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寓意草》~ 辨袁仲卿小男死證再生奇驗並詳誨門人 (1)

回本書目錄

辨袁仲卿小男死證再生奇驗並詳誨門人 (1)

1. 辨袁仲卿小男死證再生奇驗並詳誨門人

袁仲卿乃郎,入水捉蟚蜞為戲,偶僕水中。家人救出,少頃大熱呻吟。諸小兒醫以鎮驚清熱合成丸散與服二日,遂至昏迷不醒,胸高三寸,頸軟頭往側倒,氣已垂絕,萬無生理。再四求余往視,診其脈,止似蛛絲,過指全無。以湯二茶匙,滴入口中,微有吞意。謂之曰:「吾從來不懼外症之重,但脈已無根,不可救矣。」

一趙姓醫曰:「鼻如煙煤,肺氣已絕,縱有神丹,不可復活。」

余曰:「此兒受症,何至此極?」主人及客俱請稍遠,待吾一人獨坐,靜籌其故。良久曰:「得之矣。」其父且驚且喜。醫者願聞其說。

余曰:「驚風一症,乃前人鑿空妄譚;後之小兒受其害者,不知幾千百億兆。昔與余鄉幼科爭論,殊無證據。後見方中行先生《傷寒條辨》後,附痙書一冊,顓言其事,始知昔賢先得我心,於道為不孤。如此症因驚而得,其實跌僕水中,感冷濕之氣,為外感發熱之病。其食物在胃中者,因而不化,當比夾食傷寒例,用五積散治之。醫者不明,以金石寒冷藥,鎮墜外邪,深入臟腑,神識因而不清。其食停胃中者,得寒涼而不運。所進之藥,皆在胃口之上,不能透入,轉積轉多,以致胸高而突。宜以理中藥,運轉前藥;倘得症減脈出,然後從傷寒門用藥,尚有生理。」

醫者曰:「鼻如煙煤,肺氣已絕,而用理中,得毋重其絕乎?」

余曰:「所以獨坐沉思者,正為此耳。蓋煙煤不過大腸燥結之徵。若果肺絕,當汗出大喘,何得身熱無汗?又何得胸高而氣不逼?且鼻準有微潤耶?此余之所以望其有生也。」於是煎理中湯一盞與服,灌入喉中,大啖一口,果然從前二日所受之藥,一齊俱出,胸突頓平,頸亦稍硬。但脈仍不出,人亦不蘇。

余曰:「其事已驗,即是轉機,此為食之未動,關竅堵塞之故。」再灌前藥些少,熱已漸退,症復遞減。乃從傷寒下例,以玄明粉一味化水,連灌三次,以開其大腸之燥結。是夜下黑糞甚多。次早忽言一聲云:「我要酒吃。」此後尚不知人事,以生津藥頻灌,一日而蘇。

胡卣臣先生曰:「驚風一症,小兒生死大關,孰知其為外感耶?習幼科者,才虛心領會此案,便可免乎殃咎;若駭為異說,則造孽無極矣。」

門人問曰:「驚風一證,雖不見於古典,然相傳幾千百年;吾師雖闢其謬,頑鈍輩尚不能無疑,請明辨之,以開聾瞶。」

答曰:「此問亦不可少。吾為子輩大破其惑,因以破天下後世之惑。蓋小兒初生,以及童幼,肌肉筋骨、臟腑血脈,俱未充長;陽則有餘,陰則不足,不比七尺之軀,陰陽交盛也。惟陰不足陽有餘,故身內易至於生熱;熱盛則生痰、生風、生驚,亦所恆有。設當日直以四字立名曰『熱痰風驚』,則後人不炫。因四字不便立名,乃節去二字,以驚字領頭,風字煞尾。後人不解,遂以為奇特之病也。且謂此病有八候,以其頭搖手勁也,而立抽掣之名。」

白話文:

