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3)

本經疏證 (3)

6. 本經疏證第一卷

武進鄒澍學

上品,石十一味,草三味。

**丹沙:味甘,微寒,**無毒。**主身體五臟百病,養精神,安魂魄,益氣,明目,**通血衇,止煩滿、消渴,益精神,悅澤人面,**殺精魅、邪惡鬼,**除中惡、腹痛、毒氣、疥瘻、諸瘡。**久服,通神明,不老,**輕身,神仙。**能化為汞。**作末,名真朱。光色如雲母,可析者,良。生符陵山谷。採無時。惡磁石,畏鹹水

丹沙,生深山石崖間穴地,數十丈始見。其苗乃石也,謂之「朱沙牀」。沙生石上,大者如雞子,小者如石榴子。狀若芙蓉頭、箭鏃連牀者,紫黯若鐵色,而光明瑩徹。碎之嶄巖,作牆壁。又似雲母片,可析者為上。其非生於牀上者,多雜土石。即淘淨,亦不如也。節《圖經》

白話文:

  1. 丹沙,產生的深山石崖之間的洞穴地,數十丈才能看到。它的根苗就是石頭,稱之為「朱沙牀」。沙子生長在石頭上,大的像雞蛋,小的像石榴籽。形狀像芙蓉頭、箭鏃連在一起的,呈紫黑色像鐵的顏色,而表面光亮剔透。把它搗碎成細粉,可以做成牆壁。又像雲母片,可以剝成片狀的為上品。那些不是長在沙牀上的,多半夾雜著泥土和石塊。即使清洗乾淨,也不如產於沙牀上的品質好。摘自《圖經》

凡藥,所以致生氣於病中,化病氣為生氣者也。凡用藥,取其稟賦之偏,以救人陰陽之偏勝也。是故,藥物之性,無有不偏者。徐洄溪曰「藥之用,或取其氣,或取其味,或取其色,或取其形,或取其質,或取其性情,或取其所生之時,或取其所成之地」,愚謂「丹沙則取其質與氣與色為用者」也。質之剛是陽,內舍汞則陰。

白話文:

  1. 所有中藥藥物,都用來促進體內生氣與病氣相互轉化,從而治療疾病。使用藥物,就是要利用藥物特殊的偏性,來矯正人體陰陽偏勝的不平衡狀態。因此,所有藥物都具有一定的偏性。徐洄溪說:「藥物的作用,或是取其氣,或是取其味,或是取其色,或是取其形,或是取其質,或是取其性情,或是取其生長之時,或是取其生長之地。」在愚見,「丹沙是用它的質、氣與色來起作用」的。丹沙的質性剛硬,是陽,內含汞,則為陰。

氣之寒是陰,色純赤則陽。故其義為陽抱陰,陰承陽。稟自先天,不假作為。人之有生已前,兩精相摶,即有神。神依於精,乃有氣。有氣而後有生,有生而後知識具,以成其魂;鑒別昭,以成其魄。故凡精神失所養,則魂魄遂不安。欲養之、安之,則捨陰陽緊相抱持,密相承接之丹沙,而誰取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寒氣是陰,顏色純粹的紅便是陽。所以它的意思就是陽擁抱著陰,陰支持著陽。這是自先天稟承的,不需要人為創造。人在出生之前,父母雙方的精子、卵子結合,便有了神。神依賴於精,然後纔有氣。有了氣以後才開始有生命,有了生命以後,知識才具備,才能形成人的魂;在鑒別事物的時候,便形成人的魄。所以凡是精神沒有得到滋養,那麼魂魄就會不安。想要滋養它、安撫它,就不能捨棄陰陽緊密相擁、密不可分的丹砂,還能取什麼呢?

然謂「主身體五臟百病,養精神,安魂魄,益氣,明目」。何也?夫固以氣寒,非溫煦生生之具。故僅能於身體五臟百病中,養精神、安魂魄、益氣、明目耳。若身體五臟百病,其不必養精神、安魂魄、益氣、明目者,則不得用丹沙。即精神當養,魂魄當安,氣當益,目當明,而無身體五臟百病者,用丹沙,亦無益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原文:「然謂『主身體五臟百病,養精神,安魂魄,益氣,明目』。」翻譯:丹沙的主要作用是治療身體五臟百病,滋養精神、安撫魂魄、增益氣血、明目。

「何也?」翻譯:原因何在呢?

「夫固以氣寒,非溫煦生生之具。」翻譯:丹沙本身具有寒涼之氣,不具備溫暖、滋養、生發的作用。

「故僅能於身體五臟百病中,養精神、安魂魄、益氣、明目耳。」翻譯:因此,丹沙只能在治療身體五臟百病的同時,起到滋養精神、安撫魂魄、增益氣血、明目的作用。

「若身體五臟百病,其不必養精神、安魂魄、益氣、明目者,則不得用丹沙。」翻譯:如果身體沒有五臟百病,也沒有精神需要滋養、魂魄需要安撫、氣血需要增益、眼睛需要明目的情況,那麼就不應該使用丹沙。

「即精神當養,魂魄當安,氣當益,目當明,而無身體五臟百病者,用丹沙,亦無益也。」翻譯:即使精神需要滋養、魂魄需要安撫、氣血需要增益、眼睛需要明目,但如果沒有身體五臟百病,使用丹沙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。

「血衇不通」者,水中之火不繼續也。「煩滿、消渴」者,火中之水失滋澤也。「中惡、腹痛」,陰陽不相保抱,邪得乘間以入。「毒氣、疥瘻、諸瘡」,陽不畜陰,而反灼陰。惟得藥之陽抱陰,陰涵陽者,治之。斯陽不為陰賊,陰不為陽累,諸疾均可已矣。是丹沙主治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「血癉不通」就如同水中之火不繼續燃燒。 「煩滿、消渴」就如同火中之水失去滋潤。 「中惡、腹痛」就如同陰陽不相扶持,使邪氣得以趁機而入。 「毒氣、疥瘻、諸瘡」就如同陽氣不能保護陰氣,反而灼傷陰氣。 只有得到能讓陽抱陰,陰涵陽的藥物,才能治癒這些疾病。 這樣,陽氣就不會被陰氣所賊害,陰氣就不會被陽氣所累,各種疾病都能夠痊癒。 這就是丹沙的主要治療原則。

丹沙之品,甚尊。丹沙之用,極博。乃仲景僅於寒氣厥逆,赤丸中用之,但得《別錄》「中惡、腹痛」一端耳。舉凡「身體五臟百病、養精神、安魂魄、益氣、明目」諸大用,盡遺之。何也?是固古今醫學分合所係,不可不知者也。考班氏〈藝文志〉,方技之別有四。一曰醫經。

白話文:

  1. 丹砂的品級非常高,用途也很廣泛。仲景只在寒氣厥逆時,用它作為赤丸藥的成分。但《別錄》中只提到「中惡、腹痛」這一個作用,其他諸如「身體五臟百病、養精神、安魂魄、益氣、明目」等重要功效都被遺漏了。為什麼?這是因為古今醫學的發展與分合有關,不可不知。考班固的《藝文志》,方技之別有四類。第一類是醫經。

二曰經方。三曰房中。四曰神僊。太古之醫,有岐伯、俞拊,中世有扁鵲、秦和,漢興有倉公,咸能盡通其旨。迨漢中葉,學重師承,遂判而為四。自是各執一端,鮮能相通。即天縱仲景,於醫幾聖,其所深慨,亦止在「不求經旨,斯須處方」。是明明融洽醫經、經方,合為一貫。

白話文:

  1. 第二類是經典的處方。第三類是房中術。第四類是神仙之術。上古時代的醫生,有岐伯、俞跗,中世紀有扁鵲、秦和,漢朝興盛時有倉公,他們都能完全貫通這些知識。到了漢朝中期,學習重在師承,於​​是分為四個派別,從此以後各自堅持一種觀點,很少能夠互相貫通。即使是天賦異稟的仲景,在醫術上幾乎聖人了,他所深深感嘆的,也止於「不探求經典的要旨,馬上就開藥方」。這明顯地融合了醫經、經典的藥方,把它們合為一體。

故於六淫之進退出入,陰陽之盛衰錯互,皆辨析黍銖。於房中、神僊,則咸闕焉。《本經》則太古相承,師師口授,該四而一焉者也。故仲景非特於精神魂魄等義,不備細研究以示人。即所謂「輕身、益壽、不老、神僊」者,豈復一言述及耶?僅於〈五臟風寒積聚篇〉曰「邪入《金匱》本是哭字,據注家改正,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。血氣少者,屬於心。

白話文:

  1. 因此,關於六種外邪的侵入、退出和出入,以及陰陽的盛衰錯綜交替,都進行了絲絲入扣的分析。至於房中術、神仙術,則一概欠缺。《本經》是太古相沿,師師口授,將四種內容合而為一的著作。因此,仲景不僅在精神、魂魄等義上,沒有詳細的研究,以示人。就是所謂「輕身、益壽、不老、神僊」者,豈復一言述及耶?僅僅在〈五臟風寒積聚篇〉中說「邪入哭字,據注家改正,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。血氣少者,屬於心。」

心氣虛者,其人則畏,目合欲眠,夢遠行,而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」。是歸結其旨於氣血,但使氣血充盈,精神魂魄自然安帖耳。仲景焉有不知精神魂魄之理哉!其「輕身、益壽、不老、神僊」等義,皆不敢強解,遵仲景之志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心氣虛弱的人,會感到畏縮、想閉眼睡覺,做一些遙遠的夢,精神渙散,魂魄不安。所以歸根結底與氣血狀態有關,若氣血充盈,那麼精神、魂魄自然安寧了。仲景怎麼可能不知道精神、魂魄的道理呢?他所說的「輕身、益壽、不老、神僊」等意義,都不敢強行解釋,還是遵照仲景的意願。

**雲母:味甘,平,**無毒。**主身皮死肌,中風,寒熱,如在舟車上,除邪氣,安五臟,益子精,明目,**下氣,堅肌,續絕,補中,療五勞七傷、虛損少氣,止痢。久服,輕身,延年,悅澤,不老,耐寒暑,志高,神仙。**一名雲珠,**色多赤;**一名雲華,**五色具;**一名雲英,**色多青;**一名雲液,**色多白;**一名雲沙,**色青黃;**一名磷石,**色正白。生泰山山谷、齊廬山及瑯琊北定山石間。二月采。澤藛為之使,畏鮀甲及流水

白話文:

  1. 雲母: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身體皮膚壞死,中風,寒熱病,就像在船上或車上,可以去除邪氣,安撫五臟,增益精氣,使眼睛明亮,緩解氣虛,增強體質,使身體連接起來,補充精氣,治療五勞七傷、虛損少氣,止痢疾。長期服用,可以減輕體重,延年益壽,容光煥發,不衰老,耐寒耐暑,志向高遠,成為神仙。 有五種名稱: 1.雲珠,顏色多為紅色; 2.雲華,五種顏色都有; 3.雲英,顏色多為青色; 4.雲液,顏色多為白色; 5.雲沙,顏色為青黃色; 6.磷石,顏色為純白色。 雲母生長在泰山山谷、齊廬山和瑯琊北定山石之間。在二月採摘。澤瀉可以作為它的引經藥,雲母害怕鮀甲和流水。

雲母,生雲所出處土石間,作片成層,可析。明滑光白者,佳。其片有絕大而瑩潔者,尤善。《圖經》

《素問》〈陰陽應象大論〉謂「地氣上為雲,天氣下為雨」是已。何以又謂「雲出天氣,雨出地氣」也?夫非天之氣交於地,地之氣何以得為雲。非地之氣交於天,天之氣何以得為雨。是故,地之氣交於天,天氣不應,則霜露墜焉;天之氣交於地,地氣不應,此雲母所以生也。雖然,非天氣,不得晶瑩;非地氣,不得堅韌。

白話文:

  1. 《素問》的〈陰陽應象大論〉說:「地上的氣上升成為雲,天上的氣下降成為雨」這是已經說過了。為什麼又說:「雲出自於天氣,雨出自於地氣」呢?如果不是天上的氣與地上的氣相交融,地上的氣怎麼能形成雲呢?如果不是地上的氣與天上的氣相交融,天上的氣怎麼能形成雨呢?所以,地上的氣與天上的氣相交融,如果天氣不順應,就會降下霜露:天上的氣與地上的氣相交融,如果地氣不順應,雲母就會因此而產生。但是,如果沒有天氣,雲母就不能晶瑩剔透;如果沒有地氣,雲母就不能堅韌有彈性。

雲母為物,實兼是二者,而謂「不得地氣」,可乎!夫固曰「地氣不應」也。若不得地氣,非但不能堅韌,并不得晶瑩。請觀自地已上,無非天氣充布。其得晶瑩者,亦賴日月之光而已。試當晦夕,有能自晶瑩者乎!故雲母者,天氣旣交乎地,適遇晴爽,雲無由升,遂結於下耳。究其旨,蓋猶得天氣少,地氣多。

白話文:

  1. 雲母本是兼具天地二氣的事物,怎麼能說它「不得地氣」呢?正確地說,它應該是「不得天氣」才對。如果它不得地氣,那它不僅不能堅硬且韌性,也不能晶瑩剔透。請看自地面以上,無處不是充斥著天氣。那些晶瑩剔透的事物,也是依賴日月的光輝才得以。在晦暗的黃昏,有哪種事物能夠自己晶瑩剔透的呢?所以,雲母是由天氣和地氣交融而生成,適逢晴朗爽快的天氣,雲無法上升,於是結在地表而產生。究其根本,其實是天氣少,地氣多所造成的。

何則?雖晶瑩,而光不能徹,其一也。煅之不焦,不過經時,埋之土中,則百年不腐,又其一也。即以其所治論,「身皮死肌」,不言其處,則決非一指一節間而已。乃皆能愈之。其所感者微,所應者眾,非其驗之一端耶?天氣輕,地氣重,故治重著,必以得天氣多者。此則治「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」,可見其神情搖曳不定,定當以得地氣多者,鎮之。

白話文:

  1. 為什麼呢?雖然它晶瑩剔透,但光線不能穿透,這是其一。鍛燒它不會焦掉,只要經過一段時間,埋在土裡,則百年不腐,這又是其一。就以它治療的病症來說,「身皮死肌」,沒有說明它的位置,那麼它肯定不僅是一指一節之間。但是它都可以治癒。它感應到的病症細微,應對的病症卻很多,這難道不是它的驗證之一嗎?天氣輕盈,地氣沉重,所以治療嚴重的疾病,一定要選擇能夠得到更多天氣的。就像治療「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」的病症,可見病人的精神狀態搖曳不定,一定要選擇能夠得到更多地氣的藥物來鎮定。

非其驗之又一端耶?〈五臟別論〉曰「腦、髓、骨、衇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氣之所生也。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。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,天氣之所生也,故瀉而不藏」。今者,偏益「統於腦髓之子精」,而安「藏而不瀉之五臟」,謂「非協於地德」,能若是乎!蓋天地絪縕,山川出雲。方其會合之時,陽氣稍盛,則曳而升;陰氣稍盛,斯凝而聚。

白話文:

  1. 這不是從另一個方面對他(扁鵲)的論斷進行驗證嗎?《五臟別論》中說:「腦、髓、骨、肉、膽、女子胞,這六種東西,是地氣所生的。它們都收藏於陰中,像徵著大地,所以貯藏而不瀉出。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這五種東西,是天氣所生的,所以瀉出而不貯藏」。如今,對「統於腦髓之子精」獨加稱讚,而安心於「貯藏而不瀉出之五臟」,說「不符合大地生化運行之德」,能這樣說嗎?天地之間,氣流交織,山川出雲。在它們會合的時候,陽氣略微盛,那就引導雲氣而上升;陰氣稍略盛,就凝聚集合起來。

其聚也,必自下而上,層層相疊。以地質而吸天光,謂其「不重」,則堅韌靡加。謂其「不徹」,則能通光曜。故凡肌肉之氣,不與皮毛相浹者,其取義為「在中之土氣,自內而外,無不周至」。若邪氣句擾,神識飛騰者,其取義為「使地氣得吸,天氣遂能澄定」。若陽不歸陰者,其義為「藉其凝聚,引以還原」。

白話文:

  1. 它們的聚集,必定從下而上,一層一層地疊加。以地質吸取天光,說它們「不重」,堅韌是沒有比它再強的了。說它們「不透」,但也能讓光線通透。所以凡是肌肉之氣,不和皮毛相交融的,它的取義為「在中間的土氣,從內到外,無所不周到」。如果邪氣擾亂,神識飛騰的,它的取義為「讓地氣能吸入,天氣才能平定」。如果陽不歸陰的,它的取義為「藉著它的凝聚,引導它還原」。

若光明不爽者,在外,取其可析之而去;在內,取其充暢而透達。即是可證,仲景於蜀漆散中,同蜀漆龍骨為用者。乃取其與龍骨,固護神氣,以成蜀漆快吐之功。使痰涎之壅於中者,決去淨盡。而火自依於土,金自吸於土。火者,心氣而主神。金者,天氣而主魂。神與魂之不咸,即所謂「中風寒熱,如在舟車上」者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眼目昏暗,視物不清,那麼在外,就要通過剔除可去除的病因;在內,就要使氣血通暢,達到透達。仲景在蜀漆散中,同時使用蜀漆、龍骨,也是這個道理。因為蜀漆與龍骨可以固護神氣,以增強蜀漆化痰吐痰的功效,使積聚於體內的痰液完全排除。這樣,心火自然歸屬於脾土,肺金也自然吸附於脾土。心火,是心氣,主神。肺金,是天氣,主魂。神與魂不相協調,就是所謂的「中風寒熱,如在舟車上」的症狀。

