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2)
本經疏證 (2)
1. 鄒潤安先生傳
先生諱澍,字潤安,晚號閏庵,姓鄒氏,道鄉先生二十六世孫也。曾祖諱應智,祖諱協鳳,父諱汝奎,代有隱德。前母陳氏,母馬氏,繼母惠氏,先生年十六失恃,哀毀骨立。事父及繼母甚孝,閱六載,又遭繼母喪,哀毀如喪所生。家故貧,艱於就傅,勤苦自勵,於書無所不窺。
雖沍寒盛暑,披覽不輟。其於日月之疾徐盈縮,星辰之遲畱伏逆,江淮河漢之衇絡條理,南朔東西之阨塞險要,皆能洞悉原委,曉暢機宜。故其發於詩古文詞者,卓然可傳。
論曰:「先生以積學敦庸行,為世通儒,獨溫溫無所試,人多惜之,然即其所就,藏之名山,傳之其人,其所以嘉惠後學者,非淺鮮也,而世徒以醫知先生,豈真知先生者哉!」
白話文:
鄒先生名為澍,字潤安,晚年號閏庵,姓鄒,是道鄉先生的第二十六代孫。他的曾祖父名為應智,祖父名為協鳳,父親名為汝奎,世代都有不為人知的善行。生母姓陳,繼母姓馬,後又娶惠氏為繼母。先生十六歲時失去了生母,悲痛哀傷到骨瘦如柴。他侍奉父親和繼母非常孝順,過了六年,繼母也過世了,他哀痛的程度如同喪失親生母親一樣。
家境貧困,難以接受正規教育,但他勤奮自勉,對各種書籍都廣泛涉獵。即使在寒冬酷暑,也從不停止閱讀。他對於日月運行的快慢變化、星辰的運行規律,以及長江、淮河、黃河等水系的脈絡走向,還有南北東西各地的險要關隘,都能夠深入了解,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因此,他寫的詩詞文章,都非常出色,值得流傳後世。
評論說:「先生以累積的學識和敦厚樸實的品行,成為當世的通儒,只是一直沒有機會施展抱負,許多人都替他感到惋惜。然而,就他所成就的,如果能夠將他的著作收藏在名山,傳給懂得的人,他對於後世的貢獻,絕對不是淺薄的。但是世人只知道先生是個醫生,難道這樣就真正了解先生了嗎?」
2. 例言
一、是編為潛江劉氏《本草述》而發。潛江博極群書,研精薈萃,積三十年始成。書中多引東垣、丹溪、海藏、潔古,而於張長沙、孫真人略焉。故先生專由《本經》,抉發精蘊,《別錄》則主張長沙、孫真人為多。補苴罅漏,足為劉氏功臣。
一、先生底本以朱墨分寫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,今用陰陽文別之,便於一覽暸然。
一、是編引證淵博。凡經史子集、釋典、道藏、泰西域外之書,佐引無遺。間有不能解者,未敢點竄,寧存其真,勿失之誣。
一、是編用意已詳自序。其中推闡盡致,指實叩虛,一言再言,往復不已。誠如自序所云「若人終不喻者,蓋其意專欲人之能喻也」,閱者勿嗤詞費焉。
一、先生疏證藥味,六年始畢。其疏證藥味年月分,著卷首,庶後之閱者,知先生用心之專且久如此,故不以重複為嫌。
一、是編係門下士抄錄,先生未及訂正而卒。底本如虋冬之「虋」,人薓之「薓」,茈胡之「茈」,澤藛之「藛」皆書作「門」、「參」、「柴」、「瀉」,今依《說文》、《爾雅》改正。此外,字畫譌誤,亦隨時點定。
白話文:
這本書的編寫,是為了闡述潛江劉氏所著的《本草述》。劉氏廣泛閱讀各類書籍,深入研究精華,匯集三十年的心血才完成此書。書中大多引用了李東垣、朱丹溪、王海藏、張潔古等人的觀點,對於張仲景和孫思邈的論述則較為簡略。因此,編者專注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深入挖掘其精髓,而對於《名醫別錄》則以張仲景和孫思邈的觀點為主。此舉可補足劉氏著作的不足之處,可謂劉氏的功臣。
編者所使用的底本以紅墨區分《神農本草經》和《名醫別錄》的內容,現在則改用陰陽文來區別,方便讀者一目瞭然。
本書引用了大量文獻佐證,廣泛涉及經史子集、佛經、道藏,甚至西方書籍,務求引用無遺漏。其中如有無法理解之處,也不敢隨意修改,寧願保留原文,以免造成誤解。
本書的編寫意圖已在序言中詳細說明。其中推論闡釋詳盡透徹,反覆探討,仔細說明,多次強調。正如序言所說「如果有人仍然不理解,那是因為作者希望盡力讓每個人都能理解」,所以請讀者不要認為作者用詞囉嗦。
