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上 (15)
卷上 (15)
1. 卷上
我王則生我者休故也。
論曰:胸中結塊,原起於午食後,即臥用噙化丸,使睡中常有藥氣疏通肺胃之間,彼將欲結,藥往疏之,新結不增,舊結漸解,臥時成病,亦治以臥時。且病在膈上,不用湯之盪滌,丸之沉下,而用噙化徐徐沁入,日計不足,月計有餘也,服六七十丸後,膈間漸寬。
聖人發憤忘食,及下箸時又不草草,觀食不厭精一章,何等仔細,此無他,聖心不滯一處,故無所往而不存。王安石專精讀書,每食不辨美惡,但近身者必盡,當其好學時,已先犯心不在焉,食而不知其味一大病矣。世人無所用心,品題酒饌,此直飲食之人,又得罪於安石。
善學道養身者,只是於味無求,臨食不苟,化元無常,先後天無定,孤臟以溉四旁,則脾者周身之化元。氣生質,陽生陰,則丹田者,精液肌體之化元也。滋味為後天,則嬰孩之乳哺為先天。推之則母懷又為先天推之則孕時父母之無疾又為先天,推之則父母自身之稟氣又為先天。
凡先天皆命也,惟平生之調攝屬性。故康寧疾病命也,有性焉,君子不謂命也。腑表而臟里,腑病或不及臟,臟病無不及腑。腑易治而臟難療也。傷臟多起於七情,傷腑多因於飲食。聖人於損,致戒曰懲忿窒欲,於頤,致戒曰:慎言語,節飲食。夫懲忿則木和,窒欲則水滋,慎言則金息,節食則土不勞。
四者全,神明亦無不調矣,養德之道,養生亦在其中,離德而言養生,生何繇養。
覺則脾能磨食,寢則易停,化之常也。勞極傷脾之後,飯余微寢,食反易餓,化之變也,然須少食。
滋益之味,骨肉為重,疏利之氣,草木為先。
食其氣者,水火宜淺。食其味者,水火宜中。食其質者,水火宜深。
甘草調和諸藥,為諸藥原有不調處。若所用各味,本皆純和,何所用調。譬諸良友相聚,呼一坊長立於其前為之勸解,所勸何人,所解何事,適妨諸公之歡笑耳。然辛甘發散為陽,甘草補中發散,固自有用。近時醫者,凡藥皆用以調和,是忘其本力,而謬取其藉資,盍審之。
本草言肉蓯蓉,驟用之反動大便,繆仲淳屢用奇效。然觀其疏解,尚昧所以。蓋比藥鹹溫潤下,本走腎經,但以膀胱竅窄,大腸竅寬,峻用則其潤降之力,膀胱不遑領受,而大腸能受之,故藥力不足膀胱,反走大腸。原非動大便之藥也,凡血液枯槁,用此為宜。倘有腎滑症者,用之則藥本歸腎,腎又熟路善通,徑增滑泄之病,而大便秘結如故矣,不可不察。
問孩童癖積,惟五穀蟲消之,此是何理?曰:鳥獸之糞,不生此蟲。蓋五穀腐後所化,取腐後化生之氣,潔之以水,焦之以火,消臟腑之所不能消。谷者,脾之五味,其本性能養脾,其變化後,又能助脾消積。
白話文:
[卷上]
我王之所以能長壽,是因為他懂得保養身體的道理。
論述說:胸中出現腫塊,大多源於午飯後立即臥睡。此時應服用噙化丸,讓藥氣在睡眠中持續疏通肺胃之間的氣機。腫塊將要形成時,藥物就能疏通它;新的腫塊不會增大,舊的腫塊會逐漸消散。臥時發病,也應在臥時治療。而且,疾病在膈膜以上,不必用湯藥來蕩滌,也不必用丸藥來沉降,只需用噙化丸,讓藥力緩緩滲入,日積月累的效果,勝過一時的猛烈治療。服用六七十丸後,膈間就會漸漸舒暢。
聖人即使發憤忘食,在下箸吃飯時也從不草率,看看《食不厭精》那一章,是何等的仔細!這沒有其他原因,只是聖人的心神不滯留在一個地方,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專注投入。王安石專心致志讀書,每次吃飯都不辨味道好壞,只管把身邊的食物吃完。但他好學的同時,已經犯了心不在焉的毛病,吃飯不知其味,這可是大毛病啊!世人無所用心,只專注於品評酒餚,這只是貪圖口腹之欲的人,又犯了王安石所批評的毛病。