**礬石:味酸,寒,**無毒。**主寒熱,洩利,白沃,陰蝕,惡瘡,目痛,堅骨齒,**除固熱在骨髓,去鼻中息肉。**鍊餌服之,輕身,不老,增年。**岐伯云「久服,傷人骨,能使鐵為銅」。**一名羽⿰石圼,**一名羽澤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、武都、石門。採無時。甘草為之使,惡牡蠣

白話文:

  1. 礬石:味道酸,性寒,沒有毒。主治寒熱病症、洩利、白沃病、陰蝕症、惡瘡、眼痛、堅固骨骼和牙齒,消除固結在骨髓中的熱氣,去除鼻息肉。將礬石煉成藥丸服用,可以減輕體重,不衰老,並且增長壽命。岐伯說「長期服用礬石,會損傷人的骨骼,能使鐵變成銅」。礬石別名羽⿰石圼,又名羽澤。生長在河西山谷以及隴西、武都、石門一帶。採集礬石沒有固定的時間。使用時,應該用甘草做輔助藥物,忌用牡蠣。

礬石,初生是石,燔煉則烊沸而成小塊。以光瑩如水晶者,良。《綱目》

劉潛江云「礬石氣寒,味鹹少而酸濇多」,夫是之謂「舉寒水之氣味,盡該於酸濇」。酸者,下之陽未能達陰也。濇者,上之陰未能和陽也。下之陰旣不得達,上之陽遂無以和。則礬石者,祇能成其潤下之用矣。何以復云燥哉!夫燥金屬肺,為陽中之陰。其氣濇而能生腎,與礬石之質色氣味,無不有合焉。

白話文:

  1. 劉潛江說:「礬石性寒,味道微鹹而多酸澀」,這句話是說「礬石的寒性與水味,完全包含在酸澀之中」。酸味,是陽氣不能到達陰處。澀味,是上方的陰氣不能與陽氣和合。下方的陰氣既然不能得到舒展,上方的陽氣就沒有東西可以和合了。因此,礬石只能發揮滋潤下行的作用。為什麼又說它燥呢?燥是金的性質,屬於陽中的陰。它的氣味澀而能生腎,與礬石的性質、顏色、氣味完全相合。

夫如是,則其本燥金,以成水化,而專歸於下,可知也。第人身,陰陽欲其交,若是者,不似使陰離於陽乎!夫礬,非使陰離於陽,乃使陰離陽邪之化風,以劫液為痰,而轉耗陰者耳。蓋人身,惟寒水為至陰之氣,而至陽出焉。陰中至陽升於上,以行其化,亦端賴陰精隨之,以資其宣發。

白話文:

  1. 既然如此,它的本質是燥金,通過成水而溶化,並且專門歸於陰,這是可以知道的。但是人身,陰陽想要交合,如果這樣,不就像讓陰離開陽了嗎?礬,並不是讓陰離開陽,而是讓陰離開陽邪變化出來的風,用截劫的津液做成痰,而轉而耗損陰的。人身,只有寒冷的水是極陰的氣,而極陽從這裡產生。極陰中的極陽上升到上面,用運行它的變化,也完全依賴陰精跟隨它,以資助其宣洩。

如六淫七情,一有以傷其陰,則陽孤,無以行其化。淫而為風,旣以鼓陽為厲,復以劫陰化痰。於斯時也,不消痰,則風仍不靖;不靖風,則陽仍不化。惟收陰歸元,俾離於陽,方得使陰有主,不化為痰。由痰消而風靖,由風靖而陽化。真陽真陰,得自相依,以歸其元也。人身至陽,本出於陰中,而此反全至陰於陽中。

白話文:

人身陰陽以相合,而神其分之用,而此反似由離而效其合之用。統參斯義,則礬石主治,可以得其大都矣。以其能歸元陰於初發之地,以裕陰化而暢元陽。陽暢,則陰可達。陰裕,則陽得和。陽和,則寒熱自已。陰達,則洩利白沃自除。且陰裕陽和,津液充暢,陽更何能蝕陰,以生惡瘡哉!「目痛」者,陰之迫於陽邪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人體的陰陽必須協調配合,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。礬石的治療作用,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:

  1. 礬石能將陰氣歸還到最初發生的部位,使陰氣得到滋潤,從而促進陽氣的運行。
  2. 陽氣暢通,陰氣才能到達相應的部位。陰氣得到滋潤,陽氣才能得到調和。
  3. 陽氣調和,寒熱症狀自然消失。陰氣通達,洩利、白濁等症狀也會自行消除。
  4. 陰氣滋潤,陽氣調和,津液充盈,陽氣就不會侵蝕陰氣,從而防止惡瘡的產生。
  5. 「目痛」是由於陰氣被陽邪迫害所致。

「骨齒不堅」者,陽邪之溷於陰也。一使陰離於陽邪,而皆可已矣。

豬腸者,以礬揉之,取其殺涎滑也。醃萵苣者,以礬拌之,取其劫黏汁也。攪濁水者,礬屑摻之,則滓自澄而下墜。製采牋者,礬汁刷之,則水不滲而之他。凡一切花瓣,漬之以礬,則花中苦水盡出,花之色香不損。凡欲木石相連者,熬礬銲之,則搖曳不動。蓋緣礬之為物,得火則烊,遇水即化。

白話文:

  1. 清洗豬腸的人,用礬揉搓它,目的是去除豬腸的粘液和腥味。醃製生菜的人,用礬拌勻,目的是去除生菜的粘液。攪拌混濁的水,加入礬屑,然後雜質自然會沉澱到水底。製作彩繪書畫紙張的人,用礬水刷洗紙張,然後水就不會滲透到紙張的背面。所有的花瓣,用礬水浸泡,然後花瓣中的苦水就會全部流出,而花瓣的顏色和香味不會受到損害。凡是想要木頭和石頭連接在一起的,用融化的礬焊接它們,然後它們就會牢固地連接在一起,不會搖晃或移動。這是因為礬是一種物質,加熱後會融化,遇到水就會溶解。

得火則烊,故能使火不入水中為患。遇水即化,故能護水,使不受火之患。是其質,卻雙綰於陰陽。其功,實側重於治水。此其於淖澤,則澄而清之。於沉濁,則劫而去之。固善於陰中固氣,水中禦火矣。「寒熱」者,陽迫陰,而陰不為之下也。「洩利、白沃」者,水不固,被火劫而流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取得火這種質素,水就能融化而動,所以能讓火不侵入水中而為害。遇到水就改變性質,所以能護持水,使之不受火的損害,這就是水的本質,卻將陰陽雙方面都聯繫起來了。它的功效,實際上側重在水的治理上。它在沼澤上,則澄清了它;在沉澱濁水上,則劫持而去除;確實善於在陰氣中,鞏固水氣,在水中抵禦火氣。「寒熱」或「洩利、白沃」的症狀是,陽氣壓迫陰氣,而陰氣不順從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

「陰蝕、惡瘡」者,陰有隙,陽得入,而蠶食之也。目者,水之精。齒骨者,水之幹。能使不為火侵,則痛者自除,搖動者自堅矣。即是以推仲景之用礬於礬石湯,比之銲木石。於礬石丸,比之殺涎滑。於侯氏黑散,比之澄濁淖。於消石礬石散,比之刷采牋。是知神聖用意,亦只在人情物理間,非必別求奧妙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「陰蝕、惡瘡」的產生,是因為陰部有空隙,陽氣得以進入,如同蠶蟲蠶食一般。眼睛是水的精華,牙齒和骨骼是水的根源。如果能夠使這些部位不受火氣侵蝕,那麼疼痛自然會消除,搖晃的牙齒也會變得堅固。同樣的道理,仲景在礬石湯中使用礬石,就像是用焊接劑黏合木頭和石頭。在礬石丸中使用礬石,就像是用殺滅涎液的藥物。在侯氏黑散中使用礬石,就像是用澄清混濁的水。在消石礬石散中使用消石和礬石,就像是用刷子清潔染布一樣。由此可見,神聖的用意,也不過是在人情世故和物理現象之間,不一定非要另求什麼奧妙。

**消石:味苦、辛,寒、大寒,**無毒。**主五臟積熱,胃脹閉,滌去蓄結飲食,推陳致新,除邪氣,**療五臟十二經衇中百二十疾、暴傷寒、腹中大熱,止煩滿、消渴,利小便及瘻蝕瘡。**鍊之如膏。久服,輕身。**天地至神之物,能化成十二種石。一名芒消,生益州山谷及武都、隴西、西羌。採無時。火為之使,惡苦薓、苦菜,畏女菀

白話文:

  1. **消石:味道苦、辛,性質寒、大寒,**無毒。**治療五臟積熱、胃脹閉塞,清潔去除積存的飲食,更新消化,去除邪氣,**治療五臟十二經脈中一百二十種疾病、暴發性寒熱、腹中大熱,止煩躁、口渴,利小便和瘻蝕瘡。**將消石提煉成膏狀。**長期服用,身體輕盈。**天地間至神至奇的東西,能轉化成十二種石頭。**一種叫芒消,生長在益州的山谷和武都、隴西、西羌。採摘時間不限。火能幫助消石發揮作用,它厭惡苦瓜、苦菜,害怕女菀。

**朴消:味苦、辛,寒、**大寒,無毒。**主百病,除寒熱、邪氣,逐六腑積聚、結固、畱癖、**胃中食飲、熱結,破畱血閉絕、停痰痞滿,推陳致新,**能化七十二種石。鍊鉺服之,輕身神仙。**鍊之,白如銀,能寒能熱,能滑能濇,能辛能苦,能鹹能酸。入地,千歲不變。色青白者,佳。黃者,傷人。赤者,殺人。一名消石朴。生益州山谷,有鹹水之陽。採無時。畏麥句薑。芒消:味辛、苦,大寒。主五臟積聚,久熱,胃閉,除邪氣,破畱血、腹中痰實結摶,通經衇,利大小便及月水,破五淋,推陳致新。生於朴消。石葦為之使,惡麥句薑

白話文:

  1. 樸消:味道苦、辛,性質寒、大寒,沒有毒。 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疾病,祛除寒熱、邪氣,驅趕六腑積聚、結固、停留的癖病、胃中食飲、熱結,打通閉塞的血脈,消除停痰痞滿,推動陳舊物質排出,促進新陳代謝,能夠化解七十二種石頭。 鍛鍊成丸服用,可以讓人身體輕盈,像神仙一樣。 鍛鍊後,顏色變成白色像銀子一樣,既能寒冷又能溫熱,既能潤滑又能乾燥,既能辛辣又能苦澀,既能鹹味又能酸味。 埋在地下,一千年也不會腐壞變質。 顏色青白色的,是上品。 黃色的,會傷害人。 紅色的,會殺人。 別名消石樸。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,有鹹水的地方。 採摘沒有固定的時間。 害怕麥句薑。

芒消:味道辛、苦,性質大寒。 主要用於治療五臟積聚、長期的熱病、胃閉、祛除邪氣、打通閉塞的血脈、腹中痰實結摶,疏通經絡,利於大小便和月經,消除五淋,推動陳舊物質排出,促進新陳代謝。 生長在樸消上。 石葦是它的輔助藥,害怕麥句薑。

朴消,生斥鹵之地,刮埽煎汁,經宿結成,狀如末鹽。再以水煎,化澄,去腳滓,入蘿蔔數枚,同煮熟,傾入盆中。經宿,則結成白消,如冰如蠟。其在上,生細芒如鋒者,為芒消。其生牙,如圭角,作六稜縱橫,玲瓏洞徹可愛者,為馬牙消,以似石英,亦謂之「英消」。二消之底,則通名朴消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樸消生長在斥鹵之地。颳去表面的泥土,煎汁熬製,經過一夜結成,狀如細鹽。然後以水煎煮,將其化成澄清的液體,去除腳上的雜質,放入幾枚蘿蔔,一起煮熟,倒入盆中。經過一夜,就會結成白色的樸消,像冰塊或蠟塊一樣。在樸消上面,會生有細細的尖芒,就像刀鋒一樣,這種叫芒消。還有一些樸消會長出牙齒,像圭角一樣,形成六個稜,縱橫交錯,玲瓏剔透,非常可愛,這種叫馬牙消,因為它很像石英,所以也被稱為「英消」。這兩種樸消的底部,通常叫做樸消。

其再三以蘿蔔煎煉,至去鹹味,為甜消。置風日中,吹去水氣,則輕白如粉,為風化消。同甘草煎過,鼎罐升煅,則為元明粉。消石,亦產鹵地。秋冬間,徧地生白霜,埽去煎煉而成。亦再三煎煮,傾盆中,其上亦有芒有牙。其底,則通為消石。惟朴消,得水便化。消石,得火焰發。

白話文:

  1. 蘿蔔經過反覆煎煉,直到去除鹹味,成為「甜消」。將其放在風日中,吹去水氣,則變成輕白如粉末,稱為「風化消」。將「甜消」與甘草一起煎煮,然後在鼎罐中升煅,即成為「元明粉」。

消石,也是產於鹵地。秋冬之間,遍地生成白霜,將其掃去,煎煉而成。消石也經過反覆煎煮,倒入盆中,其上也有芒刺。其底部的乾淨部分,則統稱為「消石」。只有樸消,遇水就化。消石,遇火焰則發生變化。

斯為異耳。故朴消謂之「水消」,消石謂之「火消」。《綱目》

盧子繇曰「朴消、消石,咸生鹵地,假水火二大,以為形質。但勝劣有異,故水火之用迥別」。《楞嚴》云「火騰水降,交發立堅,溼為巨海,乾為洲潬」。以是義,故彼大海中,火光常起。彼洲潬中,江河常注。交妄發生,遞相為種。用是思維,彼水消者,火勢劣水,故火體似藏,而水用獨著。

白話文:

  1. 盧子繇說:「朴硝、芒硝,都生長在鹽鹼地帶,藉助水、火這兩種因素,形成它們的形質。但優劣有差異,所以水、火的利用方法截然不同」。《楞嚴》經上說:「火往上騰,水往下降,交錯激發形成堅硬的事物,水形成巨大的海,乾枯的地方形成洲嶼和淺灘」。基於這個道理,所以那廣大的海中,常常有火光升起。那洲嶼和淺灘中,常常有江河匯入。互相錯亂的產生,交替成為彼此的種子。用這個思路思考,那水消石,是火勢劣於水,所以火體好像隱藏起來,而水的特性卻獨自顯著。

彼火消者,水劣火勢,故水體似藏,而火用獨著。觀其主治,思過半矣。

劉潛江云「朴消、消石,水火攸分。然同源於水,同歸於治熱」,何歟?夫水消,治熱之結。結,則多屬血分,所謂「陰不降,陽不化」者也。能行陰中之陽結,則陰降,陽自化矣。火消,乃治熱之鬱。鬱者,多屬氣分,所謂「陽不升,陰不暢」者也。能達陽中之陰鬱,則陽化,陰自暢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劉潛江說:「樸消、消石,是水與火的區分。但是它們都源於水,最終都歸於治療熱症」,為什麼呢?水消治療熱症引起的結。結,大多屬於血分,所謂「陰不降,陽不化」的就是這個道理。能夠疏通陰中陽結,則陰降,陽自然就會化解。火消,是治療熱症引起的鬱。鬱者,大多屬氣分,所謂「陽不升,陰不暢」的就是這個道理。能夠疏通陽中陰鬱,則陽化,陰自然就會暢通。

即就其味辨之,則亦有大異者。水消以鹹勝,卻帶微苦。本於鹹而就下,即以歸火之原也。火消以辛勝,亦有鹹。但大遜於水消,苦則稍加。本於辛以上際,正以達火之用也。火消投之火中,則焰生,水消則否。入火生焰者,與火同氣也。入火不諧者,水固勝火也。但二物均以消得名,則俱能破堅開結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依據其口感來辨別,水消和火消也有很大的不同。水消以鹹味為主,略帶微苦。鹹味能夠下行,符合歸火之原的原則。火消以辛味為主,也有鹹味,但鹹味不及水消,苦味稍重。辛味能夠發散,符合達火之用的原則。將火消投進火中,會產生火焰,而水消則不會。能夠投進火中產生火焰的,是因為它與火同氣。不能投進火中產生火焰的,是因為水本來就剋火。但是這兩種藥物都被稱為消,都具有破堅開結的功效。

緣天地間,生人生物,未有不本於水火者。生之者,水火。化之,又能外水火乎?第各就其孰為宜降而行,孰為宜升而散,審證察衇,貴有攸當,所謂「適事為故」,可耳。即如水消之能,以寒化熱,以鹹化堅,固不徒純陰而已。夫孤陰豈能化陽之結耶?推之火消,亦猶是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世上萬物都是因天地生成,生物的誕生,也離不開水和火。水與火能創造生命,也可以毀滅生命。不同的疾病,應該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有的適合用寒涼的方法來治療,有的適合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。其中,寒涼的方法,可以化解熱症,也能軟化堅硬的病變。所以,中醫治療疾病時,要根據病人的情況,選擇合適的方法。

凡藥之為物,有理焉,有情焉。理者,物之所鍾。情者,物之所向,而適與病機會者也。盧氏、劉氏所言,物之理耳。其情,則猶有不止如是者。夫火消,《本經》以主「五臟積熱,胃脹閉」。水消,《本經》以「逐六腑積聚、結固、畱癖」。是分明指火消入臟,水消入腑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所有藥材,都有其道理,也有其情感。道理,是指藥材的特性。情感,是指藥材的作用,以及它與疾病相適應的情況。盧氏和劉氏所說的,只是藥材的道理罷了。藥材的情感,則還有許多他們沒有說到的。火消,本經上說它可以治療「五臟積熱,胃脹閉」。水消,本經上說它可以「逐六腑積聚、結固、留癖」。這分明是指火消的作用在於進入臟腑,而水消的作用在於進入六腑。

