成,又用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來推演萬物的靈識。有色是指具有雌雄的有性生物,比如鴿子和魚。無色是指沒有雌雄之分的無性生物,比如螺和蚌。有想是指蠶和蛾的幼蟲時期,無想是指蠶和蛾的蛹和蟻的階段。有的既沒有顏色也沒有念頭,這些生物非常微小,它們的靈識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。就像人體內的寄生蟲,它們像蛋白一樣,像血片一樣,既像有生命又像沒有生命。

佛氏論說生類,可謂窮深極微矣,鬼神亦在非有非無之內。

木一荄之細,一核之微,其色香葩落,相傳而生也,經千年而不變,其根干有生死,其神之傳也,未嘗死也,善乎莊生曰,火傳也,不知其盡也。

白話文:

植物的一棵草、一粒種子,儘管如此細小微渺,它們的顏色、香味、花果衰敗凋落,卻能代代相傳而生長不絕。經歷千年而不改變,它們的根莖葉有生有死,但它們的神奇生命力卻從未消逝。莊子說得很好,「火得以相傳,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燃盡。」

世間小蟲,如一絲半粟之細,以至目不可辨者,其手足頭目,動靜食息,避就噓吸,無不具足。此可以見天命之流行,無一之或遺,無微之不入,形有大小,而性無大小。

白話文:

即使是世界上最微小的蟲子,大小隻有絲線或一粒米那麼小,小到看不見,但它們照樣有手腳、頭眼睛,能動能靜、能飲食休息、能避開危險、能順應呼吸。由此可見,天命廣泛流行,沒有任何遺漏,沒有任何微小的角落不能進入。形體有大小的不同,但本性卻沒有大小之分。

邵子曰:動物自首生,植物自根生。自首生命在首,自根生命在根。

木石皆有心也,使木石無心,何兩石相摩,兩木相摩,而火生乎?物之有火,猶人之有心也。

生血皆赤,怒心之所出也,赤火色,其心躁,故象之。二乘四果,其白如乳,出於淨心,而鱟魚血碧,蝦蛤無血,其故何也。

白話文:

生血都是紅色的,這是憤怒的心導致的,就像赤紅的火焰顏色一樣,心性煩躁不安,所以血就成了紅色的。二乘和四果(佛教術語)的人,他們的血白得像奶,出自於清淨的心。而鱟魚的血是藍綠色的,蝦蛤沒有血,這是爲什麼呢?

行行相值,莖莖相望,枝枝相准,葉葉相向,華華相順,實實相當,此無量壽經所言天宮寶樹,非塵世所有也。

馬騾驢陽類,起則先前,治用陽藥。牛羊駝陰類起則先後,治用陰藥,故獸醫有二種。

人順生,草木倒生,禽獸橫生。胎生者九竅,卵生者八竅。胎生者眼胞自下而瞑,卵生者眼胞自下而瞑。濕生者眼無胞而不寐,化生者眼無竅而有光。草木有可插而活者,竹以筍生者,胎生類也。以實而產者,卵生類也。荷芡濕生也,芝菌化生也。有雌無雄,龜鱉是也。有雄無雌,蜂蠆是也。

白話文:

人類直立行走,樹木根部朝下生長,鳥獸橫著行走。肚子裏生出來的生物(哺乳動物)有九個孔竅,蛋裏生出來的生物(鳥類)有八個孔竅。哺乳動物的眼睛向上看,眼皮從下往上閉合;鳥類的眼睛向下看,眼皮從上往下閉合。水裏生長的生物沒有眼皮,也不會閉眼;變化產生的生物沒有孔竅,但有光澤。

草木中,有些可以插活的,比如竹子,它像哺乳動物,通過筍芽生長。有些則通過結果實產生的,比如鳥類,通過蛋孵化。蓮花和芡實是水裏生長的,靈芝和蘑菇是變化產生的。

有些生物只有雌性,沒有雄性,比如烏龜和鱉。有些生物只有雄性,沒有雌性,比如蜜蜂和蠶蛾。

龜雖有鼻而息以耳,牛雖有耳而聽以鼻,龍蜃能飛而無翼,鵝鴨有翼而不飛。陽鳥之飛,頭伸而足縮。陰鳥之飛,頭縮而足伸。馬之臥起自前足,牛之臥起自後足。鹿豕直行,蛇蚓曲行,郭索橫行,變踵卻行。蟢蠅倒行,率然兩頭行,蚇蠖屈伸行。木皆中實,而娑羅樹則中空。

白話文:

儘管烏龜有鼻子,但卻用耳朵呼吸;牛有耳朵,卻是用鼻子聽;龍和蜃能飛,但沒有翅膀;鵝和鴨有翅膀,卻不會飛。

陽性的鳥飛翔時,頭伸直而腳縮起。陰性的鳥飛翔時,頭縮起來而腳伸直。

馬躺下和起來都是從前腳開始;牛躺下和起來都是從後腳開始。

鹿和豬是直線行走;蛇和蚯蚓是曲線行走;潮蟲是橫向行走,換腳後向後退著走。

蟢蟲和蒼蠅倒著走;率然蟲頭尾都可以走;蚇蠖蟲靠彎曲和伸展前進。

樹木通常都是中間實心的,但娑羅樹的中間卻是空的。

竹皆中空,而廣藤竹則中實。沉香木至輕也,而以水浸之則沉。中冷泉亦水也,而錫器盛之則泄。昆吾刀亦金也,而可以切玉。蕭山火至涼也,而可以供爨。生物之不齊類如此,造物者果有窮乎哉。

白話文:

所有的竹子都是空心的,但是廣藤竹卻是實心的。沉香木極其輕盈,但是放到水裡就會下沉。中冷泉也是水,但是用錫容器盛放就會漏出。昆吾刀也是金屬,但是可以切割玉器。蕭山火極其涼爽,但是可以供人炊煮。生物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,造物者難道沒有窮盡的時候嗎?

與之齒者去其角,付之翼者兩其足。甘瓜則抱苦蒂,美棗則生荊棘。荔枝非名花,牡丹無佳實。鷹鸇能搏鳩雁,而反受逐於鶺鴒。崖鶻能搏鶬鷺,而不能得飛鴿。雉善聽,狼善視,狐善疑,猶善豫,駱駝善知泉,象善知地虛實,而終不免於人之手,物各有能有不能也。

白話文:

與牙齒相連的部分去掉,長有翅膀的部分加倍。甜美的瓜果會包裹苦澀的瓜蒂,美味的棗子會長在帶刺的荊棘上。荔枝雖非名貴花卉,牡丹卻沒有可口的果實。鷹隼雖能捕捉鳩雁,卻會被鶺鴒驅趕。崖鶻雖能捕捉鶬鷺,卻無法得到飛鴿。雉雞善於聽覺,狼善於視覺,狐狸善於懷疑,猴子善於提防,駱駝善於尋找水源,象善於判斷地勢的虛實,但最終都難逃人類的掌控。世間萬物各有其能力,也有其不足。

虎之小胃名曰貫,胃中諸肉皆化,而唯爪甲不化。爪甲入胃中,則惡貫滿矣,故囹圄名曰貫城云。

虎威在頸下二肋間,如乙字三寸許,虎鏡在當心皮裡膜外,若脆骨然,取而佩之,則無憎疾。虎帶在胸,而通前左右二足,乃大筋也,可為帶故名。前頸骨三稜,後頸骨圓直,色皆桃紅而不空虛,有微眼,以唾濕其一頭,吹之少有沫焉。其腸為馬韁,雖劣者可御。

白話文:

**虎威穴:**位於頸部下方,第二肋骨之間,約三寸左右,形狀像「乙」字。

虎鏡穴: 位於心臟的皮膜之外,觸摸起來像脆骨,取穴佩帶可以預防疾病。

虎帶穴: 橫跨於胸前左右兩側,是一條大筋,因此可用作帶子,故而得名。

前頸骨: 形狀為三稜形,後頸骨則圓直。兩者的顏色都呈桃紅色且不空虛,並帶有細小的孔洞,可以用唾液濕潤一端,對著孔洞吹氣,會產生少量泡沫。

虎腸穴: 形狀像馬韁繩,即使是劣馬也能控制。

虎大寒日始交,七月而生,性至猛烈,雖遭逐猶復徘徊顧步。其傷重者,輒咆哮作聲而去。聽其聲之多少,以知去之遠近,率鳴一聲者為一里,靠岩坐倚木而死,終不僵仆。其搏物不過三躍,不中則舍之。

白話文:

當大寒節氣開始時,老虎就已出世,出生於七月。老虎的性情極其兇猛,即使被驅逐,也會徘徊觀望。受傷較重的老虎,咆哮著離開。根據牠們叫聲的多少,可以判斷牠們離開的大致距離,通常叫一聲表示距離一里。老虎靠著岩石或樹木而死,始終不會僵硬倒地。老虎獵捕時不會超過三躍,如果沒有撲中,就會放棄追擊。