編者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藥物的考證註釋。他將註釋藥物的年月記錄在每卷的開頭,讓後來的讀者知道編者用心之專一和時間之長久,所以並不以重複為嫌。
本書是由門下學生抄錄,編者還沒有來得及校訂就去世了。底本中像「虋冬」寫成「門冬」、「人薓」寫成「人參」、「茈胡」寫成「柴胡」、「澤藛」寫成「澤瀉」等,現在都根據《說文解字》、《爾雅》等書加以改正。其他字體筆畫上的錯誤,也隨時進行了校正。
3. 本經疏證目錄
武進鄒澍學
第一卷
第二卷
第三卷
第四卷
第五卷
右上品,石十一味,草二十四味,木六味,人三味,獸二味,禽三味,蟲魚三味,果二味,穀二味,菜三味。
第六卷
第七卷
第八卷
第九卷
右中品,石三味,草二十八味,木十一味,獸二味,蟲五味,果一味,穀八味,菜三味。
第十卷
第十一卷
第十二卷
右下品,石水十一味,草二十三味,木六味,獸三味,蟲六味,果三味,穀一味。
三品,總石二十五味,草七十五味,木二十三味,人三味,獸七味,禽三味,蟲魚十四味,果六味,榖十一味,菜六味,凡百七十三味。
序曰「予治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,用屬辭比事法。於不合處,求其義之所在。沿郤尋窾,往往於古人見解外,別有會心。然每論用藥,則不能稍有異同也」。友人楊君穆如,《本經》之學素深。壬辰秋,偶因過訪,叩其治《本經》法,楊君甚稱《本草述》精博。《本草述》者,予蓋曾讀焉,而苦其冗蔓者也。
楊君言劉潛江,文筆萎薾,用意甚深,能熟讀之,略其繁蕪,則精博自見。因講芍藥一味,予為心醉,歸而朝夕誦之,覺其旨淵然無盡。然微嫌其用力於張長沙、孫真人猶少也。因以己意,取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為經,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為緯,交互參證而粗織之,務疏明其所以然之故。是年冬,疏證藥六味,求正楊君,楊君深以為善,但謂「似獨為漢唐時用藥發者。
實則後世纘論,悉有精詣,不可廢也」,予敬諾焉。
思夫古今至遠,賢哲至眾,一簣之加,詎謂必無。第大經大法,旣已森然,縱繼長增高,恐終未能超軼於規矩準繩外也。爰將仲景所用藥百七十味,先究心焉,凡六易寒暑,克成是編。
嗚呼!炎軒二帝開物成務於前,南陽華原紹志述事於後,其旨博大淵微,淺學後生詎能洞徹底蘊,顧就彼此契合求其所以同,後先齟齬求其所以異,期於心有所得,用有所徵,斯已矣,敢曰為古聖賢闡發義理哉!從子豫春學於予,於是編討論校錄之力不少,茲欲次第而編輯之,爰書其緣起如此。
道光十七年首夏鄒澍序
編輯旣定,再四校覆。書中疵累不一,摘其最大而有悖古人體制者四端,謹疏於首:
一曰「攛改古書,以成己意」也。楊君穆如初旨,欲邀諸同人將《本草述》汰蕪存真,各為刪本,間日出以相示,互為印證,以期毫無遺撼。時和其說者,有余君敏求、魏君培之。予則謂:「劉潛江不全體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。即及之,亦視同海藏、東垣。而於金元諸家,無論是非,必欲令成一貫,以是左牽右挽,馴至辭費。
若加刪汰,定至轉失本真。何如即其聯合之法,取以聯合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肘後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。」諸君咸謂為然,遂以此見推,因有是作。篇中述潛江語,竝芟改所餘,職是故耳。要之,潛江及盧氏父子,皆於此中,實有所得。
白話文:
本經疏證目錄
武進鄒澍撰
本書共分十二卷,收錄藥物種類如下:
上上品:礦物十一種,草類二十四種,木類六種,人體組織三種,獸類二種,禽類三種,蟲魚類三種,果類二種,穀類二種,蔬菜類三種。
