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林

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上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4)

1. 卷上

至於歸地,甘黏能滯脾氣,使脾精不運,何以能愈癱瘓?豈若人參出陽入陰,少則留,多則宣,無所不達哉!其能通血脈,雖明載本草,人誰信之。里中一老醫,右手足廢,不能起於床者二年矣,人傳其不起,過數月遇諸塗,訊之曰:吾之病幾危矣!始服順氣行痰之藥,了無應驗,薄暮神志輒昏,度不可支,令家人煎進十全大補湯,即覺清明,遂日服之,浹數月,能扶策而起。無何,則又能捨策而步矣。

經曰:邪之氣湊,其氣必虛。吾治其虛,不理其邪,而邪自去,吾所以獲全也。余曰:有是哉,使進順氣疏風之藥不輟者,墓木拱矣。然此鋒拘於成方,不能因病而變通。隨時而消息,故奏功稍遲。使吾為之,當不止是也,姑書之以俟明者採焉。

治積之法,理氣為先,氣既升降,津液流暢,積聚何由而生。丹溪乃謂氣無形,而不能作塊成聚,只以消痰破血為主,誤矣!天地間有形之物,每自無中生,何止積聚也?戴復庵以一味大七氣湯,治一切積聚,知此道歟。肝積肥氣,用前湯煎熟待冷,卻以鐵氣燒通紅,以藥淋之,乘熱服。

肺積息賁,用前湯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各半錢。心積伏梁,用前湯加石菖蒲半夏各半錢。脾之積痞氣,用前湯下紅丸子。腎之積奔豚,用前湯倍桂,加茴香,炒練子肉各半錢。

腦者,髓之海也,髓不足,則腦為之痛,宜茸珠丹之類治之。若用風藥,久之必死。

腹脹多是氣虛不斂,用辛散之藥反甚,宜以酸收之,白芍藥五味子之屬,少佐益智仁,以其能收攝三焦元氣也。朝寬暮急,用當歸為主。暮寬朝急,用人參為主。朝暮俱急,二味並用。按之有痛處,乃瘀血也,加行血藥。經云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又云:下之則脹已,謂宜用沉降之藥,引濁氣之在上者而下之,非通利大腑之謂也。

凡腫脹初起,痰多發喘,小便不利者,服濟生腎氣丸無不效。

許少微患口縻,余謂非乾薑不能愈,公猶疑之,後竟從余言而愈。從子懋鋙亦患此,勢甚危急,熱甚,惟欲飲冷,余令用人參白朮乾薑各二錢,茯苓甘草一錢,煎成冷服,日數服乃已。噫!此詎可與拘方者道也。(王宇泰筆麈)

問本草五味之補瀉五臟,其義何居?答:天地之氣不交,則造化幾乎息矣。故辛者散也,東方之氣散,宜辛而反酸,是震中有兌也。酸者,斂也,西方之氣斂,宜酸而反辛,是兌中有震也,故酸入肝而補肺,辛入肺而補肝,是震兌互也。鹹入腎而補心,苦入心而補腎,是坎離互也。

脾不主時,寄旺於四季,則守其本味而已矣。至其瀉也,則又不然。腎肺肝之各以本味為瀉,易知也,乃心脾獨異何耶?曰:心、君主之官也,脾、臟腑經絡之所從稟氣者也,故獨異也。君主之官,以所生之甘味為瀉,惡其泄氣也。脾納水穀,散精於臟腑,新新相因,故以生我之苦味為瀉,惡其休氣也。

白話文:

卷上

脾性黏膩容易阻滯脾氣,導致脾的精氣運行不暢,怎麼能治癒癱瘓呢?不像人參,能從陽氣進入陰氣,用量少則留住氣血,用量多則宣通氣血,無處不到達!人參能通血脈,雖然本草書上明確記載,但又有誰相信呢?