月暈者,虎必交也。

古者胎教,欲見虎豹勇擊之物,虎子才生三日,即有食牛之氣。其不能搏噬者,輒殺之,為墮武也。

虎豹無事,行步若將不勝其軀。鷹在眾鳥間若睡,然故積怒而全剛生焉。

小兒齒生未足,未可與食虎肉,恐齒不生。

邵子曰:形統於首,神統於目,氣統於唇。

動物本諸天而體則溫,植物本諸地而體則冷,陰陽之謂也。

博花接果,當接博之上,則為是花是果,當接博之下,或有斷折,及其芽櫱再出,則為元花元果。此見造物之主宰處,物之氣類,萬古不移此主宰,所以謂之帝也。

白話文:

植物在發芽結果過程中,在接上主枝的地方,會長出花或果實。如果接在主枝的下方,可能會折斷,但是它的芽點會再次長出,這就是「元花元果」。這證明瞭宇宙的創造主掌控著一切,萬物的氣機種類亙古不變。所以我們稱這位創造主為「帝」。

草木一荄之微,而色香臭味,花實枝葉,無不具於一仁之中。及其再生,一一相肖,此造物所以顯諸仁而藏諸用也。

白話文:

即使是一株最微小的草木,其色彩、香氣、味道、枝葉和花果,都無一遺漏地存在於一個種子之中。當它們再次生長時,它們的每個部分都會相似,這正是造物主展現種子的作用,而將其用途隱藏起來的原因。

世間萬物無不生蟲,木水土之中生蟲最多,固其常也。至於火中生蟲,則火鼠也,極南方有之,其毛以為火浣布,而火南雞亦火食也。陰山之北,其雪歷世不消,其中生蛆,其大如瓠,北人謂之雪蛆,味極甘美。張子和醫書著《儒門事親》,言見民家一鐵鍋,底上起一鐵泡,錘破有一紅蟲,其走如飛,其嘴至硬,是金鐵中亦有蟲也。

白話文:

世間上的所有東西都會生蟲,在木頭、水域、泥土裡最容易生蟲,這很正常。至於火中會生蟲,那就是火鼠,只在極南之地纔有,它的毛可以製成火浣布。另外,居住在火南的雞也能吃火。陰山以北,那裡的積雪常年不融化,裡面會生蛆,這些蛆大如瓠瓜,北方人稱它們為雪蛆,味道非常鮮美。張子和在他的醫書《儒門事親》中寫道,他見過一戶人家有一個鐵鍋,鍋底上長了一個鐵疙瘩,敲破後裡面有一隻紅色的蟲,跑得很飛快,嘴很硬,連金屬鐵器裡也會生蟲。

邵康節云:魚水族也,蟲風族也,故蟲皆由風化。尋常榛慄之類,外殼完固,而蟲已長於腹中,豈是外物遺種,當由風化使然。

白話文:

邵康節說:魚生活在水中,蟲生存在風中,所以蟲都是由風轉化而來的。像榛子、栗子之類的外殼堅固完整,但裡面卻生了蟲,這絕不是從外面爬進去的,而是由風吹來的。

林棲之羽似葉,草宿之毛似草,水生之鱗似波,亦從其類也。

鱗蟲有蟄,龍蛇是也。羽蟲有蟄,鶯燕是也。毛蟲有蟄,黃鼠是也。介蟲有蟄,龜鱉是也。夫蟄物又造物減其半功耳,故其用不能。

白話文:

有鱗片的動物會冬眠,像龍和蛇一樣。有羽毛的動物會冬眠,像鶯和燕子一樣。有毛的動物會冬眠,像黃鼠狼一樣。有殼的動物會冬眠,像烏龜和鱉一樣。這些冬眠的動物都是大自然為了減少牠們活動量而產生的,因此牠們的功能不能完全發揮。

琥珀不能呼腐芥,丹砂不能入燋金,磁石不能取憊鐵,元氣不能發陶爐。所以大人善用五行之精,善奪萬物之靈,食天人之祿,駕風馬之榮,其道也,在忘其形,而求其情。

白話文:

琥珀不能像磁鐵那樣吸引鐵屑,丹砂不能熔化金屬,磁石不能提取廢鐵,元氣不能發動陶冶爐。因此,高明的人善於利用五行之精,善於奪取萬物的靈氣,享用天人賜予的福祿,駕馭風馳電掣般的榮耀。他們的修道之路,在於忘卻外形而探尋本質。

魚有骨在內者,有骨在外者,有多骨者,有少骨者,有無骨者,萬不同也。然其所同者,蓋水也。草木之有葉大者,有小者,有長者,有短者,有厚者,有薄者,有圓者,有扁者,有尖者,有䰄者,有花鏤者,亦萬不同也。然其所同者,均含生意也。茲可以求萬物之一原者乎。

白話文:

魚類有骨頭在裡面的,有骨頭在外面的,有多骨的,有少骨的,有沒骨頭的,千差萬別。但是它們的共同點是水。草木的葉子有大有小,有長有短,有厚有薄,有圓有扁,有尖有鈍,有花紋鏤空的,也是千差萬別。但是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含有生機。因此,可以探求萬物共有的本源嗎?

有雄而無雌,其名細腰,鋒蠆是也。有雌而無雄,其名大腰,龜鱉是也。

妙矣哉,造物之生群動也,隨大隨小,無不各自取足焉,無所待於外也。是故變、一足也,人、兩足也,馬、四足也,蜘蛛、六足也,螃蟹、八足也,螂蛆、四十足也,蜈蚣、百足也,帶、無足也。無者不資於多而後行,多者不見其多而反遲於行,動其天機,不言而喻。多者不見其為有,少者不見其為無。故曰惟蟲能蟲,惟蟲能天。

白話文:

奇妙的大自然在創造眾生時,不論大小,都能各自滿足自己的需求,不依賴外物。

因此,有的一條腿,如蛇;有人兩條腿,如人;有馬四條腿,如馬;有蜘蛛六條腿,如蜘蛛;有螃蟹八條腿,如螃蟹;有蜈蚣四十條腿,如蜈蚣;有馬陸百條腿,如馬陸;有毛蟲沒有腿,如毛蟲。

沒有腿的依靠有腿的才能行動,有腿的卻看不到多餘的腿,反而妨礙自己的行動,這是大自然運行的奧妙,無須言語就能說明白。

有腿的看不見自己有腿,沒腿的也看不見自己沒腿。所以說,蜈蚣能上天,馬陸能飛翔。

獐鹿非辰屬,八卦無主,故道家聽許為脯。

術家以十二肖,配十二辰,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。如鼠無牙,牛無齒,虎無脾,兔無唇,龍無耳,蛇無足,馬無膽,羊無神,猴無臀,雞無腎,犬無腹,豬無筋,人則無不足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,十二生肖對應十二地支,每種生肖都有其缺陷:

  • 鼠:沒有牙齒
  • 牛:沒有門牙
  • 虎:沒有脾臟
  • 兔:沒有脣
  • 龍:沒有耳朵
  • 蛇:沒有腳
  • 馬:沒有膽
  • 羊:沒有神
  • 猴:沒有臀
  • 雞:沒有腎
  • 狗:沒有肚子
  • 豬:沒有筋

而人卻沒有這些缺陷。

蛇蟠向王,鵲巢背太歲,燕伏戊己虎奮衝破,干鵲知來,猩猩知往,鸛影抱,蝦蟆聲抱。

白話文:

蛇盤在王星旁,鵲鳥築巢在太歲星背後,燕子伏在戊己星上,老虎衝破幹鵲星,幹鵲星知道來路,猩猩知道歸途,鸛鳥抱住,蝦蟆發出叫聲。

鸚鵡能言,眾為趾前三後一,唯此四指齊分。凡鳥下瞼眨上,獨此鳥兩瞼俱動如人,目舌亦如人。

白話文:

鸚鵡會說話,其他鳥的腳趾都是前三後一,只有鸚鵡的四個腳趾並排分開。一般的鳥類只有下眼皮會眨眼,只有鸚鵡的上、下眼皮都像人一樣能動,它的眼睛和舌頭也跟人一樣。

食葉者有絲,食土者不息。食而不飲者蠶,飲而不食者蟬,不飲不食者蜉蝣。

事外無道,道外無事,故事愈近而道愈切。《莊子》曰:哀莫大於心死,而形死次之,誦之令人有生意。

人心思火則體熱,思水則體寒,怒則發豎,驚則汗滴,懼則肉顫,愧則面赤,悲則淚出,慌則心跳,氣則麻痹。言酸則垂涎,言臭則吐唾,言喜則笑,言哀則哭,笑則貌妍,哭則貌媸。又若日有所見,夜必夢擾。日有所思,夜必譫語。夢交則精泄,氣怒則發狂。此皆因心而生者也,人可於靈君,使令一刻不在絳宮以統百屬。

白話文:

人的精神想到火,身體就會發熱;想到水,身體就會發冷;生氣的時候,頭髮會豎起來;受到驚嚇的時候,會出汗;害怕的時候,肉會顫抖;羞愧的時候,臉會發紅;悲傷的時候,會流淚;慌張的時候,心跳會加速;生氣的時候,會感到麻痹。

