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程杏軒醫案》~ 《程杏軒醫案》輯錄 (29)
《程杏軒醫案》輯錄 (29)
1. 江婦崩證
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曰月經。經者常也,反常則為病矣。是以婦人首重調經,經調則百病不生,失調則諸證蜂起。夫血生於心,藏於肝,統於脾。而沖為血海,血猶水也。若江河之流行,設有枯涸崩決,其為患也大矣。求其致病之因,有謂血枯者,蓋女子以肝為先天,索性多郁,木鬱生火,火灼陰傷,以致經血日耗,地道不通。經言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者,此也。
有謂崩決者,崩如山塚崒崩,決如波濤橫決,蓋血屬陰,靜則循經營內,動則錯經妄行。經言。陰虛陽搏謂之崩,陽氣內動,發為心下崩者,此也。病經日久,形瘦陰虧,木火鬱勃,舊春經阻崩暈,現又愆期兩月,勿愁血之不行,切恐崩患復發。議養腎陰以濟心陽,兼培衝任,冀其生生有自,血氣調勻,無錯妄之虞,復經常之度,不徒病去人安,更可勿藥有喜。
安波按:擬自制補煉丸養腎陰以濟心陽,培衝任以贊其職。
白話文:
女子到了十四五歲,月經來潮,任脈通暢,太衝脈旺盛,月經按時來,這就是正常的月經。月經正常才代表健康,反常就是生病了。所以女人最重要的是調養月經,月經調順了,各種疾病都不會產生;月經失調,就會出現各種症狀。血液產生於心臟,貯藏於肝臟,統攝於脾臟。而衝脈是血液的海洋,血液就像水一樣。如果像江河一樣的血液流通,一旦乾枯或決堤,危害就很大了。
造成疾病的原因,一種是血枯,因為女子以肝臟為先天之本,肝氣容易鬱結,肝鬱化火,火灼傷陰,導致經血日漸減少,經絡不通。古書說,兩個陽經的病症會影響心脾,經血不通暢,女子月經不調就是這樣造成的。
另一種是崩漏,崩像山崩一樣,漏像波濤一樣洶湧,因為血液屬陰,平靜時就循行於經脈內部,活動時就錯亂妄行。古書說,陰虛陽亢叫做崩漏,陽氣內動,就會導致心下出血,就是這個意思。
這位江婦的病症持續很久了,身體消瘦,陰氣虧損,肝火旺盛,以前經期阻塞造成暈厥,現在又延遲兩個月沒來月經,不必擔心血液不通,要擔心崩漏再次發作。建議滋養腎陰來補充心陽,同時調理衝脈和任脈,希望血液自然生成,氣血調和,避免錯亂妄行,恢復正常的月經,這樣不只疾病去除,人也能健康,甚至可以不用藥物就能痊癒。
按語:我打算製作補煉丸,滋養腎陰以補充心陽,調理衝脈和任脈來幫助其功能恢復。
2. 江氏子足痹誤治成廢
經云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成痹。風氣勝者為行痹。據述證由右足膝蓋,痛引腿胛,漸移於左,狀類行痹。行痹屬風,治以驅逐,理不為謬。但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況童質稟薄,腎元未充,驅逐過猛,血氣受虧。肝主筋,筋無血養則攣急,脾主肉,肉無氣煦則枯瘦,以致腓日乾,髀日腫,足不任地,釀成廢疾矣。古云: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
聞所服諸方,非全無治血之品也。無如桂麻羌獨,藥性太狠,難以監製,故只見其害,不見其益。在病初血氣未衰,猶可輔驅並行,今則疲憊如斯,尚有何風可逐,何絡可通?倘再求速功,見病醫病,非但病不能醫。而命亦難保矣。要知疾即成廢,欲圖轉澤回枯,誠非易事,惟有培補肝腎一法。
膝為筋府,肝腎之脈,麗於足,足得血而能步。復有調養脾胃一法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脾強胃健,四肢得稟穀氣,脈道流行,自能充膚。熱肉二法,雖不言治病,然治病之旨,在其中矣。
安波按:此症雖經治痊如語,而童質先稟薄弱,已見一斑,大約不壽之徵矣。
白話文:
江氏之子患足痹,誤治致殘。
原本的病症是風寒濕三邪入侵導致的痹症,以右足膝蓋疼痛,蔓延至左腿,類似行痹(活動性痹症)。行痹屬風邪,治療方法以驅逐風邪為主,並非錯誤。但是,邪氣入侵的地方,必定氣血虛弱,何况孩子先天體質虛弱,腎氣不足,過度驅逐風邪,反而損傷了氣血。肝主筋,筋沒有血液滋養就會攣縮;脾主肉,肌肉沒有氣血溫煦就會萎縮。因此,小腿日漸乾枯,大腿日漸腫脹,腳無法著地,最終導致殘疾。古人說:「治療風邪要先治療血虛,血液通暢了,風邪自然就會消滅。」
他服用過的藥方,並非完全沒有補血的藥物,但桂枝、麻黃、羌活、獨活等藥性太烈,難以控制劑量,只見其副作用,不見其益處。在疾病初期,氣血尚未衰弱時,可以同時驅邪補血,但現在已經如此虛弱,哪還有什麼風邪可驅,什麼經絡可通?如果繼續追求速效,只見病治病,不僅治不好病,性命也難以保全。要知道,疾病已經導致殘疾,想要恢復健康,非常困難,只有補益肝腎一條路。
膝蓋是筋的府庫,肝腎的經脈都連接於足部,足部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行走。此外,還需要調理脾胃。四肢都依靠脾胃輸送營養,脾胃功能不好,無法將津液輸送到四肢,經脈不通暢,筋骨肌肉就沒有氣血滋養,所以就會萎縮。如果脾胃強健,四肢就能得到營養,經脈暢通,自然就能充盈肌膚。補益肝腎和調理脾胃這兩種方法,雖然沒有直接說到治療疾病,但治療疾病的根本目的就在其中。
按語:這個病例雖然最終治癒,但孩子先天體質就虛弱,已經露出了端倪,大概率壽命不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