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叢桂草堂醫案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卷三

接服三劑,全安。

李姓婦,年約四旬,天癸兩月未來,嘔吐不能飲食,茶湯入口便吐,略有惡寒發熱等症。予診其脈,緩滑有神,乃告之曰:「孕也。」病家疑信參半,急欲止吐,屢服藥而嘔吐偏不能止。復延他醫診治,議論紛紜,方藥亦各不同。數日後,嘔吐如故,日漸瘦弱。一月後,其家復來邀診。

入其室,則病人方痙厥未蘇,兩手緊握,兩膝亦蜷,面色黃瘦。問之,則諸醫之藥皆無效,而病人又不願服藥,故纏延多日。並問究系何病?死生何如?蓋其家已議備後事矣。予曰:「人雖瘦弱,痙厥可畏,而脈則緩滑有生氣,非病也,孕也。」因囑其不必服藥,但以粥湯及雞鴨湯與飲。

蓋以婦人惡阻,有過六十日或八十日始愈者,不可妄以藥治也。又月餘,其侄來診病,問之,則已漸愈,稍能飲食矣。及至臘月,其婿送診金來,復問之,則已飲食步履如平人矣。至今年三月,果生一女。金匱論婦人惡阻,有絕之之戒,不圖於今日見之也。

孫姓子七歲。臘月間發熱惡寒,咳嗽體倦,飲食減少,脈緩不數。初用蔥豉湯加薄荷、桔梗、杏仁、甘草等。服後,頸項及胸背等處發現痧點,猶隱約在皮膚間,尚未大現於外也。仍用原方。第三日,痧大現,胸背、頸項、手臂等處,均密布而色紅豔。夜間熱甚口渴,遂改用桑葉、金銀花、杏仁、益母草、花粉、貝母、甘草等。

第四日,熱仍不退。舌色紅赤起刺,毫無苔垢,遂易方。用地骨皮、乾生地各三錢;麥冬二錢;北沙參一錢;白茅根三錢;貝母一錢;枇杷葉一片。一服,熱退神安,舌色亦淡而無刺矣。接服一劑,全愈。

楊某年近三旬,素有吐血病,遇勞則發。今年五月,因勞役憤怒,血症又作。吐血成碗,發熱咳嗽。延醫服藥,始尚小效,繼則大吐不止,服藥不效。其戚王姓延予治。問其情形:每日上午四句鍾時,即大吐血;咳嗽有痰;心煩口渴,欲飲冷水;自覺胸部燒熱,心胸間喜以冷水浸手巾覆之。

知飢能食,舌苔薄膩微黃,兩手脈數不大,形容消瘦。予謂此暑熱伏於肺胃,熱迫血而妄行。欲止其血,當先降其熱;熱降則血安於其位,不治而自止矣。以玉女煎合清燥救肺湯為劑:生石膏四錢;桑葉一錢;乾地黃四錢;阿膠三錢;貝母、麥冬、沙參各二錢;杏仁一錢;枇杷葉一片。

服後,覺涼爽異常,腹中雷鳴,心內空虛,身熱亦稍平。上午四時未吐,至午後始吐。咳嗽痰多,仍以原方加竹葉三錢;栝蔞根二錢;棗仁、柏子仁各四錢。接服兩劑,血幾全止矣。惟精神疲憊,時出冷汗,脈息耎大無力,舌上無苔,乃熱退而元氣虛也。況吐血多日,亡血已多。

安有不虛之理?易方用生脈散加黃耆、熟地、枸杞、棗仁、阿膠。接服兩劑,汗漸少,能進粥兩大碗。惟咳嗽痰中帶血,嗽甚則亦或吐一二口,但迥非從前之洶湧耳。乃以百合固金湯合千金葦莖湯,出入調治。數日後,能起床行走,飲食亦大進矣。遂以飲食滋補,兼服瓊玉膏而瘳。

白話文:

[卷三]

一位約四十歲的李姓婦女,兩個月沒來月經,伴隨嘔吐、無法進食,喝茶水也會吐,略感惡寒發熱。我診脈發現脈象緩滑有力,便告知她懷孕了。她的家人半信半疑,急著想止住嘔吐,服用許多藥物卻不見效,又找其他醫生診治,意見紛紜,藥方也各不相同,數日後嘔吐依舊,病人日漸消瘦。一個月後,家人再次求診。

