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下 (1)
卷下 (1)
1. 卷下
子華子曰:夫混茫之中,是名太初,實生三氣。上氣曰始,中氣曰元,三氣曰玄。玄資於元,元資於始,始資於初。太真剖割,通二而為一,離之而為兩,各有精專,是名陰陽。兩端而三之,數登於九而究矣。是以棲三陰之正氣於風輪,其專精之名曰太玄。棲三陽之正氣於水樞,其專精之名曰太一。
太一,正陽也。太玄,正陰也。陽之正氣其色赤,陰之正氣其色黑。水、陽也,而其伏為陰。風、陰也,而其發為陽。上赤下黑,左青右白,黃潛中宮,而五運流轉,故有輪樞之象焉。水涵太一之中精,故能潤澤百物而行乎地中。風涵太玄之中精,故能動化百物而行乎天上。
上赤之象,其宮成離。下黑之象,其宮成坎。夫兩端之所以平者,以中存乎其間故也。中名未立,兩端之不形,是以坎離斡乎中氣,中天地而立,生育萬物,新新而不窮。陽之氣為火,火勝,故冬至之日燥。陰之氣為水,水勝,故夏至之日濕。火則上炎,水則下注,鳥飛而上,魚動而下,物類相動,焱本相應,孰究其所以來,誰使其所以然。因其然也然,不然也不然,然乎然,不然乎不然,吾亦不知其所以然也。
夫是之謂萬化原,上決而成天,下決而成地,既已決矣,命之曰中。決必有所合也,命之曰和,中和玄同,萬物所生,夫是之謂三三六六。
子華子曰:天地之大數,莫過乎五,莫中乎五。五居中宮,以制萬品,謂之實也。沖氣之守也,中之所以起也,中之所以止也,龜筮之所以靈也,神響之所以豐融也,通乎此。則條達而無礙者矣,是以二與四,抱九而上躋也;六與八,蹈一而下沉也,戴九而履一,據三而持七。五居中宮,數之所由生,一縱一橫,數之所由成。
故曰天地之大數,莫大乎五,莫中乎五,通乎此,則條達而無礙者矣。
子華子曰:醫者,理也;理者,意也,藥者,淪也;淪者,養也。腑臟之伏也,血氣之留也,空窾之塞也,關鬲之礙也,意其所未然也,意其所將然也。察於四然者,而謹訓於理,夫是之謂醫。以其所有餘也,而養其所乏也;以其所益多也,而養其所損也,反其所養,則益者彌損矣;反其所養,則有餘者彌乏矣。察於二尺者,而加疏淪焉,夫是之謂藥。
故曰:醫者,理也;理者,意也;藥者,淪也;淪者,養也。
(程叔本號子華子,晉人,程伯符之後樸之十六代祖也。孔子遇諸郯歡日天下之賢士也。詳子華子二卷並家乘子書無叔字。)
老子之言:大抵以無為無名為本,至於絕聖棄智。然所云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,乃似於用機械而有心者,微言淵奧,固莫探其旨也。
太上老君十三虛無。
白話文:
[卷下]
子華子說:混沌未開之際,稱為太初,由此產生三種氣息。上方的氣息稱為始,中間的氣息稱為元,三種氣息合稱為玄。玄依託於元,元依託於始,始依託於初。太初分化,貫通兩種氣息而成為一體,分離則成為兩種,各有其專精之處,這就是陰陽。從兩端發展到三種,數字上升到九而最終完成。因此,將三陰之正氣寄託於風(風輪),其專精之名稱為太玄;將三陽之正氣寄託於水(水樞),其專精之名稱為太一。
太一,是正陽之氣。太玄,是正陰之氣。陽之正氣顏色赤紅,陰之正氣顏色黑色。水,屬陽,但其潛藏的狀態為陰;風,屬陰,但其發動的狀態為陽。上方是紅色,下方是黑色;左方是青色,右方是白色;黃色潛藏於中央,五行運轉流動,因此有風輪水樞的象徵。水包含太一的中精之氣,因此能滋潤萬物並運行於地中;風包含太玄的中精之氣,因此能推動變化萬物並運行於天上。
上方紅色的象徵,其宮位是離;下方黑色的象徵,其宮位是坎。兩端之所以能夠平衡,是因為中間存在著調和之氣。中間的名稱尚未確立,兩端也未成形,所以坎離斡旋於中氣之中,居於天地之間而存在,生養萬物,生生不息,綿延不絕。陽之氣化為火,火盛則乾燥,所以冬至時節乾燥;陰之氣化為水,水盛則潮濕,所以夏至時節潮濕。火向上燃燒,水向下流淌,鳥向上飛翔,魚向下游動,萬物各自運動,其根本相互呼應,究竟是從何而來,又是誰使然?順其自然則自然,違背自然則不自然,自然就是自然,不自然就是不自然,我也不知道其所以然。
這就是萬物化生的根本,向上則化為天,向下則化為地,既已分化,則稱為中;分化必然有所融合,則稱為和。中和玄同,萬物由此而生,這就是三三六六的道理。
子華子說:天地間最大的數,不過是五,最居中的也是五。五居於中宮,用以統御萬物,稱為實。它是沖氣的根本,是中間能夠產生萬物的原因,也是中間能夠停止的原因;龜卜筮占之所以靈驗,神靈感應之所以豐盛,都通於此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能夠通達無阻礙了。因此,二與四,環繞著九而向上發展;六與八,依附著一而向下沉降。戴著九而踐踏著一,掌握著三而持有著七。五居於中宮,是數字的起源;一縱一橫,是數字的形成。
所以說,天地間最大的數,不過是五,最居中的也是五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能夠通達無阻礙了。
子華子說:醫術,就是調理;調理,就是用心;用藥,就是調和;調和,就是滋養。腑臟的隱藏,血氣的滯留,空虛的堵塞,關卡的阻礙,都要預料其尚未發生的情況,也要預料其將要發生的情況。觀察這四種情況,並謹慎地運用調理之術,這就是所謂的醫術。用其有餘的來補充其不足的;用其過多的來補充其損失的。反過來,過度滋養,則有餘的反而會減少;反過來,過度滋養,則不足的反而會加劇。觀察兩尺(指寸口脈),然後適度地調和,這就是所謂的用藥。
所以說:醫術,就是調理;調理,就是用心;用藥,就是調和;調和,就是滋養。
(程叔本號子華子,晉代人,程伯符之後裔的第十六代祖。孔子在郯地遇到他時稱他是天下賢士。詳見《子華子》二卷及家乘記載,無“叔”字。)
老子所說的話:大體上是以無為無名為根本,甚至於摒棄聖人智慧。然而他所說的“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”,這似乎是用機械卻有心計的策略,其言辭深奧微妙,實在難以探究其旨意。
太上老君十三虛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