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3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3)

1. 本經疏證目錄

誠可謂好學深思,心知其意者,故不敢避「攛亂古書之妄」云。

二曰「譬喻冗雜,不就軌範」也。梅勿庵治算學,凡拈一義,必反覆曲折,務推明其故。一若人終不喻者,圓球之外譬以圓燈,甚至壍堵陽馬,立錐鼈臑,無不指實課虛,推闡盡致。因自謂「章繁句複,往復諄然。必如此,始可自信,以信於古人」。予於此篇,無論村夫圃叟,婦孺臧獲,凡於物理有關,無不詢訪厥由,苦思力索,期於有補。展卷自觀,罕譬曲喻,誠有如勿庵所云者。

拘滯固陋,貽誚通方,真不免矣。聵者與人言,每高其聲,惟恐聰者不聞也。體其用心,亦良苦哉!

三曰「任情馳騁,渾忘畛域」也。論藥、論方、論病,各有界限。第方,以一味出入,而所主迥絕;以羅列殊致,而治效略同。不從異同闡抉,於何明藥之底蘊?病有絲毫變異,頓別陰陽。有寒熱互陳,須嫻操縱。不執兩端究詰,於何識處方之化裁?以是篇中,每緣論藥,竟直論方,并成論病。

越畔之思,固難免矣。但果能有益於明哲,亦何嫌引罪於顓蒙。所期大雅之裁成,不愧芻蕘之獻納,是則區區之微忱矣。

四曰「疏密錯出,不歸一律」也。古人著書,體制旣定,自能首尾相稱,決不彼此參差。從未有密,則辨析黍銖,疏或大綱未舉,相間錯雜,如不出一手者,此編殆不免焉。區區之私,嘗謂「古人之書,苟非經典,吾以為師,不以為法」。師者,仿其用心;法者,奉為楷則。

明哲之士,倘能以用心知我,篇中原頗有指南。特文字考據,積習未除,一章之中,自爾行所當行,止所當止。及統會全局,反致不能規規繩墨耳。年齒未盡,誓尚補苴,若得同心,證其不逮,尤不能無望也。

六年夢夢,一旦爽然,至今日,芟夷槎枿,抉摘疵纇,自以為昭然矣。焉知後日視之,不仍為夢夢耶?爰書起訖之所自如左,俾後之悼今,不忘今之悼昔也。

道光壬辰九月始,竟其年冬,疏證藥九味:

人薓,黃芪,甘草,桔梗,桂,芎藭,芍藥,當歸,牡丹

癸巳緣族中纂修家乘,終歲未暇,至甲午夏,疏證藥十一味:

麥虋冬,乾地黃,朮,黃連,黃芩,知母,麻黃,細辛,茈胡,獨活,防風

乙未春,疏證藥十五味:

紫菀,薿冬花,瞿麥,冬葵子,王不畱行,連翹,葶藶,敗醬,牙子,澤漆,蕘花,大黃,大𦺩,甘遂,芫花

乙未秋,疏證藥十味:

附子,烏頭,天雄,五味子,半夏,紫葳,射干,商陸,藜蘆,蜀漆

乙未孟冬,疏證藥十一味:

葛根,栝樓根,栝樓實,王瓜,天虋冬,防己,通草,白斂,澤藛,海藻,石韋

丙申仲春,疏證藥十四味:

稉米,小麥,麴,大麥,麻子,赤小豆,薏苡仁,大豆黃卷,淡豆豉,飴餹,酒,醋,蔥,薤

白話文:

實在可以說是好學又深入思考,而且真正了解其中含意的人,所以才敢不避諱別人說我「竄改古書」這種妄言。

第二點是「譬喻太多且雜亂,沒有遵循一定的規範」。梅勿庵在研究算學時,每提出一個道理,必定反覆曲折地推敲,務求徹底闡明它的原因。好像怕別人始終不明白一樣,譬如圓球,他會用圓燈來比喻,甚至用土牆、陽馬、立錐、鱉腿來舉例,無不指著實物來解釋抽象的道理,推演闡述到極致。他因此自認為「章節繁複、語句重疊,來回反覆說明。一定要這樣,才能確信自己明白,才能讓古人相信」。我寫這篇文章,不論是鄉野農夫、種菜老翁,還是婦女兒童、僕人雜役,只要與物理相關的,我都無不詢問他們原因,苦思力索,希望能有所幫助。展開書卷自己觀看,確實有很多比喻不夠直接,轉彎抹角,就像梅勿庵所說的那樣。

