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暇卮言》~ 卷上 (13)
卷上 (13)
1. 卷上
自丹溪有補陰之說,而後世煎膠制丸,服之無纖毫之益,且有害,若是可不戒乎?既歸而錄之冊,以告來者。
邵麟武問欲學醫,須識藥性,欲識藥性,須讀本草乎?曰然!讀本草有法,勿看其主治。麟武曰:不看主治,又何以知藥性也?曰:天豈為病而生藥哉?天非為病而生藥,則曰何藥可治何病,皆舉一而廢百者耳。草木得氣之偏,人得氣之全,偏則病矣,以彼之偏,輔我之偏,醫藥所繇起也。
讀本草者,以藥參驗之,辨其味,察其氣,觀其色,考其以何時苗,以何時華,以何時實,以何時萎,則知其稟何氣而生。凡見某病為何氣不足,則可以此療之矣。《靈樞經·邪客篇》,論不得臥者,因厥氣客於五臟六腑,則衛氣獨衛其外。行於陽,不得入於陰,行於陽,則陽氣盛,陽氣盛,則陽蹺滿,不得入於陰,陰氣虛,故目不瞑,治之以半夏湯。夏至而後一陰生,半夏茁其時,則知其稟一陰之氣而生也,所以能通行陰之道。
五月陽氣尚盛,故生必三葉,其氣薄,為陽中之陰,故能引衛氣從陽入陰。又其味辛,能散陽蹺之滿,故飲之而陰陽通,其臥立至也。李明之治王善夫小便不通,漸成中滿,是無陰而陽氣不化也。凡利小便之藥,皆淡味滲泄為陽,止是氣藥,陽中之陰,所以不效,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。大苦寒氣味俱陰者,黃柏知母,桂為引用,為丸投之,溺出如湧泉,轉眄成流。
蓋此病惟是下焦真陰不足,故純用陰中之陰,不欲干涉陽分,及上中二焦,故為丸,且服之多也。本草何嘗言半夏治不得臥、黃柏知母利小便哉?則據主治而覓藥性,亦何異夫鍥舟而求劍者乎?麟武曰善哉,未之前聞也。
面浮跗腫,小便淋澀,未必成水也,服滲利之藥而不已,則水症成矣。胸滿腹鼓,邑邑不快,未必成脹也,服破氣之藥而不已,則脹症成矣。咳嗽吐血,時時發熱,未必成瘵也,服四物黃柏知母之藥而不已,則瘵症成矣。氣滯膈塞,飲食不下,未必成膈也,服青陳枳樸寬中之劑而不已,則膈症成矣。
成則不可復藥,及阽於危,乃曰病犯條款,雖對症之藥無可奈何也?誤哉!
痰火上壅,喘嗽發熱,足反冷者,服消痰降火藥必死。宜量其輕重而用人參,多至一兩,少則三五錢,佐以桂附煎濃湯,候冷飲之立愈。韓懋所謂假對假,真對真也。然此症實由腎中真水不足,火不受制而上炎。桂附火類也,下咽之初,得其冷性,暫解鬱熱,及至下焦,熱性始發,從其窟宅而招之。
同氣相求,火必下降,自然之理也。然非人參君之,則不能奏功。
每見時師治中風,初用八味順氣散,多不得救,已而用二陳四物,加膽星天麻之類。自謂穩當之極,可以久而奏功,而有竟無一驗,何也?蓋妄以南星半夏為化痰之藥,當歸川芎為生血之劑,而泥於成方,變通無法故也。正不知通血脈,助真元,非大劑人參不可。而有痰者,惟宜竹瀝,少加薑汁佐之,不宜輕用燥劑。
白話文:
[卷上]
自從朱丹溪提出補陰的理論後,後世醫生大量煎熬膠類藥物製成丸藥服用,卻一點效果也沒有,反而有害,難道不值得警惕嗎?我將這些心得記錄下來,告誡後人。
邵麟武問我學習醫術,需要認識藥性,要認識藥性,需要閱讀本草綱目嗎?我回答說:是的!閱讀本草綱目有方法,不要只看它的主治功效。邵麟武說:不看主治功效,又怎麼知道藥性呢?我說:天地造化之物,難道是為了治病而創造藥物的嗎?天地並非為病而生藥,所以說哪種藥可以治療哪種病,都是以偏概全的做法。草木因吸收天地之氣有所偏頗,而人體則氣血充足,偏頗則生病,用草木之偏,來輔助人體之偏,這就是醫藥的根本。