說到酸味,就會流口水;說到臭味,就會吐口水;說到高興的事,就會笑;說到悲傷的事,就會哭;笑的時候,容貌會變美;哭的時候,容貌會變醜。

另外,如果白天看到某件事物,晚上一定會夢到它;白天想著某件事,晚上一定會說夢話。夢到性交,就會遺精;生氣發怒,就會發狂。

這些都是由人的精神所引起的。人可以通過靈魂,讓自己的精神一刻也不離開心臟,以統領全身各個部分的運作。

《道經》云:蝶交則粉退,蜂交則黃退。

凡香品皆產自南方,南離位,離主火,火為土母,火盛則土得養。故沉水梅檀薰陸之類,多產自嶺南海表,土氣所鍾也。內經曰:香氣湊脾,火陽也,故氣芬烈。

白話文:

所有香料都產自南方,南方屬離位,離屬火,火是土的陰母,火盛時土就能得到滋養。因此沉香、檀香、薰陸香等,多產自嶺南和南海沿岸,那是因為土氣在那裡聚集。內經說:香氣能聚集在脾臟,脾屬火陽,所以香氣濃烈。

《禽經》曰:鵲以怨望,鴟以貪顧,雞以嗔視,鴨以怒睨,雀以猜懼,燕以狂䀪,視也,鶯以喜囀,鳥以悲啼,鳶以飢鳴,鶴以潔唳,梟以凶叫,鴟以愁嘯,鳴也。

白話文:

《禽經》記載:

  • 喜鵲因為怨恨而鳴叫,貓頭鷹因為貪婪而四處張望。
  • 公雞因為憤怒而斜視,鴨子因為生氣而怒目而視。
  • 麻雀因為猜忌和恐懼而鳴叫,燕子因為狂妄而嘰嘰喳喳。
  • 黃鶯因為喜悅而婉轉啼唱,鳥兒因為悲傷而哀鳴。
  • 老鷹因為飢餓而發出叫聲,鶴因為潔淨而發出清亮的叫聲。
  • 貓頭鷹因為兇狠而叫聲刺耳,鴟鴞因為憂愁而長嘯。

俗以初五、十四、廿三、為月忌,蓋三日乃河圖數之中宮五數耳。五為君象,故民庶不敢用。

山東無虎,浙江無狼,廣東無兔,蜀無鴿。

象體具百獸之肉,惟鼻是其本肉,以為炙,肥脆甘美。呂氏春秋曰:肉之美者,有髦象之約焉,約即鼻也。

蠍螫者,忍痛問人曰:吾為蠍螫奈何?答曰:尋愈矣!便即豁然,若叫號則愈痛,一晝夜始止。關中有天茄,可治蠍毒(木杯覆蠍螫痛即止)

白話文:

被人蠍蜇了的人,忍著痛苦問別人:「我被蠍子蜇了怎麼辦?」回答說:「很快就會好的!」被蜇的人馬上豁然開朗,如果大聲喊叫,反而會更痛,疼痛會持續一天一夜才停止。關中地區有一種叫天茄的植物,可以治療蠍子毒(用木杯蓋住蠍子蜇咬的地方,疼痛會立即停止)。

久病者,忽無蝨必死,其氣冷也。

蜻蜓飛好點水,非愛水也,遺卵也。水蠆化為蜻蜓,蜻蜓相交還於水中,附物散卵,出復為水蠆,水蠆復為蜻蜓,交相化禪,無有窮已,淮南子曰:水蠆為⿰虫忽,兔齧為螚,物之所為,出於不意。

白話文:

蜻蜓飛上水面點水,並不是因為喜歡水,而是要產卵。水中的水蠆會化為蜻蜓,而蜻蜓交配時會回到水中,附著在物體上產卵,然後這些卵會孵化成水蠆,水蠆又會變回蜻蜓,這樣交替變化,一直循環不已。淮南子中提到:「水蠆變成蜻蜓,兔子被咬傷後變成螚,這些事情的發生,都是出乎意料的。」

松為百木之長,蘭為百草之長,桂為百藥之長,梓為百木之王,牡丹為百花之王,葵為百蔬之王。綸組也,紫菜也,海中之草也。珊瑚也,琅玕也,海中之木也。

白話文:

松樹是所有樹木中的佼佼者,蘭花是所有草本植物中的佼佼者,桂花是所有藥材中的佼佼者,梓樹是所有樹木中的王者,牡丹是所有花卉中的王者,葵菜是所有蔬果中的王者。

綸組和紫菜,是海裡面的草。珊瑚和琅玕,是海裡面的樹木。

棗杏中屬為核果,梨奈為膚果,椰胡桃之屬為殼果,松柏之實為檜果。木謂之華,草謂之榮,不榮而實曰秀,榮而不實曰英。竹萌謂之荀,蘆萌謂之虇,谷稻萌謂之秧。

白話文:

在果實中,棗子和杏子屬於核果,梨子和柰屬於果皮光滑的果實,椰子、核桃等屬於堅果,松子和柏子的果實屬於種子類的果實。

在植物中,樹木開花叫「花」,草本植物開花叫「榮」,不開花但結果的叫「秀」,開花但不結果的叫「英」。

竹子的嫩芽叫「筍」,蘆葦的嫩芽叫「虇」,水稻和小麥的嫩芽叫「秧」。

草木之花皆五出,雪花六出,朱文公謂地六生水之義。然桂花四出,潘笠江謂土之生物,其成數五,故草木花皆五,惟桂乃月中之木,居西方。四乃西方金之生數,故四出而金色,且開於秋云,然檐卜亦六出。

白話文:

草木的花朵大多是五片花瓣,但雪花有六角,朱熹認為這是因為「地六生水」的道理。然而,桂花卻有四片花瓣,潘笠江認為這是因為土所生的生物,其形成的數量是五,所以草木花朵大多是五瓣,只有桂花是月亮裡的樹木,生長在西方。四是西方金的生數,所以桂花有四片花瓣且呈金色,而且在秋天開放。不過,有些桂花也有六角。

栽花竹,根下須撒谷種升許,蓋欲引其生氣,穀苗出土,則根行矣。

有睡草,亦有卻睡之草。有醉草,亦有醒醉之草。有宵明之草,亦有晝暗之草。有夜合之草,亦有夜舒之草。物性相反,有如此者。

白話文:

有催眠的草藥,也有讓人清醒的草藥。有讓人喝醉的草藥,也有讓人醒酒的草藥。有在晚上盛開的草藥,也有在白天合攏的草藥。有在夜晚合攏的草藥,也有在夜晚盛開的草藥。事物的特性各不相同,存在著一些相反的情況。

重束為棗,並束為棘,棘亦棗之類也。埤雅曰:大者棗,小者棘,棘蓋今酸棗之類。而棗樹之短者,亦蔓延針刺,鉤人衣服。其與荊棘又何別哉?唯條而長之,接以佳種,遂見珍於天下,此亦君子小人之別也。故藥中諸果皆稱名,於棗獨加大字,明小者不足用也。

白話文:

結實較大的稱為棗子,結實較小的稱為棘子,棘子也是棗子的種類。《埤雅》中說:大的稱為棗子,小的稱為棘子,棘子類似於現在的酸棗。而棗樹中較矮小的種類,也長有細密的針刺,會勾掛在人的衣服上。它與荊棘又有什麼區別呢?只是因為把枝條拉長,再嫁接上好的品種,就成為天下珍貴的東西了。這也像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一樣。所以,藥材中的各種果實都用它們自己的名稱,只有棗子獨自被加上了大字,說明小的棗子是不夠用的。

迎春也,半夏也,忍冬也,以時名者也。劉寄奴也,徐長卿也,使君子也,杜仲也,王孫也,丁公藤也,蒲公英也,以人名者也。鹿跑草也,淫羊藿也,鹿銜草也,以物名者也。高良,常山,天竺,迦南,以地名者也,虎掌,狗脊,馬鞭,烏喙,狗尾,鴨腳,鶴蝨,鼠耳,以形名者也。預知子,不留行,骨碎補,益母,狼毒,以性名者也。

白話文:

以時節命名的藥材:迎春花、半夏、忍冬

以人名命名的藥材 :劉寄奴、徐長卿、使君子、杜仲、王孫、丁公藤、蒲公英

以動植物命名的藥材 :鹿跑草、淫羊藿、鹿銜草

以地名命名的藥材 :高良、常山、天竺、迦南

以形狀命名的藥材 :虎掌、狗脊、馬鞭、烏喙、狗尾、鴨腳、鶴蝨、鼠耳

以特性命名的藥材 :預知子、不留行、骨碎補、益母、狼毒

無名異,沒石子,威靈仙沒藥景天三七,則無名而強名之也。牝鹿銜草以貽其牡,蜘蛛齧芋以磨其腹。物之微者,猶知藥餌,而人反不知也,可乎?

白話文:

無名異、沒石子、威靈仙、沒藥、景天三七,這些都是沒有名字,強加給它們名字的。鹿茸是用它的雄鹿來滋補腎氣,蜘蛛卵巢磨成粉可以治療腹痛。那些微小的東西,藥性都被人們所知,而人卻反倒不瞭解,這可以嗎?