臟,藏精而不瀉者也。腑,傳化物而不藏者也。藏而不瀉,則所積者皆無形。倘啟斂不以時,而有盛滿之患,遂仍移於六腑。故其積者惟熱,而能使胃脹閉。曰「滌去蓄結飲食,推陳致新」,則去胃之脹閉也。胃之脹閉去,五臟積熱自已矣。傳化物而不藏,則所積皆有形。倘輸導不以時,亦有盛滿之患,遂致移於軀體。

白話文:

  1. 臟,是儲藏精氣而不洩漏的地方。腑,是傳輸和消化食物而不儲藏的地方。臟能儲藏而不洩漏,所以積存的東西都是無形的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就會導致胃脹閉塞。古語有云:「滌去蓄結飲食,推陳致新」,就是要消除胃的脹閉。胃的脹閉消除後,五臟積熱自然也就消失了。腑能傳輸和消化食物而不儲藏,所以積存的東西都是有形的。如果輸導不正常,也會導致積滿,最終會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。

故其積者,胥飲食、痰涎、血液,皆能固結成癖。曰「主百病,除寒熱、邪氣」,則其移於軀體者也。「結固、畱癖」下,軀體百病亦已矣。所以然者,火消性向陽,故解自陰而陽之盛熱。水消性向陰,故逐伏在陽中之實結。然皆即於物而化物,故能所入無間,所當必摧,此其一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所以人體內積留至結塊無法代謝的物質,包括飲食、痰液、血液,這些物質都能夠固結,形成病害。而「主百病,除寒熱、邪氣」這句,指的就是這些病害會遊走於全身,導致全身百病叢生。而當這些病害在體內結塊、滯留,就會造成各種疾病。這是因為,火屬陽,其性質向陽,因此能夠散解陰部的寒邪和陽部的盛熱。水屬陰,其性質向陰,因此能夠驅逐隱伏在陽部體內的實結。但無論是火還是水,都能夠直接作用於物質,並使物質發生變化,因此對於病害的進入沒有任何間隔,勢必能夠將病害摧毀。這就是「火消性向陽,故解自陰而陽之盛熱。水消性向陰,故逐伏在陽中之實結。然皆即於物而化物,故能所入無間,所當必摧」的原因。

凡病之虛者,必自陽入陰。實者,多自裏出外。二消,原治實之物,妙在一則遇焰輒發,一則逢水即化。故一能發陽之鬱於陰中,一能化陰之結於陽內,此又其一也。雖然火非滌物者,水非逐物者,乃《本經》著兩消去病之功,在火消曰「滌」,在水消曰「逐」。何也?夫固不必拘「滌以水,逐以物」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凡是虛症,病邪必從陽經進入陰經。實症,病邪多從體內進入體外。二消,原本用來治療實症的藥物,巧妙的地方在於一種遇火即燃,一種遇水即化。所以一種能發散鬱結在陰經的陽氣,一種能化解積聚在陽經的陰邪,這又是二消的作用之一。儘管火並非滌蕩污濁之物,水並非驅逐污濁之物,但《本經》記載二消的祛病功效,在火消叫做「滌」,在水消叫做「逐」。為什麼呢?因為不一定要拘泥於「用火滌蕩,用物驅逐」這種說法。

蓋滌者,溥詞,如大黃之蕩滌腸胃。是在腸胃之病,無不蕩滌淨盡。特彼曰「蕩」,則有動之義。今祇曰「滌」,則僅澣濯之而已。以明凡病,不受泛治者,不得用也。逐者,單詞,如乾薑之逐風溼痹,山茱萸之逐寒溼痹,地黃之逐血痹,黃芩、苦薓之逐水,白頭翁之逐血,水蛭之逐惡血,皆特指一節,示不他及。則此亦僅能於六腑中,去積聚之結固畱癖者。

白話文:

  1. 滌盪是指普遍的詞語,就像大黃能夠徹底清除腸胃中的積滯之物。因此,對於腸胃疾病,都能夠徹底清除乾淨。特別是「蕩」這個字,有動的含義。現在只說「滌」,那就僅是洗滌的意思了。這表明凡是疾病,不接受泛泛治療的,就不可以用滌這個字。逐這個字是單純的詞語,像乾薑能夠驅逐風濕痹症,山茱萸能夠驅逐寒濕痹症,地黃能夠驅逐血痹症,黃芩、苦薓能夠驅逐水邪,白頭翁能夠驅逐瘀血,水蛭能夠驅逐惡血,這些都是特指某一個方面,表示不涉及其他。因此,逐這個字也僅僅能夠在六腑中,去除積聚的結固留癖。

以明凡病,散而未結者,不得用也。試更參仲景之用二消,消石礬石散之治,非臟中鬱熱耶?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、茈胡加芒消湯之治,非腑中結熱耶?大陷胷湯丸、木防己石膏茯苓芒消湯之治,非腑中畱癖耶?是皆其性之所向,徵之於理,固不悖。體之於情,尤脗合者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要了解所有的病症,一定要知道病症分散而不凝結時,不能用此藥。不妨再看看仲景的二消用法,消石礬石散的治療方法,不就是針對臟中鬱熱嗎?大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茈胡加芒消湯的治療方法,不就是針對腑中結熱嗎?大陷胷湯丸、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湯的治療方法,不就是針對腑中留癖嗎?這些都是藥物的特性所決定的,從道理上來說,自然沒有錯。從實際情況來看,更是相符的。

而所謂「適與病機會」者,則更有精密焉。如芒消豈能治渴,己椒藶黃丸偏加之以治渴。芒消安能止利,小茈胡湯偏加之以止利,是也。蓋津液與固癖結,遂不得上潮為渴。去其固癖,正使津液流行。積聚結於中,水液流於旁,為下利。去其積聚,正所以止其下利耳。又豈有他奇也哉!

白話文:

  1. 至於所謂「適當而治癒病機」這一說法,則更為精細。如同芒消湯豈能治療口渴,己椒藶黃丸卻能治療口渴。芒消湯怎能止住腹瀉,小柴胡湯卻能止住腹瀉,就是這個道理。蓋津液與固執的邪結在一起,於是就不得向上散佈,使我們感到口渴。去除固執的邪,正好使津液流通。積聚的邪凝聚體內,體液流到體表,就形成了腹瀉。去除積聚的邪,正是阻止腹瀉的原因。又哪有什麼其他的奇特妙方呢!

赤消,想即朴消之赤者。據《別錄》,能殺人,仲景鼈甲煎丸用之,且與為君之鼈甲同用至十二分。豈以服之最少,不厭其毒耶?抑欲其入血化堅開結,必不可闕耶?亦無從臆斷其是否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赤消,應該是樸消中的紅色部分。根據《別錄》,它能毒死人。仲景的鼈甲煎丸使用了它,並且還和它同為君藥的鼈甲一起使用,用量達到了十二分。難道是以它服用的量最少,所以不厭惡它的毒性嗎?還是想要它進入血液化解堅硬之物,打開阻塞,所以一定不能缺少它呢?也沒辦法從臆測中判斷它是否如此。

**滑石:味甘,寒、**大寒,無毒。**主身熱,洩澼,女子乳難,癃閉,利小便,蕩胃中積聚、寒熱,益精氣,**通九竅、六腑津液,去畱結,止渴,令人利中。**久服,輕身,耐饑,長年。**一名液石,一名共石,一名脫石,一名番石。生赭陽山谷及泰山之陰,或掖北白山,或卷山。採無時。石葦為之使,惡曾青

白話文:

  1. 滑石:味道甘甜,性寒、大寒,無毒。**主要治療身體發熱、排洩物稀薄、女子乳房難受、小便不通、利尿、化解胃裡的積聚、寒熱、增益精氣、**通暢九竅、六腑的津液、舒緩滯留的結塊、止渴,讓人腸胃通暢。**長期服用,可以減輕體重、耐飢餓、延年益壽。**別名液石、共石、脫石、番石。生長在赭陽山谷和泰山山的陰坡,或者掖北白山,或者卷山。採摘沒有時間限制。石葦是它的引導藥,忌用曾青。

滑石,潔白如雪,膩滑如脂。其初出時,柔輭似泥。久漸堅強成石者,以在地中氣熱,故也。一切布帛,凡著油汙,即屑滑石其上,熾炭熨斗中烙之,油汙遂盡,布帛竟能無跡,此與天虋冬之挼水、浣縑素,同。第天虋冬,僅能令縑素柔白,此則無論何色,均堪復故。且一用水,一用火。

白話文:

  1. 滑石,潔白得像雪一樣,摸起來油滑得像豬油一樣。它剛出土的時候,柔軟得像泥巴。時間長了逐漸變硬,成為石頭的原因,是由於地下的氣很熱。一切布料,只要沾上了油污,就把滑石粉末撒在油污上,放在火爐中用熨斗熨燙,油污就能完全消除,布料可以恢復原來的樣子。這和天蠶絲的挼水、浣洗絲綢是一樣的,只不過天蠶絲只能使絲綢柔軟變白,而滑石則無論什麼顏色的布料,都能恢復原來的樣子。另外,一種用水,一種用火。

故天虋冬裕肺腎精氣,此則通六腑九竅津液也。六腑者,胃為之長,非胃中積汙,無有內旣為洩為澼,外仍身熱者。藉其外之身熱,為熨斗中熾炭,使滑石者,浥去其汙,從下竅而出。則利小便,蕩胃中積聚寒熱,均在此矣。女人乳,為衝衇之所屆。衝衇者,隸於陽明。「乳難,癃閉」,陽明衝衇之病,與胃有汙,而小便不利者,同一理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因此,天虋冬可以滋養肺腎的精氣,疏通六腑九竅的津液。六腑中,胃是統領者,如果不是胃中有積汙,是不會出現既泄瀉又腹脹,且身熱的症狀的。利用外在的身體發熱,就像熨斗中的熾熱木炭,讓滑石把胃中的積汙通過下竅排出。這樣既有利小便,又能清除胃中積聚的寒熱,這兩方面都在這裡體現了。女性的乳汁,是由衝脈和帶脈所控制的。衝脈和帶脈屬於陽明經脈。「乳汁不通,小便不暢」,是陽明衝脈和帶脈的疾病,與胃中有積汙而小便不暢的原理是一樣的。

由是推之,滑石之運化上下,開通津液,除垢存新,端借病勢之身熱,為藥力之助。若身不熱者,恐未必能奏績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由此推論,滑石可以運行上下,暢通津液,清除污垢,保存新的東西,完全依靠病情的發熱,作為藥力的輔助。如果身體不發熱,恐怕不一定能發揮功效。

《本經》於藥之去病,不肯輕用「蕩」字。惟大黃、巴豆、滑石,則有之。蕩,盪也,排蕩去垢穢也《釋名》〈釋言語〉。動也《文選》〈西京賦〉薛注。搖也左僖三年賈注。放也《漢書》〈丙吉傳〉注。散也《後漢書》〈馮衍傳〉注。若於辭氣間分輕重,則蕩練巴豆、蕩滌大黃,自應作排蕩觀。

白話文:

  1. 《本經》在介紹藥物的祛病作用時,不輕易使用「蕩」這個字;只有大黃、巴豆、滑石這三種藥物用到了。蕩,就是盪滌,清除污垢。《釋名》〈釋言語〉:「蕩,盪也,排蕩去垢穢也」。《文選》〈西京賦〉薛注:「動也」。《左傳》僖公三年賈注:「搖也」。《漢書》〈丙吉傳〉注:「放也」。《後漢書》〈馮衍傳〉注:「散也」。如果從詞語的分量輕重來區分的話,「蕩滌巴豆」和「蕩練大黃」都是排蕩的意思。

若徒云「蕩」,則「動搖放散」之謂矣。況蕩練者,能徧五臟六腑;蕩滌者,猶及腸胃;徒蕩,則僅去胃中積聚寒熱耳。且開通閉塞巴豆,推陳致新大黃,皆實有物堵於其間。今若但曰「積聚」,則尚似有其物者。乃積聚之下,即緊承曰「寒熱」,是決以有氣無形視之矣。去有氣無形者,而命之曰蕩,謂非「動搖放散」之義可乎!故復足其詞,曰「益精氣」。

白話文:

  1. 單純說「蕩」,就是「動搖放散」的意思。況且有蕩練,是能遍及五臟六腑;蕩滌,是針對腸胃,單純的蕩,則只能去除胃中積聚的寒熱。另外,像能打通閉塞的藥品巴豆,能推動陳腐並將新陳代謝的大黃,都是有實物堵在那裡。現在如果只說「積聚」,那還像是實物堵塞的感覺。但是積聚的下面,緊接著說「寒熱」,這才決定性地以有氣無形的方式去看待。去除有氣無形的事物,而稱之為蕩,那不是「動搖放散」的意思嗎?所以再補充說明,說「益精氣」。

明係滓穢去,而清光來,斷斷不容與巴豆、大黃,一往無前者,同日而語。雖然胃中積聚寒熱,何由知其不從大便去,而從小便洩也。夫曰「積聚」,則非一朝一夕之故矣。寒熱已久畱,若能從大便去,則亦因洩澼,而病可愈。旣洩澼而仍身熱,尚非當必從小便去耶?所以用滑石者,為滑石初如泥,而旋堅結,為以土化金。主肅降者,於土中行肅降,此所謂「利小便」,一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內臟中的雜質污穢被清除,然後才能產生清光,絕對不能與作用很猛烈的巴豆、大黃一概而論。儘管是胃中寒熱交積,怎麼知道它不從大便排出,而去從小便洩出呢?說「積聚」,那就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,寒熱在體內停留已經很久了,如果它能從大便排除,也是由於瀉出污穢才使得疾病痊癒。已經瀉出污穢了,而身體仍然發熱,難道就一定從小便中排出嗎?因此使用滑石,因為滑石剛開始像泥巴一樣,但很快就變得堅硬,這是因為它使體內土壤變成了金屬。主於肅降的藥物,能夠在體內土壤中執行肅降的功用,這就是所謂的「利小便」,這是其一。

金性凝重,其得下流,必從火化。滑石初出如泥,正以地中氣煖。今即借積聚寒熱所化之身熱,為滑石之煖氣,又焉得不氣變柔而下流。迨其下流,氣已變柔,則必不從大便去,此所謂「主身熱洩澼」,二也。色白為金,味甘為土。氣寒則降,土隨金降。非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而何?此所謂「益精氣」,三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金性沉著凝重,須要降到下部,必定是靠火的溫熱。滑石剛開採出來時柔軟如泥,正是因為地中氣候溫暖。現在用積聚的寒熱所化的身體熱量,作為滑石的暖氣,又怎麼能不讓氣變柔而向下流呢?等到它向下流時,氣已經變得柔和,那麼就必定不會從大便中排出,這就是所謂的「主身熱洩澼」,這是第二點。白色是金的顏色,甘味是土的味道。氣性寒冷就會下降,土跟隨金下降。這不是味歸於形,形歸於氣,氣歸於精是什麼?這就是所謂的「益精氣」,這是第三點。

乳者,色白味甘,化於血而性寒,恰有合於滑石。非氣歸精,精歸化而何?此所謂「主女子乳難癃閉」,四也。然《別錄》曰「通六腑九竅津液」,何也?夫通者,有無相濟之詞也。觀上文,《本經》之所主洩澼者,有餘於大腸,不足於膀胱。乳難者,有餘於胃,不足於乳,皆津液之變,而不循其常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乳汁是白色的,口味甘甜,可以轉化為血液,性質寒涼,恰好與滑石的特性相符合。不是氣歸於精,精歸於化又是什麼呢?這也是為什麼說乳汁「主女子乳難癃閉」的第四個原因。然而,《別錄》卻說乳汁「通六腑九竅津液」,這是怎麼回事呢?所謂「通」,是指有無相濟的變化。觀察上文,《本經》所主治的泄瀉,是大腸中有餘,膀胱不足。乳汁難下,是胃中有餘,乳房不足,都是津液的變化,而不遵循它們的常規。

使之輸其有餘,以濟不足,不謂之通,而何?曰「令人利中」,何也?夫壅於大腸,涸於膀胱,艱於乳,滯於胃,非中之不利耶?通膀胱而小便利,乳道利而胃中和。則雖不謂之「利中」,不可。曰「通九竅六腑津液」,滑石之能也。曰「令人利中」,滑石之功也。惟其有能,乃得建功。

白話文:

  1. 將多餘的排泄出來以彌補不足的,不叫做暢通,還能叫做什麼呢?說「使人順暢通利」,為什麼呢?大腸壅塞不通,膀胱乾涸不通,乳汁不通,胃部不通,這不就是通利不暢嗎?膀胱通了,小便就暢通,乳腺通了,胃裡也就平和了。那麼即使不說「令人通利」,也是不行的。說「通利九竅六腑的津液」,是滑石的功效。說「使人順暢通利」,是滑石的作用。只有因為它有這個功效和作用,才能發揮它的功用。

仲景於「陽明病,衇浮,發熱,渴欲飲水」,豬苓湯中用滑石。則誠所謂「胃中積聚,寒熱,身熱,口渴,小便不利」矣。其治他病,不能若是之備也,亦有說以通之歟?夫亦惟細意較量其證,而可得之矣。豬苓湯證在少陰,即不云有身熱。然曰「心煩,不得眠」,則雖不熱於表,其裏之熱,不可謂不劇。

白話文:

