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叢桂草堂醫案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卷四
香櫞皮一錢五分;接服兩劑,經水已止;惟咽痛頭暈,飲食不多,舌紅無苔,左脈較小。前方加鱉甲三錢,珍珠母五錢,桑葉三分,枸杞子、女貞子各二錢;接服四劑,全愈。
李姓婦年逾四旬,素患血崩症;遇勞則發,思慮惱怒亦發;每發時,予皆以養陰止血之法奏效。壬子正月,病大劇,下血成鬥,心悸頭暈,奄奄一息;兩脈虛弱,面色無華;蓋失血過多,勢將脫矣。因師魏柳洲治宋申甫室人之法,用熟地黃八錢,枸杞子五錢,阿膠四錢,棗仁四錢,潞黨參三錢,作一劑煎,一日服盡。服後心悸稍定,血下亦稍緩;接服三劑而血止。復以此方加麥冬、柏子仁等,作膏劑,常服而痊。
倪姓婦年逾三旬,產後下血不止,頭暈心慌,汗多手冷,脈息細弱。其時有某醫在坐同診,主用童便,以防其血暈。予謂此陰陽兩脫危亡在即之病,童便力薄,恐誤事機;乃以黨參、黃耆、熟地、阿膠、棗仁各四錢。此醫亦以為然;遂以予方煎服。覆杯而血止汗收,能進粥一碗矣。復以原方減輕其劑,接服兩日而安。
姜雨川由福建來鎮江,復因事往湖南;沿途感冒風寒;左肩作痛,不能舉動;痛處畏冷,脈息緩滑,飲食如常。乃以羌活、桂枝各一錢五分,秦艽、半夏、蒼朮各二錢,白芥子、川芎、木香、甘草各八分,天仙藤三錢,橘皮一錢,生薑三片,紅棗三枚,煎服。兩劑後,痛大退,能舉動矣;惟腿膝覺痛,蓋余病未清也。以原方去半夏、川芎,減輕其劑,加牛膝、苡仁、黨參等;接服兩劑而瘥。
丁姓婦年逾六旬,病延多日;由其婿金峙生君延予治。胸次悶塞不舒,飲食不進,身不發熱;惟胸部一片熱,溲熱口乾,舌苔薄膩,脈弦小滑。此暑濕痰滯鬱結上焦不通;先宜宣開上焦,然後再議調補。方用石菖蒲三分,香櫞皮、佛手、佩蘭、枳殼、桔梗各一錢,麥冬、杏仁各一錢五分,連翹二錢。接服兩劑,胸悶松,稍能進粥湯;惟心悸怔忡,頭暈汗多;蓋病退而氣血虛也。遂易方用北沙參、白芍、乾地黃各二錢,黃耆一錢,棗仁、柏子仁各三錢,香櫞皮八分,麥冬一錢五分,甘草五分;接服四劑,諸恙悉除矣。
王姓婦年六十一歲;夏間陡患頭暈心悸,胸悶嘈雜,時發寒熱。予診其脈細小,口乾溲熱,身體素瘦;蓋陰液素虧,兼有鬱抑,而復受暑也。乃以輕劑調之;二劑而愈。方用北沙參一錢五分,麥冬二錢,棗仁、茯神各三錢,佩蘭、香櫞皮各一錢,青蒿、連翹各三錢,六一散二錢,天花粉一錢五分,煎服。
趙姓婦年近四旬,稟質素弱。春間患怔仲不寐;自服人乳二十日,始愈。夏間復病;每日午後發熱,身困胸悶作惡,不思飲食,泄瀉。自用元參、麥冬、山梔、桔梗、薄荷、甘草等藥;熱愈甚。延予診治。右脈弦數,舌苔白膩,小便熱。予謂此濕溫病,最忌滋膩之藥;雖體質素衰。
白話文:
[卷四]
一個病人服用香櫞皮後,經水停止,但出現咽喉痛、頭暈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舌頭紅而無苔,左脈較弱。醫生加服鱉甲、珍珠母、桑葉、枸杞子、女貞子後,病症痊癒。
一位四十多歲的李姓婦女,素有血崩症,勞累、思慮或惱怒都會發病。以前用養陰止血的方法有效,但這次病情嚴重,出血很多,心悸頭暈,幾乎危及生命,脈象虛弱,面色蒼白。醫生參考魏柳洲治療宋申甫妻子的方法,使用熟地黃、枸杞子、阿膠、棗仁、潞黨參,服用後病情好轉,出血停止。之後再用相同藥方加麥冬、柏子仁製成膏劑長期服用,最終痊癒。
一位三十多歲的倪姓婦女,產後出血不止,頭暈心慌,出汗多,手腳冰冷,脈象微弱。當時有位醫生建議用童便止血,但醫生認為這是陰陽兩虛的危急情況,童便效力不足,於是使用黨參、黃耆、熟地、阿膠、棗仁,另一位醫生也同意此方,服用後出血和出汗停止,可以進食稀粥。之後減量繼續服用兩天,病情痊癒。
姜雨川從福建到鎮江,又去湖南,路途感冒受寒,左肩疼痛難以抬舉,痛處怕冷,脈象緩而滑利,食慾正常。醫生用羌活、桂枝、秦艽、半夏、蒼朮、白芥子、川芎、木香、甘草、天仙藤、橘皮、生薑、紅棗煎服,兩劑後疼痛減輕,可以抬舉手臂,但腿膝仍疼痛,說明病未痊癒。於是減量,去掉半夏、川芎,加入牛膝、薏苡仁、黨參等藥物,兩劑後痊癒。
一位六十多歲的丁姓婦女,病情持續多日,其女婿求醫。病人胸悶不適,食慾不振,不發熱,但胸部發熱,小便熱,口乾,舌苔薄膩,脈象弦細而滑。醫生認為這是暑濕痰滯鬱結於上焦,先要宣通上焦,再調補。於是使用石菖蒲、香櫞皮、佛手、佩蘭、枳殼、桔梗、麥冬、杏仁、連翹。服用兩劑後,胸悶減輕,可以進食稀粥,但心悸、頭暈、出汗,這是氣血虛弱。於是改用北沙參、白芍、熟地黃、黃耆、棗仁、柏子仁、香櫞皮、麥冬、甘草,服用四劑後痊癒。
一位六十一歲的王姓婦女,夏天突然頭暈心悸,胸悶嘈雜,時有寒熱,脈象細小,口乾小便熱,身體消瘦。醫生認為是陰液虧虛,加上鬱悶和暑熱,於是用輕劑治療,兩劑痊癒。藥方用北沙參、麥冬、棗仁、茯神、佩蘭、香櫞皮、青蒿、連翹、六一散、天花粉。
一位近四十歲的趙姓婦女,體質虛弱,春天患失眠症,服用人乳二十天才好轉,夏天又復發,每天下午發熱,身體疲倦,胸悶噁心,食慾不振,腹瀉。她自己服用元參、麥冬、山梔、桔梗、薄荷、甘草等藥,病情加重,於是求醫。右脈弦數,舌苔白膩,小便熱,醫生認為是濕溫病,忌諱滋膩的藥物,即使體質虛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