土鱉,本草謂之䗪蟲,俗呼蚌虎。蚌者,屋蠹也,此物氣能禁蠹,令蠹盡死,故曰蚌虎。

或問海錯生鹹鹵,而其味每澹,及獲之醃浸以鹽,其味即咸矣,其理何在?答曰:生氣臨之者常,死氣臨之者變。生、生氣也,死、死氣也。故海錯在海皆澹,及其離海,鹽醃之即咸,生則氣血行,故味不入,死則氣血凝,故味能入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海裡的生物生活在鹹水裡,但它們的味道卻很淡。而當它們被捕獲,用鹽醃製後,味道就變鹹了。這是為什麼?

回答:原因在於它們的生命狀態。當生物還活著時,它們體內有「生氣」在運行,可以阻隔外界的「死氣」。而「生」與「死」氣是相反的。

因此,海裡的生物在海中時,味道都很淡,因為「生氣」阻擋了鹹味的滲入。但是,當它們離開海水,被鹽醃製後,它們體內的「生氣」便停止了運行,取而代之的是「死氣」。「死氣」會使生物體內的組織凝固,導致鹹味可以滲入。

藥中珍蚺蛇膽,而餌之能痿陽,其蛇絕大,以吞鹿為恆,而南越人徒手取之,或呼紅娘子,或以婦人褻衣投之,則伏不動,惟人之所牽紲屠剝,殆淫夫之後身與。

白話文:

中藥中珍貴的蟒蛇膽,如果拿來食用,會使陽氣衰弱。這種蛇非常巨大,以吞噬鹿為常。然而,南越人卻徒手捕捉它。有的稱呼它為「紅娘子」,有的將婦女的貼身衣物扔向它,它就會伏在地上不動。蟒蛇任人牽引、宰割,大概是因為它和好色的男人有關係吧!

雲南景東府境,內有蛇不僅如守宮,常緣樹而棲,見人輒墮地,則碎為數段,人去復續,以為藥,可以已大內癧瘍,遠過白花烏蛇之屬。人挾筒而往,見則掇之以入筒,一經人手,則不復能續而死矣。然亦難值,其價與金等,名曰脆蛇,亦曰碎蛇。

白話文:

在雲南景東府附近,有一種蛇不像壁虎,經常攀附樹木棲息。當人看到時,牠就會掉到地上,斷成好幾段。人離開後,牠們又會重新接續起來。這種蛇用來做藥,可以治癒內臟腫瘍,比一般白花烏蛇效果還要好。人們會帶著竹筒去尋找這種蛇,看到後就會把它抓進竹筒裡。一旦經過人手,牠們就不能再重新接續而會死亡。這種蛇很少見,它的價格與黃金相當,稱為「脆蛇」或「碎蛇」。

西域有撒法藍,狀如紅藍花,熱之芬馥清潤,至中國價與黃金等,即所謂鬱金香也。陳藏器云:鬱金香,生大秦國,二月三月有花,狀如紅藍,四月五月採花,即香也。南州異物志云:鬱金香,出罽賓國,人種之先以供佛,數日萎,然後取之,色正黃,與芙蓉花裹嫩蓮者相似,可以香酒。

白話文:

西域有一種植物叫藏紅花,它的花朵像紅色或藍色的花朵。加熱後會散發出芬芳清新的香氣。在中國,它的價格等同於黃金,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鬱金香。陳藏器說:鬱金香生長在大秦國,在二、三月間開花,花朵形狀像紅色或藍色。在四、五月間採收花朵,它就是香料。南州異物志說:鬱金香產於罽賓國,人們種植它主要是供奉佛像。幾天後花會枯萎,然後採收它。它的顏色是純正的黃色,就像芙蓉花包裹著嫩蓮子一樣,可以用來香酒。

唐書云:太宗時,伽毗國獻鬱金香,葉似麥門冬,九月花開,狀如芙蓉,其色紫碧,香聞數十步,花而不實,欲種者取根。此言花色不同,或不一種,今撒法藍乃作紅黃色,與前書異矣。此中人謂之番紅花,不知紅花元自張騫得之於西城,安得又有番紅花耶?今之所謂鬱金者,惟蜀中有之,佳者亦自難得,惟取薑黃代之。真鬱金雖亦辛香,而氣不馥烈。

白話文:

唐朝文獻記載:唐太宗時期,伽毗國獻上的鬱金香,葉子像麥門冬,九月開花,形狀像芙蓉花,花朵呈紫碧色,香氣可以遠達數十步。這種花只開花不結果,想種植的人就取它的根。這句話表明鬱金香花色不一,可能不止一種。但現在的番紅花是紅色和黃色,與唐代文獻中描述的不一樣。一般人稱其為藏紅花,不知藏紅花本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,怎麼可能會另外有一種叫作「番紅花」的花呢?現在所稱的鬱金,只有四川有產,好品質的鬱金也很難得,所以都用薑黃代替。真正的鬱金雖然也有辛辣的香味,但氣味不像藏紅花那麼濃鬱。

古之釀酒以降神者此耶,或四彝來賓,重驛而至者,遂為神廟用耶,或古有之而今無耶,皆不可知也。

巫彭初作醫。

《續統訓》曰:醫不死之病,庸醫能醫之,何欲於良醫哉?存不危之國,庸人能存之,何欲於君子哉?惟天下必死之人,足以試良醫之技,惟天下至危之國,足以試君予之能。

白話文:

《續統訓》說:不會醫治疑難雜症的醫生,庸醫也能醫治好,那麼為什麼需要好醫生呢?不能治理太平無事的國家,庸人也能治理好,那麼為什麼需要賢臣呢?只有天下那些必定會死亡的人,才能考驗醫生的技術;只有天下那些最危險的國家,才能考驗治國者的能力。

《物理論》曰:夫醫者,非仁愛不可托也,非聰明理達,不可任也,非廉潔淳良。不可信也。是以古之用醫,必選名姓之後,其德能仁恕博愛,其智能宣暢曲解,能知天地神只之次,能明性命吉凶之數,處虛實之分,定逆順之節,原疾疹之輕重,而量藥劑之多少,貫微達幽,不失細小,如此乃謂良醫。醫有名而不良者,有無名而良者,必參知而隱括之。

白話文:

物理論上說:當醫生的,如果沒有仁愛之心,就不值得託付;如果沒有聰明才智,就不值得委以重任;如果沒有廉潔淳樸的品質,就不值得信任。因此古代聘用醫生,一定要選擇名聲好的,他們品德仁慈,心地博愛,智力和才能通達靈敏,能瞭解天地神靈的順序,能明白人命運勢的吉凶,能辨別虛實的分別,掌握順逆的規律,能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,能酌情決定藥物的劑量,通曉微妙深奧的道理,不放過細微小的病症。這樣的醫生才能稱為良醫。有名氣卻德行不好的醫生,也有默默無聞卻醫術高明的醫生,一定要全面瞭解才能做出判斷。

醫以生人,而庸工以之殺人;兵以殺人,而聖賢以之生人。

列郡施藥,始於韓魏公。

四月二十八,藥王誕。

祀先醫,春冬仲月上甲日,上祀三皇,配以勾芒、祝融、風后,力牧,而附歷代醫師二十八人,歲遣禮部太醫院堂官分獻。東廡僦貸季、岐伯、伯高、鬼臾區、俞跗、少俞、少師、桐君、雷公,馬師皇、伊、扁鵲、淳于意,張機。西廡華佗、王叔和、皇甫謐、葛洪、巢元方、真人孫思邈、藥王韋慈藏、啟玄子王冰、錢乙、朱肱、李杲、劉完素、張元素、朱彥修。

白話文:

祭祀先醫

在春季和冬季的中間月份的第一個甲日,祭祀三皇,配祀勾芒、祝融、風後、力牧和歷代二十八位醫師。每年由禮部太醫院堂官分頭獻祭。

東廡 :僦貸季、岐伯、伯高、鬼臾區、俞跗、少俞、少師、桐君、雷公、馬師皇、伊尹、扁鵲、淳于意、張機。

西廡 :華佗、王叔和、皇甫謐、葛洪、巢元方、真人孫思邈、藥王韋慈藏、啟玄子王冰、錢乙、朱肱、李杲、劉完素、張元素、朱彥修。

醫書云:燒灰存性,存性二字最妙。可見萬劫成灰,性未嘗不存。今人當陷溺之後,四端時露,即死柘骨,猶能蔭後。惟業重毒火燒然不留,則性滅,天地聖人無如之何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:燃燒灰燼能保持本性,「保持本性」這幾個字非常精妙。由此可見,即使經歷萬劫沉淪,本性也不會消亡。現代人即使陷入困境,也會偶爾表現出仁義禮智四種美德,即使死去變成白骨,也能庇廕後代。只有業障深重,被毒火燒得一乾二淨,則本性已滅,即使天地聖人也無能為力。

明初,四明儒者赴召,見太祖於便殿,對曰:臣業醫。太祖曰:卿為醫,亦知蜜有苦而膽有甜者乎?對曰:蜂釀黃連花則蜜苦,猿猴食果多則膽甜。太祖曰:是能格物者,擢為太醫院使。(鱧魚膽亦甜)