閱讀本草綱目,應該以藥物本身去驗證,辨別它的味道,觀察它的氣味,查看它的顏色,考究它什麼時候發芽,什麼時候開花,什麼時候結果,什麼時候枯萎,這樣就能知道它稟受了什麼樣的氣而生長。凡是遇到某種疾病是由於某種氣不足引起的,就可以用這種藥物來治療。例如《靈樞經·邪客篇》中論述睡不著的病因,是厥氣侵犯五臟六腑,導致衛氣只能護衛體表,運行於陽,不能進入陰分。運行於陽,則陽氣盛,陽氣盛則陽經脈絡充盈,不能進入陰分,陰氣虛,所以眼睛不能閉合,治療可以用半夏湯。夏至之後陰氣初生,半夏在這個時候發芽,就知道它稟受了陰氣而生長,所以能夠通達陰經。
五月陽氣仍然很盛,所以半夏生長一定有三片葉子,它的藥性平和,屬於陽中之陰,所以能夠引導衛氣從陽分進入陰分。而且它的味道辛辣,能夠疏散陽經脈絡的充盈,所以服用之後陰陽調和,就能夠安睡。李明治療王善夫小便不通,漸漸發展成腹部脹滿,這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不能化。凡是利尿的藥物,都是淡味滲洩,屬於助陽的藥物,只是氣藥,屬於陽中之陰,所以治療此症無效,應該用稟受北方寒水之氣化生的藥物。大苦大寒,氣味都屬於陰的藥物,如黃柏、知母,以桂枝引藥,製成丸藥服用,小便就會像湧泉一樣排出,眼睛也能轉動自如了。
這個病症的根本原因是下焦真陰不足,所以只用陰中之陰的藥物,不干涉陽分及上焦、中焦,所以製成丸藥,而且服用劑量較多。本草綱目何曾記載半夏治療失眠,黃柏知母治療小便不通呢?所以根據主治功效去尋找藥性,豈不是像在船上找劍一樣愚蠢嗎?邵麟武說:太好了,我以前從未聽說過這種方法。
面部浮腫,腳踝腫脹,小便淋澀,未必就是水腫,服用滲利之藥而病情沒有好轉,就會發展成水腫。胸部脹滿,腹部膨脹,心中鬱悶不適,未必就是脹滿症,服用破氣的藥物而病情沒有好轉,就會發展成脹滿症。咳嗽吐血,經常發熱,未必就是肺癆,服用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等藥物而病情沒有好轉,就會發展成肺癆。氣滯膈塞,飲食不下,未必就是膈症,服用青皮、陳皮、枳實、厚樸等寬中理氣的藥物而病情沒有好轉,就會發展成膈症。
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就無法治療了,等到病情危急,才說疾病犯了禁忌,即使是對症的藥物也無能為力了,這是多麼大的錯誤啊!
痰火上壅,喘息咳嗽,發熱,腳卻冰冷,服用消除痰火藥物一定會死。應該根據病情輕重使用人參,最多一兩,最少三五錢,佐以桂枝、附子煎成濃湯,等涼了再喝,就能馬上痊癒。韓懋所謂“假對假,真對真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然而這種病症實際上是由於腎中真水不足,導致火不受約束而上炎。桂枝、附子屬於火類藥物,服下之初,由於藥物性寒,可以暫時緩解鬱熱,等藥物到達下焦,熱性開始發作,就能引導真火下降。
同氣相求,火自然會下降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但是如果不以人參為主藥,就不能奏效。
我經常看到一些醫生治療中風,一開始用八味順氣散,大多數都救治無效,後來又用二陳湯、四物湯,加入膽星、天麻等藥物。自認為這是最穩妥的方法,可以長期服用,最終奏效,但實際上卻一點效果也沒有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南星、半夏是化痰的藥物,當歸、川芎是生血的藥物,死板地拘泥於成方,不懂得變通,所以才會無效。其實治療中風,通血脈,補益真元,非大劑量的人參不可。如有痰者,只宜用竹瀝,少加薑汁佐之,不宜輕易使用燥熱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