拘泥固執,見識淺陋,被通達之人嘲笑,實在是難免的。耳聾的人和別人說話,總是提高音量,深怕聰明的人聽不見。體會他的用心,也是非常辛苦啊!

第三點是「任由情感奔馳,完全忘記了界限」。討論藥物、方劑、疾病,各有各的界限。但方劑呢,只不過一味藥的出入,所主治的效果就完全不同;羅列不同的藥材,治療效果卻又大致相同。如果不從異同之處來闡明分析,要如何明白藥物的根本道理?疾病有絲毫變化,就會頓時區別陰陽。有寒熱交雜的情況,必須熟練掌握如何處理。如果不從兩端深入探究,要如何了解處方的變化應用?因此在這篇文章中,常常在討論藥物時,竟然直接討論到方劑,甚至還討論到疾病。

超越界限的思考,固然難免。但如果真的能對聰明人有所幫助,就算被愚昧的人指責,又何妨呢?我所期望的是能得到見識廣博之人的採納,就算只是像農夫一樣獻納微薄的意見,也不會感到慚愧,這就是我微小的心意。

第四點是「疏密不一,沒有統一的標準」。古人寫書,體例既已確定,自然能首尾呼應,絕不會彼此參差不齊。從未有既有詳細分析到像計算米粒般細微,又有粗略到連大綱都沒提出的情況,像這樣內容鬆散不一,好像不是同一個人寫的,這本書大概是免不了這樣的缺點。我個人認為「古人的書,如果不是經典,我把它當作老師,而不是當作法則」。當作老師,是學習他的用心;當作法則,是奉為楷模標準。

明智的人,如果能以用心來了解我,這篇文章中本來就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地方。只是文字考據的習慣,積累太深,一時難以去除,一個章節之內,自然會有應該進行的,也有應該停止的。等到統觀全局,反而不能拘泥於規矩準繩了。年紀尚未到盡頭,我發誓還會繼續修補,如果能得到志同道合的人,來證明我的不足之處,更是我所期望的。

六年來迷迷糊糊,一旦恍然大悟,直到今天,我才開始刪除繁雜枝節,挑剔錯誤,自認為很清楚明白了。哪知道以後再看,不會又覺得還是迷迷糊糊嗎?於是寫下這本書開始和結束的緣由在下面,讓後人哀悼今天時,不要忘記今天也曾哀悼過去。

道光壬辰年九月開始,到那年冬天結束,疏證藥物九味:

人參、黃芪、甘草、桔梗、桂枝、川芎、芍藥、當歸、牡丹

癸巳年因為族中修訂家譜,整年都沒有空閒,到甲午年夏天,疏證藥物十一味:

麥門冬、乾地黃、白朮、黃連、黃芩、知母、麻黃、細辛、柴胡、獨活、防風

乙未年春天,疏證藥物十五味:

紫菀、款冬花、瞿麥、冬葵子、王不留行、連翹、葶藶、敗醬、牙子、澤漆、蕘花、大黃、大戟、甘遂、芫花

乙未年秋天,疏證藥物十味:

附子、烏頭、天雄、五味子、半夏、凌霄花、射干、商陸、藜蘆、蜀漆

乙未年孟冬,疏證藥物十一味:

葛根、栝樓根、栝樓實、王瓜、天門冬、防己、通草、白蘞、澤瀉、海藻、石韋

丙申年仲春,疏證藥物十四味:

粳米、小麥、麴、大麥、麻子、赤小豆、薏苡仁、大豆黃卷、淡豆豉、飴糖、酒、醋、蔥、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