到她家時,病人正處於痙厥未醒的狀態,雙手緊握,雙膝蜷曲,面色枯黃憔悴。家人說之前的藥物都沒效,病人也不願再服藥,所以病情拖延多日,並詢問病情嚴重程度以及生死攸關的問題,因為家人已經開始準備後事了。我說,雖然病人瘦弱,痙厥令人害怕,但脈象緩滑有力,有生機,並非疾病,而是懷孕。因此囑咐他們不必服用藥物,只用稀粥和雞鴨湯給她進補。

因為婦女妊娠惡阻,有的要六十天甚至八十天才能痊癒,不可妄用藥物治療。又過了一個多月,她的侄子來回診,說病情已經漸漸好轉,可以少量進食了。到了臘月,她的丈夫送來診金,再次詢問病情,病人已經可以像正常人一樣飲食和行走。到次年三月,她果然生下了一個女兒。「金匱要略」中關於婦女妊娠惡阻的記載,有不可輕易治療的告誡,沒想到今天竟親眼見證了。

一位七歲的孫姓男孩,臘月間發熱惡寒,咳嗽、疲倦,食慾減退,脈象緩弱。起初用蔥豉湯加入薄荷、桔梗、杏仁、甘草等藥物,服用後在頸項和胸背等處出現痧點,但還隱約在皮膚內,尚未明顯地顯露出來。於是繼續使用原方,第三天痧點明顯增多,胸背、頸項、手臂等處都佈滿了紅色痧點。夜間發熱加重,口渴,於是改用桑葉、金銀花、杏仁、益母草、花粉、貝母、甘草等藥物。

第四天高燒仍然不退,舌頭紅赤、舌苔尖銳,毫無苔垢,於是再次換方,用地骨皮、生地各三錢,麥冬二錢,北沙參一錢,白茅根三錢,貝母一錢,枇杷葉一片。一劑藥後,退燒,精神安靜,舌色也變淡,不再尖銳。接著再服用一劑藥就痊癒了。

一位近三十歲的楊姓男子,素來有吐血的毛病,勞累就會發作。今年五月,因勞累和憤怒,舊病復發,吐血量很多,伴隨發熱咳嗽。他曾求醫服藥,最初略見成效,後來卻大吐不止,藥物無效。他的親戚王姓人士請我診治。詢問病情後得知,他每天上午四點鐘左右就會大量吐血,咳嗽痰多,心煩口渴,想喝冷水,自覺胸部灼熱,喜歡用冷水浸濕毛巾敷在胸前。

他尚能感到飢餓並進食,舌苔薄膩微黃,脈象數次並不很大,形容消瘦。我判斷這是暑熱鬱積在肺胃,熱迫血液妄行,要止血,必須先降熱,熱降則血歸於位,不治自愈。於是用玉女煎合清燥救肺湯加減,處方為:生石膏四錢,桑葉一錢,生地黃四錢,阿膠三錢,貝母、麥冬、沙參各二錢,杏仁一錢,枇杷葉一片。

服用後感覺異常涼爽,腹部有腸鳴音,心中空虛,身熱也略微減輕。上午四點未吐血,直到下午才吐血,咳嗽痰多。仍用原方,再加竹葉三錢,栝蔞根二錢,棗仁、柏子仁各四錢。接著服用兩劑藥,血幾乎止住了,但是精神疲憊,時有冷汗,脈象弱大無力,舌苔全無,這是因為熱退而元氣虛弱,加上吐血多日,失血過多,自然會虛弱。於是改用生脈散加黃耆、熟地、枸杞、棗仁、阿膠。服用兩劑後,冷汗漸少,能吃下兩大碗粥,只是咳嗽痰中帶血,咳嗽厲害時也會吐出一二口血,但與以前洶湧的吐血情況已大相徑庭。於是用百合固金湯合千金葦莖湯加減治療,經過幾天調治,他能起床走動,飲食也大有改善。於是進補飲食,並服用瓊玉膏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