里邊一位老醫生,右手腳殘廢,臥床不起已經兩年了,大家都說他好不了了。幾個月後我碰見他,問他病情,他說:「我的病都快沒救了!」他最初服用疏通氣血、行痰的藥物,一點效果都沒有,傍晚時分神志總是昏沉,覺得快要不行了,於是叫家人煎服十全大補湯,立刻覺得神清氣爽,於是每天服用,一個多月後,就能拄著拐杖站起來了。不久,就能扔掉拐杖走路了。

經書上說:邪氣入侵人體,必定是正氣虛弱。我治療他的虛弱之症,不去理會邪氣,邪氣自然就消散了,這就是我能夠治癒他的原因。我說:「真是這樣啊!如果一直服用疏通氣血、疏散風邪的藥物,恐怕早就入土為安了。」但是,這種方法拘泥於成方,不能根據病情靈活變通,隨機應變,所以療效稍慢。如果由我來治療,效果肯定不止如此,我姑且記下這些,等待明白事理的人來采納。

治療積聚的方法,疏通氣機是關鍵,氣機升降順暢,津液流動通達,積聚又怎麼會產生呢?丹溪先生認為氣無形體,不能結成塊狀聚積,只注重消痰破血,這是錯誤的!天地間有形的東西,往往都是從無中生有的,哪裡止是積聚而已?戴復庵先生用一種大七氣湯,治療各種積聚,他懂得這個道理啊!肝積肥氣,用大七氣湯煎好放涼,再用燒紅的鐵器將藥汁淋燙,趁熱服用。

肺積息賁,用大七氣湯加桑白皮、半夏、杏仁各半錢。心積伏梁,用大七氣湯加石菖蒲、半夏各半錢。脾積痞氣,用大七氣湯加紅丸子。腎積奔豚,用大七氣湯加倍桂枝,再加茴香、炒熟的蓮子肉各半錢。

腦是髓海,髓液不足,就會腦痛,應該用鹿茸、珍珠等藥物治療。如果用祛風藥物,久服必死。

腹部脹滿大多是氣虛不固,用辛散之藥反而加重病情,應該用酸味收斂之藥,如白芍藥、五味子等,少加一些益智仁,因為它能收攝三焦元氣。早晨輕緩晚上加重,用當歸為主藥;晚上輕緩早晨加重,用人參為主藥;早晨晚上都加重,兩種藥物一起使用。按壓腹部有痛點,就是瘀血,需要加用活血化瘀的藥物。經書上說:「濁氣在上,則生腹脹。」又說:「下之則脹已。」意思是說,應該用沉降的藥物,引導上方的濁氣下降,而不是指通利大腸腑。

凡是腫脹初起,痰多氣喘,小便不利者,服用濟生腎氣丸,無不奏效。

許少微患了口糜,我說非乾薑不可治癒,他還猶豫,後來終於聽從我的話而痊癒。他的兒子從子懋鋙也患了這種病,病情非常危急,發熱厲害,只想喝冷水,我讓他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各二錢,茯苓、甘草各一錢,煎好後放涼服用,服用了幾次就好了。唉!這些方法豈能跟拘泥方劑的人說呢?(王宇泰筆麈)

問:本草中說五味能補瀉五臟,其道理是什麼?答:天地之氣如果不交感運行,那麼萬物的生長變化就會幾乎停止了。所以辛味是散的,東方之氣是散的,因此辛味藥物反能補益酸味入肝而補肺的臟器,這是因為震卦(東方)中包含兌卦(西方)的道理。酸味是斂的,西方之氣是斂的,因此酸味藥物反能補益辛味入肺而補肝的臟器,這是因為兌卦(西方)中包含震卦(東方)的道理,所以酸味入肝而補肺,辛味入肺而補肝,這是震兌兩卦互相影響的道理。鹹味入腎而補心,苦味入心而補腎,這是坎離兩卦互相影響的道理。

脾不受季節的約束,在四季都比較旺盛,所以就守住它原本的味道就可以了。至於它的瀉法,則又不同了。腎、肺、肝都以它們原本的味道作為瀉法,很容易理解,為什麼心、脾卻不一樣呢?因為心是君主之官,脾是臟腑經絡接受氣血的地方,所以它們不一樣。君主之官,用它所生的甘味作為瀉法,是因為它厭惡泄氣。脾主運化水谷精微,把精氣輸布到全身各個臟腑,新陳代謝不停,所以用它所生的苦味作為瀉法,是因為它厭惡耗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