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叢桂草堂醫案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卷四
馮懋軒君令堂,年近六旬。今年六月患發背,由西醫徐君醫治,將及一月,而潰爛不收,汗多頭暈,大便溏瀉,精神疲弱。西醫以有內症,囑延內科診治。予診其兩脈皆虛耎無力;胸悶作惡,咳嗽心悸,頭暈汗多,舌苔少。蓋高年氣血已虧;外症出膿血既多;飲食又多日不進;氣血大虛陰陽欲脫之候也,危險實甚。乃以大補丸煎、生脈散出入為方。潞黨參、麥冬、枸杞各二錢;五味子三分;棗仁、山藥、炒熟地炭各三錢;黃耆、橙皮、佛手各一錢。接服兩劑,汗漸少,飲食稍進,但咳嗽心慌。原方去橙皮、佛手、黃耆、黨參;加百合、茯神、柏子仁、西洋參、杏仁、貝母。又服三劑,精神較有起色;惟心虛嗆咳,舌燥無津,左手手心熱,鼻孔亦覺有熱氣外噴。此高年陰液素虧,肝肺之津液俱涸,則燥從中生;必潤以濡之始能有濟。乃復定一方。北沙參、麥冬各一錢五分;燕窩、百合、地骨皮、棗仁、柏子仁各二錢;牡蠣三錢。並囑其另煨燕窩湯,日服二次,間以母雞湯與飲。又念外症與內症有密切之關係,乃令其解去繃帶,詳為檢視。據馮君言,自服煎藥後,肌肉已日見增長,不似從前之遲遲無進步矣。然患處潰爛之地,仍長有三寸,寬二寸,皮能掀起,全無膿垢。而西醫所用之藥,則海碘仿一味而已。予謂外症此時宜速換生肌藥;海碘仿只能殺菌防腐,卻無生肌之力。外症一日不收口,則內症必受影響。蓋內外雖殊,而關係臟腑氣血則一。馮君韙之,遂與徐君婉商換藥。而煎藥服數劑後,咳嗆燥熱等症俱退;仍以原方接服半月,燕窩湯亦常服。於是精神飲食,俱有起色,而外症亦漸痊矣。是病也,其始得力於參、耆、熟地;其後得力於燕窩及諸清潤之藥。而惜乎今之業西醫者,只知守他人之成法,而不肯取中國醫書以研究之也。
隆盛祥紙號王某,年二十五歲。自今年四月患便血症,初僅大便帶血,纏延三月餘,始來診治。每日下血二十餘次;血色或鮮或紫或淡;頭暈心悸,精神疲憊,面色黃淡;脈息弦緩無力。此平日勞神太過。經云:陰絡傷則血內溢。而纏延日久,失血過多,故氣血大虧如此也。急宜止血;否則將暴脫而逝矣。遂以補養氣血止血斂血之方。服一劑後,血即大減;二劑血即減至五六次。接服五劑全愈。方用潞黨參、白朮、當歸各二錢;炒熟地炭、白芍、赤石脂、棗仁、續斷各三錢;升麻五分。煎服。
葉姓婦,年二十餘。因事煩勞過度,經水淋漓不止;頭暈心悸,咽痛;脈息虛小;舌紅無苔。此勞神太過,陰虛血熱妄行;熱上升則咽痛;其頭暈心悸者,血虛而心無血養,腦筋衰弱也。先宜養血調經以止血。方用乾地黃四錢;元參、阿膠、棗仁、牡蠣、麥冬、白芍各三錢;炒熟地炭二錢。
白話文:
[卷四]
馮懋軒先生的母親,將近六十歲,六月患了發背(癰疽),西醫徐先生治療將近一個月,潰爛卻未癒合,還伴有汗多、頭暈、大便溏瀉、精神疲倦等症狀。西醫認為有內科疾病,建議轉診內科。我診脈發現脈象虛弱無力,患者還有胸悶、噁心、咳嗽、心悸、頭暈、多汗,舌苔少。這是因為年紀大了,氣血已經虧損,加上外症膿血流失很多,又多日飲食不進,導致氣血大虛,陰陽將要脫離,情況非常危險。於是,我開了大補丸和生脈散加減的方子:黨參、麥冬、枸杞各二錢,五味子三分,棗仁、山藥、炒熟地黃炭各三錢,黃耆、陳皮、佛手各一錢。服用兩劑後,汗少了一些,飲食略有好轉,但咳嗽、心慌仍然存在。於是,我將原方中的陳皮、佛手、黃耆、黨參去掉,加入百合、茯神、柏子仁、西洋參、杏仁、貝母。
又服用三劑後,精神狀況有所好轉,但心虛、嗆咳,舌燥無津,左手心發熱,鼻孔也感覺有熱氣外冒。這是因為年紀大,陰液本來就虧損,肝肺的津液都枯竭了,所以燥熱內生。必須滋潤才能見效。我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方子:北沙參、麥冬各一錢五分,燕窩、百合、地骨皮、棗仁、柏子仁各二錢,牡蠣三錢,並囑咐另用燕窩煨湯服用,每日二次,間或服用母雞湯。同時,我考慮到外症和內症關係密切,便讓病人解開繃帶,仔細檢查。據馮先生說,服用中藥後,肌肉日漸增長,不像以前沒有進展。但是患處潰爛的地方,仍然有三寸長,二寸寬,皮膚可以掀起,沒有膿液。而西醫使用的藥物,只有海碘仿一種。我認為此時外傷應該換用生肌藥,因為海碘仿只能殺菌防腐,卻沒有生肌的作用。外症不癒合,內症必然受到影響,因為內外雖然不同,但都關係到臟腑和氣血。馮先生同意我的意見,於是和徐先生商量換藥。服用幾劑藥後,咳嗽、嗆咳、燥熱等症狀都消退了。繼續服用原方半個月,燕窩湯也經常服用。於是,精神和飲食都有起色,外症也漸漸痊癒了。這個病,一開始依靠黨參、黃耆、熟地黃,後來依靠燕窩和其他滋潤的藥物才得以痊癒。可惜的是,現在的西醫只知道遵循前人的方法,而不肯參考中國醫書來研究。
隆盛祥紙號的王先生,二十五歲,從今年四月患便血,開始只是大便帶血,拖延了三個月才來就診。每天便血二十多次,血色或鮮紅、或紫、或淡。他還有頭暈、心悸、精神疲倦、面色黃白、脈象弦緩無力等症狀。這是因為平日勞神過度,正如經書所說:「陰絡受損則血液外溢。」而拖延日久,失血過多,所以氣血大虧。
必須緊急止血,否則將會危及生命。於是,我用補養氣血、止血斂血的方子,服用一劑後,出血量就大大減少;服用兩劑後,出血減少到五六次;服用五劑後就痊癒了。方子用:黨參、白朮、當歸各二錢,炒熟地黃炭、白芍、赤石脂、棗仁、續斷各三錢,升麻五分。
葉姓婦女,二十多歲,因為事情煩勞過度,月經淋漓不止,伴有頭暈、心悸、咽喉疼痛,脈象虛弱,舌紅無苔。這是勞神過度,陰虛血熱妄行,熱上升則咽喉疼痛;頭暈心悸是因為血虛,心臟得不到血液滋養,腦部功能衰弱。首先應該養血調經止血。方子用:生地黃四錢,玄參、阿膠、棗仁、牡蠣、麥冬、白芍各三錢,炒熟地黃炭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