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論楊季蘅風廢之證並答門人四問 (3)
論楊季蘅風廢之證並答門人四問 (3)
1. 論楊季蘅風廢之證並答門人四問
繇此觀之。乃從右而漸入於左也。皮毛者右肺主之。肌肉者右胃主之。筋脈者左肝主之。骨髓者左腎主之。從外入者轉入轉深。故治皮毛治肌肉。不使其深入也。又曰。濕之中人也。先從足始。此則自下而之上。無分左右者也。但內風素勝之人。偏與外風相召。內濕素勝之人。
偏與外濕相召。內風之人。大塊之噫氣未動。而身已先傷。內濕之人。室中之礎磉未潤。而體已先重。是以治病必從其類也。從外入者。以漸而驅之於外。從下上者。以漸而驅之於下。若任其一往不返。安貴其為治乎。
又問曰。從外入者。驅而之外。從下上者。驅而之下。驟聞令人爽然。不識古法亦有合歟。答曰。此正古人已試之法。但未挈出。則不知作者之意耳。如治風大小續命湯。方中桂附苓朮麻防等藥。表裡龐雜。今人見為難用。不知用附桂者。驅在裡之邪也。用苓朮者。驅在中之邪也。
而用麻防等表藥獨多者。正欲使內邪從外而出也。至於病久體虛。風入已深。又有一氣微汗之法。一旬微利之法。平調半月十日。又微微驅散。古人原有規則也。至於治痰之規則。不見於方書。如在上者。用瓜蒂散梔豉湯等方。在左者用龍薈丸。在右者用滾痰丸。以及虛人用竹瀝達痰丸。
沉寒錮冷用三建湯之類。全無奧義。豈得心應手之妙。未可傳之紙上耶。吾今為子輩傳之。蓋五味入口。而藏於胃。胃為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之總司。人之食飲太過。而結為痰涎者。每隨脾之健運。而滲灌於經隧。其間往返之機。如海潮然。脾氣行則潮去。脾氣止則潮回。所以治沉錮之法。
但取辛熱。微動寒痰。已後止而不用。恐痰得熱而妄行。為害不淺也。不但痰得熱而妄行。即脾得熱而亦過動不息。如潮之有去無回。其痰病之決裂。可勝道哉。從來服峻補之藥者。深夜亦欲得食。皆不知其故。反以能食為慶。曾不思愛惜脾氣。令其晝運夜息。乃可有常。況人身之痰。
既繇胃以流於經隧。則經隧之痰。亦必返之於胃。然後可從口而上越。從腸而下達。此惟脾氣靜息之時。其痰可返。故人有痰症者。早食午食而外。但宜休養。脾氣不動。使經隧之痰。得以返之於胃。而從胃之氣上下。不從脾之氣四達。乃為善也。試觀人痰病輕者。夜間安臥。
次早即能嘔出泄出。痰病重者。昏迷復醒。反能嘔出泄出者。豈非未曾得食。脾氣靜息。而予痰以出路耶。世之喜用熱藥峻攻者。能知此乎。噫。天下之服辛熱。而轉能夜食者多矣。肯因俚言而三思否。
胡卣臣先生曰。知之深。故言之詳。然皆根據內經。而非創說。又自有神悟。而非襲說。予曏者極歎服王宇泰繆仲淳。真是齊人知管晏耳。
白話文:
這篇文章討論楊季蘅論述的風廢症候,以及對門人的四個問題的解答。
楊季蘅認為風廢症的病邪由右向左發展:皮膚毛髮由右肺主,肌肉由右胃主,筋脈由左肝主,骨髓由左腎主。外邪入侵,會逐漸深入,治療時應先治皮膚肌肉,防止邪氣深入。若濕邪入侵,則先從足部開始,由下向上侵犯,不分左右。但內風體質的人容易與外風結合,內濕體質的人容易與外濕結合。內風體質的人,臟腑之氣未動,身體就先受損;內濕體質的人,身體尚未充分滋潤,就已感覺沉重。因此治療必須根據病邪的來源和性質而定。外邪入侵的,要逐步驅逐到體外;由下向上的,要逐步驅逐到下焦。如果任其發展,不加以治療,那還有什麼治療的價值呢?
門人詢問,驅逐外邪和下焦之邪的方法,是否符合古法?楊季蘅回答,這正是古人已驗證的方法,只是沒有明確提出,所以人們不知道其用意。例如治風的大小續命湯,方中桂枝、附子、茯苓、白朮、麻黃、防風等藥,表裡兼顧,現代人覺得難以使用,其實附子、桂枝驅除裡邪,茯苓、白朮驅除中焦之邪,而麻黃、防風等表藥用量較多,是為了讓內邪從體表排出。對於病程較長,體虛,風邪深入的情況,還有微汗法、微利法,平調半月十日,再慢慢驅散邪氣。古人早已有這類治療規律。
關於痰的治療,方書中沒有明確記載。上焦之痰用瓜蒂散、梔子豉湯等方;左邊之痰用龍薈丸;右邊之痰用滾痰丸;虛弱者用竹瀝達痰丸;寒痰凝滯者用三建湯等。這些治療方法並非憑空臆想,而是有其道理的。
食物入胃,胃是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的總司。飲食過度,會結成痰涎,隨著脾的運化,滲入經絡。痰的運行如潮汐,脾氣運行則痰消,脾氣停滯則痰積。治療痰飲凝滯的方法,是用辛熱之品,微微驅動寒痰,然後停止使用,避免痰因熱而妄動,加重病情。如果脾氣因熱而過度運轉,痰就像潮水一樣,無法退去,病情就會加重。服用峻猛補藥的人,深夜還想吃東西,卻不知道原因,反而以能吃為樂,不知愛惜脾氣,讓脾氣晝夜有規律地運轉。人體之痰,由胃流入經絡,經絡之痰也會返回胃部,然後才能從口而出,從腸道排出。只有脾氣靜息時,痰才能返回胃部。所以,有痰症的人,除了早飯午飯,其他時間應當休息,讓脾氣不運作,使經絡之痰得以返回胃部,從胃氣上下運行,而不是從脾氣四處流竄,這樣才是好的。輕症痰飲患者,夜間安臥,次日早晨就能嘔吐或大便排出痰液;重症患者,即使昏迷後清醒,也能嘔吐或大便排出痰液,這難道不是因為沒有進食,脾氣靜息,給了痰液排出之路嗎?那些喜歡用熱藥峻猛攻治的人,能明白這個道理嗎?許多人服用辛熱之藥後,晚上還能吃東西,難道不應該仔細思考一下嗎?
胡卣臣先生說:楊季蘅講得深入詳盡,都是根據《內經》,而非憑空臆造,而且有獨到的見解,而非沿襲前說。我以前非常佩服王宇泰、繆仲淳,就像齊國人知道管仲和晏嬰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