善於修道養生的人,只是對味道沒有追求,吃飯也不隨便,人體的氣化變化無常,先天後天也不固定,臟腑之間互相滋養,脾臟是全身氣化變化的根本。氣生形,陽生陰,丹田是精液和身體氣化變化的根本。滋味屬後天,嬰兒的乳哺屬先天;推而廣之,母體懷孕也屬先天;再推而廣之,父母孕育時沒有疾病也屬先天;再推而廣之,父母本身的先天稟賦也屬先天。
凡是先天之物都屬於命,只有後天平生的調養屬於性。所以,健康與疾病都屬於命,但也有性在其中,君子不只說這是命運而已。腑在體表,臟在內裡,腑的疾病可能不會波及到臟,而臟的疾病一定會波及到腑。腑容易治療,而臟難以治療。傷及臟腑多起於七情,傷及腑多因於飲食。聖人對於損傷身體的行為,提出告誡,說要懲忿窒欲;對於保養身體,提出告誡,說要慎言語,節飲食。懲忿則木氣平和,窒欲則腎水滋潤,慎言則金氣安定,節食則脾土不勞累。
這四點都做到了,精神也會調和,養德之道,養生也在其中,如果離開德性而單純談養生,那生又怎能養呢?
清醒的時候,脾臟能磨化食物;睡著的時候,食物容易停滯,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。勞累過度傷了脾臟之後,飯後稍微睡一下,反而更容易餓,這是生理的變化,此時應該少吃。
滋補的食品,骨肉類最重要;疏通氣血的食品,草木類最先。
食用食物的氣,水火溫度的調節宜偏低;食用食物的味道,水火溫度的調節宜適中;食用食物的物質,水火溫度的調節宜偏高。
甘草能調和各種藥物,針對藥物之間原本的不協調。如果所用的藥物原本就互相協調,何必再用甘草調和呢?這就好比一群好朋友相聚,卻叫一個里長站在面前勸解,勸解誰?解什麼事?反而妨礙了大家的歡樂。然而,辛甘藥物具有發散的陽性功效,甘草能補益中焦並發散,它自然有它的用途。近來醫生,凡是處方都用甘草調和,這是忘記了甘草的本性功效,而誤用它作為輔助藥物,應該仔細考慮。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肉蓯蓉,大量服用反而會導致大便稀溏。繆仲淳多次用它治療獲得奇效,但仔細觀察其藥性疏解,仍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因為此藥味鹹溫潤下,本走腎經,但膀胱的孔徑狹窄,大腸的孔徑寬大,如果大量服用,其潤滑下降的藥力,膀胱無法完全吸收,而大腸卻能吸收,所以藥力不足以到達膀胱,反而走到了大腸。它原本並不是瀉下通便的藥物,凡是血液枯竭的症狀,用此藥物很適合。如果病人有腎虛滑洩的症狀,用此藥,藥物本應歸於腎經,而腎經又本來就通暢,反而會加重滑洩的病情,而大便秘結如故,不可不察。
問:孩童的癖積,只能用五穀蟲消來治療,這是什麼道理?答:鳥獸的糞便不會生這種蟲子。這是因為五穀腐敗後所產生的物質,蟲消藥就是利用這種腐敗後產生的物質,再用清水清洗,用火炒焦,以消除臟腑不能消化的東西。穀物是脾臟喜愛的食物,其本性能養脾,其腐敗後產生的物質又能幫助脾臟消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