袁仲卿家的孩子落水玩耍時溺水,家人救起後,孩子高燒呻吟。一些兒童醫生用鎮驚清熱的丸散治療,服藥兩日後,孩子昏迷不醒,胸部隆起,頸軟頭歪,氣息奄奄,似乎活不成了。家人多次懇求我前去診治。我診脈後,發現脈搏微弱如蛛絲,幾乎摸不到。我用兩茶匙湯藥滴入口中,孩子略微吞咽了一下。我當時說,我從不畏懼疾病的嚴重程度,但孩子的脈象已無根,恐怕難以挽回。一位趙姓醫生也說,孩子的鼻子像煤煙一樣黑,肺氣已絕,即使有神丹妙藥,也無法使他復活。

我問,這孩子究竟得了什麼病,竟會如此危急?請其他人回避,讓我獨自思考原因。許久之後,我說:“我明白了!”孩子的父親又驚又喜,其他醫生也想知道我的診斷。我解釋說,所謂“驚風”,是古人憑空臆造的說法,後世有多少兒童因此誤診,真是難以計數!我以前也曾與鄉里同行辯論過這個問題,當時缺乏證據。後來讀到方中行先生《傷寒條辨》附錄的痙攣一節,才明白古賢早已洞察此症的真諦。我與古人英雄所見略同,並非孤陋寡聞。這孩子的病是因驚嚇而起,實則是落水受寒濕之邪,導致外感發熱。由於食物停滯在胃中,不能消化,這與夾食傷寒的症狀類似,應該用五積散治療。然而,那些醫生不明白,反而使用了寒涼的金石藥物,試圖壓制外邪,結果藥力深入臟腑,導致神志不清。孩子胃中積滯的食物,遇到寒涼之物更難消化,所服藥物都停留在胃口之上,無法下行,積滯越來越嚴重,所以胸部才會隆起。應該用理中湯溫運脾胃,將之前服用的藥物排出。如果症狀減輕,脈象出現,再按傷寒的治法用藥,或許還有救。

其他醫生問道:孩子的鼻子像煤煙一樣黑,肺氣已絕,卻要用理中湯溫補,豈不是更加危及性命?我說:我之所以獨自思考,正是因為這個問題。其實,鼻子發黑只是大腸燥結的徵兆,如果真是肺氣絕,應該會有汗出、氣喘等症狀,怎麼會發熱無汗?怎麼會胸部隆起卻氣息不促?而且鼻尖還略微濕潤呢?正是這些跡象讓我看到他存活的希望。於是,我煎了一碗理中湯給孩子服用,灌入喉中,孩子大喝了一口,果然將之前兩天服用的藥物全部吐了出來,胸部隆起也消失了,頸部也略微硬朗起來,但脈象仍然摸不到,孩子也未清醒。我說,這已經驗證了我的判斷,這是轉機,因為食物還未消化,關竅堵塞。我又給他灌服少量理中湯,熱度逐漸退去,症狀也逐漸減輕。於是,我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,用玄明粉化水,連灌三次,以緩解大腸燥結。當天晚上,孩子排出了大量黑便。第二天早上,孩子突然說:“我要喝酒。”此後,孩子仍不省人事,我便用生津藥物不斷灌服,一天後,孩子終於清醒過來。

胡卣臣先生說:“驚風一症,關係到小兒生死,誰能想到它竟然是由外感引起的?習醫之人,只要用心領會此案,就能避免誤診。如果輕易否定我的說法,那將會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。”

門人問道:“驚風一症,雖然未見於古典醫籍,但卻流傳了幾千百年。老師雖然駁斥了它的謬誤,但固執的人仍然懷疑,請老師詳細闡明,以解開我們的疑惑。”我回答說:“這個問題也很重要,我要為你們,也為天下後世的人解開這個疑惑。嬰兒及幼童,肌肉筋骨、臟腑血脈都尚未發育完全,陽氣偏盛,陰氣不足,與成人不同。陰虛陽盛,容易體內生熱,熱盛則生痰生風生驚,這是常見的現象。如果當時直接用“熱痰風驚”四個字命名,後世就不會誤解。由於四個字不方便,便簡化為“驚風”兩字,後人不知其意,便認為這是一種奇特的疾病,甚至說這種病有八種症狀,例如頭搖手勁等,才有了抽搐的說法。”