中品:礦物三種,草類二十八種,木類十一種,獸類二種,蟲類五種,果類一種,穀類八種,蔬菜類三種。
下品:礦物及礦泉十一種,草類二十三種,木類六種,獸類三種,蟲類六種,果類三種,穀類一種。
三品合計:礦物二十五種,草類七十五種,木類二十三種,人體組織三種,獸類七種,禽類三種,蟲魚類十四種,果類六種,穀類十一種,蔬菜類六種,共計一百七十三種。
序言:我研讀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時,運用比照分析的方法,對於其中不一致的地方,探究其本義。經過反覆推敲,往往在古人的見解之外,另有心得。但每當論及用藥,卻不能稍有異同。友人楊君穆如,對《神農本草經》的研究很深。壬辰年秋天,我偶然拜訪他,請教他研讀《神農本草經》的方法,楊君非常讚賞《本草述》的精深廣博。《本草述》我曾讀過,但覺得它過於冗長繁雜。
楊君說劉潛江的文筆雖然冗長,但用意很深,只要能熟讀它,略去繁蕪的部分,其精深廣博之處便會顯現出來。他講解芍藥一種藥物,令我十分感動,回家後日夜誦讀,感覺其義理深奧無盡。但略微覺得它在闡述張仲景、孫思邈的觀點上還不夠。因此,我根據自己的理解,以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名醫別錄》為經,以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為緯,相互參證,粗略地編撰此書,務求闡明其道理。當年冬天,我疏證了六種藥物,向楊君請教,楊君非常讚賞,但認為“這似乎只闡述了漢唐時期的用藥方法,後世醫家也有精闢的見解,不能忽略”。我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見。
考慮到古今醫學源遠流長,賢哲眾多,即使僅僅是微小的貢獻,也值得去做。只是醫學的大道已基本確立,即使不斷發展,恐怕也難以超越其基本原則。因此,我先仔細研究了張仲景所用的170種藥物,歷時六年,終於完成了這本書。
唉!炎帝黃帝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,張仲景繼承和發展了中醫學,其學說深奧廣博,我這個學識淺薄的後輩,怎能完全理解其精髓?我只是盡力從中尋找彼此契合之處,探究其異同,希望有所收穫,有所驗證,僅此而已,不敢說是在闡發古聖賢的義理!我的學生從子豫春在本書的校對和編輯方面貢獻很大,我將本書按順序編輯成冊,特此說明緣起。
道光十七年初夏 鄒澍序
本書編輯完成後,我反覆校對。書中錯誤不少,其中最主要的有違古人體系的四點,謹在此說明:
一、改動古書,以符合自己的想法。楊君穆如最初的想法是想邀請一些同道人士,將《本草述》中冗餘的部分去掉,留下精華部分,各自編寫刪節本,定期互相交流,以期沒有遺漏錯誤。當時贊同他意見的有余君敏求、魏君培之。我則認為:劉潛江並未完全涵蓋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名醫別錄》的內容,即使涵蓋了,也應該像看待《海藏》、《東垣》一樣,對於金元時期的醫家,不論對錯,都希望使其形成一個整體,因此左拉右拽,導致文辭冗長。如果刪減,必然會丟失原本的真義。不如沿用其綜合的方法,將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名醫別錄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肘後備急方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書綜合起來。諸位都認為我的意見很好,因此就按照我的想法編寫了此書。書中引用劉潛江的觀點,也刪改了其餘部分,原因就在於此。總之,劉潛江和盧氏父子都在此書中有所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