  1. 仲景在「陽明病,脈浮,發熱,口渴想喝水」的條文中,於豬苓湯中使用滑石。確實是指「胃中積聚,寒熱,身體發熱,口渴,小便不利」的情況。但是在治療其他疾病時,就不會如此全面的考慮,難道還有其他說法可以解釋嗎?假如能仔細地比較症狀,或許可以得出來。豬苓湯的病症在少陰,即使沒有說身體發熱。但卻說「心煩,不能睡覺」,所以儘管表面不熱,內在的熱,依然不可謂不劇烈。

況兼下利而渴,尚非身熱、洩澼耶?風引湯治「熱癱,癇縱,無身熱」,亦不能謂非熱證。滑石代赭湯百合同用。夫百合,固主「邪氣、腹脹、心痛」者,亦焉能因病體之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,而謂「旣遭攻下,必不得有熱」哉!矧「皮水,衇浮,胕腫,按之沒指,不惡風」,其中豈得無熱?中有熱而四肢復厥,其為熱,能不更甚耶?其治小便不利,觀其或合蒲灰,或合亂髮、白魚,均非溫熱之品。則必謂「無熱」,所不能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況且還有腹瀉而口渴,不正是因爲身體發熱、津液泄漏了嗎?風引湯治療“熱癱、抽搐痙攣,沒有發熱”,也不能說不是熱證。滑石代赭湯與百合同用。百合同樣是主治“邪氣、腹脹、心痛”,怎麼能因爲病人體質既沒有寒氣也沒有熱氣,而說“已經攻下,必定沒有熱氣”呢!再者,“皮水、浮腫、腹部腫脹,按下去一個手指印,不畏懼風寒”,其中難道沒有熱氣嗎?身體內部有熱氣而四肢又厥冷,其中的熱氣,能不更加厲害嗎?它治療小便不利,還可以看到它或者與蒲灰合用,或者與亂髮、白魚合用,均不是溫熱之品。那麼一定認爲“沒有熱氣”,那是不可能的。

大抵仲景之書,詞簡意深,故有反覆推明病候。不出方者,則令人循證以識方。有但出方,不推究病源者,則令人由方以求病。如枳實薤白桂枝湯之與人薓湯竝主「胷痹,心中痞,畱氣結在胷,胷滿,脅下逆搶心」,則必一虛而一實。茯苓杏仁甘草湯與橘枳生薑湯竝主「胷痹,胷中氣塞,短氣」,則必一熱而一寒。

白話文:

  1. 仲景的經典著作,文詞簡潔,卻蘊含深邃的意義,因此對於病候有反覆推究闡明的部分。沒有開立處方的,便讓人循著證據以辨識出處方。有些只有開出處方,卻不探究病源的,那就讓人從處方中找出病症。比如:枳實薤白桂枝湯與人參湯都主治「肋間神經痛,胸中脹悶,滯氣凝聚在肋間,肋間脹滿,脅肋下逆襲胸中」,那麼就必須一個是虛證,一個是實證。茯苓杏仁甘草湯與橘枳生薑湯都主治「肋間神經痛,肋間氣滯,氣短」,那就必須一個是熱證,一個是寒證。

今均為小便不利,而上文用栝蔞瞿麥丸中,有附子。則此之蒲灰散滑石白魚散,必為栝蔞瞿麥丸之對照,無疑矣。況防己茯苓湯所治之皮水,但四肢聶聶動。而蒲灰散所主者,則厥。覈之以「厥深熱深」之義,其為熱,又何逃焉。「百合病,變發熱者,橘皮主之」,旣已明明標發熱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現在都有小便不利,而上文用栝蔞瞿麥丸中,卻有附子。那麼,這蒲灰散、滑石白魚散,一定與栝蔞瞿麥丸形成對照,沒有疑問了。況且防己茯苓湯所治療的皮膚水腫,只是四肢聶聶動。而蒲灰散所主治的,是厥症。依據「厥深熱深」的意義來覈查,它是熱證,又怎麼能逃脫呢。「百合病,變發熱者,橘皮主之」,已經明確地標出發熱了。

因其下後,僅多代赭一味,則遂不熱,有是理歟?要之,滑石非治身熱也,以身熱而神其用耳。故為煩、為渴,皆可以當熱。滑石非止洩澼也,水氣因小溲利,自不入大腸耳。故咳者、嘔者,亦得以水氣下趨而遂止。明乎此,而推廣之。蓋其用,有不止於是數端者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因為將滑石作為藥材之後,只需要添加少許赤鐵礦,就不熱了,這是怎麼回事呢?總而言之,滑石並非用來治療身體發熱,而是藉由身體發熱來發揮它的作用。所以,煩躁、口渴都可以作為發熱的徵兆。滑石除了可以瀉出體內的濕氣之外,水氣也會因為小便順暢,而不會進入大腸,所以咳嗽和嘔吐的患者,在服用了滑石後,水氣也會因而下行並停止。瞭解了這些之後,就可以進一步推廣滑石的應用,滑石的功效絕對不止於以上的幾點。

**禹餘糧:味甘,寒、**平,無毒。**主欬逆,寒熱,煩滿,下赤白、血閉、癥瘕、大熱,**療小腹痛結、煩疼。**鍊餌服之,不饑,輕身,延年。**一名白餘糧。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,或池澤中。

白話文:

  1. 禹餘糧: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,沒有毒性。**主治呃逆、寒熱交替、煩躁,小便赤白、血閉、腫瘤、高熱,**治療小腹疼痛結塊、煩悶疼痛。**煉製成藥餌服用,可以不飢餓,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**別名白餘糧。生長在東海的池塘和湖澤中,或池澤中。

禹餘糧,外以石為殼,形如鵝鴨卵,生黃粉如蒲黃。無沙者,佳。其極好者,乃如牛黃,重重甲錯。甚者,紫色靡靡如麵,嚼之無復嘇。隱居

白話文:

  1. 禹餘糧,外殼是石頭,形狀像鵝鴨的蛋,裡面產生的黃粉末像蒲黃。沒有沙子的,是上品。最好的禹餘糧,像牛黃一樣,層層包覆交錯。極品的禹餘糧,是紫色的,柔軟得像麵粉,嚼起來沒有渣。隱居。

流行坎止,水之性也。然必各當其可,斯為至順。若流行仍復坎止,坎止不廢流行,即為至逆。人身之水,至於不順而逆,將胥一身之氣悉引之使逆矣。尚得折之,以冀其平哉!夫人身,除氣以外,凡若血、若津、若液,以及腦髓、精、唾、涕、泗、淚、溺,無非水也。設止一件逆而難馴,猶非大患。

白話文:

  1. 水的本性是流行和聚集。但是,水必須適應不同的環境才能正常運行,這纔是最順暢的狀態。如果水既流行又聚集,既聚集又不停止流行,那就是最不順暢的狀態。人體的水一旦不順暢並逆流,就會牽動全身的氣血一起逆流。如果還能勉強使水順暢,那還有希望讓水流平順嗎?人體除了氣以外,像血、津液、腦髓、精、唾液、涕、泗、淚、溺等,沒有一樣不是水。假如有某一種水不順暢,難以馴服,這還不是大問題。

苟日引一件,漸漸諸件俱逆,必至正氣反不足以主持,是人尚得食息起居耶?治此者,惟使生氣竟與病連衡,隨於其中,挽病氣為生氣。其理,較之逆折為深;其勢,較之逆折則順。此《本經》禹餘糧之主治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有一天不小心吃錯東西,就會慢慢地造成其他臟器出現問題,最終導致正氣不足,無法維持身體正常運作,那麼這個人還能吃飯、睡覺、站立和行走嗎?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是,使生氣和病氣相互聯繫,在其中斡旋,將病氣轉化為生氣。這個道理比逆轉病勢更加深入,而順應病勢也比逆轉更加容易。這正是《本經》中禹餘糧的治療原則。

「咳逆、寒熱」者,涕唾痰涎之逆也。「煩滿、下赤白」者,津液之逆也。「血閉、癥瘕、大熱」者,血之逆也。涕唾痰涎之逆,旣已上出,仍復橫溢;津液之逆,旣已下漏,仍復中阻;血之逆,旣已內結,仍復外發。不似水之不廢流行,乃猶坎止耶?治水之道,防土為先,滲洩為要。

白話文:

  1. 「咳逆、寒熱」的症狀,是涕、唾、痰、涎等物質的異常運行。「煩滿、下赤白」的症狀,是體內津液的異常運行。「血閉、癥瘕、大熱」的症狀,是血液的異常運行。涕、唾、痰、涎等物質的異常運行,已經向上排出,卻仍然橫溢;體內津液的異常運行,已經向下漏出,卻仍然在中間阻滯;血液的異常運行,已經在內部凝聚,卻仍然向外發出。這不像水那樣可以不停地流動,而是像被坎坷之地所阻擋一樣。治理水患的方法,首先要防止泥土的阻塞,其次要疏通水道,讓水可以滲透和洩流。

而諸證者,中阻內結,土氣竝未崩潰。下赤白,外大熱,上咳逆,滲洩未嘗無路。又何從防?何從滲?而誰知有生於水中,得成為土之禹餘糧,能深入水中,化水氣為土氣者耶?夫禹餘糧,係水中之石。石中有水,久則乾成黃粉。居於水而不流,生於水而不濡。味甘恰合土德,氣寒能平暴化。

白話文:

  1. 所有的症狀,都是體內的病氣阻隔,結聚在體內,人體正氣的運化功能還沒有崩潰。小便赤紅白濁,外感大熱,上行咳嗽逆氣,津液想滲泄出去,卻找不到道路。那麼,怎麼去預防呢?怎麼去滲泄呢?誰知道水中生長的植物,就是禹的糧食,能夠深深地紮根於水中,把水氣轉化為土氣呢?禹餘糧是指水中生長的石頭。石頭中有水,時間長了就會乾枯成黃色的粉末。它生長在水中卻不會流失,生長在水中卻不會被浸濕。味道甘甜正是符合土的特性,性寒能夠平息暴熱化解熱氣。

其得治因血阻結而轉為熱,津液阻而更滲漏,痰涎逆而復橫出,亦何疑哉!

或曰「赤石脂治一源二歧之病,今禹餘糧亦復似之。則赤石脂禹餘糧湯者,以其性相同而疊用之耶」?曰「此蓋不然」。夫赤石脂,綴兩氣之違;禹餘糧,化一氣之盛。其病,原「心下痞鞕,下利不止」,已飲湯藥,繼服瀉心,因復攻下,更與理中。竝非雜藥亂投,實亦循規蹈矩,而痞鞕如故,洩利難除。

白話文:

  1. 有人說:「赤石脂可以治療一源二歧的疾病,現在禹餘糧也具有類似的效果。那麼,赤石脂禹餘糧湯是否因為它們的性質相同而疊加使用呢?」回答說:「這並不正確。」赤石脂,可以緩和兩種不同氣的衝突;禹餘糧,可以轉化一種氣過旺盛的狀況。他的病情原本是「心下痞滿、腹瀉不止」,服用過很多種藥湯,接著服用了瀉心湯,因此而又反覆腹瀉,再服用理中湯。這並不是隨便服用各種藥物,而是確實循規蹈矩地調理,但痞滿依舊,腹瀉難以消除。

則非因痞而利,乃因利而痞。前此紛紛治法,皆因痞而利之劑,故不效也。蓋肺主氣,而下絡大腸;大腸主津,而上承肺。肺以津,而後能降;大腸以氣,而後能固。今大腸之津儘下曳,無以上供,則肺氣壅於中,無以下固。其病不在大腸,而何在?故曰「利在下焦也」。赤石脂者,黏肺與大腸之不相顧。

白話文:

  1. 因此不因為痞而拉肚子,而是因為拉肚子而痞滿。此前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都是因為痞滿而拉肚子,所以都沒有效果。肺主管氣,向下連接著大腸;大腸主管津液,向上連著肺。肺依靠津液才能下降,大腸依靠氣才能固攝。現在大腸的津液都向下流失,不能往上輸送,所以肺氣壅滯在中間,不能往下固攝。所以疾病不在大腸,又在什麼地方呢?所以說「腹瀉在下焦」。赤石脂可以粘合肺和大腸,讓它們不相顧忌。

禹餘糧者,鍾土氣於水中。水中有土,津自上承。津得上承,氣自下固。氣旣下固,痞鞕自通。利有仍不止者,則上下之氣已聯。特下溜之津,或有不受化者,必使從小便去。而小便不利已久,不能以氣機轉而乍通。故須復利小便,斯徹上徹下,無一處隔礙也。可曰「以功相似而疊用之」耶?

白話文:

  1. 禹餘糧這種藥,吸收了水中的土氣。水中有土,津液因此被向上提起。津液向上提起,氣就從下面得到鞏固。氣既然從下面得到了鞏固,痞悶硬結自然就通暢了。利小便的藥有連續使用而不停止的,這是因為上下之氣已經聯通。只是向下流動的津液,或者有些沒有被化解,一定要讓它從小便中排出。小便不利已經很長時間了,不能憑借氣機的作用一下子通暢。因此必須繼續利小便,這樣上通下達,沒有哪一個地方阻隔。這能說成「功效相似而重複使用」嗎?

然則,小便已陰疼者,猶是水之逆耶?而得用禹餘糧丸,何也?夫汗者,非他,腎之液也。腎之液入於心,乃為汗。汗家而重發汗,心氣旣非能固,腎亦重遭迫劫。「恍惚心亂」者,心病。「小便已陰疼」者,腎病。心腎俱病,詎非津液上引,遂成熟路。尋常就下之道,反不順耶?不謂「水氣逆」而誰謂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但是,小便已經隱隱作痛的,還是水氣逆行嗎?那麼為什麼還能使用禹餘糧丸呢?汗液不是別的東西,是腎臟的液體。腎臟的液體進入心臟,才能變成汗液。汗液出來後再大量發汗,心臟的元氣必定不能固守,腎臟也會再次受到迫害。恍惚心亂的是,心臟生病了。小便已經隱隱作痛的,腎臟生病了。心臟和腎臟都生病了,豈不是津液上引,於是成熟了通往心臟的道路。尋常通向下面的道路,反而不通暢了嗎?不叫做「水氣逆行」而叫什麼呢?

然則陰疼,不於小便前,乃於小便後。何也?夫陰疼於小便前,則為淋證。是溺已至,膀胱道濇而不得出。猶係順中有阻,不為逆也。惟其津液習於上行,偶得下順,旋即掣曳而上。此所以為痛,此所以為逆耳。其用禹餘糧,於水中生土以鎮之。猶是「旣下而復上」之意,竝不他歧也,故獨用焉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疼痛在小便後而不是小便前,那是為什麼呢?如果疼痛在小便前,那就是淋病。這是因為尿液已經到了膀胱,但膀胱通道堵塞,尿液無法排出。這是一種順中有阻的情況,而不是逆流。只有當體液習慣向上流動時,偶爾才能向下順流,但馬上又會被拉扯向上。這就是疼痛的原因,也是逆流的原因。使用禹餘糧,在水中生土來鎮定它。這仍然是「既然已經向下流動,又重新向上流動」的意思,並沒有其他的歧義,所以單獨使用它。

且以為丸,併其質服之。精之至,專之至,正以表是物之能矣。

**紫石英:味甘、**辛,**溫,**無毒。**主心腹欬逆、邪氣,補不足,女子風寒在子宮,絕孕,十年無子,**療上氣、心腹痛、寒熱、邪氣、結氣,補心氣不足,定驚悸,安魂魄,填下焦,止消渴,除胃中久寒,散癰腫,令人悅澤。**久服,溫中、輕身、延年。**生泰山山谷。採無時。長石為之使,得茯苓、人薓、芍藥,共療心中結氣。得天雄、菖蒲,共療霍亂。畏扁青、附子,不欲鮀甲、黃連、麥句薑

白話文:

  1. 紫石英:味道甘甜、辛辣,性溫,沒有毒性。**主治心腹嘔吐、邪氣,補充不足,女子因風寒在子宮,導致絕孕,十年都沒有孩子,可以治療上氣、心腹痛、寒熱、邪氣、結氣,補充心氣不足,安定驚悸,安魂定魄,填補下焦,止消渴,消除胃中的長期寒症,散腫,讓人面容光彩。**長期服用,可以溫暖中氣、減輕體重,延年益壽。**生長在泰山山谷,沒有特定的採集時間。長石為紫石英配伍使用,加入茯苓、人參、芍藥,一起治療心中的結氣。加入天雄、菖蒲,一起治療霍亂。紫石英忌諱與扁青、附子同用,不喜歡鮀甲、黃連、麥句薑。

石英,其色,淡紫不勻。其質,明澈如水晶。隨其大小,皆五稜,兩頭如箭鏃。《嶺表錄異》參《衍義》

白話文:

  1. 紫石英的顏色,是淡紫色,不均勻。它的質地,像水晶一樣透明光亮。無論大小,都是五個棱,兩端像箭鏃。《嶺表錄異》參閱《衍義》

此所謂「以形質與色為治」者。夫石,土之剛,金之未成者也。五,土數也。明澈晶瑩,水光也,石也。而無論大小,咸具五稜,明澈晶瑩,兩端皆銳如箭鏃。則其為自中土而上至肺金,下抵腎水矣。紫,赤黑相兼之色,水中有火,火中有水之象也。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。陰者,比於不足;陽者,比於有餘。

白話文:

  1. 這句話的意思是,用外形和顏色來調整治療疾病。玉石,是土的剛性部分,是金還沒完成的樣子。五,是土的數目。明亮清澈,晶瑩剔透,是水的顏色,也是玉石的顏色。而且無論玉石的大小,都有五個稜角,明亮清澈,晶瑩剔透,兩端都像箭頭一樣尖銳。所以說,玉石是從中土上升到肺金,下降到腎水。紫色,是紅黑色混合的顏色,是水中有火,火中有水的現象。水火代表陰陽的徵兆。陰,比喻不足;陽,比喻有餘。

