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林

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卷下

火在地中,藉溫暖多所變化,倘居地上,任其焚燒,有何不滅。若火與咸俱令在地,動植之物,悉皆泯矣。故日生熱,因熱生火,旋用水土壅閼,恆使在下,助生萬物,有時有處,間一發見,即歸本所。因火生咸,亦令性重,歸藏於海,為人作味,不令侵出地上,以為物害也。

且海益於人,不止作味,鹹水生物,美於淡水,故海中之魚,旨於江河之魚。鹹水厚重,載物則強,故入江河而沉者,或入海而浮也。試以江河之舟,載物入海,載物不減,驗其水痕,頓淺尺許,此理何故?蓋緣燥熱之情,本自堅勁,加有鹹味,比之凡水,稠而密理,故載物獨強也。

又海水夜光,江河不光,江河之水滅火,海水入火,如益膏油,反加熾盛,則咸為火情彰彰著矣。(海鹽)

月中有形質微黑者,人以為山河之影,非也,其質有常,如玉之有瑕也。(蟾影)

魚生於水,人生於塵。人俯視知為水,魚不知也,魚仰視知為塵,人不知也。立於百仞之上,清虛之間而觀之,塵水一也。大凡塵埃之中,皆氣所沖也,人一息不食氣則不生,魚一息不食水則死。人入水,魚抗塵,死不移時,違其所生之故也。水族入陸而不死者,魚鱉鱣鮰之類,是彼其吭間有闢塵之穴焉。

陸族入水而不死者,烏鬼鮫人之類是,彼其吻下有逆水之竅也。人當不語之時,食氣從鼻入,而亦從鼻出。魚當倦遊之候,食水從腮入,而亦從腮出,及其食物也,口即為政,而鼻腮呼吸未嘗間斷也。魚育於水,必借透塵中之氣而後生,水一息不通塵,謂之水死,而魚隨之。

試函水一匱,四隙弭之。經數刻之久,而起視其魚,魚死矣。人育於氣,必旁通運旋之氣而後不死,氣一息不四通,謂之氣死,而大命盡焉。試兀坐十笏閣中,周匝封糊,歷三飯之久而視其人,人死矣。是故三日絕粗糲之糧,淹然延命,十刻違正浩之養,溘爾捐軀。然則生人生長於氣,猶魚之於水也,通乎此。

而子房辟穀之思,未甚怪誕矣。(水塵觀)

天地間非形即氣,非氣即形。雜於形與氣之間者,水火是也,由氣而化形,形復返於氣,百姓日習而不知也。氣聚而不復化形者,日月是也。形成而不復化氣者,土石是也。氣從數萬里而墜,經歷埃坷,奇候融結而為形者,星隕為石是也。氣從數百仞而墜,化為形而不能固者,兩雹是也。

初由氣化形,人見之,卒由形化氣,人不見者,草木與生人禽獸蟲魚之類是也。氣從地下催騰,一粒種性,小者為蓬,大者為蔽牛干霄之材,此一粒原本幾何?其餘則皆氣所化也,當其蓊然於深山,蔚然于田野,人得而見之。即至斧斤伐之,製為宮室器用,與充飲食炊爨,人得而見之。

及其得火而燃,積為灰燼,衡以曏者之輕重,七十無一焉,量以多寡,五十無一焉。即枯枝榴莖,落葉凋芒,殞墜漬腐,而為塗泥者,失其生茂之形,不啻什之九,人猶見以為草木之形。至灰燼與塗泥而止矣,不復化矣。而不知灰燼枯敗之歸土,與隨流而入壑也。會母無於黃泉,朝元精於冱穴,經年之後,潛化為氣,而未嘗為土與泥,此人所不見也。

白話文:

[卷下]

地底的火,藉由溫暖產生許多變化。如果讓它在地面上燃燒,又怎會有熄滅的時候呢?但如果火與鹽分一起存在於地下,那麼動植物都會消失殆盡。所以,太陽產生熱,熱產生火,然後用水土掩蓋、阻隔它,讓它永遠存在地下,幫助萬物生長。偶爾會在某些時間、某些地方顯露出來,之後又回到原處。火生鹽,鹽的特性沉重,所以歸藏於大海,供人食用調味,不讓它侵犯地上,危害萬物。