白話文:

明朝初年,來自四明的一個儒者應召入宮,拜見太祖皇帝於便殿之上。儒者對皇帝說:「臣是學醫的。」太祖皇帝說:「你學醫,是否知道蜜有苦的,而膽有甜的呢?」儒者回答:「蜜蜂採食了黃連花的花蜜,那麼蜜就會發苦;猿猴如果吃了過多的果實,那麼它的膽就會發甜。」太祖皇帝說:「你能夠洞察事物的道理,於是擢升你為太醫院使。」(鱧魚的膽也是甜的)

方言殗憍病,半臥半起。

梁帝勸醫文云:更六一於金液,改三七於銀丸。

恙說文曰憂也。一曰蟲入腹,食人心,古者草居多被此毒,故相問無恙乎?今人稱疾為微恙貴恙,是又以恙訓疾也。

白話文:

「恙」在《說文解字》中表示憂慮。另一種說法是:蟲子進入肚子裡,吃人的心臟。古時候人們大多住在草屋裡,常被這種毒蟲叮咬,所以相互問候時會說「無恙乎」?現在的人把生病稱為「微恙」、「貴恙」,這是又將「恙」的意思解釋為疾病。

嬰兒男曰兒,女曰嬰,又兒曰孺。

䘒音雖,或作脧赤子陰也。老子云:未知牝牡之合而䘒作,精之至也。

醫家有龍樹王祝由科,乃移精變氣之術,誠可已中寒之病,傳疰之氣,疫癧之災不可廢也。若五勞六慾之傷,七損八益之病,必有待於藥耳。

白話文:

傳統醫術中有一種龍樹王祝由術,這是一種用精神力轉化氣息的方法。對於受寒導致的疾病,確實可以痊癒。但對於傳染性的瘟疫、癧疾等疾病,祝由術就無能為力了。至於五勞六慾造成的傷害,七損八益造成的疾病,則必須依賴藥物才能治療。

男女之無子者,非情不洽,則神不交也。何謂情不洽也,或男情已動,而女情未洽,則玉體方交,瓊漿先吐,陽精雖至,而陰不上從乎陽,謂之孤陽,或女情已動,而男情未洽,則桃浪雖翻,玉露未滴,陰血雖至,而陽不下從乎陰,謂之寡陰。兩者不和,若春無秋,若冬無夏,故不成胎也。

白話文:

男女之間的感情猶如瓊漿玉液,甘美至極。

這份感情既不容上天干涉,也不容他人窺覷。

它無法用言語來表達,也無法用行動來承載。

何謂神交也?夫媚其婦,婦依其夫,身雖未合,心已先孚,此神交也。或男子外慕而不專,女子善懷而不怡,事出勉強,中多牴牾,故亦不成胎也。凡若此者,服藥何益?(詳天寶秘訣)

白話文:

什麼是神交?丈夫寵愛妻子,妻子依賴丈夫,雖然身體沒有結合,但心靈已經先相通了,這就是神交。或者是男子在外拈花惹草,女子心懷怨恨,做出的事情都是勉強的,心中有很多抵觸,所以也不會成胎。凡是這樣的,服用藥物有什麼好處呢?(見《天寶祕訣》)

王宇泰曰:萬曆丙午冬日,過鷲峰寺,訪汪仲嘉。留午餐,高原昱法師、王太古、吳翁晉、皆在焉,仲嘉謂余曰:公知王節齋所以死乎?余曰:不知也。仲嘉曰:節齋為四川參政時,得心腹痛疾,醫療之,百方不衰,日以益甚,聞峨眉有道者善醫,然不可至也。

白話文:

王宇泰說:萬曆丙午年冬日,路過鷲峯寺,拜訪汪仲嘉。留下來吃午飯,高原昱法師、王太古、吳翁晉,都在現場。汪仲嘉對我說:「你知道王節齋為什麼會死嗎?」我說:「不知道。」汪仲嘉說:「節齋當四川參政時,得了心腹疼痛的毛病,用過各種方法醫治,都不見好轉,反而越來越嚴重。聽說峨眉山有道士擅長醫術,但不能親自去拜訪。」

節齋親至山,屏癜輿從,徒步至其寓,所以示虔,道者望見即驚曰:病深矣,既展拜相讓,坐定,問公於服餌有生用氣血之物,焙制未徹者乎?曰:有之,常服補陰丸數十年矣,中用龜甲,酒炙而入之。曰:是矣!宜亟歸屈其指曰:猶可將及家也。節齋遽投檄歸,至吳閶,輒大下赤色小龜無數,是夕卒於舟中。

白話文:

節齋親自到山中拜訪隱士,讓隨從遠離車馬,徒步走到隱士的住所。這樣做是為了表示他的虔誠。隱士見到節齋就驚訝地說:「您的病非常嚴重啊!」節齋向隱士行禮,讓他進屋。坐下之後,隱士問節齋:「您服用過生用藥物,讓您的氣血變得絮亂,而且沒有經過充分炮製的藥物嗎?」節齋回答:「有啊,我長期服用補陰丸,其中含有龜甲,是用酒炙烤後加入的。」隱士說:「就是這個了!您應該趕快回家。」他彎下手指說:「您還能趕回家。」節齋急忙辭行,準備回家。到了吳郡,節齋突然開始腹瀉,拉出了大量紅色的小烏龜。那天晚上,節齋在船上去世了。

余諗於眾曰:公等知其說乎?夫貪戀軀殼者,萬物皆然,而龜為甚,故最壽而難死。昔有支床足三十年無恙者,愚癡之效也。道家顧以為善導引而欲效之,不亦謬乎?先王知之,故用之以卜,謂其有神識在焉。古人用之入藥,必取自死朽敗者,防其得人生氣,則復活也,活則以人之氣血脂膜為糧,竭即及五臟六腑而死矣。本草稱龜甲所主,大率破癥瘕,已瘧痔陰蝕,漏下赤白,不言補心腎。

白話文:

我對大家說:「你們懂這個道理嗎?貪戀生命軀體的是所有生物,而烏龜最甚,所以烏龜的壽命最長,也最難死亡。過去有烏龜被支架支撐著,30年來安然無恙,這就是愚蠢的結果。道家認為這是好的引導方法,並想效仿,豈不是太荒謬了嗎?以前的先王瞭解這個道理,所以用烏龜來占卜,認為烏龜身上有靈識。古人用烏龜入藥,一定取自自然死亡和腐朽的烏龜,防範烏龜吸收人體生命之氣而復活。一旦復活,烏龜就會吸取人體氣血精華為食,等到耗盡後,就會損害五臟六腑而死亡。本草綱目記載烏龜甲殼的功效,主要是治療疾病,緩解瘧疾和痔瘡,修復陰部損傷,止住陰道出血,卻沒有記載烏龜甲殼有補益心腎的功效。

自丹溪有補陰之說,而後世煎膠制丸,服之無纖毫之益,且有害,若是可不戒乎?既歸而錄之冊,以告來者。

邵麟武問欲學醫,須識藥性,欲識藥性,須讀本草乎?曰然!讀本草有法,勿看其主治。麟武曰:不看主治,又何以知藥性也?曰:天豈為病而生藥哉?天非為病而生藥,則曰何藥可治何病,皆舉一而廢百者耳。草木得氣之偏,人得氣之全,偏則病矣,以彼之偏,輔我之偏,醫藥所繇起也。

白話文:

邵麟武問:想要學習醫術,必須認識藥物的特性吧?想要認識藥物特性,必須研讀本草綱目嗎?

華佗回答:是的,研讀本草有方法,不要只看它的主治功效。

麟武說:不看主治功效,如何知道藥性呢?

