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下 (2)
卷下 (2)
1. 卷下
虛、無、清、靜、微、寡、柔、弱、卑、損、時、和、嗇。
一曰遺形忘體,恬然若無,謂之虛。
二曰損心棄意,廢偽去欲,謂之無。
三曰專精積神,不與物雜,謂之清。
四曰反神服氣,安而不動,謂之靜。
五曰深居閒處,功名不顯,謂之微。
六曰去妻離子,獨與道遊,謂之寡。
七曰呼吸中和,滑澤細微,謂之柔。
八曰緩形縱體,以奉百事,謂之弱。
九曰憎惡尊榮,安貧樂辱,謂之卑。
十曰遁盈逃滿,衣食粗疏,謂之損。
十一曰靜作隨陽,應變卻邪,謂之時。
十二曰不飢不渴,不寒不暑,不喜不怒,不哀不樂,不疾不遲,謂之和。
十三曰愛視愛聽,愛言愛慮,堅固不費,精神內守,謂之嗇。
道家有交梨火棗者,蓋梨乃春花秋熟,外蒼內白,有金木交互之義,故曰交梨。棗味甘而色赤,為陽,有陽土生物之義,故曰火棗。
為道者如披乾草避火,愛欲人如執烈炬迎風。
不守庚申,都忘甲子。剪三尸內蠹,享六甲行廚。
名在丹臺玉室,名在瓊簡赤書。
云笈瓊函,神經怪牒。
仙丘絳露,見《山海經》;崑崙朱露,見《拾遺記》。
仙家三寶,有碧瓊杯,紅蕤枕,紫玉函。
仙家上藥,有玄霜,絳雪。
佩五嶽圖,服三尸酒(石榴也。)
不知上得不得,且怪懸之又懸。
佛有三不能,仙有三不過。
色香臭味,天之所生也。耳目鼻口,人之所具也。目知色,耳知聲,鼻知臭,口知味,此四者,天人之相交也。使無耳目,則聲色又烏用生之哉,則造化或幾乎熄矣,此天地之所以善藏其用也。至於心,則又所以具此理而應此事者也,宰制四者於中,而各聽命焉,此其所以官天地,役萬物者也,故並於兩間而為三。
夫咸者,生於火也。火然薪木,既已成灰,用水淋灌,即成灰滷。燥干之極,遇水即咸此其驗也。地中得火,既多燥干,燥干遇水,即成鹹味,咸者之性,尤多下墜。試觀五味,辛甘酸苦,皆寄草木,獨鹹味寄於海水,足徵四味浮輕,咸性沉重矣。今蜀道鹽井,先鑿得泉,悉是淡水,以桶隅之,更鑿數丈,乃得滷焉。
又鹽池雨多,水味必淡。作為斗門,泄其淡水,下乃滷焉。咸重淡輕,亦其證也。海於地中,為最卑下,諸咸就之,積咸既多,淡入亦化,非獨水也。海中山島,或悉是咸,故咸重歸海,海水為鹽也。試觀人汗,俱作鹹味,亦由火故,理可類觀。溺處生硝,硝為火藥,亦一端也。
或曰:咸既因火,火因於日,日遍大地,大地之下,悉有鹽乎?曰:豈不然乎?蜀道鹽井,三晉鹽池。西國有海,名曰地中,實不通海,亦是鹹水。西戎北狄,多有鹽澤,彼以咸故,悉名為海。足徵大地之下,無不有鹽矣!或曰:大地之下既皆鹽,緣何鹽井以深,鹽池鹽澤以淺?曰:咸生於火,火淺咸淺,火深咸深也。又感能固物,使之不腐,卻能斂物,使之不生。
白話文:
[卷下]
虛、無、清靜、微、寡、柔、弱、卑、損、時、和、嗇,這些都是修道者追求的境界。
一、遺忘形體,心無掛礙,如同不存在一樣,這就是虛。
二、摒棄雜念,去除私慾,這就是無。
三、專注精神,不為外物所擾,這就是清。
四、調息練氣,身心安靜不動,這就是靜。
五、隱居僻靜之處,不求名利,這就是微。
六、遠離妻兒,獨自修行,這就是寡。
七、呼吸平和勻稱,細膩柔和,這就是柔。
八、放鬆身心,從容應對一切事情,這就是弱。
九、厭惡榮華富貴,安於貧窮,這就是卑。
十、去除過剩,生活簡樸,這就是損。
十一、順應自然,適時應變,這就是時。
十二、不飢不渴,不寒不暑,不喜不怒,不哀不樂,不疾不遲,這就是和。
十三、珍惜視聽,謹慎言語思考,精神內守,堅定不移,這就是嗇。
道家有「交梨火棗」之說,梨花春開秋熟,外皮青綠內白,象徵金木相交;棗子味甜色紅,屬陽,象徵陽土生萬物。
修道之人如同躲避烈火般遠離情慾,而沉溺情慾的人則像手持火炬迎風而行,極其危險。
不遵循庚申日禁忌,便會忘記甲子年的修煉;修煉者要除去體內的雜念(三尸),才能享受到修煉的成果(六甲)。
得道之人的名字將被記錄在丹臺玉室,瓊簡赤書等仙籍之中。
許多仙家典籍記載著神仙傳說,例如《山海經》中的仙丘絳露、《拾遺記》中的崑崙朱露。
仙家的三種法寶是碧瓊杯、紅蕤枕、紫玉函。
仙家的上品藥物是玄霜和絳雪。
佩帶五嶽圖,服用三尸酒(石榴)。
以上這些是否都能做到,尚且存疑。
佛教有三種不能,道家也有三種不可逾越的境界。
色香味等,是自然造化,耳鼻口等是人體器官。眼睛識別顏色,耳朵聽聲音,鼻子聞氣味,嘴巴嘗味道,這是天地人三者相交互通。若沒有耳目,那聲音顏色又有何用?天地造化便將不復存在。天地善於隱藏其功能。而人的心則能領悟這些道理,支配四種感官,這便是人能掌控天地萬物的原因。所以天地人和為三。
鹹味產生於火。木材燃燒成灰,用水澆灌,就成了鹹的灰滷。乾燥到極致的東西遇水就會變鹹,這就是證明。地底的火使土地乾燥,乾燥的土地遇水則產生鹹味,鹹的特性是下沉。五種味道中,辛甘酸苦都來自草木,只有鹹味來自海水,這足以說明其他四味輕浮,而鹹味沉重。蜀道的鹽井,先挖出的是淡水,繼續向下挖幾丈,才能得到滷水。鹽池雨水多,水味一定淡,如果開個排水口洩去淡水,下面就是滷水。鹹重淡輕,由此可見一斑。海是地表最低處,所有鹹味都匯集於此,鹹味積累多了,淡水流入也會變成鹹的,不只是水,海中的島嶼也都是鹹的,所以鹹味都歸於大海,海水因此而鹹。人的汗也都是鹹的,也是因為火的緣故,道理是相通的。硝石產生於潮濕的地方,硝石是火藥,這也是一個例子。
有人問:鹹味來自火,火來自太陽,太陽照遍大地,那大地之下都是鹽嗎?是的。蜀道的鹽井,三晉的鹽池,西國有海,叫地中海,實際上不與大海相通,卻也是鹹水。西戎北狄也有很多鹽澤,他們都因鹽而稱之為海。這足以說明大地之下無處沒有鹽。有人問:大地之下都是鹽,為什麼鹽井要挖得很深,而鹽池鹽澤卻比較淺呢?因為鹹味產生於火,火淺則鹹味淺,火深則鹹味深。而且鹽還能固物,使之不腐,還能斂物,使之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