而明澈晶瑩,固無與於麤濇穢濁之處矣。能於「心腹咳逆邪氣間,補不足」,非入肺而治有餘中不足乎?能於「女人絕孕十年間,除子宮風寒」,非入腎而治不足中有餘乎?但其所以然,則當歸其效於「溫中」。其所以溫中,則為其味甘氣溫也。他石藥皆慓悍,明澈晶瑩者,必不慓悍。

白話文:

  1. 而明澈晶瑩,確實不會與那些粗糙、污穢、混濁的地方毫無關係。能夠在「心腹有氣逆邪氣間,補不足」,不正是進入肺部來治理『有餘中不足』嗎?能夠在「女人絕孕十年間,除子宮風寒」,不正是進入腎臟來治理『不足中有餘』嗎?但其所以如此,則應該歸功於它「溫中」的功效。它之所以能夠溫中,是因為它的味道甘甜,氣味溫和。其他的石類藥物都很剛猛,而那些明澈晶瑩的,必定不剛猛。

故須久服,乃有益耳。雖然,從中宮而上至肺,下抵腎。其所過,豈無藏匿精華之所,顧遂不能兼治之與。故《別錄》,於上,則有「補心氣不足,定驚悸,安魂魄」之功;於下,則有「填下焦,止消渴」之功。然亦皆水中有火、火中有水之證也。統而參之,則其理有比於是者,無不可以意,融會而用之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所以必須長期服用,纔有幫助。雖然如此,從中宮而上到肺,再往下到腎。它的流經之處,難道沒有儲藏精華的地方?只是不能兼治而已。因此《別錄》中提到:在上面,有「補益心氣不足、鎮靜驚悸、安定魂魄」的功效;在下面,有「填補下焦、止消渴」的功效。這些都是水中帶火、火中有水的證據。加以統一起來分析,就會發現其道理與此相似,因此可以憑藉意會融會貫通,並加以應用。

**青石、赤石、黃石、白石、黑石脂等:味甘,平。主黃疸,洩利,腸澼膿血,陰蝕,下血赤白,邪氣,癰腫,疽痔,惡瘡,頭瘍,疥瘙。久服,補髓,益氣,肥健,不飢,輕身,延年。五石脂,各隨五色,補五臟。**生南山之陽山谷中。赤石脂:味甘、酸、辛,大溫,無毒。主養心氣,明目,益精,療腹痛、洩澼、下利赤白、小便利及癰疽瘡痔、女子崩中漏下、產難、胞衣不出。久服,補髓,好顏色,益智,不飢,輕身,延年。生濟南射陽及泰山之陰。採無時。惡大黃,畏芫花白石脂:味甘、酸,平,無毒。主養肺氣,厚腸,補骨髓,療五臟驚悸、不足、心下煩,止腹痛,下水,小腸澼,熱溏,便膿血,女子崩中、漏下、赤白沃,排癰疽瘡痔。久服,安心,不飢,輕身,長年。生泰山之陰。採無時。得厚朴并米汁飲,止便膿。鷹屎為之使。惡松脂,畏黃芩

白話文:

  1. 青石、赤石、黃石、白石、黑石脂等:

味道甘甜,性平。主治黃疸、腹瀉、腸道有膿血、陰莖潰爛、便血赤白、邪氣、癰腫、痔瘡、惡瘡、頭瘡、疥癬。長期服用,可以補益骨髓、增強元氣、強身健體、不感到飢餓、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五種石脂,各自與五臟相應,可以補益五臟。

生長在南山向陽的山谷中。

赤石脂:

味道甘甜、酸味、辛辣,性大溫,無毒。主治養護心氣、明目、益精、治療腹痛、洩瀉、下痢赤白、小便不利以及癰疽瘡痔、女子崩漏、難產、胎盤不下。長期服用,可以補益骨髓、使容顏潤澤、增強智力、不感到飢餓、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

生長在濟南射陽和泰山陰面。

採集沒有季節限制。

與大黃相剋,與芫花相畏。

白石脂:

味道甘甜、酸味、性平,無毒。主治養護肺氣、增強腸道功能、補益骨髓、治療五臟驚悸、虛弱、心下煩悶,止腹痛、水腫、小腸有膿血、熱性腹瀉、便膿血,女子崩漏、漏下、赤白帶下,排膿疽瘡痔。長期服用,可以安神、不感到飢餓、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

生長在泰山陰面。

採集沒有季節限制。

與厚朴、米汁一起服用,可以止便膿。

與鷹屎一起服用,可以增強藥效。

與松脂相剋,與黃芩相畏。

劉潛江述盧子繇之言謂「石中之脂,如骨中之髓,故揭兩石中取之。又必用黏綴脣舌者,以證《本經》之補髓益氣,以謂『髓者,精氣所化,氣化所凝。從陰中畜陽,為化而歸於凝,凝而未離於化』。是以取石中精氣,有若凝為脂者,以對待渙散之氣,不能翕聚而為病。是不特取意於脂,且取其化脂之氣,能為渙散之氣用耳」。

白話文:

  1. 劉潛江談到盧子繇的話說:「石頭中的脂,就像骨髓一樣,所以取石頭中脂時,必須用黏合的石頭,以此來證明《本經》中所說的補髓益氣,因為『髓是精氣轉化而成的,氣化凝結而成的。從陰中蓄積陽氣,變化成精就變成凝固的髓,凝固卻沒有離開變化』。所以取石頭中的精氣,凝結成脂的樣子,以抵抗鬆散的氣,讓鬆散的氣無法聚集而致病。這不僅是取它的脂,而且要取它能凝結成脂的氣,讓它能夠抵禦鬆散的氣。」

予謂「似此體帖物情,固已最為精密。然尚有考索未盡者,則所謂『揭兩石中取之』也」。夫石為藥物,或即石取用,或生於石中,或生於石上,或自石而下垂,或倚石而旁贅,從未有謂「揭兩石中取之」者。旣已有之,安得不求其故。夫云「兩石」,則必同根歧出而相竝。

白話文:

  1. 我認為「像這樣體貼萬物的特性,的確已經十分精細了。但是還有一點考證沒有弄明白,那就是所謂『揭開兩塊石頭中間取出來』的說法」。石頭做藥物,有的直接鑿取石頭來使用,有的生長在石頭縫裡,有的生長在石頭上,有的從石頭上垂下來,有的依附在石頭旁邊生長,從沒有聽說過「揭開兩塊石頭中間取出來」的。既然有了這樣的說法,怎麼能不探究它的緣由呢?如果說「兩塊石頭」,那就一定是同一個根分叉長出來而互相並排著。

云「揭其中取之」,則必分開兩石,脂即在其中。若然,則是脂者,即黏合兩石之膠矣。故其用,宜帖切於氣之同本異趨,相違而不相浹,以為病者。就「補髓益氣」而言,則髓是氣之凝,氣是髓之釋。假使氣不日凝為髓,髓不日釋為氣。則將髓自髓,氣自氣,不相聯而為病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原文提到「揭開中間取它」,這就必須將兩塊石頭分開,脂就在其中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麼脂就是把兩塊石頭黏合在一起的膠了。因此,其用法理應適合於氣的同本異趨、相違而不相浹,而造成疾病的患者。從「補髓益氣」來說,髓是氣的凝聚,氣是髓的釋放。假使氣不每天凝結成髓,髓不每天釋放成氣,那麼髓就會自成髓、氣就會自成氣,不相聯結而形成疾病。

補髓、益氣者,補髓,即所以益氣;益氣,即所以補髓也。就其他主治而言,曰「黃疸、洩利」。夫黃疸者,溼熱內蘊也。溼熱內蘊而能洩利,宜乎鬱蒸不甚,不得成疸矣。乃竟成疸,則非所蘊之溼熱,欲自表出而不達,欲由裏下而不遂耶?用石脂,使之表裏相聯,端可從一路而去也。曰「腸澼膿血」,夫腸澼,是病在氣;下膿血,是病在血。

白話文:

  1. 補髓和益氣,補髓就是以益氣的方法;益氣就是補髓的方法。根據其他的主治來說,「黃疸、洩利」說的那個黃疸的人是濕熱內蘊。濕熱內蘊可以洩利,應該是鬱蒸不甚,不能夠成疸。然而卻真的成疸了,那麼就不是所蘊的濕熱,想要從外顯露而不能夠達到,想要從裏向下而不能夠順遂了嗎?用石脂,讓它表裡相連,完全可以選擇一路而行。說的那個腸澼膿血的人,腸澼是疾病在氣;下膿血是疾病在血。

病旣兼害其氣血,而不能相并,則治氣必遺其血,治血必遺其氣。縱氣血兼治,而無物以聯絡之,其間終有所格而不相謀。何如使之相并,亦從一路去之為愈也。其餘,若陰蝕而下血,旣有赤者,復有白者;邪氣在身而癰腫,旣有疽,復有痔;頭有疕瘍,復有疥瘙。無非同本歧趨,不能歸一之疾。

白話文:

  1. 疾病同時損害氣血,氣血不能互相合作,因此治療氣血的方法,必然會遺漏另一端。即使同時治療氣血,卻沒有介質把氣血連結起來,終會互相隔絕而無法相謀。不如讓他們互相合作,從一個方向治療,這樣纔是比較好的方法。其餘的,像是陰蝕而下血,既有紅色,又有白色的;邪氣在身而癰腫,既有疽,又有痔;頭上有疕瘍,又有疥瘙。這些疾病都是從同一個病根所引起的,卻有不同的表現,不能歸類為同一個疾病。

藉此得匯於一處,乃能專力以化之矣。

就仲景用石脂四方而言。在赤石脂禹餘糧湯,心下痞鞕與下利不止為歧。用瀉心、用下、用理中,皆置若罔聞,則以二物成湯而使并之。設尚不愈,其病已合於一,但利其小便,自能獲效也。在桃花湯,少陰病與小便不利為歧,下利不止與便膿血亦為歧。是以非特用赤石脂,且半整而半末焉。

白話文:

  1. 舉《傷寒論》中仲景使用石脂——四方湯為例。在赤石脂禹餘糧湯中,心下痞鞕與下利不止兩種症狀並不矛盾。仲景並沒有使用瀉心、下利或理中湯等藥方,而是使用赤石脂和牛膝兩味藥材組成的四方湯。如果患者服用四方湯後病情還沒有好轉,則他的病症已經合二為一。只要利其小便,就能夠起到治療效果。在桃花湯中,少陰病與小便不利為一種矛盾,下利不止與便膿血也是一種矛盾。因此,桃花湯中不僅使用赤石脂,還將其一半研成細末,一半不研成細末,以兼治兩種病症。

以并其歧中復有歧,而使乾薑、稉米化之也。在風引湯,癱癇以引與縱為歧,熱以起與落為歧。是以非特用赤石脂,且複以白石脂焉。亦以并其歧中之歧,而仍用乾薑、桂枝輩,去其寒。石膏、寒水石輩,去其熱。且以諸石,銲其浮越也。在烏頭赤石脂丸,心痛與背痛為歧,則亦并之。

白話文:

  1. 即使歧異中又有歧異,也用乾薑和大米來化解。在風引湯中,癱癇把「引」和「縱」視為歧異,「熱」把「起」和「落」視為歧異。因此不單獨使用赤石脂,還兼用白石脂。也就是說要消弭歧異中的歧異,仍然用乾薑、桂枝類藥來除去寒氣。石膏、寒水石類藥來除去熱氣。而且用諸石來焊接它的浮越之氣。在烏頭赤石脂丸中,心痛和背痛是歧異,則同樣把兩者兼並。

而復以烏頭與附子,氣本相屬者,溫其內。即使應於外、通其外,隨使應於中,領椒薑,以除其沉痼堅牢也。然則病之同源,而竝出為害者,何止是數端也。夫亦更究其氣味情性矣。石脂悍而燥,惟水與痰與溼,則能治之。凡火也、燥也、風也,皆非所宜矣。況其質黏,能綴脣舌。

白話文:

  1. 另外,再用烏頭和附子,它們的氣味本就相屬,用來溫暖身體的內部。即使應對外邪,也會隔空傳播,隨之用於身體的內部,通調椒薑,用來消除沉痼堅牢的症狀。那麼,疾病的根源相同,但同時出現危害的,何止這幾種呢?應該更加考察它的氣味和特性。石脂具有悍燥的特性,只有水、痰、溼,才能治療它。凡是火、燥、風,都不適合它。況且它的質地粘稠,能粘滯嘴脣、舌頭。

則凡不任連綴者,得之,反足以句畱病邪矣。

**菊花:味苦、**甘,**平,**無毒。**主風,頭眩,腫痛,目欲脫,淚出,皮肉死肌,惡風,溼痹,**療腰痛去來陶陶,除胷中煩熱,安腸胃,利五衇,調四肢。**久服,利血氣,輕身,耐老,延年。一名節花。**一名日精,一名女節,一名女華,一名女莖,一名更生,一名周盈,一名傅延年,一名陰成。生雍州川澤及田野。正月採根,三月採葉,五月採莖,九月採花,十一月採實,皆陰乾。水、枸杞根、桑根白皮為之使

白話文:

  1. 菊花:味道苦、甘,性情平和,無毒。主治風寒,頭暈,腫痛,眼睛脫落,流淚,皮肉壞死,怕風,溼痹,治療腰痛時而發作,消除腹中煩熱,安腸胃,使五臟通暢,調順四肢。長期服用,能促進血氣運行,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延長壽命。別名為節花。也叫日精,女節,女華,女莖,更生,周盈,傅延年,陰成。生長在雍州的河流湖泊和農田裡。正月採摘根,三月採摘葉,五月採摘莖,九月採摘花,十一月採摘果實,全部陰乾。水、枸杞根、桑根白皮為它做引子。

菊,宿根生苗,春初即芽。莖有稜,嫩時柔,老則鞕,高有至丈餘者。葉綠,形如木槿,尖長而香。性喜陰,惡水,種須高地。初秋烈日,尤其所畏。九月開花,其色不一,其味亦不一。入藥,取色黃白味甘者,花開最久,葉枯不落,花萎不零。《綱目》參《埤雅》

白話文:

  1. 菊花是多年生宿根植物,在早春時開始發芽。菊花莖部有稜角,嫩的時候柔軟,老了就變硬,有的可以長到一丈多高。菊花葉片翠綠,形狀像木槿葉,葉尖長而帶有香味。菊花喜陰怕水,種植時要選擇高燥的地方。初秋時節,菊花最怕烈日曝曬。菊花在九月開花,花色和味道都不盡相同。入藥時,要選擇花色黃白、味道甘甜的菊花。菊花花期最長,葉子枯萎不掉落,花朵凋謝不零落。《綱目》參照《埤雅》的記載。

菊,古作鞠《大戴記》〈夏小正〉「榮鞠」,《小戴記》〈月令〉「鞠有黃華」,釋文「鞠,本又作菊」。鞠,窮也《尚書》〈盤庚中〉「爾惟自鞠自苦」傳,又《毛詩》〈南山〉「曷又鞠止」傳。菊,曷為其義為窮,將無以花事之盡耶?則不可為木芙蓉、薿冬等花言矣。得無以其不結實耶?則不可為宿根繁生言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菊花,古時候寫作鞠。《大戴禮記》〈夏小正〉中提到「榮鞠」,《小戴禮記》〈月令〉中提到「鞠有黃華」,宋代學者洪興祖的注釋寫道「鞠,本又作菊」。鞠,意思是窮,就像《尚書》〈盤庚中〉中說「爾惟自鞠自苦」那樣的解釋,又如《毛詩》〈南山〉中說「曷又鞠止」那般的解釋。菊花,為什麼會以窮(鞠)為義呢?難道是因為它花期結束後就沒有任何精彩的事情發生了嗎?如果是這樣就不能用來形容芙蓉和冬牡丹這類花的情形了。難道是因為菊花不結果實嗎?那這就不能解釋菊花的宿根叢生了。

然則,窮果安在?蓋窮於上者,必反下。「剝」,固九月之卦。菊,正以九月花。過是,即為「復」矣。而婆娑剝盡之在上者,縱枯且萎,仍無所謂「零與落」焉。則謂「能使窮於上之風。若火自熄,而反其脅從之津液於根柢」,詎不可歟!此《本經》主「風頭眩,腫痛,目欲脫,淚出」之義也。菊雖宿根重生,然至三月已後,新根旣成,舊根遂爛。

則謂「其因新根堅固,枯萎自脫」,不可歟?此《本經》主「皮膚死肌」之義也。菊之苗,烈日暴之則萎,潦水漬之則萎,最喜風為之疏蕩,溼為之滋養。則謂「能使風與溼之相侵者,反成相養」,不可歟?此《本經》主「惡風溼痹」之義也。菊之氣,無間莖葉根花;菊之津,尤能上通下達。

白話文:

  1. 所以說「它的根部沒有老根堅固,枯萎之後就自己脫落」,難道不對嗎?這是《本經》記載菊花主治「皮膚死肌」的原因。菊花的幼苗,遇到強烈的陽光暴曬就會枯萎,遇到雨水浸泡也會枯萎,最喜歡風的疏通,濕潤的滋養。那麼說「能夠讓風和濕互相侵犯,反而變成互相滋養」,難道不對嗎?這是《本經》記載菊花主治「惡風濕痹」的原因。菊花的氣味,無論莖葉根花都一樣;菊花的液汁,尤其能上達下達。