華佗說:難道上天創造藥物是為了應對疾病嗎?上天不是為了疾病而創造藥物,那麼說什麼樣的藥物可以治療什麼樣的疾病,都是隻抓住一點而忽略其他方面。草木因為得到某種氣的偏頗而產生,人則得到氣的完整,偏駁就會導致疾病,用草木的偏頗來補足人體的偏頗,這就是醫藥的起源。

讀本草者,以藥參驗之,辨其味,察其氣,觀其色,考其以何時苗,以何時華,以何時實,以何時萎,則知其稟何氣而生。凡見某病為何氣不足,則可以此療之矣。《靈樞經·邪客篇》,論不得臥者,因厥氣客於五臟六腑,則衛氣獨衛其外。行於陽,不得入於陰,行於陽,則陽氣盛,陽氣盛,則陽蹺滿,不得入於陰,陰氣虛,故目不瞑,治之以半夏湯。夏至而後一陰生,半夏茁其時,則知其稟一陰之氣而生也,所以能通行陰之道。

白話文:

閱讀本草的人,要親自驗證藥材,辨別它的味道、觀察它的氣味、看它的顏色,考證它什麼時候發芽、什麼時候開花、什麼時候結實、什麼時候枯萎,就能知道它稟承哪一種氣而生。凡是看到某一種疾病是因為哪一種氣不足,就可以用這種藥來治療。《靈樞經·邪客篇》中討論不得入睡的情況,是因為厥氣侵犯五臟六腑,導致衛氣只能衛護身體的外部。厥氣在陽氣中運行,不能進入陰氣中,陽氣中運行,就會導致陽氣旺盛,陽氣旺盛,就會導致陽蹺脈過於充盈,不能進入陰氣中,陰氣虛弱,所以眼睛不能閉上,用半夏湯來治療。夏至過後,陰氣開始產生,半夏在這個時候生長茂盛,說明它稟承陰氣而生,因此可以暢通陰氣的運行。

五月陽氣尚盛,故生必三葉,其氣薄,為陽中之陰,故能引衛氣從陽入陰。又其味辛,能散陽蹺之滿,故飲之而陰陽通,其臥立至也。李明之治王善夫小便不通,漸成中滿,是無陰而陽氣不化也。凡利小便之藥,皆淡味滲泄為陽,止是氣藥,陽中之陰,所以不效,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。大苦寒氣味俱陰者,黃柏知母,桂為引用,為丸投之,溺出如湧泉,轉眄成流。

白話文:

在五月時,陽氣仍然旺盛,所以蒲公英必須有三個葉子,它的氣息溫和,是陽氣中的陰氣,因此可以引導衛氣從陽氣進入陰氣。另外,它的味道辛辣,可以疏散陽蹺穴位的脹滿,所以飲用蒲公英可以使陰陽暢通,讓患者能夠輕鬆地躺著或站立。

李明治療王善夫小便不通的病症,病症逐漸發展成腹脹,這是因為沒有陰氣,陽氣無法轉化。凡是利尿的藥物,都是味道淡且有滲泄作用的陽藥,而單純以氣為藥的藥物,都是陽氣中的陰氣,所以無效。按照各地的情況,使用北方寒冷的水所滋潤的藥物。味道非常苦寒、性味都屬於陰的藥物,是黃柏、知母,用桂枝引導,製成藥丸服用,小便會像泉水湧出一樣,轉眼間就成了一條小溪。

蓋此病惟是下焦真陰不足,故純用陰中之陰,不欲干涉陽分,及上中二焦,故為丸,且服之多也。本草何嘗言半夏治不得臥、黃柏知母利小便哉?則據主治而覓藥性,亦何異夫鍥舟而求劍者乎?麟武曰善哉,未之前聞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疾病主要是因為下焦的真陰不足所導致,所以只使用陰份中的陰性藥材,不想牽扯到陽份,以及上中兩焦,所以做成丸劑,而且服用得很頻繁。本草經中哪曾說過半夏能治療失眠,黃柏、知母能利小便呢?所以憑藉主治的症狀去尋找藥性,不正如船上找劍一樣荒唐嗎?麟武說:太好了,我從前從未聽過這種理論。

面浮跗腫,小便淋澀,未必成水也,服滲利之藥而不已,則水症成矣。胸滿腹鼓,邑邑不快,未必成脹也,服破氣之藥而不已,則脹症成矣。咳嗽吐血,時時發熱,未必成瘵也,服四物黃柏知母之藥而不已,則瘵症成矣。氣滯膈塞,飲食不下,未必成膈也,服青陳枳樸寬中之劑而不已,則膈症成矣。

白話文:

1. 水腫

如果臉部浮腫、小便不通暢,不一定已經形成水腫。如果服用了利尿藥還是不見好,那麼水腫就形成了。

2. 脹氣

如果胸悶腹脹、鬱悶不暢快,不一定已經形成脹氣。如果服用了消脹藥還是不見好,那麼脹氣就形成了。

3. 肺結核

如果咳嗽吐血、時常發熱,不一定已經形成肺結核。如果服用了補血固氣、止血的藥物還是不見好,那麼肺結核就形成了。

4. 膈症

如果飲食哽塞、食物難以下嚥,不一定已經形成膈症。如果服用了消食順氣的藥物還是不見好,那麼膈症就形成了。

成則不可復藥,及阽於危,乃曰病犯條款,雖對症之藥無可奈何也?誤哉!

痰火上壅,喘嗽發熱,足反冷者,服消痰降火藥必死。宜量其輕重而用人參,多至一兩,少則三五錢,佐以桂附煎濃湯,候冷飲之立愈。韓懋所謂假對假,真對真也。然此症實由腎中真水不足,火不受制而上炎。桂附火類也,下咽之初,得其冷性,暫解鬱熱,及至下焦,熱性始發,從其窟宅而招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痰液和火氣上沖,導致喘咳、發熱,但腳底卻冰冷,服用化痰降火的藥物肯定會致命。應根據病情輕重使用人參,最多一兩,最少三分到五錢,用肉桂和附子輔助煎濃湯,等藥湯放涼後喝下,就能馬上痊癒。韓懋說「假對假,真對真」。然而,這種症狀實際上是由於腎臟中真正的水不足,火氣不受控制而向上炎。肉桂和附子都是火性的,剛吞下去時,能感受到它們的涼性,暫時緩解了熱氣,等到藥湯到達下焦,它們的熱性才會發作,從火氣的根源處招致它。

同氣相求,火必下降,自然之理也。然非人參君之,則不能奏功。

每見時師治中風,初用八味順氣散,多不得救,已而用二陳四物,加膽星天麻之類。自謂穩當之極,可以久而奏功,而有竟無一驗,何也?蓋妄以南星半夏為化痰之藥,當歸川芎為生血之劑,而泥於成方,變通無法故也。正不知通血脈,助真元,非大劑人參不可。而有痰者,惟宜竹瀝,少加薑汁佐之,不宜輕用燥劑。

白話文:

現在常常看到醫生治療中風時,一開始就使用八味順氣散,但很多人因此而沒能得救。後來再使用二陳四物,加上膽星、天麻等藥物。醫生自以為這樣萬無一失,認為時間久了就能奏效,但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效果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這些醫生錯誤地將半夏南星當作化痰藥,將當歸川芎當作生血藥,而且機械地套用既定的方劑,不懂得靈活變通。他們不知道要疏通血脈、扶助正氣,非得使用大劑量的人參不可。而對於有痰的患者,只適合用竹瀝,稍微加入薑汁輔助,不宜輕易使用燥性的藥物。

至於歸地,甘黏能滯脾氣,使脾精不運,何以能愈癱瘓?豈若人參出陽入陰,少則留,多則宣,無所不達哉!其能通血脈,雖明載本草,人誰信之。里中一老醫,右手足廢,不能起於床者二年矣,人傳其不起,過數月遇諸塗,訊之曰:吾之病幾危矣!始服順氣行痰之藥,了無應驗,薄暮神志輒昏,度不可支,令家人煎進十全大補湯,即覺清明,遂日服之,浹數月,能扶策而起。無何,則又能捨策而步矣。

白話文:

至於熟地黃,它味道甘甜黏膩,容易阻滯脾氣,使得脾臟精氣無法運化,怎麼可能治癒癱瘓呢?難道比得上人參能陰陽兩補,用量少則能留補,用量多則能宣通,無所不及嗎?它能通血脈,雖然本草記載得清清楚楚,但又有誰會相信呢?村裡有一位老中醫,右手和右腳癱瘓,兩年來都無法起牀了。有人傳言他可能會死。幾個月後,我在路上遇到他,問他的病情,他說:「我的病已經很嚴重了。剛開始服用了順氣化痰的藥,但完全沒有效果。到了傍晚,神志總是很模糊,覺得快要撐不下去了。於是讓家人煮了十全大補湯給我喝,喝完後立刻感覺神智清明。於是我每天都喝,幾個月後,就能扶著柺杖站起來了。沒多久,我就能不靠柺杖走路了。」

經曰:邪之氣湊,其氣必虛。吾治其虛,不理其邪,而邪自去,吾所以獲全也。余曰:有是哉,使進順氣疏風之藥不輟者,墓木拱矣。然此鋒拘於成方,不能因病而變通。隨時而消息,故奏功稍遲。使吾為之,當不止是也,姑書之以俟明者採焉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邪氣聚集的地方,那裡一定有虛弱的部分。我治療虛弱的部位,不去處理邪氣,邪氣自然就會消失,所以我才能保持健康。

我認為:確實是這樣。如果我們持續服用順氣疏風的藥物,邪氣早就消除了。然而,這種治療方式拘泥於固定的藥方,不能根據不同的病情靈活應變,適時地調整。所以治療效果比較慢。如果讓我來治,肯定不止這樣,暫且寫下來,等待有見識的人來完善。

治積之法,理氣為先,氣既升降,津液流暢,積聚何由而生。丹溪乃謂氣無形,而不能作塊成聚,只以消痰破血為主,誤矣!天地間有形之物,每自無中生,何止積聚也?戴復庵以一味大七氣湯,治一切積聚,知此道歟。肝積肥氣,用前湯煎熟待冷,卻以鐵氣燒通紅,以藥淋之,乘熱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淤積的方法,以調理氣機為先,氣機一旦通暢,津液就能流動,淤積自然消散。丹溪認為氣無形體,不能形成塊狀或積聚,只要化痰活血就可以了,這是錯誤的!天地間有形之物,每每從無中生有,何況是淤積之症?戴復庵用一味大七氣湯,治療各種淤積,他應當知道這個道理吧。如果肝部有淤積導致胸悶氣短,用大七氣湯煎煮後待其冷卻,然後用燒紅的鐵塊放入湯中淋服,乘熱飲用。

