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下 (11)
卷下 (11)
1. 卷下
丹溪云:醇酒宜涼飲,醇酒謂不濃不淡,氣味之中和者也。涼、謂微涼也。昔司馬公晚年得一侍妾,問其所能,曰能暖酒,即是此意。蓋胃喜寒而惡熱,脾喜溫而惡寒,醇酒涼飲,初得其涼以養胃,次得其溫以養脾。人之喜飲熱酒者,善病胃脘痛,此熱傷瘀血作痛也。喜飲冷酒者,善腹痛,不嗜食而嘔,寒傷脾也。
孟望湖,淮安人,耳中聞人聲,悉是祖考談其家事,擾擾不休,邀劉春齋醫治。春齋胗視之曰:暴病謂之火,怪病謂之痰,用滾痰丸下之而痊。
李克齋公在兵部,正坐堂,忽空中飛一鶴,馴熟不去,對醫人劉春齋云,家曾有鶴飛來,第二小兒舉進士,今又有鶴飛來,大小兒定中進士矣!未幾而鶴折其脛,私心殊不喜,因問有人接其脛骨乎?一人對曰:家藏接骨秘方,想人禽一理,或可接也。急命修制之,方用土鱉新瓦焙乾,半兩錢醋焠七次,自然銅乳香沒藥菜瓜子仁各等分,為細末,每服一分半,酒調灌之,鶴脛如故。但人上體傷,食後服之。
下體傷,空心服之。李公乃以其方傳之劉春齋。
晦翁中烏喙毒,頭岑岑汗漸煩憊,遍體皆黑,幾至危殆!深山中又無醫藥,因思漢質帝得水可活之言,汲新水連飲之,大嘔而解。
晦翁有足疾,有道人為行針熨之術,旋覺輕安,公大喜,厚謝之,且贈以詩云:幾載相扶藉瘦筇,一針還覺有奇功,出門放杖兒童笑,不是從前勃窣翁。道人得詩徑去。未數日,足疾大作,甚於未針時,亟令人尋逐道人,莫知所之矣。公歡息曰:某非欲罪之,但欲追索其詩,恐恃此以誤他人耳。
瘧鬼小,不能病巨人,故曰壯士不病瘧。晉人曰:君子不病瘧,蜀人以痎瘧為奴婢瘧,。
青箱雜記,蜀有亥市,間日而集,如痎瘧間日而作也,江南惡以痎稱,故止曰亥。荊吳俗,有取寅申巳亥日市,故謂亥市。(亥音皆)
觀前人治痰,立論頗詳,但混飲於其中,則難於立法施治,予不揣鄙陋,聊為分析之。痰者,病名也,涎之所變也。涎乃脾之液也,脾包胃脘而掩乎太倉之上,其形宛象馬蹄,其涎無可容之地,而即注於胃中,胃即脾之府也,其氣相通。平人無病,其涎但能滋養胃土,澆灌四旁,接順飲食下行而已。
如因氣滯不行,或被火燔灼,或被濕熱熏蒸,即便稠濁凝聚,而化為痰矣。既化為痰,不比涎之尚有真氣也,所以飲食入胃,竟沉於下,而吐痰愈多。儼若浮萍木牌之浮於水面耳,衣服厚暖,則表易招寒;滋味過多,則里易招熱。
醫羸弱之人,令飲以人乳,或飲以鹿血,皆非至當之理何也?小兒吮乳,吮則不泄元氣,是活乳也,所以能肥能胖,易長易大。今乃擠而服之,則元氣已去,惟有死質獨存,但能潤腸充腹,久則戀隔生痰,何益之有?