此久服之,所以能利血氣,而仲景於侯氏黑散以之為君,治「大風,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,不足」。則風之窮於外而不歸,與窮於上而不歸者,其旨固不殊也。即一端而擴充之,其用不可量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長期服用附子,可以調和血氣。仲景在侯氏的黑散當中,將附子做為主藥,用於治療「大風病,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,不足」的症狀。風邪阻滯於外而不歸於臟腑,與風邪阻滯於上而不歸於臟腑的道理是一樣的。可以從一個角度來擴展運用附子,其效用是不可估量的。

**人薓:味甘,微寒、**微溫,無毒。**主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,開心,益智,**療腸胃中冷、心腹鼓痛、胷脅逆滿、霍亂吐逆。調中,止消渴,通血衇,破堅積,令人不忘。**久服,輕身,延年。一名人銜,一名鬼蓋。**一名神草,一名人微,一名土精,一名血薓。如人形者,有神。生上黨山谷及遼東。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,採根。竹刀刮曝乾,無令見風。茯苓為使,惡溲疏藜蘆。又云「馬藺為使,惡鹹鹵」

白話文:

  1. 人蔘:味道甘甜,性微寒或微溫,無毒。**主要用於補益五臟,安撫精神,穩定魂魄,止驚悸,除邪氣,明目,開心,增益智慧,**治療腸胃中的寒證、心腹鼓脹疼痛、脅肋逆滿、霍亂嘔吐。調節中氣,止消渴,通血脈,破堅積,令人不忘。**長期服用,可以減輕體重,延長壽命。別名有人銜、鬼蓋。**還有神草、人微、土精、血蔘等別名。類似人形的,有靈性。生長在上黨的山谷和遼東。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採收根部。用竹刀刮淨並曬乾,不要讓它見風。茯苓是它的引經藥,它討厭溲疏和藜蘆。又說「馬藺是它的引經藥,討厭鹹鹵」。

人薓,春生苗,多於深山背陰,近椵漆樹下溼潤處。初生小者,三四寸許,一椏五葉。四五年後,生兩椏,尚未有花莖。至十年後,方生三椏。年深者,生四椏。各五葉,中心生一莖。三月、四月開花,細小如粟,蕋如絲,紫白色。秋後結子,或七八枚,如豆,生青熟紅,自落。根如人形者,有神。《圖經》

白話文:

  1. 人薓是一種春生植物,多生長在深山背陰的地方,靠近椵漆樹下潮濕的地方。剛發芽時很小,只有三四寸左右,每根枝條上有五片葉子。四年五年後,枝條長成兩根,但還沒有花莖。直到十年後,枝條才長成三根。年紀大的植株,枝條長成四根。每根枝條上有五片葉子,中間長出一根莖。三月、四月開花,花朵細小如粟米,花蕊如絲,花色為紫白色。秋天後結果,果實有七八枚,形狀如豆子,顏色由青綠色變成熟紅色,然後自然掉落。根部像人一樣,有神性。《圖經》

凡物之陰者,喜高燥而惡卑溼;凡物之陽者,惡明爽而喜陰翳。人薓,不生原隰汙下,而生山谷,是其體陰。乃偏生於樹下,而不喜風日,是為陰中之陽。在人身,五臟之氣,以轉輸變化為陽,藏而不洩為陰。何者?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心主運量,肝主疏洩,此臟氣之變化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所有具有陰特性的東西,喜歡高燥的地方而不喜歡低窪潮濕的地方;所有具有陽特性的東西,討厭明亮爽朗的環境而喜歡陰暗的地方。蕨類植物不生長在平原、沼澤、低窪潮濕的地方,而生長在山谷中,這是因為它的本性屬於陰。但蕨類植物卻偏愛生長在樹下,而不喜歡風和太陽,這是因為它雖然是陰性的,但卻有陽性的一面。在人體內,五臟之氣通過相互轉化、輸布而表現出陽性,而藏而不洩則表現出陰性。具體是怎樣的呢?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心主運量,肝主疏洩,這都是臟腑之氣的變化。

肺藏魄,肝藏魂,心藏神,腎藏精,此臟氣之藏守也。唯人薓為陰中之陽,其力厚,其性醇。故舉「安精神、定魂魄而補五臟」之徵驗,具矣。然人自有生已後,皆賴後天,以培先天。精神魂魄,稟於先天者也;轉輸變化,得於後天者也。人薓,雖力厚氣醇,終不能越後天,直入先天。

白話文:

  1. 肺臟收藏魄,肝臟收藏魂,心臟收藏神,腎臟收藏精,這都是臟腑精氣的收藏和守護作用。只有人參是陰中之陽,它的力量厚實,特性醇厚。因此,提到「安撫精神、安穩魂魄,並補益五臟」的驗證,已經很完整了。然而,人從出生以後,都依靠後天來培育先天。精神魂魄,是稟受於先天的;轉化變化,則得益於後天。人參,雖然力量厚實,氣味醇厚,但終究不能超越後天,直接進入先天。

且其色黃味甘,氣涼質潤,正合中土脾臟之德。故首入脾,而倉廩崇矣。次入肺,而治節行矣。次入腎,而作強遂矣。次入肝,而謀慮定,驚悸除,目明矣。次入心,而神明固,心開智益矣。愈傳,效愈著者,則以先得者尚麤,彌久而益精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這種藥材的顏色是黃色的,味道甘甜,藥性涼爽質地滋潤,正好符合中土脾臟的特性。所以它首先進入脾臟,脾氣便充足了。然後進入肺臟,肺臟的功能就能得到調整了。然後進入腎臟,腎臟的功能就能得到增強了。然後進入肝臟,肝臟的功能就能得到平定,驚悸的症狀也能消除,視力也能得到改善了。然後進入心臟,心臟的功能就能得到鞏固,心靈也能得到開拓,智慧也能得到增長了。藥材的效果越傳越明顯,那是因為最初獲得的藥材還比較粗糙,時間越久,藥材的品質就越好。

人薓之治,《別錄》以《本經》「除邪氣」一語,宣譯之。在仲景書,則如茯苓四逆湯吳茱萸湯附子湯烏梅丸之主「腸胃中冷」也。黃連湯大建中湯、茈胡桂枝九痛丸之主「心腹鼓痛」也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薓湯、人薓湯之主「胷脅逆滿」也。四逆加人薓湯、理中丸之主「霍亂」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《別錄》引述《本經》的「除邪氣」一語,來解釋人薓的治療功效。在仲景的醫書中,人薓也被用於治療腸胃中冷的狀況,例如茯苓四逆湯、吳茱萸湯、附子湯、烏梅丸等;用於治療心腹鼓痛的狀況,例如黃連湯、大建中湯、茈胡桂枝、九痛丸等;用於治療胷脅逆滿的狀況,例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薓湯、人薓湯等;用於治療霍亂的狀況,例如四逆加人薓湯、理中丸等。

薑黃連黃芩人薓湯、竹葉石膏湯大半夏湯橘皮竹茹湯、麥虋冬湯、乾薑半夏人薓丸、竹葉湯之主「吐逆」也。半夏、生薑二瀉心湯薯蕷丸之主「調中」也。白虎加人薓湯、小茈胡加人薓湯之主「消渴」也。炙甘草湯、通衇四逆湯溫經湯之主「通血衇」也。旋覆花代赭石湯、鼈甲煎丸之主「破堅積」也。

白話文:

    • 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、石膏湯、竹葉石膏湯、大半夏湯、橘皮竹茹湯、麥門冬湯、乾薑半夏人參丸、竹葉湯的主要功效是「止嘔吐」。
  • 半夏、生薑二瀉心湯、薯蕷丸的主要功效是「調中止瀉」。
  • 白虎湯加人參湯、小柴胡湯加人參湯的主要功效是「消渴症」。
  • 炙甘草湯、通竅四逆湯、溫經湯的主要功效是「通血脈」。
  • 旋覆花、代赭石湯、鼈甲煎丸的主要功效是「破堅積」。

似盡之矣而未也,如桂枝新加湯、小茈胡湯、小茈胡諸加減湯、侯氏黑散、澤漆湯,終不可不謂之「除邪氣」耳。然有邪氣而用人薓者,其旨甚微。故小茈胡湯證,若外有微熱,則去人薓。又桂枝湯加人薓、生薑,不曰「桂枝湯加人薓」,而曰「新加」,則其故有在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上述的各種治療方法看似已經很全面了,但其實還沒有,像桂枝新加湯、小柴胡湯、小柴胡諸多加減湯、侯氏黑散、澤漆湯,最終都還是可以歸類為「驅除邪氣」而已。但是在有邪氣的時候使用人參,用意非常微妙。因此,小柴胡湯證,如果外表稍有發熱,那麼就去除人參。還有桂枝湯加上人參、生薑,並不是說「桂枝湯加上人參」,而是說「新加」,這其中是有原因的。

徐洄溪曰「古人曲體病情,至精至密,知病有分有合。合者,邪正并居,當專於攻散;分者,邪正相離,有虛有實。實處宜瀉,虛處宜補。一方之中,兼用無礙,且能相濟」。觀論中「發汗後,身疼痛,衇沉遲」及「外有微熱」二語,則執其兩端,病情已無可逃矣。夫始,本不用人薓,以下後,虛甚邪微。

白話文:

  1. 徐洄溪說:「古人對於身體狀況的研究,精確而具條理,知道病情有分有合。合病,是邪正併存,必須專注於驅邪散邪;分病,是邪正分離,有虛實之分。對於實邪的部位,應該瀉去;對於虛弱的部位,應該補益。在一方藥物中,兼用多種藥物不會互相妨礙,而且能互相增益效果」。觀察論證中「發汗後,身體疼痛,脈象沉遲」和「外表稍有發熱」這兩句話,那麼就掌握了病情兩端的線索,病情已經無可逃脫了。本來,一開始根本不用人參,在發汗後,身體虛弱,邪氣微弱。

邪因虛陷而用之,是始合而終分也;本應用人薓,因外有微熱而不用,是尚合而未分也。雖然,小茈胡湯證何以知為「邪與正分」?蓋亦以「外有微熱」知之。夫寒時,但寒不熱。熱時,但熱不寒。寒熱分明,謂之「往來寒熱」。若外有微熱,則寒時,仍有微熱。熱時,仍有微寒。

白話文:

  1. 由於身體虛弱而使用藥物,這是開始結合但最終分開的例子;本來應該使用人參,但由於有輕微發熱而沒有使用,這是仍然結合但沒有分開的例子。儘管如此,小柴胡湯的證據如何知道是「邪與正分」?這也是由於「外有微熱」而知道的。在寒冷的時候,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。在發熱的時候,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。寒熱分明,稱為「往來寒熱」。如果外有微熱,那麼在寒冷的時候,仍然有微熱。在發熱的時候,仍然有微寒。

此所謂「表證不罷,邪氣尚混合不分」。邪氣混合不分,而可用人薓哉!此表證用薓之微旨,所當深察明辨者。

有表證者,不得用人薓,旣知之矣。白虎加人薓湯證,一則曰「時時惡風」,再則曰「背微惡寒」。獨非表證耶?然此,亦可以分合言也。在小茈胡證,云「渴者,去半夏,加人薓半倍」。夫表證不渴,渴則風寒已化,邪正分矣。矧往來寒熱,但惡熱,不惡寒,較之發熱惡寒者,本自有間,焉得不為邪正已分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出現了表證,就不能使用人薓,這一點大家都已經知道了。白虎加人薓湯證,一方面說「時常畏懼風」,另一方面又說「背部怕寒」。這難道不是表證嗎?但是,這也可以從分和合的角度來說。在小柴胡證中,說「口渴的,去掉半夏,加入人薓的劑量加倍」。表證不會口渴,口渴則表示風寒已經消散,邪正已經分明。何況有往來寒熱的,只怕熱,不怕冷,相比於發熱怕冷的人,本就有區別,怎能不認為是邪正已經分明瞭呢?

故曰「傷寒,衇浮,發熱,無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薓湯主之」,可見白虎加人薓湯之治,重在渴也。時時惡風,則非常常惡風矣。背微惡寒,則非徧身惡寒矣。常常惡風,徧身惡寒者,謂之表證;時時惡風,背微惡寒者,表邪已經化熱,特尚未盡耳,謂之「無表證」可也。然據此,則熱邪充斥,津液消亡,用栝蔞根,生津止渴,可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因此說:「傷寒,浮脈,發熱,不流汗,其表證沒有消退的,不能用白虎湯。口渴想喝水,沒有表證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」,可以看出白虎加人參湯的治療,重點在於口渴。時時怕風吹,就不是一般的怕風了。後背微微怕冷,就不再是全身都怕冷了。常常怕風吹,全身都怕冷的,稱為表證;時時怕風吹,後背微微怕冷的,表邪已化為熱,只是還沒有完全化熱,稱為「無表證」也可以。然而根據這條理論,則熱邪充斥,體內津液耗損,用冬瓜根,生津止渴,是可以的。

何得必用人薓?《靈樞》〈決氣篇〉「腠理發洩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」。津為水,陰屬也,能外達上通,則陽矣。夫是之謂「陰中之陽」,人薓亦陰中之陽。惟其入陰,故能補陰。惟其為陰中之陽,故能入陰,使人陰中之氣,化為津,不化為火。是非栝蔞根可為力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為什麼一定要用人薓呢?《靈樞》〈決氣篇〉說:「腠理舒展發洩,汗水湧出,便是津液。」津便是指水,水是屬陰的,如果它能夠外達而上通於陽,就成為了陽了。這就是所謂的「陰中之陽」,人薓也是屬於陰中之陽。正因為它能進入陰,所以能補陰。正因為它是陰中之陽,所以能進入陰,使人體陰中之氣轉化成津液,而不致化為火氣。所以不是栝蔞根能夠勝任的。

表裏相混難分,莫過於桂枝人薓湯證;裏證寒熱難分,莫過於黃連湯證。而皆用人薓,則以中氣不能自立,故也。夫中氣者,脾氣也。五味入胃,俱賴脾氣為之宣布。溫涼寒熱,各馴其性;酸苦辛鹹,各得其歸。今者,寒自為朋,熱自結隊。如桂枝人薓湯證之外熱內寒,黃連湯證之上熱下寒,各據一所,而不相合。

白話文:

  1. 在中醫的病症中,表裏證狀交雜難以區分的,沒有比桂枝人薓湯證更典型的了;裏證寒熱難以區分的,沒有比黃連湯證更典型的了。而這兩種病證都使用人薓,是因為中氣不能自立的緣故。中氣,就是脾氣。五味進入胃中,都依靠脾氣來運化。溫、涼、寒、熱,各按其特性而運行;酸、苦、辛、鹹,各得其歸宿而收藏。現在,寒氣自成一派,熱氣自成一黨。如桂枝人薓湯證的外熱內寒,黃連湯證的上面有熱,下面有寒,各據一方,而互不相容。

若非乾薑、甘草之振作中陽,即繼人薓之沖和煦育,何以使之和合耶?夫始不相合,則終必相離。雖有桂枝之驅寒,黃連之洩熱,不得其樞,以應環中,仍必寒與熱相攻,正與邪俱盡,潰敗決裂,不死不已矣。理中丸下加減法,云「腹痛者,加人薓」。今黃連湯證有腹痛,而桂枝人薓湯證反無。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不使用乾薑、甘草來振奮陽氣,即使使用人參、白朮來調和陰陽,又怎麼能使正氣與邪氣和合呢?如果一開始不能和合,最後一定會分離。即使使用了桂枝來驅寒,黃連來洩熱,如果不找到關鍵原因,即使應對適當,寒與熱仍然會互相攻伐,正氣與邪氣一起耗盡,就會潰敗決裂,不生不死。理中丸的加減方指出:「腹痛的患者,加入人參、白朮。」現在黃連湯的證狀有腹痛,而桂枝人參白朮湯的證狀卻沒有。

則以再三下後,寒氣內陷,正如霍亂之寒多,而無事別腹之痛與不痛矣。《別錄》曰「療腸胃中冷、心腹鼓痛」,可見腸胃中不冷。雖心腹鼓痛,亦非人薓所宜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於是,再三服藥後,寒氣侵入體內,就像霍亂之寒多,但沒有其他部位的疼痛或不痛。《別錄》說「治療腸胃中寒冷、心腹鼓脹疼痛」,可見腸胃中不寒冷。雖然心腹鼓脹疼痛,也不是人薓合適的藥物。

用人薓之道,非特表邪不分者,不可用。凡表證已罷,內外皆熱,虛實難明者,尤不可用。在《傷寒論》中,「三陽合病用白虎湯證」及「小茈胡湯,胷中煩而不嘔」兩條,可按也。夫人薓於熱盛而虛者可用,實者不可用。「腹滿,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」,則非虛矣,故但用白虎不用人薓。

白話文:

  1. 使用人參的方法,不應限定表邪和裡熱,需要分清楚病情,不可一刀切。如果表證已經消除,內熱外熱並存,虛證與實證難以區分的時候,就不能服用。在《傷寒論》中,「三陽合病用白虎湯證」和「小茈胡湯,胷中煩而不嘔」兩條,可以引用。參須用在熱盛而虛的人身上,對於實證的人不能用。如果「腹滿,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」,這就不是虛證了,所以只能用白虎湯,不能用人參。

煩者,邪聚於上;嘔者,邪得洩越。邪聚於上而得洩越,不可謂實;邪聚於上,不得洩越,烏可謂虛?故用小茈胡湯,必去半夏、人薓,加栝蔞實矣。要之,凡用人薓,必究病之自表、自裏。病自表者,避忌之旨如上。其不由表者,若霍亂之寒多,用理中丸,腹痛更加之。雖頭身疼痛、發熱,無所顧忌。

白話文:

  1. 煩躁的人,邪氣聚集在上面;嘔吐的人,邪氣得到舒展。邪氣聚集在上面,還能夠舒展,怎麼能說是實證呢?邪氣聚集在上面,得不到舒展,怎麼能說是虛證呢?所以用小茈胡湯,一定要去除半夏和人參,加上栝蔞就是實證了。總之,凡是用人參,一定要探究疾病是從表證還是裡證引起的。病從表證引起的,避忌的原則如上所述。不從表證引起的,比如霍亂寒證多,服用理中丸,腹痛加劇。即使頭身疼痛、發熱,也不用顧忌。

如胷痹之心中痞氣,氣結在胷,胷滿,脅下逆搶心,亦絕不懼補益。此仲景深明《本經》「除邪」之妙奧,學者可不深體之乎!

