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寓意草》~ 陸子堅調攝方論

回本書目錄

陸子堅調攝方論

1. 陸子堅調攝方論

子堅玉體清和,從來無病。邇因外感之餘,益以飢飽內傷,遂至胸膈不快,胃中隱隱作痛。有時得食則已,有時得食反加。大便甚艱,小水不暢。右關之脈,乍弦乍遲,不相調適,有似錮疾之象。用藥得當,驅之無難。若歲久日增,後來必為大患。大意人身胃中之脈,從頭而走於足者也。

胃中之氣,一從小腸而達於膀胱,一從小腸而達於大腸者也。夫下行之氣,濁氣也。以失調之故,而令濁氣亂於胸中,干其清道,因是窒塞不舒。其始本於病時,胃中津液,為邪火所爍,至今津液未充,火勢內蘊,易於上燎。所以得食以壓其火則安,然邪火熾則正氣消,若食飲稍過,

則氣不能運轉其食,而痛亦增。是火不除則氣不復,氣不復則胃中清濁混亂,不肯下行,而痛終不免也。病屬胃之下脘,而所以然之故,全在胃之中脘。蓋中者,上下四旁之樞機。中脘之氣旺盛有餘,必驅下脘之氣入於大小腸,從前後二陰而出。惟其不足,所以反受下脘之濁氣而撓指也。

夫至人之息以踵,呼之於根,吸之於蒂者也。以濁氣上干之故,究竟吸入之氣,艱于歸根,且以痛之故,而令周身之氣,凝滯不行,亦非細故也。為訂降火生津下氣止痛一方,以為常用之藥。尚有進者,在先收攝腎氣,不使外出,然後濁氣之源清,而膀胱得吸引上中二焦之氣以下行。

想明哲知所務矣。

胡卣臣先生曰:「言一病即知其處,既知其處矣,又知其上下正反之因,猶珠玉之光,積而成照,非有意映重淵連赤極也。」

白話文:

陸子堅的身體本來清爽平和,從來沒有生過病。最近因為外感風邪之後,又加上飲食不節制,導致胸口不舒服,胃裡隱隱作痛。有時候吃點東西就好了,有時候吃了反而更痛,大便很難解,小便也不順暢。右手的關脈,時而弦急,時而遲緩,不協調,好像是病根深固的樣子。如果用藥得當,要驅除病邪並不難。但如果拖久了,病情日漸加重,將來一定會變成大病。

大體來說,人體胃部的經脈,是從頭部延伸到腳部的。胃中的氣,一部分從小腸到達膀胱,一部分從小腸到達大腸。這些下行的氣,原本是濁氣。因為失調的緣故,導致濁氣擾亂胸腔,干擾了清氣的通道,因此產生胸悶不適。剛生病時,胃裡的津液被邪火所耗損,至今津液還沒有恢復,體內還蘊藏著火氣,容易向上燃燒。所以吃東西來壓制火氣,就會覺得舒服一點。然而邪火旺盛就會損耗正氣,如果飲食稍微過量,氣就無法運化食物,疼痛就會加劇。這就是火氣不除,氣就無法恢復;氣不恢復,胃中的清濁就會混亂,不肯下行,疼痛就始終無法解除。

這個病症的病位在胃的下脘,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,完全在胃的中脘。中脘是身體上下四旁的樞紐,中脘的氣旺盛有餘,一定會推動下脘的氣進入大小腸,從前後二陰排出。正因為中脘之氣不足,所以反而受到下脘濁氣的侵擾。

高明的人呼吸是用腳跟來進行的,呼氣從腳跟發出,吸氣則深入丹田。因為濁氣向上干擾,最終導致吸入的氣難以歸根。而且因為疼痛的緣故,導致全身的氣血凝滯不順暢,這也不是小問題。因此開個降火生津、下氣止痛的藥方,作為常用的藥物。如果病情有所進展,首先要收斂腎氣,不讓它外洩,然後才能清理濁氣的源頭,使膀胱能夠吸引上中二焦的氣下行。相信聰明的人知道該如何處理。

胡卣臣先生說:一說到病,就知道病在哪裡。既然知道病在哪裡,又知道它上下正反的原因,就像珠玉的光芒,積累起來而照亮一切,並非刻意去映照深淵,連結遙遠的邊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