肺積息賁,用前湯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錢。心積伏梁,用前湯加石菖蒲半夏各半錢。脾之積痞氣,用前湯下紅丸子。腎之積奔豚,用前湯倍桂,加茴香,炒練子肉各半錢。

白話文:

肺積息賁:

  • 加入桑白皮、半夏、杏仁,各半錢。

心積伏梁:

  • 加入石菖蒲、半夏,各半錢。

脾之積痞氣:

  • 服用丹丸。

腎之積奔豚:

  • 桂皮加倍,加入茴香、炒練子肉,各半錢。

腦者,髓之海也,髓不足,則腦為之痛,宜茸珠丹之類治之。若用風藥,久之必死。

白話文:

大腦是骨髓的匯聚之地。如果骨髓不足,大腦就會疼痛,宜用茸珠丹等補益藥物治療。如果使用驅散風寒的藥物,時間久了必定會導致死亡。

腹脹多是氣虛不斂,用辛散之藥反甚,宜以酸收之,白芍五味子之屬,少佐益智仁,以其能收攝三焦元氣也。朝寬暮急,用當歸為主。暮寬朝急,用人參為主。朝暮俱急,二味並用。按之有痛處,乃瘀血也,加行血藥。經云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又云:下之則脹已,謂宜用沉降之藥,引濁氣之在上者而下之,非通利大腑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腹脹大多是因為氣虛不能收斂,使用辛散類藥物反而會加重。宜使用酸性收斂的藥物,如白芍藥、五味子等,再少加一些益智仁,因為益智仁能收斂三焦的元氣。

如果早上腹脹較嚴重,晚上較輕,則以當歸為主藥。如果晚上腹脹較嚴重,早上較輕,則以人參為主藥。如果早上和晚上都腹脹,則兩味藥並用。

如果按壓時有疼痛,可能是瘀血所致,需加用活血化瘀的藥物。

《內經》說:「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」。又說:「下之則脹已」,指的是應該使用沉降類藥物,將上浮的濁氣引導至下焦,而不是說要通利大腸。

凡腫脹初起,痰多發喘,小便不利者,服濟生腎氣丸無不效。

許少微患口縻,余謂非乾薑不能愈,公猶疑之,後竟從余言而愈。從子懋鋙亦患此,勢甚危急,熱甚,惟欲飲冷,余令用人參白朮乾薑各二錢,茯苓甘草一錢,煎成冷服,日數服乃已。噫!此詎可與拘方者道也。(王宇泰筆麈)

白話文:

許少微患有口瘡,我認為不使用乾薑難以痊癒。許少微仍然猶豫不決,後來還是聽從了我的建議而痊癒。他的兒子懋鋙也患有同樣的病,情況十分危急,發熱嚴重,只想要喝冷飲。我讓他使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二錢,茯苓、甘草一錢,煎成湯劑冷服,服用數次後病就好了。唉!這種病可不是那些拘泥於固定方劑的人所能理解的。(出自王宇泰的《筆麈》)

問本草五味之補瀉五臟,其義何居?答:天地之氣不交,則造化幾乎息矣。故辛者散也,東方之氣散,宜辛而反酸,是震中有兌也。酸者,斂也,西方之氣斂,宜酸而反辛,是兌中有震也,故酸入肝而補肺,辛入肺而補肝,是震兌互也。鹹入腎而補心,苦入心而補腎,是坎離互也。

白話文:

**問題:**中醫草藥的五種味道對五臟的補虛耗虛,其道理何在?

回答: 天地間的氣息如果不相交接,那麼變化生成就會接近停止了。因此,辛味具有發散作用,東方之氣發散,應當是辛味,但卻相反地是酸味,這是因為震卦(東方)中含有兌卦(澤卦)。酸味具有收斂作用,西方之氣收斂,應當是酸味,但卻相反地是辛味,這是因為兌卦中含有震卦。所以,酸味進入肝經而補益肺,辛味進入肺經而補益肝,這是震兌相交的作用。鹹味進入腎經而補益心,苦味進入心經而補益腎,這是坎卦(水卦)離卦(火卦)相交的作用。

脾不主時,寄旺於四季,則守其本味而已矣。至其瀉也,則又不然。腎肺肝之各以本味為瀉,易知也,乃心脾獨異何耶?曰:心、君主之官也,脾、臟腑經絡之所從稟氣者也,故獨異也。君主之官,以所生之甘味為瀉,惡其泄氣也。脾納水穀,散精於臟腑,新新相因,故以生我之苦味為瀉,惡其休氣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不主導季節,而是寄居於四季中,因此只固守其基本的性質。到了脾臟瀉氣的時候,情況就不一樣了。腎、肺和肝臟可以用各自的基本性質來瀉氣,這很容易理解,但為什麼唯獨心和脾臟與眾不同呢?這是因為:心臟是君主之官,脾臟是臟腑經絡稟受元氣的根源,所以它們才與眾不同。君主之官,用生它的甘味來瀉氣,是因為它討厭甘味會洩氣。脾臟吸收水穀,將精氣散佈到臟腑中,新陳代謝相繼不斷,所以用生它的苦味來瀉氣,是因為它討厭苦味會使氣息停滯。

我王則生我者休故也。

論曰:胸中結塊,原起於午食後,即臥用噙化丸,使睡中常有藥氣疏通肺胃之間,彼將欲結,藥往疏之,新結不增,舊結漸解,臥時成病,亦治以臥時。且病在膈上,不用湯之盪滌,丸之沉下,而用噙化徐徐沁入,日計不足,月計有餘也,服六七十丸後,膈間漸寬。

白話文:

古文翻譯:

討論:胸中結塊,起因是午飯後立即躺下,這時使用噙化丸,讓藥氣在睡眠中疏通肺胃之間,如果結塊即將形成,藥物會前去疏通,新生的結塊不會增加,舊有的結塊會逐漸化解。生病時臥牀,也用臥牀時來治療。而且這個病位於橫膈膜之上,不用用湯藥來沖洗滌盪,不用丸藥沉下去,而是用噙化的方式,慢慢沁入。用量雖少,但長期服用會有效果。服用六七十粒後,橫膈膜之間會漸漸寬鬆。

聖人發憤忘食,及下箸時又不草草,觀食不厭精一章,何等仔細,此無他,聖心不滯一處,故無所往而不存。王安石專精讀書,每食不辨美惡,但近身者必盡,當其好學時,已先犯心不在焉,食而不知其味一大病矣。世人無所用心,品題酒饌,此直飲食之人,又得罪於安石。

白話文:

聖人思考時專注到忘記吃飯,等到拿起筷子要吃的時候也不會隨便對待,看食物時也不厭煩地追求精緻完美,可見有多麼細膩。這是因為聖人的心思沒有停留在一個地方,所以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專心致志。王安石專注於讀書,每次吃飯都分不清好壞,只管吃光盤子裡的東西。當他正專心好學的時候,就已經先有了心不在焉、吃東西都不知道味道這個大毛病。而那些什麼都不用心,只會品評酒菜的人,簡直就是隻會吃東西的人,而且還會招致王安石的批評。

善學道養身者,只是於味無求,臨食不苟,化元無常,先後天無定,孤臟以溉四旁,則脾者周身之化元。氣生質,陽生陰,則丹田者,精液肌體之化元也。滋味為後天,則嬰孩之乳哺為先天。推之則母懷又為先天推之則孕時父母之無疾又為先天,推之則父母自身之稟氣又為先天。

白話文:

真正懂得養生之道的人,能做到對食物淡然無求,用餐時不追求奢華。他們認為食物的營養並非一成不變,後天攝取的食物來源不固定。因此,脾臟扮演著滋養全身的主要角色,並將食物轉化成身體所需的營養。氣化生精血,陽氣生長陰液,所以丹田是精華液體和肌肉組織的營養來源。食物的滋味被認為是後天的營養,而嬰兒從母親那裡吸取的奶水則是先天的營養。再推廣來說,母親懷孕時的身體狀況也屬於先天營養。而父母自身健康的身體所遺傳的體質也是先天營養。

凡先天皆命也,惟平生之調攝屬性。故康寧疾病命也,有性焉,君子不謂命也。腑表而臟里,腑病或不及臟,臟病無不及腑。腑易治而臟難療也。傷臟多起於七情,傷腑多因於飲食。聖人於損,致戒曰懲忿窒欲,於頤,致戒曰:慎言語,節飲食。夫懲忿則木和,窒欲則水滋,慎言則金息,節食則土不勞。

白話文:

所有先天的因素都是命運註定的,而後天生活的調理保養則是由自己的行為決定的。因此,康健或疾病是命運,但也有後天的原因,君子不認為完全是命運。腑表是臟裏的表層,腑出現問題可能不會影響到臟,但臟出現問題一定會影響到腑。腑容易治療,而臟難以治療。損傷臟器通常是由情緒變化引起,損傷腑通常是由飲食引起。聖人針對損傷,提出戒律說:抑制憤怒,約束慾望;針對保養,提出戒律說:謹慎言語,節制飲食。抑制憤怒則肝氣調和,約束慾望則腎水滋潤,謹慎言語則肺氣安寧,節制飲食則脾胃不損傷。

四者全,神明亦無不調矣,養德之道,養生亦在其中,離德而言養生,生何繇養。

覺則脾能磨食,寢則易停,化之常也。勞極傷脾之後,飯余微寢,食反易餓,化之變也,然須少食。

滋益之味,骨肉為重,疏利之氣,草木為先。

食其氣者,水火宜淺。食其味者,水火宜中。食其質者,水火宜深。

甘草調和諸藥,為諸藥原有不調處。若所用各味,本皆純和,何所用調。譬諸良友相聚,呼一坊長立於其前為之勸解,所勸何人,所解何事,適妨諸公之歡笑耳。然辛甘發散為陽,甘草補中發散,固自有用。近時醫者,凡藥皆用以調和,是忘其本力,而謬取其藉資,盍審之。

白話文:

甘草能夠調和各種藥物,因為各種藥物原本就有不合調的時候。但是如果所使用的每一味藥材本身都已經純淨和調,那麼又何必用甘草來調和?這就好比一羣良友聚在一起,找來一個裏長站在他們面前勸解他們。請問要勸解誰,要調解什麼事,這不是白白妨礙大家歡樂嗎?不過,辛味和甘味發散的藥性都屬於陽性,甘草補中氣也能夠發散,所以甘草本身確實有它的用處。只是現在的醫生,不管什麼藥都用甘草來調和,這是忘記了甘草的真正功效,反而誤以為它只具有輔助的作用。所以,應該謹慎地使用它。

本草言肉蓯蓉,驟用之反動大便,繆仲淳屢用奇效。然觀其疏解,尚昧所以。蓋比藥鹹溫潤下,本走腎經,但以膀胱竅窄,大腸竅寬,峻用則其潤降之力,膀胱不遑領受,而大腸能受之,故藥力不足膀胱,反走大腸。原非動大便之藥也,凡血液枯槁,用此為宜。倘有腎滑症者,用之則藥本歸腎,腎又熟路善通,徑增滑泄之病,而大便秘結如故矣,不可不察。

白話文:

中藥典籍記載,肉蓯蓉服用過量會造成腹瀉,但繆仲淳多次使用卻有很好的效果。然而,觀察他的用藥方法,卻不太清楚其中的原理。

肉蓯蓉性質溫和,具有通便瀉下的作用,本應循著腎經運行。但由於膀胱的孔道較小,大腸的孔道較大,大量服用時,其潤下通便的力量,膀胱無法充分吸收,而大腸卻能承受,所以藥力不足以作用於膀胱,反而轉向大腸。

肉蓯蓉原本並非通便藥物,凡是氣血不足的人,服用此藥較為合適。但是,若有腎滑症狀者,使用肉蓯蓉時,藥物會直接歸於腎臟,腎臟又熟悉此藥的通暢作用,會使滑泄的症狀加重,而大便依然會便祕,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
問孩童癖積,惟五穀蟲消之,此是何理?曰:鳥獸之糞,不生此蟲。蓋五穀腐後所化,取腐後化生之氣,潔之以水,焦之以火,消臟腑之所不能消。谷者,脾之五味,其本性能養脾,其變化後,又能助脾消積。

白話文:

問:小孩子積食,為什麼只能用五穀蟲來治療?

答:因為鳥獸的糞便中沒有這種蟲。五穀蟲是五穀腐爛後產生的。取五穀腐爛後產生的氣,用清水清洗,再用火燒焦,就可以化解臟腑無法消化的東西。

五穀是脾臟的五種食物,五穀的本性可以滋養脾臟,而五穀腐爛後的物質,又能幫助脾臟消積。

白菜疏利,而菜心有毒。竹葉竹茹竹瀝,皆解熱消痰,而筍有毒,何其反也。物有未伸之氣,先時而折之,雖蒙水火之變,借人氣息,猶能發泄。故患瘡腫之人,食之則增痛增癢。若人身平和,臟腑之氣足以運化物氣,不至為害。本草云:凡瓜果未熟者有毒,皆此意。非其性真毒也,郁也。

白話文:

白菜的葉子具有疏利的功效,而白菜的心卻有毒。竹葉、竹茹、竹瀝都能清熱化痰,但竹筍卻有毒,這真是奇怪的現象。植物中存在著一種生機,如果在生長過程中過早地採摘下來,即使經過水火烹調,藉助人體的氣息,也能發揮出毒性。因此,患有瘡腫的人食用竹筍會加重疼痛和瘙癢。

如果人體處於平和狀態,臟腑之氣充足,足以消化食物中的毒素,則這些毒素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。本草書中記載:凡是瓜果沒有成熟之前,都含有毒素,這正是因為這個道理。這些食物並不是天生有毒,而是因為它們的生長尚未完成,導致氣機鬱結。

譬如和厚之人,逆阻其方來,亦懷不樂,然此皆天郁也。酒之有毒,則人力造作之郁也。夫人之為郁異,而鬱之為毒同。又俗稱羊肉有毒,羊肉大補,功同參耆,毒性何在?然瘡腫增痛如神,蓋大溫大補之故,非關毒也。譬如癰疽早用白朮,則腫潰益甚,痛楚益加,膿窠瘡亦爾。

白話文:

就好像為人厚道的人,如果遇到違揹他意願的事情,也會不開心,但這都是上天造成的鬱悶。而飲酒的害處,則是人為造成的鬱悶。人的鬱悶雖然各不相同,但最終都會導致毒害。又有一種說法,羊肉有毒,但羊肉是很好的補品,功效跟人參、黃耆一樣,那毒性在哪裡呢?但是如果傷口腫痛,吃羊肉後會更嚴重,疼痛會加劇,膿包瘡也會惡化。這主要是因為羊肉有大補溫熱的特性,並非因為毒性。同樣地,如果癰疽一開始就使用白朮,腫痛和化膿會更嚴重,疼痛也會加劇,膿包瘡也是如此。

白朮豈有毒耶。

丹溪云:氣有餘即是火。此語誤人,氣安有有餘之理?據云有餘,是凡火症,宜用克氣瀉氣藥也。若對血言氣,則是血之不足,豈氣之有餘。故曰:滋其陰則火自息,第令益彼,不令損此,意至明矣。凡火有二,在臟腑者,升降自如則為氣,沖逆上攻則為火:在經絡筋肉間者,流行不滯則為氣,壅於一處則為火。輕則為痛為癢,重則癰腫生焉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說:「氣過剩就是火。」這句話會誤導人,氣怎麼可能有過剩的道理?根據這句話,好像是所有火症都應該用剋制氣的瀉氣藥。但如果把氣跟血相比較,那麼(火症時)氣並不過剩,而是血不足。所以說:「滋養陰分,火氣自然就會消退。」只要加強陰分,不損害陽氣,這個道理很明顯。火症分為兩類:一是臟腑中的火,它運行自如時是氣,往上衝逆時就是火;二是經絡筋肉間的火,它流動通暢時是氣,堵塞於某處時就是火。火症較輕時會疼痛、發癢,嚴重時就會化膿腫脹。

兩言以蔽之。氣逆為火,氣壅為火,斷不可以有餘為火也。逆則宜順,壅則宜通。

夜臥能使氣降,晝臥能使氣升。人至暮勞極,眼白昏而帶赤,靜臥一宵,詰朝對鏡清徹如故,此氣降之驗也。晝倦當靜坐片時,或散步玩物,睡態自解。若因而沉寢,則初覺之時,目白必赤,此因臥而氣反升之驗也。蓋晝當與陽俱開,乃逆其候而閉之,譬如夜當與陰俱閉。乃故狂呼豪飲,皆傷壽源。

白話文:

我的睡眠時間從傍晚到白天,而且幾乎沒有得到休息。

古人云:夙興夜寐,出作入息,天之命也,人之紀也,愚一生勸人夙興,不勸人夜坐。

飲後臥宜側左,食後臥宜側右,大腸膀胱,各從其便。

升與逆不同,肝腎俱下宜升心肺皆上宜降。水火交,則無疾也。肝為風木,木生必升,風起必升,豈得為病?其太過則口苦頭眩,是逆也。腎氣逆則口作咸,亦逆也。非水升之謂也,故居下者宜升不宜逆,居上者宜降不宜陷。

白話文:

升和逆是不同的。肝和腎在下,應該提升;心和肺在上,應該下降。水火交融,就不會有疾病。

肝屬風木,木本性生長向上,風起也會向上,這怎麼能成為疾病?但如果肝氣太盛,就會出現口苦頭暈的症狀,這是「逆」的表現。腎氣逆就會出現口鹹的症狀,也是「逆」。這並不是指水向上升,而是因為居於下焦的應該提升而不宜逆,居於上焦的應該下降而不宜下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