白話文:

  1. 如果患有肋骨疼痛的人胸中有瘀氣,瘀氣凝聚在肋骨處,造成肋骨脹滿,兩脅下部的氣往上沖到胸部,這種情況下,即使服用補養身體的藥物也不會有所擔心。這是仲景深刻理解《本經》關於「除邪」的精妙奧祕,做學問的人不應深刻地理解他嗎!

辛卯夏初,予治兩人病,一人脾腎本虛,動輒氣逆痰湧而厥。是時,偶感寒溼,微熱惡寒。他醫與九味羌活湯,遂厥。厥甦後,下利,呃逆,煩躁,不得眠。予與茯苓四逆湯三劑,後轉為陽明證,壯熱,煩渴,腹滿,得大便而解。一人腎亦虛,得風溼相搏,徧身疼痛證,醫與搜風補腎,痛益劇。

白話文:

  1. 辛卯年的盛夏時節,我治療過兩個人的病,其中一人脾腎原本就很虛弱,稍有動作就會氣逆痰湧而昏厥。當時,他偶然感受了寒濕之氣,出現了輕微的發熱惡寒的症狀。其他醫生給他服用了九味羌活湯,結果導致他昏厥。昏厥後醒來,出現了腹瀉、打嗝、煩躁、不能入睡的症狀。我給他服用了茯苓四逆湯三劑,後來轉變為陽明病證,出現了高熱、煩渴、腹脹的症狀,大便後症狀有所緩解。另一個人腎也虛弱,又受了風溼之邪的侵襲,出現了全身疼痛的症狀,其他醫生給他服用了搜風補腎的藥物,結果疼痛加劇。

予與布氣二劑,痛已。而形候大虛,氣纔相屬,重與理中湯加附子,得大汗而解。門人問此二病,始皆治表非法致變。其後,旣得溫通,又何一傳陽明,一從太陽解也。予謂「此即汗後、下後之別」。從太陽解者,其先,本未嘗誤,特調劑未得當耳。故恃溫托之力,邪復外越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我給予了扶正固表的中藥二帖,患者的疼痛已經消失了。但是患者的形體和脈象都非常的虛弱,元氣勉強維持著,我又給他服用了理中湯加附子的中藥,讓他出了一身大汗,病情才得以解決。我的學生問道,這兩種病症,開始都是治表不當而導致了病情變化。後來,既然已經獲得了溫通治療,為什麼一是轉變為了陽明病,一是從太陽病解除了呢?我說:「這就是汗後和下後的區別。」從太陽病解除了的病人,一開始,本來就沒有誤診,只是調整劑量沒有得當罷了。所以依靠溫補的力量,邪氣又向外越出去了。

其一本感寒溼,以生地、黃芩、梔子,更益其寒,烏能不下利?旣已下利,則表邪已從之陷。表邪旣陷,焉能復出於表。不傳陽明,如何得解。是本不得用人薓,但其人過虛,不藉人薓,不能禁附子之辛烈走竄。然所以傳陽明者,實人薓有以致之也。不當用之中,有當用焉如此者。

白話文:

  1. 其中一例是感受寒濕,用了 生地、黃芩、梔子,更加劇了寒濕,怎麼能不上吐下瀉?既然已經下吐下瀉了,那麼表面的邪氣就已經陷入了裡面。表面的邪氣已經陷入了裡面,又怎麼能再出來呢。不傳到陽明經,怎麼能解除病情呢。本例中不應該使用人蔘,但患者身體過於虛弱,如果不藉助人蔘的幫助,是不能夠約束住附子的辛烈藥性,以致藥物在體內亂竄。然而之所以會傳到陽明經,實際上是人蔘促成的。不應該用的藥物中,有應該像這樣用的。

新加湯、白虎加人薓湯、小茈胡湯、桂枝人薓湯、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、吳茱萸湯、乾薑黃芩黃連人薓湯、理中丸、竹葉石膏湯證,因有表證而用人薓三兩。甚者,加至四兩半。旋覆花代赭石湯、黃連湯、炙甘草湯、附子湯,用人薓二兩。茈胡加龍骨牡蠣湯、茈胡桂枝湯,一兩半。

白話文:

    • 新加湯、白虎加人參湯、小柴胡湯、桂枝人參湯、半夏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、吳茱萸湯、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、理中丸、竹葉石膏湯證,因為有表證所以使用人參三兩。嚴重的,加到四兩半。
  • 旋覆花代赭石湯、黃連湯、炙甘草湯、附子湯,使用人參二兩。
  •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、柴胡桂枝湯,一兩半。
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薓湯、茯苓四逆湯、四逆加人薓湯,一兩。茈胡加龍骨牡蠣湯及茈胡桂枝湯,以小茈胡之半者不論,其餘皆虛多於邪,用之反少者。「少用壅滯,多用宣通」之說,豈誠有所本耶?是殆不然。邪盛,則開解藥亦多。人薓若少,則不足以駕馭,此所以多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、茯苓四逆湯、四逆加人參湯,各一兩。茈胡加龍骨牡蠣湯和茈胡桂枝湯,若以小茈胡的劑量的一半來計算,其他方劑的藥材重量都是虛的多,邪的少,即使用之少,但療效卻少的說法,豈有依據嗎?這顯然不對。邪氣盛的,開解藥就多。人參如果放少,就不足以駕馭其他藥物,所以才用得多。

在補劑中,止欲其與他物相稱,偏重則必有所壅遏,謂之「宣通」,可乎!藉人薓之宣通,在《傷寒論》中,莫過於通衇。試觀炙甘草湯,治衇結代。通衇四逆湯,治利止衇不出。四逆加人薓湯,治衇微。皆不尚多,概可知矣。雖然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,不用人薓,則以下利故。

白話文:

  1. 在使用補劑時,要避免與其他藥物相衝突,如果偏重一方,必然會造成某一方面受阻,稱之為「宣通」,可以嗎?在《傷寒論》中,藉助人參的宣通作用最為明顯的就是通衇。

例如:

  1. 炙甘草湯,治療衇結代。
  2. 通衇四逆湯,治療利止衇不出。
  3. 四逆加人參湯,治療衇微。

這些方劑都不用很多藥物,由此可知,宣通的作用很顯著。雖然白通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沒有用人參,但因為是針對下利,所以也不需要用人參。

下利何以不用人薓?則以通衇四逆湯、白通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證,皆陰氣內盛為下利,格陽於外為面赤。是因陰逆而陽衰,較之中陽自衰者,有間。故利止,旋即加薓。若早用人薓,正恐其入陰,化陰中之陽為津。如止小茈胡證之渴者,豈不正相反耶?

白話文:

  1. 為什麼下痢不能用人參呢?因為像通衇四逆湯、白通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的證候,都是因為陰氣在內部旺盛而造成下痢,阻隔陽氣在體外,所以才會面紅。這是因為陰氣逆阻而陽氣衰弱,和中陽本身衰弱的情況有差別。所以下痢一停止,就立刻加上人參。如果太早用人參,恐怕會進入陰中,把陰中的陽氣轉化成津液。就像止住小柴胡湯證的口渴一樣,難道不是恰恰相反嗎?

乾薑黃連黃芩人薓湯、半夏瀉心湯,嘔者,用人薓多。欲嘔者,用人薓少。是人薓之治嘔,有專長矣。故凡嘔而胷滿者吳茱萸湯證,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證,嘔而發熱者小茈胡湯證,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證,皆用人薓,抑皆不少用至三兩。況旋覆代赭湯、生薑瀉心湯,以乾噫而用。

白話文:

  1. 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四味藥組成的湯劑,半夏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四味藥組成的湯劑,嘔吐者,用人參的比例較多。想要嘔吐者,用人參的比例較少。這是人參與嘔吐有關的治療方法,有專門的治療效果。所以凡是嘔吐、腹脹滿的人,用吳茱萸湯來治療;嘔吐、腸鳴、心下痞滿的人,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;嘔吐並發熱的人,用小半夏湯來治療;胃氣上逆嘔吐的人,用大半夏湯來治療,這些方劑都用人參,抑或多少用至三兩。再者,旋覆代赭湯、生薑瀉心湯,因為乾噫而用人參。

橘皮竹茹湯,以乾噦而用。吳茱萸湯,以乾嘔而用。何獨甘草瀉心湯證,有乾嘔,不用人薓?是許氏內臺方,甘草瀉心湯中有人薓,為不韙矣。嘔家不用人薓,有表邪方實者葛根湯證,裏熱正盛而不渴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證,飲在膈上者小半夏湯、豬苓湯等證。且陽明證及妊娠,例不用人薓,惟嘔則用之吳茱萸湯、乾薑半夏人薓丸證。

白話文:

  1. 橘皮竹茹湯,是用於乾噦的。吳茱萸湯,是用於乾嘔的。為什麼只有甘草瀉心湯證,有乾嘔,卻不用人薓?原來許氏內臺方,甘草瀉心湯中有個人薓,這是醫書中之錯誤。嘔家不用人薓的,有表邪方實的葛根湯證,裏熱正盛而不渴的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證,飲在膈上的小半夏湯、豬苓湯等證。另外,陽明證及妊娠,一般不用人薓,只有嘔吐時用的吳茱萸湯、乾薑半夏人薓丸證用得到它。

蓋嘔者,脾胃虛弱,更觸邪氣也。人薓,色黃氣柔,味甘微苦。惟甘,故補益中宮。唯苦,故於虛中去邪。嘔之必用人薓以此。「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,渴不解,衇洪大者,白虎加人薓湯主之」、「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疼,衇沉者,附子湯主之」,則寒邪熱邪之盛,皆可用人薓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嘔吐是脾胃虛弱,又受到邪氣侵犯所致。人蔘,色黃氣柔,味道微苦甘甜。由於甘甜,所以可以補益中宮。由於微苦,所以能夠去除虛體內的邪氣。治療嘔吐時,一定要用人蔘,原因在此。「服用桂枝湯後,大汗淋漓,煩躁不安,口渴不解,大便稀溏的人,服用白虎湯加上人蔘湯治療」,“少陰病,身體疼痛,手腳冰冷,骨節疼痛,大便溏稀的人,服用附子湯治療”,無論是寒邪還是熱邪盛行,都可以使用人蔘。

「大病差後,喜唾,久不了了者,胃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」、「傷寒,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,欲吐者,竹葉石膏湯主之」,則病後陰虛、陽虛,皆可用人薓矣。蓋惟其氣沖和,而性渾厚,能入陰化陽。故入寒涼隊中,則調中止渴。入溫熱隊中,則益氣定逆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「大病痊癒後,經常吐口水,並且長時間無法停止,這是因為胃裡有寒氣,應該用丸藥來溫暖胃,適合服用理中丸」。「傷寒病好了以後,身體虛弱、氣很弱、氣往上衝,還有想吐的感覺,這時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。」,那麼生病後陰虛、陽虛,都可以使用人參了。它能使氣息平和,性情溫和,可以入陰化陽。所以在涼性藥材中,可以調中止渴。在熱性藥材中,可以益氣定逆。

乃偏執一見者,或以謂「肺熱,還加傷肺」,則必不可用。或以謂「養正,邪自除」,則無不可用。左右之者,入主出奴,使人無可適從。或者調停其間,謂「人薓能治虛熱,不能治虛火」,仍是模稜之說。豈知在上病之動者,寒熱皆治之。如白虎加人薓湯、理中丸、竹葉石膏湯等證,有渴、吐及唾,皆動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有些人偏執的只考慮一面,或者認為「肺熱,再服用人薓湯會傷害肺」,所以一定不能用。或者認為「養正氣,邪氣自然消除」,所以沒有什麼不能用的。左右猶豫的人,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,導致人們無所適從。還有人調和其中,認為「人薓湯只能治療虛熱,不能治療虛火」,這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說法。難道不知道對於上半身疾病發動的狀況,寒證和熱證都可以用人薓湯治療嗎?例如白虎加人薓湯、理中丸、竹葉石膏湯等藥方,如果有口渴、嘔吐和唾液多的症狀,都是發動的表現。

在下病之靜者,亦治之。如附子湯證之不動是也。在上病之靜者,不治。如諸在表,當發汗解肌證,及結胷、痞氣、停飲等候,是也如半夏瀉心、旋覆花代赭石湯等證,以嘔、噫而用。在下病之動者,亦不治。如諸下利證,是也四逆、白通、赤石脂禹餘糧、桃花、白頭翁、黃芩、真武等湯,四逆散證,皆不用。唯通衇四逆湯下加減,云「利止,衇不出者,加人薓」,乃其證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對於疾病的靜止狀態,也需要進行治療。就像附子湯的證候,一動不動,就需要治療。對於疾病的靜止狀態,不需治療。就像表證,需要發汗解表的證候,以及結胸、痞滿、停飲等證候,就像半夏瀉心湯、旋覆花代赭石湯等證候,用嘔吐、噫氣來治療。對於疾病的活動狀態,也不需要治療。就像各種腹瀉的證候,四逆、白通、赤石脂、禹餘糧、桃花、白頭翁、黃芩、真武等湯,四逆散的證候,都不需要治療。只有通衇四逆湯可以加減,說「腹瀉停止,腸鳴不出,加人薓」,纔是它的證候。

惟旣吐且痢者,多治之如四逆加人薓、理中、吳茱萸湯等證。則以上下不守,屬中宮潰敗,須急急用薓,不可以上下動靜,一概論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那些既吐又瀉的病人,通常會採用各種治療方法,包括治療「四逆」的湯藥(如四逆湯、四逆散等)、加入人參、防風、白朮和甘草的湯藥(如理中湯等)、以及加入吳茱萸的湯藥(如吳茱萸湯等)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這種既吐又瀉的狀況是上下失守,以致於脾胃敗潰所引起的。因此,我們必須趕快使用防風,而不能根據病人的上下動靜來概括地論治。

凡論藥之用,有求之本處可通,他處不可通者;有求之傷寒可通,雜證不可通者。惟人薓,所謂「上動下靜」者,則無是也。「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,止逆,下氣,麥虋冬湯主之」、「胷痹,心中痞氣,氣結在胷,胷滿,脅下逆搶心,人薓湯亦主之」、「胷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寒,上衝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,不可觸近者,大建中湯主之」,非病在上而動者乎!諸下利氣,氣利,下利膿血,下利清榖,熱利下重,下利欲飲水證,非病在下而不靜者乎?獨九痛丸治九種心疼,其病在上,不可不謂之靜。但所與共者,狼牙、巴豆,皆非常用之品,則不得以常情測之。

白話文:

  1. 無論藥物用法,有可在身體某部位使用,但不能在其他部位使用的;有可在傷寒時使用的,但不能在其他疾病時使用。只有人參,所謂「上動下靜」,則沒有這種情況。「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,止逆,下氣,麥門冬湯主之」、「胸脇痹痛,心中痞氣,氣結在胸脇,胸脇脹滿,脅下逆搶心臟,人參湯也主之」、「胸脇中大寒疼痛,嘔吐不能飲食,腹中寒冷,向上衝擊皮膚隆起,出現的膿瘡有頭有腳,上下疼痛,不能觸近者,大建中湯主之」,這些疾病難道不是在上部而動的嗎?各種下利氣藥,氣利則下利膿血,下利清榖,熱利則下重,下利想要喝水證,這些疾病難道不是在下部而不靜的嗎?只有九痛丸治療九種心痛,其病在上,不能不說是靜的。但與之一起使用的,狼牙、巴豆,這些都是非常用的藥物,所以不能以平常的情理來衡量。

矧其方下,注云「治連年積冷,流注,心胷痛,竝冷衝上氣,落馬墜車血疾等」,則仍不得不謂之動矣。蓋其用人薓,乃使「跋扈者將兵」,而以「純厚長者監之」之術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況且在中藥方劑下邊,註解說「治療連續多年的風寒,關節疼痛、流動、胸中氣悶,以及因風寒引起的上氣、落馬墜車導致的血液疾病等」,那麼,就不能不說它具有振動的功能了。

烏梅丸、侯氏黑散、薯蕷丸、竹葉石膏湯、溫經湯,皆有人薓。但其任退在偏裨,似不得與他方竝論,然亦有可言者。烏梅丸中,居君藥三之一。侯氏黑散,十二之一。薯蕷丸,四之一。竹葉石膏湯,亦三之一。謂之「偏裨」,可也。溫經湯,仍居三之二,謂之「偏裨」可乎?雖然,其入氣藥中,則和合而生氣;入血藥中,則歸陰而化氣;入風藥中,則隨所至而布氣。終不得謂之偏裨也。

白話文:

  1. 烏梅丸、侯氏黑散、薯蕷丸、竹葉石膏湯及溫經湯,都有加入人參。但是人參在這些藥方中的地位比較次要,好像不能與其他主要藥物並論,但還是值得討論一下。烏梅丸中,人參佔的三分之一。侯氏黑散中,人參佔的十二分之一。薯蕷丸中,人參佔的四分之一。竹葉石膏湯中,人參也佔三分之一。說人參在這些藥方中是「次要的」,是可以的。溫經湯中,人參仍然佔三分之二,還能說它是「次要的」嗎?儘管如此,人參加入氣藥中,就能和合生成氣;加入血藥中,就能歸陰化氣;加入風藥中,就能隨風藥所到之處佈散精神。所以,始終不能說人參是次要的。

