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議沈若茲乃郎腸澼危證並治驗
議沈若茲乃郎腸澼危證並治驗
1. 議沈若茲乃郎腸澼危證並治驗
沈若茲乃郎,因痘後食物不節,病瀉。瀉久脾虛,病瘧,遂爾腹痛脹大。三年來服消導藥無算,腹脹及瀉利總不愈。去歲迎醫,服參苓白朮稍效,醫去仍復如故。病本腹脹,更兼腸澼。腸澼者,大腸之氣,空洞易走,胃中傳下之物,總不停留,澼出無度,腥水不臭,十中五死五生之症也。
今則病勢轉深,又加四逆矣:暮熱朝涼,一逆也;大渴引湯救急,二逆也;氣喘不能仰睡,三逆也;多汗煩躁不寧,四逆也。無病人腹中之氣,運轉收攝,是以身體輕快,大便省約。今為久瀉,遂至氣散不收,腹之脹,腸之鳴,便出之不自知,皆此故也。氣既散而不收,又服行氣利水之藥,不愈增其散乎?
無病人身中營衛,兩無偏勝,故陽勝則發熱,陰勝則惡寒。病瘧之時,寒熱交作,猶是陰陽互戰。迨瀉久亡陰,整夜發熱,一線之陰,為陽所乘,求其相戰,不可得矣。內水虧竭,燎原之火自焚,不得不引外水以濟急。然有形之水,不足以制無形之火,徒增脹瀉,而重傷其陰氣耳。醫不清其源,以香燥之藥,助火劫陰,如官桂、肉豆蔻等類,用之誤矣。
夫男子氣海在於臍下,乃元氣之舍,性命之根也。久瀉則真氣亦散,勢必上干清道,而不下行,鼻中鼾鼾有聲,不能仰臥,是其徵也。夫此已散之氣,必不能復歸其處,但冀未散之氣,不致盡散則可耳。
屢服木香、檳榔、蘇子、腹皮、厚朴等降氣之藥,尤誤之誤矣。至於汗出煩躁,則陰氣虛盡,孤陽亦不能久留之兆也。總如歲運,有溫熱無寒涼,有生長無收藏,人物能免夭札疵癘乎?於此而圖旋轉之功,亦難之難矣。若茲見案,轉託戚友,強懇用藥,因以清燥潤肺為主,阿膠、地黃、門冬等類同蜜熬膏三斤。
渠男三年為藥所苦,得此甘味,稱為糖也,日爭十餘次服之。半月藥盡,遂至大效:身涼氣平,不渴不煩不瀉,諸症俱退。另制補脾藥末善後,全愈。
胡卣臣先生曰:「久瀉而用潤藥,與症相反,而究竟相宜,議病時先闢三種治法之誤,已隱隱見大意矣。與吳吉長乃室治驗,參看自明。」
白話文:
沈若茲的兒子,因為出過天花後飲食不節制,導致腹瀉。腹瀉久了,脾胃虛弱,又得了瘧疾,於是腹痛腹脹,三年來吃了許多消食導滯的藥都沒用。腹脹和腹瀉一直沒有好轉。去年請醫生來看,吃了參苓白朮散稍微有效,但醫生一走就又恢復原狀。病症原本是腹脹,又加上了腸澼。所謂腸澼,是指大腸的氣虛空,容易遊走,胃中傳下來的食物總留不住,不斷地排泄,排出的東西像腥水但不臭,這種情況是十個病人中有一半會死亡,一半還能活下來的危症。
現在病勢更加嚴重,又出現了四種危象。傍晚發熱早上涼,這是一種危象;極度口渴需要大量喝水來救急,這是第二種危象;氣喘無法躺平睡覺,這是第三種危象;多汗煩躁不安寧,這是第四種危象。健康的人腹中的氣可以運轉收攝,所以身體輕快,大便順暢。現在因為長期腹瀉,導致氣散無法收斂,腹脹、腸鳴、大便失禁,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。氣既然已經散了無法收斂,又服用行氣利水的藥,不是更加加劇氣的散失嗎?健康的人身體中的營氣和衛氣,兩者沒有偏盛偏衰的情況,所以陽氣過盛就會發熱,陰氣過盛就會怕冷。得瘧疾的時候,忽冷忽熱,是陰陽之氣互相爭戰的表現。等到腹瀉久了,陰氣耗竭,整夜發熱,一絲陰氣被陽氣壓制,想要陰陽再爭戰是不可能的了。體內的水液已經枯竭,就像燎原的火自己燃燒,不得不引用體外的水液來應急。但是有形的水,不足以抑制無形的火,反而會增加腹脹和腹瀉,更加傷害陰氣。醫生不清楚病因,使用香燥的藥物來助長火氣,耗傷陰氣,例如官桂、肉豆蔻之類的藥,用錯了。男子氣海在肚臍下方,是元氣的所在,生命之根本。長期腹瀉,真氣也會散失,勢必會向上干擾清道,無法向下運行,鼻中發出鼾聲,無法躺平睡覺,就是這種情況的徵兆。這種已經散失的氣,必定無法恢復原位,只能希望尚未散失的氣,不要完全散失就好。
多次服用木香、檳榔、蘇子、腹皮、厚朴等降氣的藥,更是錯上加錯。至於汗出煩躁,則是陰氣虛弱耗盡,孤陽也無法長久停留的徵兆。總而言之,就像歲運一樣,只有溫熱而沒有寒涼,只有生長而沒有收藏,人怎麼可能避免夭折病痛呢?到了這種程度還想有所轉機,實在是難上加難。但這次看診的案例,轉託親友,強烈請求用藥,因此以清燥潤肺為主,用阿膠、地黃、麥門冬等藥物與蜂蜜一起熬成膏,共三斤。他兒子三年來被藥所苦,得到這種甜味,稱之為糖。每天爭著吃十多次,半個月藥吃完,效果非常好。身體涼爽,氣息平穩,不再口渴,不再煩躁,不再腹瀉,各種症狀都消退了。另外調製補脾的藥末來善後,完全康復。
胡卣臣先生說,長期腹瀉卻用滋潤的藥,似乎與病症相反,但最終卻很合適。在討論病情時,先指出三種治療方法的錯誤,已經隱約顯現出治療的大方向了。與吳吉長妻子的治療案例參看,就會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