而且大海對人有益,不只是提供鹽分作調味,鹹水中的生物也比淡水中的生物美味,所以海魚比江河裡的魚好吃。鹹水厚重,承載物體的能力強,所以有些在江河中會沉的東西,到了海里反而會浮起來。試著用江河裡的船,載著同樣重量的貨物到海里,貨物重量不變,但測量水位,卻會下降一尺左右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乾燥炙熱的性質本來就堅韌,再加上鹽分,比起一般的清水,更加濃稠且緻密,所以承載能力特別強。

此外,海水在夜晚會發光,江河的水卻不會;江河的水能滅火,但海水入火,反而像加了油膏一樣,火勢更加旺盛,可見鹽分與火有著密切的關係。(海鹽)

月亮上有形體微黑的部分,人們認為那是山河的影子,其實不是,它的本質恆久不變,就像玉石上的瑕疵一樣。(蟾影)

魚生於水,人生於塵土。人向下看,知道是水,魚卻不知道;魚向上看,知道是塵土,人卻不知道。站在百仞高處,清虛的空間觀察,塵土和水其實是一樣的。總之,塵埃之中,都是氣所沖擊形成的。人如果一息不吸氣就不會活,魚如果一息不喝水就會死。人掉進水裡,魚離開塵土,都會很快死亡,因為違背了它們生存的本質。水族進入陸地而不死的,像魚、鱉、鱣、鮰之類,是因為它們的喉嚨間有可以隔絕塵土的孔穴。

陸地生物進入水中而不死的,像烏龜、鯨魚、鮫人等,是因為它們的吻下有可以逆著水流呼吸的竅穴。人說話的時候,呼吸的氣從鼻子進出;魚疲倦的時候,水從鰓進出。而當它們進食的時候,嘴巴負責進食,但鼻子或鰓的呼吸卻從未間斷。魚生活在水裡,必須藉助滲透到水中的氣才能生存;水如果一息不通透空氣,就叫做水死,魚也會跟著死去。

試著把水裝滿一個容器,密封起來,過一會兒再去看,裡面的魚就死了。人生活在氣息中,必須藉由周圍空氣的流通才能生存,如果氣息不通,就叫做氣死,生命也就結束了。試著一個人獨自坐在十笏閣(約等於十尺見方的小屋)裡,四面密封,過三頓飯的時間再去看,那個人也死了。所以,三天不吃粗糧,還能勉強維持生命;十個時辰沒有正常的呼吸,就會立刻死亡。由此可見,人生存於氣,如同魚生存於水,道理相通。

所以,古代子房辟穀的想法,也不是很奇怪了。(水塵觀)

天地間不是形體就是氣,不是氣就是形體。介於形體與氣之間的是水火,由氣化成形,形體又復歸於氣,人們每天都在經歷卻不自知。氣聚集而不再次化為形體的是日月。形成而不再次化為氣的是土石。氣從數萬里高空墜落,經過坎坷,在特殊環境下凝結而成形體的是流星墜落變成石頭。氣從數百仞高空墜落,化為形體卻不能凝固的是冰雹。

最初由氣化成形,人們看得見;最終由形體化為氣,人們看不見,像草木、人和禽獸、蟲魚等等。氣從地下湧出,一粒種子,小的變成蓬草,大的變成遮天蔽日的巨木,這粒種子最初的大小又有多少呢?其餘的都是氣化成的。當它茂盛地生長在深山,或茁壯地生長在田野,人們看得見它;當人們用斧頭砍伐它,製成房屋器物,或充作飲食炊煮,人們也看得見它。

當它被火燃燒,變成灰燼,用之前的重量來衡量,一百份裡只剩下一份不到;用數量來衡量,一百份裡只剩下一份不到。即使是枯枝敗葉,凋零的芒草,腐爛變成泥土,失去了它原本茂盛的形體,九成以上都消失了,人們仍然認為那是草木的形體。直到變成灰燼和泥土才停止,不再變化,卻不知道灰燼枯敗回歸於土,隨水流入溝壑。最終融入大地,經過時間的推移,潛移默化地變成氣,從來沒有變成泥土,這是人們看不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