且烏梅丸中,用寒藥為君。竹葉石膏湯中,用寒藥甚多。而溫經湯,以熱藥為君。薯蕷丸之補瀉錯雜,侯氏黑散之收散竝行。非人薓,則其力不齊,而互相違拗者,有之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烏梅丸中,將寒藥作為君藥。竹葉石膏湯中,用了很多寒藥。而溫經湯,則以熱藥為君藥。薯蕷丸的補瀉錯雜,侯氏黑散的收斂和發散同時進行。如果不是本草綱目,那麼它們的力量就不均勻,互相矛盾的情形,也是有的。

**天虋冬:味苦、**甘,**平、**大寒,無毒。**主諸暴風溼偏痹,強骨髓,殺三蟲,去伏尸,**保定肺氣,去寒熱,養肌膚,益氣力,利小便,冷而能補。**久服,輕身,益氣,延年,**不飢。**一名顛勒。**生奉高山谷。二月、三月、七月、八月採根,暴乾。垣衣、地黃為之使,畏曾青

白話文:

  1. 天虋冬:味道苦、甘,性寒,沒有毒性。可以治療急性風濕性偏癱,強壯骨髓,殺死體內寄生蟲,去除伏屍,保定肺氣,去除寒熱,保養肌膚,增強體力,利尿,有補益的作用。長期服用,可以減輕體重,增強體力,延年益壽,不感覺飢餓。別名為顛勒。生長在高山和山谷中。在二月、三月、七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垣衣、地黃可以作為輔助藥材,忌用曾青。

天虋冬,春生蔓,大如釵股,高至丈餘。葉如茴香,極尖細而疏滑,有逆刺。亦有澀而無刺者,則其葉,如絲而細散。其實一物也。夏生細白花,亦有黃色、紫色者。秋結黑子,在其根枝旁。入伏後,則無花暗結子矣。根白色或黃紫色,圓實如手指,長二、三寸大者為勝。一科一、二十枚同撮,頗與百部根相類。

白話文:

  1. 天門冬,春天生長藤蔓,粗大如釵股,可以長到一丈多高。葉子像茴香,非常尖細而光滑,葉緣有逆刺。也有葉子澀而沒有逆刺的,它的葉子像絲一樣細而散。其實它們都是同一個品種。夏天長細小的白色花朵,也有黃色或紫色的。秋天在根莖旁結出黑色果實。入伏後,就不開花,而是暗地裏結出果實了。根是白色的或黃紫色的,圓而實,像手指一樣,長二三寸,大的為好。一科有一二十個根莖一起生長,很像百部根。

洛中出者,大葉麤榦。嶺南出者,無花。餘無他異。挼根入湯,可以澣縑素,白如絨紵。參《博物志》、《圖經》

白話文:

  1. 在洛陽產生的,有較大的葉子粗糙的樹幹。在嶺南產生的,沒有花朵。其餘的沒有什麼不同。把它的根部搗碎放入湯中,可以用來搓洗絲綿或絲織品,會像絨線一樣柔軟潔白。參考《博物志》、《圖經》。

花實者,草木功能遂就之秋。花為其極盛,實則其收藏也。然種類旣繁,稟性自別,而體致遂殊。故有花而不實者,有不花而實者。從未有隨時隨地,如天虋冬之當其時,則花而實。過其時,則不花而實。植於此,乃不花而實;植於彼,又花而實者。夫曰「入夏開花,屆秋結子,若至伏時,則不花而實」,又隨地皆花而實。

白話文:

  1. 草木的花果,是它們功能完成後呈現的結果。花朵是它們的極盛時期,而果實則是它們將養分收藏起來的時候。但各種花草種類繁多,各自稟賦的性質不同,結果呈現也就不相同。因此有的植物只有花而沒有果實,有的植物只結果而沒有花。從來沒有遇過像天門冬一樣,不論在什麼時候、什麼地方,只要到了時候,就會同時開花結果。過了那個時候,就不開花只結果。有的天門冬在這個地方種植,就只結果不開花;在另一個地方種植,又會開花結果。有人說:「天門冬在夏天開花,秋天結果,若是在盛夏時節,則不開花只結果」,可是有的地方天門冬不論什麼季節都是花果俱全。

獨在嶺南,則不花而實。夏者,陽氣最暢之時;入伏,則暢已極而將退矣。百粵近赤道下,陽終歲不藏,為海氣所溷。故雖值酷暑,抵暮亦涼。終不如內地之充暢收藏,各盡其致。則可知是物,偏能收功於陽氣最橫絕無忌憚之所。即使用不及時,陽氣斂退,猶能不待冠屨,急足先趨,不馘其元,不已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獨在嶺南地區,不開花就結果。夏天,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;進入三伏天,陽氣已經到了極限,並且開始減弱。廣東、廣西、海南等地靠近赤道,陽氣終年不藏匿,被海氣所混雜。因此,即使在酷暑時節,到了晚上也會很涼爽。但畢竟不如內地陽氣的充沛收藏,各盡其能。因此可以知道這種植物,偏能在陽氣最橫行霸道、毫無顧忌的地方收穫。即使使用時間不合適,陽氣收斂退卻,還是能夠不等外界的幫助,趕快先走一步,沒有損傷其根本,纔算是結束。

枝葉者,草木獻伎效能之象。枝為行氣之道,葉則性所著見也。故凡物之性潤者,必其枝滑澤而葉柔輭,從未有根本枝葉,性適相違。如天虋冬為極柔潤之物,而枝葉不生逆刺,則澀而細散者。夫刺者,根橫於中;澀者,膚㦸於外。乃能任其中外之橫且㦸,不閡其生氣之優游充沛,而乘陽氣之暢,以敷榮,以成實焉。

白話文:

  1. 枝葉是草木獻上精華體現功效的現象。枝是運行氣息的管道,葉則是草木性情的體現。因此,所有草木中性情柔軟潤澤的,必定枝條光滑而葉子柔軟柔弱,從來沒有根系、枝葉的性情相互矛盾的。如同天門冬是極為柔潤的植物,枝葉卻沒有長出逆刺,而那些粗糙而細小的植物。長刺是因為根系橫生在草木之中,粗糙則是因為表皮粗糙。纔能夠承受植物之中外粗糙的枝葉,而不阻礙其生機的舒暢充沛,並且藉助陽氣的暢快,以繁茂榮盛,結出果實。

則又可知,是物非芒消、大黃之開,又非甘遂、葶藶之瀉。偏能使其滋柔滑澤之氣,流行條暢,無梗不拔,無塞不通,而引其純粹清明,以積精化氣,積氣全生矣。「暴風溼偏痹」,熱之著於體。「三蟲伏尸」,氣之隱於中。旣遇此刺,不能凝澀不能阻之物,涵泳以導化之。

白話文:

  1. 《傷寒綸》裡說,所以麻杏甘石湯能夠治療身患「暴風溼偏痹」和「三蟲伏屍」的病人,說明這種藥物並非像芒消和大黃那般洩氣,也不像甘遂和葶藶那樣瀉下,而是能夠令病人體內滋潤柔滑的氣運行通暢,不會有阻礙不消的症狀,不會出現閉塞不通的情況,並能引導病人體內的純粹清明之氣,以充沛的精氣促進人體本身的氣化作用,積聚氣化之氣,使人體生命得以維持健康,「暴風溼偏痹」是熱氣在身體裡生根,「三蟲伏屍」是氣血隱賊在人的體內中。當了罹患了這些疾病時,遇到了這種沒有固澀阻隔之性的藥物,涵泳的把積熱、積氣、積血引導出來化開。

著者,隨之而行。隱者,隨之而散。則百骸順遂,津液充盈,骨髓又烏能不強也。

風溼偏痹之上著一「暴」字,以及三蟲曰「殺」,伏尸曰「去」,最是耐人玩索。夫風溼之中人也,或著於陽,或著於陰。在陽者,命曰風;在陰者,命曰痹。然風與痹,未必中而即發也。蓋待其人陽氣之怒,不肯容邪,欲抉而去之。斯時所中之邪,適亦化熱,將欲猖獗,遂與正交搏,而病作焉。

白話文:

  1. 風濕偏痹的「暴」字,以及三蟲稱「殺」,伏屍稱「去」,最耐人尋味。風濕侵襲人體,有的侵襲陽,有的侵襲陰。侵襲陽的,命名為風;侵襲陰的,命名為痹。然而風與痹,不一定侵襲人體之後立即發作。大概要等到正氣盛怒,不肯容忍邪氣,想要把邪氣排除體外。這個時候,風濕邪氣也正好化為熱邪,想要肆虐,於是與正氣交戰,疾病便會發作。

邪正交搏之時,正病之暴起也。其能與正相搏,則其勢方盛,其熱方熾。於時,不乘其隙,以天虋冬之滑澤通達者,導正氣,逐邪氣。馴至末傳寒中,天虋冬遂非所宜用矣。謂之「暴」,正以明病之久者,不可用也。巢元方云「三蟲,蚘蟲、赤蟲、蟯蟲也。蚘蟲動,則吐清水,出則心痛,貫心則死。

赤蟲動,則腸鳴。蟯蟲多,則為痔,極則為癩,因人瘡處,以生癰、疽、癬、瘻、瘑、疥、齲,無所不為」,又云「人身自有三尸諸蟲,與人俱生。此蟲忌血,能與鬼靈相通,常接引外邪,為人患害」。蓋諸蟲之種,確與人俱生,其得生息繁蕪,多由大氣有阻,溼停熱聚。生類旣眾,遂與人為梗。

白話文:

  1. 當體內的赤蟲活躍,腸道就會發出鳴叫聲。當體內的蟯蟲變多,就會產生痔瘡,發展到極致就會變成癩痢。而這些蟲子會因為人的瘡口而生出癰、疽、癬、瘻、瘡、疥、齲齒等各種疾病。中醫還認為,「人體自有三尸諸蟲,與人俱生」,這些蟲子懼怕血液,可以與鬼靈相通,經常引誘外邪進入人體,給人帶來痛苦。各種蟲子的種子生來就存在於人體,它們之所以能夠生長繁殖,主要是由於體內的大氣受阻,濕熱聚集。當這些蟲子數量增多,就會妨礙人體的正常機能。

殺之之術,諒非一端。其屬熱博氣阻,肺腎陰虛者,自當以天虋冬殺之。謂之「殺」,正以明為病之物,有形有生。若旣死,方纍纍出者,非所宜矣。巢氏又云「伏尸之病,隱伏在人五臟內,積年不除。未發之時,身體平調,都如無患。若發動,則心腹刺痛,脹滿喘急」,《外臺秘要》述蘇遊論,曰「傳尸之疾,相剋而生。

白話文:

  1. 殺死蟲害的方法,肯定不是單一的。對於那些屬於熱盛、氣血運行不暢,肺腎陰虛的人,當然應該用天虋冬來殺死蟲害。之所以說「殺」,正是為了說明致病的東西,是有形有生的。如果蟲害已經死了,卻還一個接一個地出現,那就不是應該做的了。巢元方還說:「伏屍病,隱藏在人的五臟內,積年不除。沒有發作的時候,身體平穩調和,好像沒有病痛。如果發作了,就會心腹刺痛,脹滿喘急。」《外臺祕要》記載蘇遊的論述說:「傳屍病,是相互剋制而產生的。

毒氣內傳,周徧五臟。漸就羸瘦,以至於死。其初,半臥半起,號為殗殜。氣急咳嗽,名曰肺痿。骨髓中熱,稱為骨蒸。或由淋瀝,或由勞極,隨其所起,以相剋而傳,各有形證,傳盡則死」。夫病之始候,為肺痿,為骨蒸。若非屬熱,又將何屬?旣肺痿矣、骨蒸矣,復五臟以剋相傳,是亦熱之極,涸之極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毒氣由內部入侵,傳遍五臟六腑。漸漸地,人會變得虛弱消瘦,最後死亡。初期,患者會半躺半起,叫做殗殜。氣促咳嗽,叫做肺痿。骨髓中發熱,叫做骨蒸。或者是由淋病引起,或者是由勞累過度引起,根據不同的病因,互相剋制而傳播,各有不同的症狀,傳播結束則死亡。疾病的初始症狀,是肺痿和骨蒸。如果不屬於熱症,那麼又屬於什麼症狀?既然已經患了肺痿和骨蒸,那麼五臟六腑又互相剋制而傳播,這也是熱症的極致,也是涸症的極致。

且肺痿肺病,骨蒸腎病,肺腎之熱涸,適合天虋冬之治。滋其涸,則枯澀去;清其熱,則病氣去。謂之「去」,正以明其病句畱之久,伏而不去,確與風溼偏痹之暴者,對照矣。凡此之或久、或暫,宜用、不宜用,正病機之消息所關。天虋冬之情性所在,蓋外感之候,多始傳熱中,末傳寒中;內傷之候,初耗真氣,繼耗真精。天虋冬之用,外感不厭其早,內傷不厭其遲。

白話文:

  1. 肺痿和肺病,以及骨蒸和腎疾病,是肺和腎的熱氣枯竭,適合用天門冬來治療。滋潤乾燥的部位,就能消除枯澀;清除熱氣,就能清除病氣。所謂「清除」,正是說明疾病的病根已存在很久,潛伏著不去,正好與風溼偏痺的突然發病形成對比。所有這些病症,有的時間長,有的時間短,應怎麼用、不該怎麼用,正是取決於病情的發展和變化。天門冬的特性,在外感病症方面,多從熱中開始,最後傳到寒中;在內傷病症方面,先耗損真氣,繼而耗損真精。天門冬的使用,在外感病症方面,越早用越好,在內傷病症方面,越晚用越好。

然外感惡寒尚在,內傷陽氣委頓,是又非其所宜。觀《傷寒論》麻黃升麻湯之用天虋冬於金一物,天虋冬釀酒及大八風散小八風散之治拘攣歷節,可以明治暴病之法。觀《外臺秘要》延年枸杞子煎、崔氏落腎散、《古今錄驗》通命丸彭祖丸之治虛勞,可以明治久病之法矣。

白話文:

  1. 但是,如果外感風寒的症狀仍然存在,內在的陽氣又虛弱困頓,那麼這種情況就不適合使用參術。我們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中的麻黃升麻湯,其中使用了一味中藥天虋冬,它屬於金性藥物。天虋冬可以釀酒,大八風散、小八風散等方劑中也含有天虋冬,這些方劑都可以治療拘攣歷節的症狀,可以作為治療暴病的方法。我們還可以參考《外臺祕要》中的延年枸杞子煎、崔氏落腎散,《古今錄驗》中的通命丸、彭祖丸等方劑,這些方劑可以治療虛勞的症狀,可以作為治療久病的方法。

甚矣,天虋冬之挼根入湯,可以澣縑素,令潔白也。夫質本非白,澣之,未必能白。質本潔白,又烏容澣?蓋惟其質本白,或不純而糙,或被染而汙,方賴澣,以復其初。人之身白者,肺也,肌肉也,骨髓也,腸胃也,膀胱也。凡為火熱燥溼,染而為病,咸可屬天虋冬澣之。

白話文:

  1. 天虋冬的根加入湯中,可以漂洗棉麻製品,使其潔白。然而,即使物品本來不白,漂洗也不一定能變白。如果物品本來已經潔白,又何必漂洗呢?這是因為物品雖然本來是白色的,但可能不純淨或粗糙,或者被染汙了,所以需要漂洗,才能使其恢復原本的潔白。人體中白色的部分,包括肺、肌肉、骨髓、腸胃和膀胱。這些部位如果受到火熱燥濕等因素的影響而染病,都可以用天虋冬來治療,使其恢復健康。

在肺,則《別錄》所謂「保定肺氣」也;在肌肉及骨,則《本經》所謂「暴風溼偏痹」,《別錄》所謂「養肌膚,去寒熱」也;在腸胃,則《本經》所謂「殺三蟲,去伏尸」也;在膀胱,則《別錄》所謂「利小便」也;在髓,則《本經》所謂「強骨髓」也。然數者之間,出語各有深意。

白話文:

  1. 在肺部,正如《別錄》中所說,它具有「保定肺氣」的作用;在肌肉和骨骼,正如《本經》中所說的那樣,它可以治療「暴風溼偏痹」;在腸胃,正如《本經》中所說,它可以「殺三蟲,去伏屍」;在膀胱,正如《別錄》中所說,它具有「利小便」的作用;在骨髓,正如《本經》中所說,它具有「強骨髓」的作用。然而,在這些作用之間,各個古籍的表達各有其深意。

「曰主、曰殺、曰去、曰利」,則除病之詞也。「曰強、曰保定、曰養」,則又不可與除病同觀。夫「強」云者,能增益而使之強盛。「保定」云者,僅能使之不耗。「養」云者,能滋育之,不能使之有為。蓋天虋冬之為物,質柔潤,性滋膩,惟與腎為最宜。故於其所主之髓,最能效力。

白話文:

  1. 「說到『主』、『殺』、『去』、『利』」,這是治病的詞語。「說到『強』、『保定』、『養』」,那就不可以跟治病相同看待。所謂「強」,是指能增強它、使它強盛。「保定」,是指僅僅能使它不衰耗。「養」,是指能滋養它,但不能使它有所作為。蓋天虋冬這東西,質地柔潤,性質滋膩,只有用於腎臟最合適。所以,它對於自己所主管的骨髓,最能發揮作用。

肺為嬌臟,喜清潤而惡溫燥,則次之。顧能為之除病而已,以為補劑,宜斟酌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