白話文:
[卷下]
朱丹溪說:好的酒應該涼飲,所謂「醇酒」是指酒味不濃不淡,氣味平和的酒。 「涼」指的是微涼。以前司馬光晚年得到一個侍妾,問她有什麼特長,她說能溫酒,這就是這個意思。因為胃喜寒而惡熱,脾喜溫而惡寒,醇酒涼飲,一開始的涼意可以滋養胃,然後酒溫可以滋養脾。喜歡喝熱酒的人,容易患胃脘痛,這是熱傷瘀血引起的疼痛;喜歡喝冷酒的人,容易腹痛、不愛吃東西還嘔吐,這是寒傷脾引起的。
孟望湖,淮安人,耳朵裡聽到有人說話,全是祖先在談論家事,吵鬧不停,他請劉春齋醫生治療。劉春齋診斷後說:突然發病的叫做「火」,怪病叫做「痰」,於是用滾痰丸讓他服下,病就好了。
李克齋先生在兵部做事,正坐在堂上,突然空中飛來一隻鶴,很溫順地停在那裡不肯走,李克齋對醫生劉春齋說,他家以前也曾有鶴飛來,第二個兒子後來考中了進士,現在又飛來一隻鶴,大兒子和小兒子肯定都會考中進士了!不久,那隻鶴折斷了腿,李克齋心裡很不高興,於是問有沒有人會接骨?有人回答說:我家收藏著接骨的秘方,我想人與禽鳥的道理應該是一樣的,或許可以接上。於是急忙讓人按照秘方處理,秘方用土鱉蟲(烘乾)、新瓦片(焙乾),各半兩,用醋煮七次,再用天然銅、乳香、沒藥、西瓜子仁各等分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點半,用酒調服,鶴的腿就恢復如初了。但如果是上半身受傷,飯後服用;如果是下半身受傷,空腹服用。李克齋就把這個方子傳給了劉春齋。
晦翁中了烏喙毒,頭昏昏沉沉,汗越來越多,身體越來越疲憊,全身都變黑了,幾乎危及生命!深山裡又沒有藥,於是想起漢質帝喝水就能活命的記載,就汲取新鮮水連續喝,大量嘔吐後就解毒了。
晦翁得了腳病,有個道人用針灸熨燙的方法治療,很快就感覺輕鬆了,晦翁非常高興,重謝道人,並且贈詩一首:「幾載相扶藉瘦筇,一針還覺有奇功,出門放杖兒童笑,不是從前勃窣翁。」道人得到詩後就走了。過了幾天,腳病加重,比針灸之前更嚴重了,晦翁急忙派人尋找道人,卻不知去向。晦翁嘆息說:「我不是要怪罪他,只是想追回那首詩,擔心他憑藉這首詩誤導別人。」
瘧疾的鬼很小,不能使巨人得病,所以說壯士不患瘧疾。晉朝人說:君子不患瘧疾,蜀地的人把間日瘧當作奴婢的瘧疾。
《青箱雜記》記載,蜀地有一個亥市,隔天一次集市,就像間日瘧隔天發作一樣;江南地區不喜歡用「痎」字來稱呼瘧疾,所以只稱作「亥市」。荊楚吳地風俗,有在寅申巳亥日設市的習慣,所以稱作「亥市」。(亥音皆)
觀察前人治療痰的論述,都比較詳細,但是把各種情況混雜在一起,就難以制定治療方法。我不揣淺陋,試著分析一下。痰,是疾病的名稱,是唾液變成的。唾液是脾的津液,脾包圍著胃脘,掩蓋在太倉(胃)之上,形狀像馬蹄,唾液沒有容身之處,就流入胃中,胃是脾的府藏,兩者氣機相通。普通人沒有疾病,唾液只滋養胃土,潤澤周圍,幫助飲食順利下行而已。
如果因為氣機阻滯不通,或者被火灼燒,或者被濕熱熏蒸,唾液就會變得稠厚粘滯,凝結成痰。一旦變成痰,就不像唾液那樣還有真氣了,所以飲食進入胃中,就會沉澱下去,吐痰就越多。就像浮萍木片漂浮在水面上一樣。衣服厚暖,則容易受寒;滋味過多,則容易生熱。
治療體弱的人,讓他喝人乳,或者喝鹿血,都不是正確的方法。這是因為小兒吮吸乳汁,吮吸時不會泄漏元氣,這是活的乳汁,所以能使孩子肥胖,容易長大。現在卻擠出來服用,元氣已經消失了,只剩下死的物質,只能潤腸充腹,時間長了就會阻塞氣機,產生痰飲,有什麼好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